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人性的黑暗有哪些意义?

许多电影和文学都会讲人性的黑暗,看多了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已邀请:
人是现实的人,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这样人类就不可避免的接触到人性的黑暗面。海明威说过:“这个世界是美好的,我们应该去奋斗。”但我认为,世界并不是想象中的那般美好,但是我们仍然要去奋斗。
揭露社会黑暗是为了让我们更清楚的看清现实,去改变它,而不是让我们生活在黑暗中,或者惧怕社会的黑暗。
如果仅仅是揭露人性黑暗的电影和文学作品就已经使你接受不了了,那么当在现实中遇到你其实也会能够接受。这个世界并不都是积极向上的。
这让我想起周国平的《落难的王子》


有一个王子,生性多愁善感,最听不得悲惨的故事。每当左右向他禀告天灾人祸的消息,他就流着泪叹息到:“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
可是,厄运终于落到了他的头上,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中他的父王被杀,母后受辱自尽,他自己也被敌人掳去当了奴隶,受尽非人的折磨。当他终于逃出虎口时他已经成了残废,从此流落异国他乡,靠行乞度日。
我是在他行乞时遇到他的,见他相貌不凡,便向他打听身世。听他说罢,我早已泪流满面,发出了他曾经有过的同样的叹息:
“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
谁知他正色道——
“先生,请别说这话。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至于死,那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落难的王子撑着拐杖远去了。有一天,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而我的耳边也响起了那熟悉的叹息:
“天哪,太可怕了……”


写这篇文章时,周国平出生不久的女儿被诊断患有绝症,注定夭折。
其实,无论什么事,我们都能接受的了。即便是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的“故事”发生在我们身边。况且,这些故事有些也是根据现实改变的。

蛋清 - 诗人犹如信使,于世界的永恒之夜半走遍大地。

推荐来自: 山人 Joey asayahaku 芦苇天生壮 王月 我行未远更多 »

与这个问题相对的 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电影和文学去揭示人性的光明?
似乎绝大多数普通人很少能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如此黑暗或如此光明的事和人,那去深挖这些还有什么意义呢?


一、文学能穿透现实观念的束缚,将偶然的生活片段以完整的艺术图景赤裸裸地呈现出来,并显示图景背后真正的排练场


在电影和文学的外壳下,艺术为现实生活中的黑暗和光明解开了传统伦理、道德、教养、人言的束缚,使偶然成为必然,并将这两者放大到了极致。使读者所能感受到的因善恶而产生的喜悦、伤悲、痛苦、交杂莫名的情绪相对于现实中能够遇到的“善恶”放大无数倍而形成更强的冲击力,以此,来表现作者真正想说的话。


二、艺术真实之真在于给现实生活以启示,将横向及纵向的生活加以比较,让人对生活进行思考


当这种乌托邦里的“善恶”被有心的读者联系上现实社会里的“善恶”时,思想发生了碰撞。
生活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我所经历的此时此刻也许有前辈曾经经历过,又也许我是第一个经历者,我今天的经历也许会有后人再次来重复,又或许自我开始从我结束,后再无问津者。
也许你我没有遇到,也许前辈遇到过,后人可能会遇到的,多数人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应当如何面对?
 
举个栗子:
艺术中,也许人性的黑暗快要战胜光明,又也许光明的阴影处黑暗严正以待,光明在夹缝中求生,最终求而不得。
现实中,我们没有这么声势浩大的背景,在网络暴力中一部分人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视频,人肉去影响对方的正常生活,这部分人匿名、用假IP,部分受害者无处求助,无法求助。
 
没错,施暴者是很小一部分人,受害者更是少之又少,很多人可能终其一生都不会遇到。可是这就不用去关注了吗?而单单去关注这一个暴力现象就够了吗?能不能在一个故事里体现更多呢?
于是,题主就在一些电影和文学作品中看到一大波黑暗向你袭来


我们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里面的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杀了一个老太太,作家通过这件事对现有道德提出了质疑,这个质疑今天还强烈地震撼我们的思想。大学生质问道,世上的伟人都是罪犯,因为他们破坏现行规则。拿破仑杀了那么多人,你们说他是人,“我”杀了一个坏人老太太,你们说我是坏人,是罪犯,该怎么解释?法官很难解释,我们恐怕也很难解释。我们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善的理解是:善是成功者的解释,因此成功者之间的解释使善具有了相对性。生活解释的相对性,使我们对绝对的生活真理又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相对的生活真理中,我们又看到更多生活的可能性,尽多可能性的生活思想规范,尽多可能性的生活内容,以及理解这尽多可能性存在的合理性,这是理解世界和人生的方式,也是理解生存的角度。就像加缪所说,重要的不是生活得最好,而是生活得最多。这尽多的生活可能性在现实中实现,却在文学艺术中得到开拓与完善。


我想,表现这些人性的黑暗和光明的作者,不是想要让你在艺术汹涌的表现力下受其侵蚀,去倾向纯粹的黑暗或者纯粹的光明。而是希望读者能意识到,还可能有另外一种生活的走向,可好可坏,而你没有遇到。又或许你遇到了,相比较或大或小,想叫你知道其实你不是被忽视的少数人,还有人在看到你,也有人面临相同的困扰。


三、文学艺术中的虚构,是生活真实的完善者,而非对立者,虚构是使想象性得以呈现和精神化,使意志性的意念形象化,进而让我们看到某种意志对现实的巨大穿透力


在艺术的虚构中,有真实的影子,有作者隐约藏着的观点,有想说而不能说的话,有想批判而不能直言的事和人。那在作者的架构里,剥落所有的伪装去讲一个故事可不可以呢?当然可以。
读者可能看出了作者想表达的巨大黑暗,也可能是借此联系自我,感受到曾经经历中也许有过的巨大黑暗,或可能面对的巨大黑暗,都表明了这是一部相对成功的作品。因为它激发思考、让你感受更多,而不是上演一出浑浑噩噩里的闹剧。
 
电影《罗生门》中:


故事发生在12世纪的日本,在平安京发生了一件轰动社会的新闻,武士金泽武弘被人杀害在丛林里。作为证人,樵夫、强盗多襄丸、死者的妻子真砂、借死者的魂来做证的女巫都曾被招到纠察使署,但他们都怀着利己的目的,竭力维护自己,提供了美化自己、使得事实真相各不相同的证词。
——百度百科


我想,这并不是全然想让人去感受人性的黑暗的。虽然电影结局有一个反转,但实际上即使没有这么反转,也可以他人言行观己身,问自己有没有在一些“小节”上做过这个选择,自己遇到了又会作何选择,对面这么做了的人作为旁观者自己有资格去谴责吗。得出结论不必与人言,也自然能感受到电影妙处。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的:“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艺术用可能性连通了现实,表达了你我面对面时不能问的话,不能答的话,能想而不能说的话。


艺术真实不具有“制约现实”的功效,不是“反抗现实”的存在,而是“启示功能”的存在和“丰富现实”的存在。在文学艺术的这种超越性真实中能发现和处理人与他者、人与自我的新的二元关系和新的生存状态,从而让人重新审视生命,审视自己的存在。


而我们的精神将在这种自我的审视和反思中,达到新的高度。
——————————————————————————————————
除特别标注外,以上引用自《论艺术真实高于生活真实》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