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平衡、健康的关系?
据说,最近大家都刷屏或被刷屏了。
我也跑来凑个热闹。
李笑来老师在「得到」APP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里,讲了人生浪费生命、虚掷光阴、永陷贫困的三个大坑:
1.莫名其妙地凑热闹
2.心急火燎地随大流
3.操碎了别人的心肝
深入浅出,说得非常典型而通透,充满了智慧的警示意味。在凑热闹时,消耗了自己宝贵的时间和专注力资源,却没有任何有价值的收获;在随大流时,根本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只是以努力的假象来掩盖自己对现实的恐惧;替别人操心,那纯粹就是无聊至极了。
那么,为什么又来凑这个热闹呢?我自以为是地觉得,自己这不是莫名其妙地在凑热闹,而是想明其奥妙——类似事件以及随之而来的众生相,持续体现了对于人生和现实的认知奥妙。
回到正题。
一、为什么说刷屏事件是吃奶孩子的游戏?
这两天的刷屏,从心理学、社会学、“八卦学”、婚姻爱情观、伦理观、价值观等各个角度进行了辨析,都各有各的道理。而我以为,从根本上来说,这是几个吃奶的孩子玩的游戏。
换句话说,就是各方当事人对社会人生的认知,都不是成人的客观理性认知,而是还停留在吃奶孩子的阶段——无节制的、不负责任的索求、自私、利己。注意:不顾一切地利己,这可不是理性。
依据有二。这是根据当前相关信息基本上可以确定的两条依据。一是,种种迹象显示,当事一方对另一方的心理、情感等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二是,出轨是真的。
从上面两条依据中可以看出,他们想当然地认为:一是,有了物质基础,就可以幸福、满足了,那就不顾一切地追逐物质。二是,物质满足后,其他的需求、饥饿、空缺又凸显出来,那就继续不顾一切地追逐其他的需求。三是,事情在当事人之间摊牌后,就一不做二不休地、不顾一切地追逐利益最大化。
——所以,这个游戏或者说关系,表象上是“容貌、物质”的结合、互换,本质上是每个人每一步都只顾“当下满足”的婴儿心态。所不同的,只是每个人的优先欲求顺序不一样——有人把容貌、心理需求排在前面,有人把物质排在前面,各人都为了自己“当下最想要”的欲求而不顾一切。
在吃奶孩子的眼里、心里,这都是自然而然的、理所当然的事情——一切以“快速满足自己当下的需求”为中心,他们顺从于生命的原欲。吃奶孩子丝毫不会考虑:今天的果,是过去种的因;今天种下的因,以后也会收获相应的果。吃奶孩子丝毫也不会有“关系、责任”这样的社会化认知,有的只是扭曲变形的“个人自由”——只是给自己欲求的一个掩盖、用来说服自己而已,这并非真正意义上正确的个人自由。
弗洛伊德有一个婴儿性心理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自我发展模型。他认为,如果一个人的性心理阶段没有获得适当的解决,其生命本能就会被固定在这个阶段,进而成为其性格特征和行为模式。
单单就个案而言,各方当事人就是停留在第一个性心理阶段——口腔期,还没有跨过“能够压抑那种想要立即释放自己本能欲望”的第二个性心理阶段——肛门期。直白点说,饿了就要马上吃到,想要大小便了就要马上解决而不管是不是在卫生间。
或许这种现象并非少数,而极有可能是普遍存在的。武志红老师就有一个巨婴国的观点,很多人都像一个巨型婴儿。对婴儿来说,他会觉得“世界都要围绕他的意愿来转动”,饿了就要马上吃奶,渴了也要马上吃奶。
二、成人认知应该是怎样的呢?
先说观点。成人的社会关系认知是,独立、平等、尊重。
下面再绕一绕。
这两天,在「论道」上讨论一个问题:责任心的本质是什么?好像是一个很老套的话题。
那要从“责任的本质是什么”来说起。说起责任,很多崇尚“个人自由”的人肯定嘴角一撇、不屑一顾。但是,这个玩意,还真是时刻与我们相关,与真正的“个人自由”并不矛盾。
人是群居动物,大家在一起构成了社会。每个人在社会里处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婚姻关系、恋爱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合伙关系、婆媳关系、翁婿关系、父母子女关系等等。一般来说,人在每种关系中付出情感、劳动,也收获情感、劳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吗,这样子大家才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这是从根本上来说的。
你在什么位置上、处于什么角色中,获得这个位置、这个角色所带来的好处,也要承担一定的职责、任务、义务。这是合情合理的,是符合生生不息的天地之道的。在平等的社会关系中,只愿意享受,不愿意付出,也可以。只有一个条件:你得有脑残粉才行。
责任是在关系中产生的。如果不想承担这种责任了,可以解除这种关系。不解除关系,又不承担相关的责任,还要去拿某种收益。这就是婴儿放纵自我的贪吃心态。其心理发展与世界认知还处在婴儿水平——不愿意也不能承担任何义务,在面对危机时,总是会怪罪别人,歇斯底里地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把关系中的对方视为恨不得灭之而后快的敌人。——无论是哪种关系,只要关系中有这样的人,这个关系就一定是脆弱而缺乏弹性的。
武志红老师讲过两部电影中两个对比鲜明的“找妓女”例子。在电影《1942》中,军需官像大爷一样躺在床上,女孩子像老妈子一样伺候他——这是一种婴儿找妈妈伺候的状态。在电影《大开眼界》中,汤姆▪克鲁斯面对小姐,将对方看作一个人来尊重——这是两个成年男女间发生的事情。挺有意思的!
