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解赵匡胤死亡之谜?

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17年皇帝,到公元976年便撒手归西了,正史中没有他死亡的明确记载,《宋史·太祖本纪》中的有关记载也只有简单的两句话:“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受命杜太后,传位太宗。”因此他的死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为历史留下了又一桩悬案。一种意见是,宋太宗“弑兄夺位”。持此说的人以《续湘山野录》所载为依据,认为宋太祖是在烛影斧声中突然死去的,而宋太宗当晚又留宿于禁中,次日便在灵柩前即位,实难脱弑兄之嫌。
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和李逸侯《宋宫十八朝演义》都沿袭了上述说法,并加以渲染,增添了许多宋太宗“弑兄”的细节。
另一种意见认为,宋太祖的死与宋太宗无关,持此说的人引用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为宋太宗辩解开脱。据《涑水纪闻》记载,宋太祖驾崩后,已是四鼓时分,孝章宋后派人召太祖的四子秦王赵德芳人宫,但使者却径趋开封府召赵光义。赵光义大惊,犹豫不敢前行,经使者催促,才于雪下步行进宫。据此,太祖死时,太宗并不在寝殿,因而不可能“弑兄”。毕沅《续资治通鉴》即力主这一说法。还有一种意见,虽没有肯定宋太宗就是弑兄的凶手,但认为他无法开脱抢先夺位的嫌疑。在赵光义即位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系列的反常现象,即据《涑水纪闻》所载,宋后召的是秦王赵德芳,而赵光义却抢先进宫,造成既成事实。宋后女流,见无回天之力,只得向他口呼“官家”了。
《宋史·太宗本纪》也曾提出一串疑问:太宗即位后,为什么不照嗣统继位次年改元的惯例,急急忙忙将只剩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元年?既然杜太后有“皇位传弟”的遗诏,太宗为何要一再迫害自己的弟弟赵廷美,使他郁郁而死?太宗即位后,太祖的次子武功郡王赵德昭为何自杀?太宗曾加封皇嫂宋后为“开宝皇后”,但她死后,为什么不按皇后的礼仪治丧?
上述迹象表明,宋太宗即位是非正常继统,后人怎么会不提出疑义呢?近世学术界基本上肯定宋太祖确实死于非命,但有关具体的死因,则又有一些新的说法。一是从医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太祖死于家族遗传的燥狂忧郁症。一说承认太祖与太宗之间有较深的矛盾,但认为“烛影斧声”事件只是一次偶然性的突发事件。其起因是太宗趁太祖熟睡之际,调戏其宠姬花蕊夫人费氏,被太祖发觉而怒斥之。太宗自知无法取得胞兄谅宥,便下了毒手。纵观古今诸说,似乎都论之有据,言之成理,然而有关宋太祖之死,目前仍未找到确凿无疑的材料。






大家怎么看
已邀请:
赵匡胤之死首先要排除“‘斧声烛影’说”。
 
“斧声烛影”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宋神宗年间的《续湘山野录》,作者是和尚文莹。宋神宗距赵匡胤死亡时已过百年,突然出现这么一个说法,其真实性就可大打折扣。
我们先来看《续湘山野录》的原文:


祖宗潜跃日,尝与一道士游於关河,无定姓名,自曰混沌,或又曰真无。每有乏则探囊,金愈探愈出。三人者每剧饮烂醉。生喜歌步虚为戏,能引其喉於杳冥间作清徵之声。时或一二句,随天风飘下,惟祖宗闻之,曰:“金猴虎头四,真龙得真位。”至醒诘之,则曰:“醉梦间语,岂足凭耶?”至膺图受禅之日,乃庚申正月初四也。自御极不再见,下诏草泽之。人或见於轘辕道中,或嵩、洛间,乃开宝乙亥岁也。上已祓禊,驾幸西沼,生醉坐於岸木阴下,笑揖太祖曰:“别来喜安。”上大喜,亟遣中人密引至后掖,恐其遁去,急回跸见之,一如平时,抵掌浩饮。上谓生曰:“我久欲见汝,决一事,无他,我寿还得几多?”生曰:“但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晴,则可延一纪,不尔,则当速措置。”上酷留之,俾宿后苑。苑吏或见宿於木末鸟巢中,或数日不见。上常切切记其语,至所期之夕,御太清阁以望气。是夕果晴,星斗明灿,上心方喜。俄而阴霾四起,天地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门,召开封尹,即太宗也。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数寸。太祖引柱斧翟懓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太祖已崩矣。太宗受遗诏,於柩前即位。逮晓登明堂,宣遗诏罢,声恸,引近臣环玉衣以瞻圣体,玉色莹然如出汤沐。


