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饮一杯无?

好客的中国人历来对酒十分青睐,酿酒历史也较为悠远。
古人根据酒的产地、色泽、气味、浓淡、酿造工艺、储存方式及实用功效等给它起了许多动人的名字。譬如竹叶青、女儿红、花雕、泸州老窖、汾酒、剑南春、茅台等等。
中华民族酿酒的师祖,顶级酿造大师仪狄在酿完酒进献大禹后,大禹评价道:“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自此与仪狄疏远并因此禁酒,此后造成了华夏酒文化信仰的严重缺失。在古应国(今平顶山,史家称其为千年龙之国)有良好的造酒风气,仪狄在“汝海之南,应邑之野”酿应国酒,此酒后来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国酒”。而作为一名女性,在当时以及后世受到了无上的待遇,被称为“酒神”
而另一位鼎鼎大名的酿酒大师则是杜康,他发现用高粱酿造酒的方法,此法广为盛行。后世称他为酒圣。但就论贡献来说,他与仪狄不分高下,而他独创的酿酒需要酒曲更是被后世所推崇备至。(上世纪70年代,由于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的大力推荐,杜康酒得以复兴。)
古代的酒大多为果酒、米酒。蒸馏技术很晚才出现,因此可以完美解释为何二哥喝了十八碗还没趴下的原因,因为他喝的是醪糟,又叫江米酒、糯米酒、甜酒。后来由于对传统工艺的改进,最初的压榨法成了蒸馏法,酒精纯度大幅度提升,时至今日,它已经成为交友待客的必选之物。
在历史的变迁中,中国古代产生了适应当地气候环境以及风土人情的酒。   
在现代的名酒当中,有五粮液为代表的浓香型,味道甘爽滑腻,芳香馥郁;有酱香型的国酒茅台,味道酱香柔润,回味悠长;清香型的汾酒,干爽自然,绵软醇厚。  另外还有兼香型的董酒,萃取了大曲以及小曲的精华,一酒多香,回味无穷。
在古人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状>>中记载了当地人在女儿满月时,便开始酿酒,埋于池塘底下,等到女儿出嫁的时候,才开始拿出来供宾客享用,被称之为花雕酒。这种酒起源于六千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最好的莫过于浙江绍兴的花雕酒,为什么成为花雕,是因为其储存的包装物为经雕刻绘画过的酒坛,代表了父母对女儿的良好祝愿 ,待到女儿出阁家人之日,请优秀匠师画上“花好月圆,嫦娥奔月“配上彩头,以飨宾客 。
唐朝的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说道:酒有好几种名酒,他们有郢州的富水,乌程之若下,荣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
而古荥阳的土窟春在宋代仍然有生产,剑南的烧春就是现在的剑南春。长安城的若下溪,下游的水用来酿酒最为妙,所以叫若下酒,所谓荆州的乌程,豫北的竹叶,说的就是若下酒,也就是现在的竹叶青。    
根据《投荒杂录》的记载 :新州多美酒,而南方人在酿酒的时候不用酒曲,直接把米捣成粉末然后混合野葛(俗称断肠草)的汁液浸泡再在外面包上各种草叶,做成鸡蛋的形状,然后再把它们放入蓬蒿中,置于阴凉处一个月。然后再兑上糯米,制成酒。在剧烈饮用之后,会头痛欲裂,全身汗涔涔,但是不会醉倒,原来时因为饮食当中含有毒草,南方人要喝这酒的时候,必须要烧开,用瓮装满一壶酒,用泥巴封住瓮口,然后下面用文火慢慢地煨,不然的话味道就不好喝,烧好了以后,就解开盖,中间有空隙,而泥封还未清除,卖酒的人不知道酒的好坏,于是就在泥上钻取一个筷子大小的洞,然后插入一根小管,卖酒的人就通过这个小管来尝酒的优劣,这就是我们民间俗称的 "滴淋 ",市场上经常有一些无赖,空手来到集市上,尝遍各家各户酒家的\滴淋",每到一家,尝完了以后都说味道不怎么样,就这样往往也能大醉而归。   
 东晋时候的大才子周顗,字伯仁。酒量不是很大,每次都是差不多一石的量,晋武帝渡江以后,他也跟着来了,虽然他每天喝的醉醺醺的,却总是很遗憾,因为没有人来和他对饮,所谓棋难逢对手,酒难遇知己。
忽然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位以前的故人,这位故人在未渡江之前和他喝过酒,大才子非常高兴,准备了两石酒,说要不醉不归,两个人你一杯我一杯地喝着,不知不觉两个人都醉的不成样子。等到周顗醒来的时候,他的那位朋友已经喝得肋侧腐烂,死的不能再死了。    
关于这个大才子,还有一个很有名的典故叫"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讲的是王敦作乱,王导带着王氏家族一大清早跪在宫门前等候发落。这时刚巧看见周顗进宫,王便希望州能够给王家讲讲好话 于是说 :“伯仁,我王家一百多口拜托你了。”结果周顗没有听见,等到周顗从宫里面出来的时候,已经一步三晃,醉的很厉害了。王导和他打招呼,周说:"今天杀了叛贼逆子,换个大点的大金印戴在身上。"
周回去以后写了一封信给武帝帮忙求情。
王不知道这件事,心里面对周见死不救衔恨不已。    后来王敦总理朝政,见到王导就说:“ 周顗和戴若思是代表南北的两大才子,不如招进来,做个大官如何 ?”王导不答。 王敦又说 :“那做个小官总可以吧?” 王导还是不答。 王敦又问:“ 既然不为我们所用,那干脆杀了!”王导依然沉默。于是周戴都被杀了。    
后来王导在中书省整理文件的时候,看见了周顗写给皇帝的奏折,有极力为王家求情的文章,才知道,周是一直在维护他,只不过表面上没有体现出来而已。王导万分悔恨,回家以后,他对家人说,我虽然没有直接杀死伯仁,可伯仁却是因我的不作为而死。九泉之下,我有何脸面来面对这个良友。”
 