成年人的社会认知是客观、理性的。成年思维会认为,在各种关系中,每个人首先都是独立的个体,其次是人格上的平等,再次是关系中的相互尊重。在这种基础上建立的关系,才是平衡的、健康的、充满弹性与活力的。不论哪种关系,只要是健康的,都应该是这样子。
三、两点启示
一是,无论是交朋友,谈恋爱,还是找合伙人等等,一定要以成人的眼光和思维来看待问题,一定要找客观而不过度主观、理性而不过分任性、心理发育较为完整的人。这样子,很多事情就会好办,大家都理解世界、社会、关系运行的基本逻辑,都清楚自己能干什么、该干什么,都会主动承担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沟通交流也会顺畅,自然不必要的、幼稚的阻碍和纷争就少了很多。
二是,如果在某种关系中,发现自己心中有任性的、软弱的、缺乏安全感的无助婴儿,那怎么办呢?请不要逃避,越逃避,越无助,越软弱,越任性妄为。李笑来老师认为,“人生最重的枷锁就是追求百分之百的安全感,从而把自己困在永恒的当下;几乎所有的进步都是放弃了部分安全感才可能获得的。”正确的做法是,应该走出自己的小天地,以开放的心态认识自己和他人、理解自己和他人、不断成长,认同与包容他人的人性与利益,以“互利共赢”的心态,建设平衡而亲密的关系。
世上从来没有不需要付出代价的成长,所不同的只是代价大小之别而已。有时候,人非得经历一些事才能真正成长。那这些事就未必全是坏事,反而是认识、理解自己和世界的契机。至于是成长了还是相反,只能问自己了。
我也跑来凑个热闹。
李笑来老师在「得到」APP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里,讲了人生浪费生命、虚掷光阴、永陷贫困的三个大坑:
1.莫名其妙地凑热闹
2.心急火燎地随大流
3.操碎了别人的心肝
深入浅出,说得非常典型而通透,充满了智慧的警示意味。在凑热闹时,消耗了自己宝贵的时间和专注力资源,却没有任何有价值的收获;在随大流时,根本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只是以努力的假象来掩盖自己对现实的恐惧;替别人操心,那纯粹就是无聊至极了。
那么,为什么又来凑这个热闹呢?我自以为是地觉得,自己这不是莫名其妙地在凑热闹,而是想明其奥妙——类似事件以及随之而来的众生相,持续体现了对于人生和现实的认知奥妙。
回到正题。
一、为什么说刷屏事件是吃奶孩子的游戏?
这两天的刷屏,从心理学、社会学、“八卦学”、婚姻爱情观、伦理观、价值观等各个角度进行了辨析,都各有各的道理。而我以为,从根本上来说,这是几个吃奶的孩子玩的游戏。
换句话说,就是各方当事人对社会人生的认知,都不是成人的客观理性认知,而是还停留在吃奶孩子的阶段——无节制的、不负责任的索求、自私、利己。注意:不顾一切地利己,这可不是理性。
依据有二。这是根据当前相关信息基本上可以确定的两条依据。一是,种种迹象显示,当事一方对另一方的心理、情感等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二是,出轨是真的。
从上面两条依据中可以看出,他们想当然地认为:一是,有了物质基础,就可以幸福、满足了,那就不顾一切地追逐物质。二是,物质满足后,其他的需求、饥饿、空缺又凸显出来,那就继续不顾一切地追逐其他的需求。三是,事情在当事人之间摊牌后,就一不做二不休地、不顾一切地追逐利益最大化。
——所以,这个游戏或者说关系,表象上是“容貌、物质”的结合、互换,本质上是每个人每一步都只顾“当下满足”的婴儿心态。所不同的,只是每个人的优先欲求顺序不一样——有人把容貌、心理需求排在前面,有人把物质排在前面,各人都为了自己“当下最想要”的欲求而不顾一切。
在吃奶孩子的眼里、心里,这都是自然而然的、理所当然的事情——一切以“快速满足自己当下的需求”为中心,他们顺从于生命的原欲。吃奶孩子丝毫不会考虑:今天的果,是过去种的因;今天种下的因,以后也会收获相应的果。吃奶孩子丝毫也不会有“关系、责任”这样的社会化认知,有的只是扭曲变形的“个人自由”——只是给自己欲求的一个掩盖、用来说服自己而已,这并非真正意义上正确的个人自由。
弗洛伊德有一个婴儿性心理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自我发展模型。他认为,如果一个人的性心理阶段没有获得适当的解决,其生命本能就会被固定在这个阶段,进而成为其性格特征和行为模式。
单单就个案而言,各方当事人就是停留在第一个性心理阶段——口腔期,还没有跨过“能够压抑那种想要立即释放自己本能欲望”的第二个性心理阶段——肛门期。直白点说,饿了就要马上吃到,想要大小便了就要马上解决而不管是不是在卫生间。
或许这种现象并非少数,而极有可能是普遍存在的。武志红老师就有一个巨婴国的观点,很多人都像一个巨型婴儿。对婴儿来说,他会觉得“世界都要围绕他的意愿来转动”,饿了就要马上吃奶,渴了也要马上吃奶。
二、成人认知应该是怎样的呢?
