我们该如何对孩子谈起死亡?
曾经我想过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告诉孩子,什么是死亡?
我们是应该从宗教的角度来解释,还是应该给他编织一个善意的谎言,我是应该隐藏事实,还是应该告诉他全部的真相?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直到后来我才明白,我们正是因为太爱自己的孩子,才不想告诉他们事实。因为在我们眼里,死亡对于孩子是可怕而难以接受的,是悲伤而充满黑暗的,我们担心直面死亡会为他们带来心理创伤。
可仔细一想,死亡真的是可怕的吗?或者说,我们的行为,是正确的吗?我想不是正确的,而死亡的本身,对于孩子而言,其实并不可怕。但如果我们自身的主观就已经认定这对于孩子是可怕的,不可接受的,孩子对死亡的认知也会受到我们引导,最后他们反而会觉得死亡时可怕而不可理喻的,是难以接受而黑暗的,与我们起初的目的不同,最后孩子反而会因为死亡这一事实产生恐惧而焦虑的情绪。因此,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给予孩子最好的引导与教育,应该是诚实而客观,温和而全面的,死亡就是死亡,我们不应该在孩子认知到死亡是什么之前,就让他对死亡感受到恐惧与迷茫。
我们总是觉得小孩在5-12岁的时候,不可能理解死亡的概念,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对抽象的东西不能理解太深刻。但事实上,同一个年龄段的孩子,在不同的成长的阶段对抽象事物的认知也是在不断提高的,这取决于他们接触的环境是如何的。就以死亡举例,同样都是5-6岁的孩子,他们对于死亡的认知程度,便是不相同的。
有的孩子他在5-6岁的时候身边有关死亡的例子,比如自己的爷爷奶奶死了,小狗或者喜欢的小花死了,他们就会对死亡多一些了解:他们会意识到事物死了就是死了,死了就不会再活过来了,他们对于死亡会产生悲伤,难过的情绪。
有的孩子身边没有经历过死亡,加上父母没有对他们进行过死亡教育,所以他们可能不能理解死亡:在他们的认知里,爷爷奶奶不会死,自己喜欢的东西不会死,自己也不会死。或者是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可以死(比如坏蛋,吃小羊的狼),但是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小狗小花)不可以死,而自己的奶奶或者爷爷死了,也是因为他们太老了而不是因为他们生病了,所以年纪还小的自己不会死.......
也就是说,儿童对于死亡的认知,从笼统的角度说是不够全面或者难以认知的,但具体到个体,具体到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有一定引导与教育的情况下,孩子完全是能接受一定死亡教育的。这种接受在日常中就能表现出来,曾经一个幼儿园组织过孩子们去参加烈士陵园的扫墓,结果很明显,接受过死亡教育孩子可以从容,淡定的为烈士献花,表达自己的尊敬。而没有接受过死亡教育的孩子则对此畏畏缩缩,甚至表现出了恐惧与慌张。[1]
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的张婕就曾在《从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看幼儿园的学前教育》一文中说过:“在课程实施(有关死亡教育)之前,很多教师担心和幼儿谈论死亡会让幼儿感到害怕。但是,随着课程的实施,教师们发现幼儿在讨论死亡时没有像成人想象的那样表现出恐惧与害怕,而是能够非常自如的谈论死亡。正如一名教师所说:“虽然成人经常觉得死亡是一件很难与孩子谈论的事情,但孩子们却不这样认为。相反,他们非常乐意有机会探索这样的话题,而不是像成人那样把谈论死亡视作忌讳”[1]
这段话说的相当有道理,仔细想想,我们为什么会如此惧怕死亡?除了原始的本能,究竟是什么驱使着我们惧怕死亡?
是宗教吗?只要一想起死亡,我们就会想到炼狱,拔舌,火钳,十八层地狱.....
是不舍吗?一想到死亡,我们就会体会到亲人离去,与爱人告别,与心爱的事物永别等等....
是疼痛吗?不是所有的死亡都是安乐的,有时候死亡的前期会伴随巨大的痛苦,外力击打,化疗手术......
可不管是什么原因,小孩能感受到的都是有限的,小孩能感受到的恐惧也都是有限的,你惧怕死亡, 恐惧担心死亡,不代表小孩同你一样如此惧怕死亡(当然,他们本身也是会惧怕死亡的,只是没你这么严重),因此在引导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保持一种客观的态度告诉他们死亡的样子。
在美国,对于中小学生的死亡教育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1)认知层面的目标:为学习者提供各种有关死亡的信息,并帮助其体验这些信息,通过提供实例及案例讨论帮助学生了解并能整合这些信息。
(2)情感层面的目标:使学生学会如何面对死亡,濒死和悲伤的情感与情绪,重点在于教导他们如何处理这种情绪,分享与讨论哀伤的情绪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同时,对没有悲伤情绪的孩子,可以教会他正确运用同理心意识帮助悲伤者缓解情绪。
(3)行为层面上的目标:使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反应是正常的,自己应该如何帮助别人正确表现哀伤的情绪。
(4)价值层面的目标:帮助人们澄清,培养,肯定生命中的基本价值与目标,通过死亡的必然性来反思生命的意义与价值。[2]
以上的几个例子中,无论是从何层面,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教育尽量都是客观而理性的,他对死亡既没有美化,也没有恶意夸大,而我们的孩子,即便年龄尚小(5岁)也是可以接受这些理念的。相反,如果不能正确引导他们接受死亡,未来可能会出现非常糟糕的现象。
以前我们身边出现过这样的例子:孩子模仿喜羊羊与灰太狼,将小伙伴活活用电锯锯死,或者几岁的孩子集体自杀。前者可能是孩子对死亡的认知不够,不知道故事与现实的区别,也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死亡,死亡的个体不会复活,而后者可能是完全认为死亡不可怕,死了后灵魂反而能去天堂,能过的更加潇洒。
与之相反的是,我们一遍遍的告诉孩子死亡是忌讳的,是可怕的,孩子在未来当他的亲人,或者朋友,或者自己即将死亡的时候,他们的情绪将会完全失控,甚至会精神崩溃,让本来就糟糕的现实变得更加糟糕。这种现象会持续到成年,很多人即便成年后也无法接受死亡这一事实,在得知自己患有绝症的时候直接自杀(也可能是其他原因),或者在亲友去世时将责任完全推卸给医生,为了缓解自己的痛苦不惜去让当事医生死在自己的刀下。
由此可见,对于死亡教育,无论是将其美好化还是夸大化,都会造成不良的后果。而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在死亡出现或者孩子提出疑问的时候,及时解答,从科学,自然的角度告诉他们什么是死亡,并在日后的成长中一点点完善这样的引导。
我们只有知道了什么是死,才能更好的知道什么是生,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愚昧的家长与错误的死亡教育。
[1]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张婕,《从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看幼儿园的学前教育》;
[2] 牛楠楠,《美国中小学的死亡教育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