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永乐盛世才是真正的盛世。
此文首发于:http://www.jianshu.com/p/3b550173c5ef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为数不多的所谓「盛世」,某些「盛世」直到今天也还为21世纪的现代人所津津乐道。历史学者总结出了「三大盛世」,那么,这三大盛世是哪三大呢?有种说法是「汉武盛世」「开元盛世」和「康乾(乾隆)盛世」。在我看来,这简直是无稽之谈,我知道这种说法之后感到非常的angry.
因为我认为,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盛世唯有「永乐盛世」。
首先,无可争议的史实是:「汉武盛世」「开元盛世」和「康乾(乾隆)盛世」分别为汉(西汉)、唐和大清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个获得了几百个历史学家的一致通过。所以说把这三个时期叫做盛世,真的是高估它们了。让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汉武帝后期,西汉由盛转衰,具体时间大概是从征和开始吧。巫蛊之乱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吧,具体详见百度百科:
巫蛊之乱后,汉武帝下轮台罪己诏,然而一纸罪己诏却并不能换来国库的充盈。《资治通鉴》这样评价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汉武之后的昭宣中兴是最后的回光返照。
唐玄宗也是一样。开元晚期朝政就开始混乱,李隆基想坐享其成了,却不知道祸端已经悄然埋下,最终促成了安史之乱。还是看百度百科:
开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唐玄宗丧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更耽于享乐,宠幸杨贵妃,安禄山为自保和升官拜杨贵妃为母亲。由提倡节俭变为挥金如土,如曾将一年各地之贡物赐予李林甫。他又把国政先后交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李林甫是口蜜腹剑的宰相,任内凭着玄宗的信任专权用事达十九年,杜绝言路,排斥忠良。杨国忠因杨贵妃得到宠幸而继李林甫出任宰相,只知搜刮民财,以致群小当道,国事日非,朝政腐败,让安禄山有机可乘。
最后李隆基的下场比汉武帝要惨,汉武帝至少是把皇帝做到了死,而唐明皇则被他儿子「尊称」为太上皇,剥夺了权力。(顺便一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太上皇最多的朝代,不算今朝)
康乾盛世是最名不副实的一个。这个我想大家应该最熟悉,毕竟相关的清宫电视剧最多。奸臣和珅倒台之后不是有句话么,叫做「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乾隆晚期贪污腐败十分严重,卖官制度和议罪银制度,不知道塞饱了多少官员的钱袋子。嘉庆年间爆发白莲教叛乱。等到乾隆孙子道光的时候英国人已经打进来了,从此使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地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句话我想历史学生一定背的滚瓜烂熟) 说到底,还是历史的行程在起作用。
好的,我们再来看看「永乐盛世」。大家没发现么?永乐盛世承上启下,上承洪武之治,下启仁宣之治,明朝连续4位皇帝(或者说5位,建文帝就是洪武之治的延续),都是大治,这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其他的盛世都是由盛转衰,只有永乐盛世开启了大明的富强。
《明史·食货志》:「永乐中。计是时,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仓廪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岁歉,有司往往先发粟振贷,然后以闻。」
再一个,迁都北京,这个也是很大的。依我看,不光是北京人,所有北方人都应该感谢朱棣。我们都知道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分为三个阶段,到了南宋已经完成了。任何的政权,没有南方赋税的资磁,是无法长久维续的。「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到了有明一代,朱元璋定都南京,如果朱棣不迁都,北方就是要政治没政治要经济没经济要文化没文化。(北方人别打我,你们想想是不是这样) 北京有今天这样的地位,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方唯一的一个一线城市,拥有如此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全靠朱棣。不光是迁都,北京的城市规划哪怕到了今天,还是十分出色的。要知道,那时候没有遥感,没有直升机,没有人造卫星,要想搞对称是一件多么麻烦的事情。
郑和下西洋。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三宝太监郑和 率领两百多艘海船、2.7万多人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至福州闽江口五虎门内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东非、红海。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几十年,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之后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是唯一的东方人,更是比马汉早五百年提出海权论,更有说法称郑和最早发现美洲、澳洲、南极洲。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第一种类型叫“宝船”。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载重量八百吨。这种船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它的体式巍然,巨无匹敌。