 
南宋李焘对此说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开宝九年冬十月庚子”条下有具体的辨析:


……文瑩宜不妄,故特著于此。然文瑩所言道士,不得姓名,豈即張守真耶?或復一道士也。恐文瑩得之傳聞,故不審,如云「於西沼木陰下笑揖太祖」,「止宿後苑鳥巢中」,言「十月二十日夜晴,則聖壽可延一紀」,疑皆好事者飾說,未必然也。又云「太宗留宿禁內」,此亦謬誤。太祖既不豫,寧復自登閣,且至殿庭〈翟攴〉雪乎?今略加刪潤,更俟考詳。顧命,大事也,而實錄、正史皆不能記,可不惜哉?


 
李焘首先认为文莹前半段的记载过于怪力乱神,其次,他根据当时各类其他笔记的记载(如司马光《涑水记闻》、王禹偁《建隆遗事》等),太宗当夜的确是在他自己家里而不在宫中的。
 
学界普遍认为关于宋太祖死亡最合理(不是最真实)的记载是司马光的《涑水记闻》:


時夜已四鼓,宋皇后使王繼隆(司马光误,当为王继恩)出,召貴州防禦使德芳。繼恩以太祖傳國晉王之志素定,乃不詣德芳,徑趨開封府召晉王,見左押衙贾德玄(司马光误,当为程德玄)先坐於府門。德玄者,滎澤人,善為醫。繼隆(司马光误,当为王继恩)詰之,德玄對曰:「我宿於信陵坊,乙夜有當關疾呼者曰:『晉王召。』出視則無人,如是者三。吾恐晉王有疾,故來。」繼隆(司马光误,当为王继恩)異之,乃告以故,扣門與俱入見王,且召之。王大驚,猶豫不行,曰:「吾當與家人議之。」入久不出,繼隆(司马光误,当为王继恩)促之曰:「事久,將為它人有矣。」時大雪,遂與王於雪中步至宮。繼隆(司马光误,当为王继恩)使王止於直廬,曰:「王且待於此,繼隆(司马光误,当为王继恩)當先入言之。」德玄曰:「便應直前,何待之有!」乃與王俱進至寢殿。后聞繼隆(司马光误,当为王继恩)至,問曰:「德芳來耶?」繼隆(司马光误,当为王继恩)曰:「晉王至矣。后見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貴,勿憂也。」


 
那么既然太宗没有动手,那么太祖最有可能的死因就是突发疾病身亡。我在知乎问题“古今中外有哪些王朝可能患有家族遗传病?”下的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815186/answer/59949000)有过解释,北宋历代皇帝可能皆有遗传性高血压,节录如下:


谈到太祖的死亡大家一般都会联想到“烛影斧声”,认为赵匡胤是被其弟赵光义弑杀篡权。而“烛影斧声”目前的最早来源是宋仁宗时期文莹所著的《续湘山野录》,《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称《长编》)作者李焘认为此说不足征信,但是为了共后世辨别真伪,他还是把此说收入了《长编》之中,后世司马光、章惇、毕沅等人皆力主“烛影斧声”实属子虚乌有,但多数读史之人因为此段语言暧昧不清,事件扑朔迷离而对此说津津乐道,于是“烛影斧声”便成了历史上的谜案之一。
但近年来,学界有种倾向,认为宋太祖是突发急性脑溢血死亡。
我们逐一分析:
首先,太祖体胖,尤其中年后贵为九五,更是缺乏运动;
其次,太祖嗜酒,《长编》中屡屡记载太祖置酒某某殿,太祖大宴群臣,常常“酒酣”、“醉”、“大醉”等语,即使死亡当夜,太祖仍在饮酒;
再次,现代医学证明: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一般在隆冬初春时节,天气的突然变化极易引发脑血管病,而太祖死于冬十月癸丑,时日大雪纷飞,天寒地冻。
这些都是太祖可能死于突发脑溢血的因素,但其死亡之谜历来众说纷纭,这里只提出一种观点,聊备一说,供大家参考,并不作为定论。


 
但,宋太祖死因真正的真相是什么,恐怕现在谁也不能说清楚了……但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也是研究历史的动力所在,不是吗?
 
