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3.27%的国人——科学为什么是相对真理

写在前面的话:
 
这个系列我会不定期更新。如果是别人的文章,我都会要到授权并在开头表明原作者以及原著链接。不为别的,尊重知识,尊重传播知识的人,也尊重喜欢这些文字的3.27%的人。既然开始开了个头,说科学是一种方法论,那么,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为何科学代表相对真理吧。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们是“科学教”,我们都需要坚守自己的阵地。而且,科学教也无妨。毕竟科学,代表的是目前认知下的相对真理。选择最好的方法论,并没有什么错。
 
作者:吃完就饿(知乎),论道名:起床就困。原答案链 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810853/answer/107738287 。 为了文章行文习惯,原答案有不影响原意的少量格式调整。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最基本的概念

真理:客观世界规律的总和,一个永真的集合;

科学:人类观察客观世界后建立的一个模型,用于解释这个客观世界;

数学和逻辑:这两个学科是纯推理的,在日常我们将他们视为假定的真理,不要把它们俩和自然科学混淆,公理都是先验的,不证自明。

一:真理的意义:

我们先来看看真理:

真理是客观世界规律的总和,这个设定是假定的。其实我认为中国的“道“和真理的概念倒是有点像,人们也常说“朝闻道夕可死”,“得道成仙”,可惜的是这些人都做不到,原因很简单。因为从逻辑上来看,人类是永远无法获得真理的,其原因有两个。

1、人类的观察方式是客观事实+主观解读,有主观成份在所以不可能得到纯粹的客观结论。
2、人类的观察角度无法跳出观察对象,我们始终在客观世界内,所以也无法得到客观结论。

综上:人类无法获得真理,人类可以得到的只是一个不客观的模型。

现在我要拉出一句话来分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的出现有其特殊意义,但是遗憾的是这句话是错的,尤其运作用在自然科学层面是完全错误的。因为真理的不可获得性,所以显然无从检验;

所以我们得到了第一个结论:
对于人类或未来的人类,甚至比我们领先几亿年的外星高等智慧生物而言,在逻辑上说都无法获得真理,因为大家得到的都仅仅是个模型,只有精度和广度的差别。

二、真理和科学的关系:
如果我们把真理设为一个集合,科学设为另一个集合,那么他们的关系可能是:

或者是

或者交集更多


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现有的模型(科学)和模型模拟的对象(真理)的重合度有多高,也许有一些重合,也许毫无重合,我们也可以一厢情愿的认为我们得到的全部在真理集合内。最有可能是我们得到的确实有一部份和真理重合了,但是更悲剧的是我们并不知道是那一部分重合了。

这里我还要拉出一句话“不怕中医不科学,只怕科学不真理”,非常讽刺的是这句话确实是对的。中医确实不是科学,科学也确实不是真理。

所以我们得出了第二个结论:
整个自然科学体系从本质上是错误的(相对我们要模拟的对象而言)。

三、各种模型的差别:

那么这第二个结论到底有什么价值?

它的价值就是告诉你,所有人类建立的对自然世界客观规律的模型永远是错的,所以模型一定具备被证伪的可能,并不存在一个不可证伪的模型。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建立的所有模型,包括科学、中医等等等等到底有什么用?我们应该如何修正模型才能更加接近我们的观察对象?

证实和证伪的关系:

所有对客观世界的观察模型都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注意这是必要条件。

可证实:证实的价值在于确认模型对客观规律的拟真度,我们无从得知客观规律的本质,我们只能希望我们的模型能比较精确。

可证伪:证伪的价值在于提高模型对客观规律的拟真度,当旧有的模型被观察推翻时,人类会建立一个新的模型,一个可以更适合的模型去解释客观规律。

科学体系的特别之处并不在于证实(当然也很重要),而在于可证伪,我们知道科学的发展并无止境,所有的科学理论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都是人类不断思考,不断总结得出的。诞生一个理论说起来也很简单,那就是发现老的理论有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比如“大球比小球先落地”这个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通过实现发现大小球几乎同时落地。这样老的理论就被质疑了,然后有人就开始折腾了,总要给个解释吧,到了牛顿这里终于搞清楚了,然后不断发展完善得到了牛顿力学。但牛顿力学解释微观世界的时候发现又有问题了,原来的那些公式也都失灵了,咋办?继续呀,先提个假说,再用实验去验证假说,得到新的定理,继续完善假说,总结一下,得到新的理论,再循环,直到假说越来越少,定理越来越多,什么时候发现又不能解释自然现象了,这个理论就又被推翻了,不过推翻并不全是否定,大球比小球前落地是被否定了,但牛顿力学被推翻是被限定了适用范围。