 
隋朝恭帝义宁初年,有一个县丞 ,本来是官宦人家的后代,年少的时候,小伙子人长得很不错,而且遗传了祖上好读书的风气,当地人都称赞他一定能够光宗耀祖。
可惜事与愿违,此人长大以后,整天整夜沉湎于酒中,无酒不欢。老了以后,更是变本加厉,每天这个老头都要喝好几升的酒,而且几乎从来杯不离手,很少有清醒状态下的他。最后,他终于患病了,突然从他身体里传来了一种恶臭,方圆好几里的人们都能够闻到,这还不算刮风的时候。附近的人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除了睡觉,无论什么时候都捂住脸,尽量少出气。味道实在难闻啊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将近十天左右,终于这个人死了。后来有人专门就这件事写了一篇劝人不要再喝酒的文章 说:“饮酒过量害死人,让人混混沌沌痴痴傻傻呆头呆脑懵懵懂懂,这位县丞以自身经历,临死之前发出的恶臭,警示我们,喝酒可以把人喝死的啊! ” (隋恭帝杨侑,不过是个傀儡皇帝,在位仅仅半年,就被李渊逼迫退位,封为希国公)  
 张华善于酿酒,他酿造的酒,用煮蔷薇的水来浸泡酒曲。酿酒的芽米取自于西羌,而酿酒的霉谷来自于北胡。北胡地区生长一种指星麦,说的就是在农历四月,火星出来的时候,将麦子收割后,蘖芽用水浸泡三个晚上。在第四天早晨公鸡第一次打鸣的时候,拿出来酿酒,此时的味道是最纯正,酒香飘逸持久,酒味甘醇清美。因而把这种麦子又叫做被称为“鸡鸣麦”。 如果你喝到嘴里去,含着不咽下,那么这种酒可以把你的牙齿全部泡得松软,如果你不慎喝醉了,必须要过一段时间将你翻转一次,要不然的话,会将你的肝肠内脏全部腐蚀烂掉,所以当时的人又把这种酒叫 :“消肠酒” 还有人也说了:“ 喝了它会让你长宵欢乐 ” 这家伙明显是利用了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混淆了两个同音字 ,虽然同音,但是意思却千差万别。   
张华发迹以后的一天,他的发小前来看他,张华很高兴地留他坐下来吃饭。并且请好友品尝他最新酿造的酒,两个人畅叙着童年的往事,不知不觉都喝得大醉。因为张华经常喝这种酒,于是他晚上经常是要家人仆他翻转过来的。再调过去,一直到自己酒醒了才停下来,这一天,家人按照往常一样反转张华,但是张华的好友却没人照顾。一直到天亮都没有醒过来,张华叹息地说,我这个朋友肯定是死了的。伤心不已。等到到朋友睡觉的房间一看,酒果然穿过了朋友的肚肠。床下满地满地的都是流出来的酒水。(前文已叙) 俗话说,酒肉穿肠过,张华的朋友不知道自己过得是怎样的一个夜晚啊!     
古代北魏时期,还有一种很出名的清香型的白酒叫桑落酒,不过这种酒的制作方法已经失传了,据说现代有人在《齐民要术》里面找到了此酒的制作方法,此酒的来源是诗经里面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说的是桑叶凋零之时,也就是北方农历九十月之间,取井水酿就。而北齐时期的河东汾阳的汾清酒更是作为皇家专用酒。魏晋以来,文人骚客都喜爱桑落酒 。
   "秋桑几过落,春蚁未曾开。只言千日饮,旧逐中山来。"(《蒲州刺史中山公许乞酒一车未送》)这是大诗人庾信的诗句,指明了来到此地,非得要喝到桑落酒不可。而后世庾信的超级脑残粉李白,也对桑落酒推崇备至。包括桑落和汾酒在内的酒,都被称为河东酒。古代甚至有天下美酒出河东,河东美酒出汾阳的说法 (这个我没有考证,估且存疑。)    
元朝有个叫宋伯仁的,在他的作品《酒小史》里,记载了一百余种酒,这些大致是包括了春秋到元代的所有名酒。
《本草纲目》和《镜花缘》也记载了不少酒,看来古人很多好酒之人呀 。   
儿时读书,唯一记得关于酒的诗句是"路人遥指杏花村",至于"绿蚁新醅酒"则是稍微长大以后,每次想到这句,都会觉得自己置身于一个冰天雪地的寒夜里。
后来读小说《楚留香传奇》,很喜欢其中的酒鬼胡铁花,喝醉了酒,天真洒脱也许才会让世人一览无余。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在破吴前的誓师大会上,有人送来了美酒,但是酒太少,于是越王勾践下令将酒倒在河的上流,酒漂流而下,于是大家都喝到了酒,这就是所谓典故“箪醪劳师”,即忽悠了士兵,又拉拢了军心。  
说起喝酒,我又想起了那位让梨的,并对他表示深切的同情。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禁酒,但无非都是做个样子,要是真当真,难保“覆巢之下宁有完卵。”
其实我一直在想,庄周之所以梦蝶,醒来迷迷糊糊,那倒也是喝醉了酒么。   
古代那些酒士,喝酒还是很讲究风雅。亭台楼榭,竹林幽风,花前月下就着清风细雨 先举杯洒在地上,敬大地之神,再敬主人。古代的刘伶,嵇康 ,李白等都是酒中名士,"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  杜甫应该也好喝酒的吧,难得看见这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有如此豪迈的诗篇来描述酒中八仙 。  
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风萧萧兮……大笑而去。
来来来,喝完这杯,还有三杯!
 