它的铁舵,须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第二种叫“马船”。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第三种叫“粮船”。它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第四种叫“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第五种叫“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可见,郑和所率领船队的船只,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居住。分工细致,种类较多。我们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配合以协助船只组成的规模宏大的船队。
秦始皇派徐福东渡,是去找长生不老药;而朱棣,完全是为了外交目的(找建文帝只是附加任务,你去找个人用这么多船这么多人?)。永乐年间,都有外国的国王死在中国,这片异国他乡的土地上。而且郑和所到之处没有杀戮,没有掠夺,只有和平。这才是真正的大国风范,盛世外交。比之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哦对了,还有《永乐大典》。被《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作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百度百科:
《永乐大典》编撰于大明永乐年间,内阁首辅解缙总编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93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但《永乐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永陵外,永乐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存不到800卷。《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清朝的皇帝评价那一时期「治隆唐宋,远迈汉唐」,要知道明朝的后面是清朝,从清朝统治者的口中说出这样的话是多么的不容易和有分量。所以说,只有永乐盛世才是真正的盛世啊。
欢迎讨论,谢谢大家。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为数不多的所谓「盛世」,某些「盛世」直到今天也还为21世纪的现代人所津津乐道。历史学者总结出了「三大盛世」,那么,这三大盛世是哪三大呢?有种说法是「汉武盛世」「开元盛世」和「康乾(乾隆)盛世」。在我看来,这简直是无稽之谈,我知道这种说法之后感到非常的angry.
因为我认为,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盛世唯有「永乐盛世」。
首先,无可争议的史实是:「汉武盛世」「开元盛世」和「康乾(乾隆)盛世」分别为汉(西汉)、唐和大清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个获得了几百个历史学家的一致通过。所以说把这三个时期叫做盛世,真的是高估它们了。让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汉武帝后期,西汉由盛转衰,具体时间大概是从征和开始吧。巫蛊之乱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吧,具体详见百度百科: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被人告发为巫蛊咒武帝,与阳石公主通奸,公孙贺父子下狱死,诸邑公主与阳石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皆坐诛。武帝宠臣江充奉命查巫蛊案,用酷刑和栽赃迫使人认罪,大臣百姓惊恐之下胡乱指认他人犯罪,数万人因此而死。江充与太子刘据有隙,遂趁机陷害太子,并与案道侯韩说、宦官苏文等四人诬陷太子,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起兵反抗不果,相继自杀。壶关三老和田千秋等人上书讼太子冤,终于清醒过来的武帝夷江充三族,烧死苏文。又修建“思子宫”,于太子被害处作“归来望思之台”,以志哀思。此事件牵连者达数十万人,史称巫蛊之祸。
巫蛊之乱后,汉武帝下轮台罪己诏,然而一纸罪己诏却并不能换来国库的充盈。《资治通鉴》这样评价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汉武之后的昭宣中兴是最后的回光返照。
唐玄宗也是一样。开元晚期朝政就开始混乱,李隆基想坐享其成了,却不知道祸端已经悄然埋下,最终促成了安史之乱。还是看百度百科:
开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唐玄宗丧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更耽于享乐,宠幸杨贵妃,安禄山为自保和升官拜杨贵妃为母亲。由提倡节俭变为挥金如土,如曾将一年各地之贡物赐予李林甫。他又把国政先后交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李林甫是口蜜腹剑的宰相,任内凭着玄宗的信任专权用事达十九年,杜绝言路,排斥忠良。杨国忠因杨贵妃得到宠幸而继李林甫出任宰相,只知搜刮民财,以致群小当道,国事日非,朝政腐败,让安禄山有机可乘。
最后李隆基的下场比汉武帝要惨,汉武帝至少是把皇帝做到了死,而唐明皇则被他儿子「尊称」为太上皇,剥夺了权力。(顺便一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太上皇最多的朝代,不算今朝)
康乾盛世是最名不副实的一个。这个我想大家应该最熟悉,毕竟相关的清宫电视剧最多。奸臣和珅倒台之后不是有句话么,叫做「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乾隆晚期贪污腐败十分严重,卖官制度和议罪银制度,不知道塞饱了多少官员的钱袋子。嘉庆年间爆发白莲教叛乱。等到乾隆孙子道光的时候英国人已经打进来了,从此使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地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句话我想历史学生一定背的滚瓜烂熟) 说到底,还是历史的行程在起作用。