题主所问:太宗即位后,为什么不照嗣统继位次年改元的惯例,急急忙忙将只剩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元年?既然杜太后有“皇位传弟”的遗诏,太宗为何要一再迫害自己的弟弟赵廷美,使他郁郁而死?
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说到“金匮之盟”。关于金匮之盟,我在知乎问题“金匮之盟的具体经过是什么样的?中间又有怎样的不为人知的故事?”下的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379180/answer/81590535)或可以解答题主的这个问题,现附录如下:


(建隆二年)六月甲午,皇太后崩。后聰明有智度,嘗與上參決大政,猶呼趙普為書記,常勞撫之曰:「趙書記且為盡心,吾兒未更事也。」尤愛皇弟光義,然未嘗假以顏色,光義每出,輒戒之曰:「必與趙書記偕行乃可。」仍刻景以待其歸,光義不敢違。及寢疾,上侍藥餌不離左右。疾革,召普入受遺命。后問上曰:「汝自知所以得天下乎?」上嗚咽不能對。后曰:「吾自老死,哭無益也,吾方語汝以大事,而但哭耶?」問之如初。上曰:「此皆祖考及太后餘慶也。」后曰:「不然。政由柴氏使幼兒主天下,羣心不附故耳。若周有長君,汝安得至此?汝與光義皆我所生,汝後當傳位汝弟。四海至廣,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上頓首泣曰:「敢不如太后教。」因謂普曰:「汝同記吾言,不可違也。」普即就榻前為誓書,於紙尾署曰「臣普記」。上藏其書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
——《续资治通鉴长编》(下简称《长编》)卷2 “建隆二年六月甲午”条

这里李焘记载的已经比较清楚了,然而,金匮之盟的经过却远不止这么简单。
會如京使柴禹錫等告秦王廷美驕恣,將有陰謀竊發。上召問普,普對曰:「臣願備樞軸以察姦變。」退,復密奏:「臣開國舊臣,為權倖所沮。」因言昭憲顧命及先朝自愬之事。上於宮中訪得普前所上章,并發金匱,遂大感寤,即留承宗京師,召普謂曰:「人誰無過,朕不待五十,已盡知四十九年非矣。」辛亥,以普為司徒、兼侍中。
——《长编》卷22 “太平兴国六年九月丙午”条

太宗即位六年后,他才拿出“金匮盟约”来堵天下悠悠之口,这点颇为可疑。按邓广铭先生所说,“当杜太后临终顾命之顷,太宗也是在场的一人,则大位授受是何等大事件,其事必为太宗所牢记,断无可疑,是则当太祖在位之时虽藏之金匮,而在太宗继嗣之初,却应当首先启金匮而示臣民,何以待赵普陈诉而才想起呢”?(邓广铭《宋太祖太宗皇位授受问题辨析》)
其次,“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说不通。其时,赵光义23岁,赵廷美14岁,而太祖之子赵德昭已经10岁。如此看,赵德昭的确年幼,然而当时才是宋太祖登基的第二年,太祖身体也还十分健康,杜太后又何以认为太祖的在位时间并不能长到赵德昭成年呢?
另外,如此重要的有关国家大事的文件内容,无论《宋史》、《实录》、《长编》、《宋会要》等史书,均无一字记载,这点亦十分可疑。
所以包括张荫麟、邓广铭、张其凡在内的大多数历史学家均认为此“金匮之盟”从头到尾都是“宋太宗即位后与赵普共同伪造的文件”(邓广铭《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在金匮文件展示给群臣之后,作为报酬,赵普也得以拜相。

但是,王育济教授在《“金匮之盟”真伪考——对一桩学术定案的重新甄别》一文中却认为,“金匮之盟”的原始版本是真实的,而后来太宗出示的“金匮之盟”版本却是经过太宗和赵普篡改过的。理由如下:
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对“金匮之盟”的记载是“欲传位二弟”,也就是说,传给赵光义和赵廷美(答主按:此处“二弟”不能理解为独指赵光义,因为在兄弟排行中,太祖匡胤排行第二,光义排行第三,大哥赵光济早夭)。也就是说,杜太后的原本意图是:先传赵光义,再由赵光义传位给赵廷美。
这也就是王育济教授所说的“三传说”。所以,太宗即位之初,也做出了会让位给赵廷美的姿态(加中书令、开封尹,封齐王,又加检校太师。中书令、开封尹是五代、北宋皇位继承人的标配)。
而在各类北宋的官方史书中,金匮之盟却成了只传给赵光义的“独传说”。这是因为太宗登基六年后,群情舆论急转直下,赵廷美也日益骄纵,他才不得不听从赵普“太祖已错,陛下何能再错”的劝告,篡改了“金匮之盟”。第二年,赵廷美即被贬到房州(后周恭帝退位后被贬的地方),太宗才巩固了自己的帝位。


 
 
所以,太宗为了自己的帝位考虑,赵廷美就必须死。

 
以上。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