根据《战国策魏策》《史记》《三国策》《酉阳杂俎》《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南方草木状》《唐国史》《魏书》《博物志》《酒史》等整理。

5 个评论

我听说有一种大象会把果实丢在坑里盖上草枝和雨水发酵等来年再来饱饮→_→,还听说一种猴也喜欢这么做采集百果发酵成酒(好像叫猴儿酒)喜欢喝酒的动物喝酒与人喝酒有区别吗?
赞叹!阁下真是饱览群书呀!
然而,我和酒无缘,喝不了多少就醉啦
动物主要是因为被酒的芳香气味吸引而来的,同样,酒会对他们的肝脏造成负担,但是一般情况下他们不会主动去喝。大象,猿猴都会酿酒。
志怪小说《补江总白猿传》讲了猿猴也喜欢酒,而且好色,因为欧阳询长得像猿猴,所以有人写了这个故事嘲笑他。
至于猴儿酒,还珠楼主。金庸,古龙都提到过,证明历史上的确存在。
至少有一点,酒后乱性什么的肯定是没有的,恩,我是说动物。
志怪小说记忆孤岛笔记小说有很多动物酿酒的故事,也有人类利用它的天性来捕猎他们的故事。
猿猴是因为好奇,所以经常被捉住。
哪里哪里。过奖过奖!

要评论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