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方事件”的几点简单观察
大体翻了《方方日记》部分内容,结合近期舆情,简单列举以下几点观察:
1.网络上掀起了一股批判浪潮。这些批判有一个共同点——定性。直接把方方归类为反党反国反社会,甚至扣上“汉奸”的帽子。这些谩骂中,甚至不乏一些大学教授、高级知识分子。
2.方方日记的内容。主要是这几类——自己的经历,观察与思考,朋友的短信和观点……疫情期间点点滴滴的日常记录。值得关注的是,朋友的信息内容,基本都标注了身份信息,并为保持和呈现信息完整性,常常原文引用。这也是记录的一种方式。
总体上,看不出来网上大量批判中所说的对社会的仇恨。相反,我认为,一些事情的思考与评论是中肯的。比如,网络上炒作“山东捐赠的蔬菜在超市售卖”,方方记录了社区工作人员分发蔬菜时的说法——太多了,吃不完也分不完,也不能拿出去卖。所以,方方认为,把这些蔬菜放到超市平价售卖,超市有渠道、有储藏和分发能力,是一个更好的处理方式。
这个观点是中肯的。面对大量的蔬菜,你能怎么分?你分给谁?由谁来分?用什么方式来分?谁需要谁不太需要?这些都是复杂的问题,绝不是网上的一时随意的情绪,会去想、能去想的。平价分销的市场化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按需分配,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不失为一个决策思路。决策层当时肯定也考虑这些问题了,但后来被汹涌的网络舆情绑架了。
总体上,日记内容算得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懂之为懂之,不懂为不懂。这些方方是做了说明的。至于疫情早期的情绪和观点,就涉及到情境、语境问题了。
3.内容表达的情境性。内容也有很多情绪表达,正负情绪都有。从刚开始的忧虑、激愤,到疫情取得显著成效后的鼓舞与感动,都有。这些情绪与感受,离不开当时当地的情境和语境。
环球主编胡锡进在谈到方方日记拟在国外出版时认为,应该考虑当时的那个情境、语境,希望方方出版时对当时的情况在旁边作出说明,以避免引起误解,因为疫情初期和后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最初的做法很快得到了较好的纠正。
胡主编的这个观点,应该说是比较中肯的。目前为止,看到的网上舆情,都是选边站队,没有这样实事求是的深入分析。而如果“能在有关内容旁边做出当时情境的说明”,这个日记的内容将会更为客观中性。这个恐怕很难。
4.一些人拿方方的财产和房子来说事。这就不是纯粹的辨论与沟通了。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答。如果方方在这方面真有问题,有关部门很容易查清,并给出一个说法。没什么值得讨论的。如果没有问题,拿有钱来指责一个人,就有问题了。
5.很多人说方方的语言很老派,比如用“极左”来形容攻击她的人。原本我也觉得挺老套的,还是文化大革命的语境。但是看过一些言论后,包括一些高知谩骂汉奸的言论,确实很震惊。这真的是在直接扣帽子、污名化,这不就是文化大革命那一套吗?网上汹汹言论,确实有一种“新文革”的倾向。
自邓小平以来的历届国家领导人,其实对极左和极右都很敏感,基本没有受他们的影响,国家政策方针一直在有效平衡中较好地完成了自己的原定目标。在现实生活中,尤其在网络语境中,极左与极右的观点,从来都没有消失,但领导层也从来都没有真正受到这两种极端思想的挟制,而是始终在平衡中走自己的路。
所以,方方把针对她的恶毒攻击,称为“极左”,是可以理解的,也暂时没有更准确的词语来描述这种群体或思想状态。
6.对于一些现象的观点和评论,是可以讨论和沟通的。比如,方方说疫情初期武汉官员的表现,代表了官员的平均水平。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不是大是大非的问题。但这涉及到政论批评的界线,是个敏感的问题。
7.日记是否在国外出版,甚至有没有这个日记,都不会改变世界行进的趋势和总体状况。至于说,西方借此来攻击中国,如果能被这个攻击到,那我们的国家也太脆弱了。即便置于纯政治化的情境中,这个日记也不会成为强有力的事实或证据。
最引起国人反感的,可能是西方网站对本书的宣发介绍。其实,先放下西方“故意诱导”和“主观偏见”的因素,冷静来看,这个介绍恰恰深刻地体现了当代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观念差异。
8.至于调侃方方不知常凯申,这就是自娱自乐了。日记问题和知不知道常凯申有什么关系,这个攻击毫无力量。
总体上,网上的攻击,除了指责、谩骂,扣帽子,污名化的文革做法,鲜有对具体内容的辩论讨论,更谈不上摆事实、讲道理了。
9.方方的文笔,没有多少可挑剔的地方。只是点点滴滴的经历、观察、思考、情绪和周围人的观点、自述的记录而已,所以内容看起来平淡而琐碎。但即便如此,她毕竟也是经过几十年文字磨练的人,字里行间也有着一定的遣词造句的水准,而绝非网上那些矫揉造作、渲泄情绪的华丽辞藻所能比拟。
作为一时一地的琐碎记录,当然不会是完美的。甚至个别情绪与思考在时过境迁之后,看上去或许也有些偏激与渲染。但这是被谩骂、泼脏水、扣帽子、污名化的理由吗?