先说观点。成人的社会关系认知是,独立、平等、尊重。
下面再绕一绕。
这两天,在「论道」上讨论一个问题:责任心的本质是什么?好像是一个很老套的话题。
那要从“责任的本质是什么”来说起。说起责任,很多崇尚“个人自由”的人肯定嘴角一撇、不屑一顾。但是,这个玩意,还真是时刻与我们相关,与真正的“个人自由”并不矛盾。
人是群居动物,大家在一起构成了社会。每个人在社会里处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婚姻关系、恋爱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合伙关系、婆媳关系、翁婿关系、父母子女关系等等。一般来说,人在每种关系中付出情感、劳动,也收获情感、劳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吗,这样子大家才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这是从根本上来说的。
你在什么位置上、处于什么角色中,获得这个位置、这个角色所带来的好处,也要承担一定的职责、任务、义务。这是合情合理的,是符合生生不息的天地之道的。在平等的社会关系中,只愿意享受,不愿意付出,也可以。只有一个条件:你得有脑残粉才行。
责任是在关系中产生的。如果不想承担这种责任了,可以解除这种关系。不解除关系,又不承担相关的责任,还要去拿某种收益。这就是婴儿放纵自我的贪吃心态。其心理发展与世界认知还处在婴儿水平——不愿意也不能承担任何义务,在面对危机时,总是会怪罪别人,歇斯底里地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把关系中的对方视为恨不得灭之而后快的敌人。——无论是哪种关系,只要关系中有这样的人,这个关系就一定是脆弱而缺乏弹性的。
武志红老师讲过两部电影中两个对比鲜明的“找妓女”例子。在电影《1942》中,军需官像大爷一样躺在床上,女孩子像老妈子一样伺候他——这是一种婴儿找妈妈伺候的状态。在电影《大开眼界》中,汤姆▪克鲁斯面对小姐,将对方看作一个人来尊重——这是两个成年男女间发生的事情。挺有意思的!
成年人的社会认知是客观、理性的。成年思维会认为,在各种关系中,每个人首先都是独立的个体,其次是人格上的平等,再次是关系中的相互尊重。在这种基础上建立的关系,才是平衡的、健康的、充满弹性与活力的。不论哪种关系,只要是健康的,都应该是这样子。
三、两点启示
一是,无论是交朋友,谈恋爱,还是找合伙人等等,一定要以成人的眼光和思维来看待问题,一定要找客观而不过度主观、理性而不过分任性、心理发育较为完整的人。这样子,很多事情就会好办,大家都理解世界、社会、关系运行的基本逻辑,都清楚自己能干什么、该干什么,都会主动承担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沟通交流也会顺畅,自然不必要的、幼稚的阻碍和纷争就少了很多。
二是,如果在某种关系中,发现自己心中有任性的、软弱的、缺乏安全感的无助婴儿,那怎么办呢?请不要逃避,越逃避,越无助,越软弱,越任性妄为。李笑来老师认为,“人生最重的枷锁就是追求百分之百的安全感,从而把自己困在永恒的当下;几乎所有的进步都是放弃了部分安全感才可能获得的。”正确的做法是,应该走出自己的小天地,以开放的心态认识自己和他人、理解自己和他人、不断成长,认同与包容他人的人性与利益,以“互利共赢”的心态,建设平衡而亲密的关系。
世上从来没有不需要付出代价的成长,所不同的只是代价大小之别而已。有时候,人非得经历一些事才能真正成长。那这些事就未必全是坏事,反而是认识、理解自己和世界的契机。至于是成长了还是相反,只能问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