科学就靠着理论被不断的推翻在向前进步,所以科学的发展本质上是在不断的证伪现有理论而不是证实现有理论。


那么阴阳五行是个什么模型呐,非常遗憾,首先和科学一样,这是一个人类建立的,对客观世界的一个模型。那么它首先也是一个恒错的模型,但是它的问题在于无法证伪,所以恒错就恒错喽,因为没有可能证伪自己,所以无法推翻自己,很遗憾,他们只能永远不断的证实,证实,证实而无法有更大的发展。它们和真理的距离永远保持在目前的状态。但是显然问题不单单在证伪方面,因为证实方面也是一团浆糊,起码所谓的气血之类的均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这些不属于任何一类以解释客观世界规律为目标的模型,他们都是玄学的考核项目。所以讨论中医是否科学实在是毫无意义的事情,还不如来谈谈中医为什么不是一个观察客观规律的模型?

所以我们得到了第三个结论:
相对客观世界的真理而言,所有的模型(科学、中医)都是错误的,只是30分和60分的差别,但是如果这个模型通过不断推翻自己的途径去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可以不断逼近真理。

四:那么我们继续考察中医和科学的关系:

在很多人的脑海里会有这样的认为:

但是遗憾的是这种情况并不存在。

中医和现代医学并不存在交集,他们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唯一相交的部分只是中医和现代医学解释同一个客观对象而已。所以实际上的图是下面这两张。



所以我们可以得到第四个结论:

中医和现代医学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因为世界观的不一致,不应该也无法互相解释,目前的互相解释(其实是单向的验药等)不过是大家在用现代医学的范式在解读同一个医疗实践,但是医疗实践的现代医学解读不可能影响到中医方法论的进化,无论如何验药或者验证治疗方案对中医都没有任何帮助。只会对现代医学自身方法论的提高有价值。所以希望用现代医学去解构中医的医疗实践(验医验药)帮助中医发展的可以洗洗睡了,这样的行为毫无价值。

当然你把这个换成神学和科学,神学和中医都一样会是这个结论。

五、那么我们在多个模型中该如何判断那个模型更接近真理?

其实是很难判断的,因为事实上我们并不掌握真理,换句话说我们都不知道靶子在那里,又如何判断我这一枪下去打了几环?

好在客观世界并不是虚拟的,所以我们只能靠实践和模型的拟合度得出一个大概的优先级。

举个例子,比如巴豆吃了会腹泻,这是实践。

按照西医的解释是:巴豆含有巴豆油 ,对皮肤粘膜及消化道均有强烈刺激作用,对肠肌有兴奋作用,所以服用以后可产生剧烈腹泻,并有催吐作用。

按照中医的解释是::巴豆辛热,有大毒,属于热性泻药,可温肠泻积、逐水消胀、宿食积滞以及涤荡肠胃中的沉寒痼冷。也常用于外疗疮疡,破积解毒。

但是吃了巴豆会腹泻这个实践是事实,那么最接近客观规律的一定是解释的更精确的那个模型。

所以我们可以得到第五个结论:
实践是检验模型精确度的唯一标准。
 
对于不能证实也无法证伪的,不属于任何一类解释客观世界的模型,当然你可以认为它是真理,只是很遗憾我开头就论证了人类无法掌握真理,所以。。。

可证伪的前提是理论的明晰,且在逻辑上可能被证伪。

比如:
在逻辑上可能给出否定答案的句子是具备可证伪性的
(可证伪)地球是平的,这句话可能给出否定的答案。
(可证伪)地球是圆的,这句话可能给出否定的答案。
(可证伪)大球比小球先落地:这句话可能给出否定的答案。
(可证伪) 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这句话可能给出否定的答案。
(不可证伪)明天可能下雨也可能不下雨:这句话在任何情况下都对,给不出否定的答案,永真。
(不可证伪)任何疾病的根本原因都是机体系统的失调,无论内因还是外因:这句话在任何情况下都对,给不出否定的答案,永真。

至于有没有人真的懂,这不重要,最简单的假设,没有人懂,10个人懂,100个人懂,难道这个模型的可证伪性会变化?
 
整个自然科学的本质是错误,但正是因为本质是错误的,才天然的具备了可证伪性。如果扩大范围的话,如果某个理论无法体现出它的可证伪性,那么结论是这个模型并不能用来解释客观世界。正确的表述是,可证伪是一切研究客观规律的模型都应具备的必要条件之一。

0 个评论

要评论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