好的,我们再来看看「永乐盛世」。大家没发现么?永乐盛世承上启下,上承洪武之治,下启仁宣之治,明朝连续4位皇帝(或者说5位,建文帝就是洪武之治的延续),都是大治,这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其他的盛世都是由盛转衰,只有永乐盛世开启了大明的富强。
《明史·食货志》:「永乐中。计是时,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仓廪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岁歉,有司往往先发粟振贷,然后以闻。」
再一个,迁都北京,这个也是很大的。依我看,不光是北京人,所有北方人都应该感谢朱棣。我们都知道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分为三个阶段,到了南宋已经完成了。任何的政权,没有南方赋税的资磁,是无法长久维续的。「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到了有明一代,朱元璋定都南京,如果朱棣不迁都,北方就是要政治没政治要经济没经济要文化没文化。(北方人别打我,你们想想是不是这样) 北京有今天这样的地位,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方唯一的一个一线城市,拥有如此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全靠朱棣。不光是迁都,北京的城市规划哪怕到了今天,还是十分出色的。要知道,那时候没有遥感,没有直升机,没有人造卫星,要想搞对称是一件多么麻烦的事情。
郑和下西洋。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三宝太监郑和 率领两百多艘海船、2.7万多人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至福州闽江口五虎门内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东非、红海。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几十年,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之后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是唯一的东方人,更是比马汉早五百年提出海权论,更有说法称郑和最早发现美洲、澳洲、南极洲。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第一种类型叫“宝船”。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载重量八百吨。这种船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它的体式巍然,巨无匹敌。它的铁舵,须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第二种叫“马船”。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第三种叫“粮船”。它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第四种叫“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第五种叫“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可见,郑和所率领船队的船只,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居住。分工细致,种类较多。我们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配合以协助船只组成的规模宏大的船队。
秦始皇派徐福东渡,是去找长生不老药;而朱棣,完全是为了外交目的(找建文帝只是附加任务,你去找个人用这么多船这么多人?)。永乐年间,都有外国的国王死在中国,这片异国他乡的土地上。而且郑和所到之处没有杀戮,没有掠夺,只有和平。这才是真正的大国风范,盛世外交。比之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哦对了,还有《永乐大典》。被《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作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百度百科:
《永乐大典》编撰于大明永乐年间,内阁首辅解缙总编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93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但《永乐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永陵外,永乐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存不到800卷。《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清朝的皇帝评价那一时期「治隆唐宋,远迈汉唐」,要知道明朝的后面是清朝,从清朝统治者的口中说出这样的话是多么的不容易和有分量。所以说,只有永乐盛世才是真正的盛世啊。
欢迎讨论,谢谢大家。
7 个评论
改天去永乐宫转转,离我们学校不远。
清朝统治者一直都对前朝的评价很客气啊~是有多不容易嘛?~我是明黑(¯Д¯)ノ
郑和下西洋当时很多资料都被烧了,郑和下西洋当时是为了显示国威,很亏钱的,而欧洲大航海是为了获利。后来郑和下西洋都没人提,是后人看到世界上有个大航海时代,才有把郑和拿出来说事。
《永乐大典》成书时间非常短,就几年的时间,做的工作就是收集民间图书然后抄。这样做不仅没有保留了下来,而且使很多书失传了。眀成祖并不是为了文化啥的而修书,为的是功绩。
《永乐大典》成书时间非常短,就几年的时间,做的工作就是收集民间图书然后抄。这样做不仅没有保留了下来,而且使很多书失传了。眀成祖并不是为了文化啥的而修书,为的是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