10.这次疫情,所带来的反思,应该是深远的。尤其对未来的影响,将是深刻的。世界正在一去不复返了,正如中央最近的判断,要做好长期应对复杂情况的思想准备、工作准备。
看网上沸腾的汹汹舆情,我突然理解了当年文革是怎么出现的。现在,习大大要是愿意,振臂一呼,鼓励一下,他们就能把方方手撕了。“方方事件”说明,在21世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文革的阴魂依然盘旋不去,且大有死灰复燃之势。
这股不大不小的浪潮里面,确实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推波助澜,比如那些借势的自媒体,比如那些借以划清界限谋求政治利益的投机者,但大部分都是本性纯良的原始理想主义者——只是脑中被人占领了而已。
这个世界上的利益斗争、政治斗争、意识形态斗争,确实很现实、很残酷、很暗黑。各种暗流涌动,正所谓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但,堂堂大国如果使用文革这样激进的方式来搞现实斗争,就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这是有前车之鉴的。这也是历届领导人小心翼翼保持平衡的原因。
1.网络上掀起了一股批判浪潮。这些批判有一个共同点——定性。直接把方方归类为反党反国反社会,甚至扣上“汉奸”的帽子。这些谩骂中,甚至不乏一些大学教授、高级知识分子。
2.方方日记的内容。主要是这几类——自己的经历,观察与思考,朋友的短信和观点……疫情期间点点滴滴的日常记录。值得关注的是,朋友的信息内容,基本都标注了身份信息,并为保持和呈现信息完整性,常常原文引用。这也是记录的一种方式。
总体上,看不出来网上大量批判中所说的对社会的仇恨。相反,我认为,一些事情的思考与评论是中肯的。比如,网络上炒作“山东捐赠的蔬菜在超市售卖”,方方记录了社区工作人员分发蔬菜时的说法——太多了,吃不完也分不完,也不能拿出去卖。所以,方方认为,把这些蔬菜放到超市平价售卖,超市有渠道、有储藏和分发能力,是一个更好的处理方式。
这个观点是中肯的。面对大量的蔬菜,你能怎么分?你分给谁?由谁来分?用什么方式来分?谁需要谁不太需要?这些都是复杂的问题,绝不是网上的一时随意的情绪,会去想、能去想的。平价分销的市场化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按需分配,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不失为一个决策思路。决策层当时肯定也考虑这些问题了,但后来被汹涌的网络舆情绑架了。
总体上,日记内容算得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懂之为懂之,不懂为不懂。这些方方是做了说明的。至于疫情早期的情绪和观点,就涉及到情境、语境问题了。
3.内容表达的情境性。内容也有很多情绪表达,正负情绪都有。从刚开始的忧虑、激愤,到疫情取得显著成效后的鼓舞与感动,都有。这些情绪与感受,离不开当时当地的情境和语境。
环球主编胡锡进在谈到方方日记拟在国外出版时认为,应该考虑当时的那个情境、语境,希望方方出版时对当时的情况在旁边作出说明,以避免引起误解,因为疫情初期和后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最初的做法很快得到了较好的纠正。
胡主编的这个观点,应该说是比较中肯的。目前为止,看到的网上舆情,都是选边站队,没有这样实事求是的深入分析。而如果“能在有关内容旁边做出当时情境的说明”,这个日记的内容将会更为客观中性。这个恐怕很难。
4.一些人拿方方的财产和房子来说事。这就不是纯粹的辨论与沟通了。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答。如果方方在这方面真有问题,有关部门很容易查清,并给出一个说法。没什么值得讨论的。如果没有问题,拿有钱来指责一个人,就有问题了。
5.很多人说方方的语言很老派,比如用“极左”来形容攻击她的人。原本我也觉得挺老套的,还是文化大革命的语境。但是看过一些言论后,包括一些高知谩骂汉奸的言论,确实很震惊。这真的是在直接扣帽子、污名化,这不就是文化大革命那一套吗?网上汹汹言论,确实有一种“新文革”的倾向。
自邓小平以来的历届国家领导人,其实对极左和极右都很敏感,基本没有受他们的影响,国家政策方针一直在有效平衡中较好地完成了自己的原定目标。在现实生活中,尤其在网络语境中,极左与极右的观点,从来都没有消失,但领导层也从来都没有真正受到这两种极端思想的挟制,而是始终在平衡中走自己的路。
所以,方方把针对她的恶毒攻击,称为“极左”,是可以理解的,也暂时没有更准确的词语来描述这种群体或思想状态。
6.对于一些现象的观点和评论,是可以讨论和沟通的。比如,方方说疫情初期武汉官员的表现,代表了官员的平均水平。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不是大是大非的问题。但这涉及到政论批评的界线,是个敏感的问题。
7.日记是否在国外出版,甚至有没有这个日记,都不会改变世界行进的趋势和总体状况。至于说,西方借此来攻击中国,如果能被这个攻击到,那我们的国家也太脆弱了。即便置于纯政治化的情境中,这个日记也不会成为强有力的事实或证据。
最引起国人反感的,可能是西方网站对本书的宣发介绍。其实,先放下西方“故意诱导”和“主观偏见”的因素,冷静来看,这个介绍恰恰深刻地体现了当代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观念差异。
8.至于调侃方方不知常凯申,这就是自娱自乐了。日记问题和知不知道常凯申有什么关系,这个攻击毫无力量。
总体上,网上的攻击,除了指责、谩骂,扣帽子,污名化的文革做法,鲜有对具体内容的辩论讨论,更谈不上摆事实、讲道理了。
9.方方的文笔,没有多少可挑剔的地方。只是点点滴滴的经历、观察、思考、情绪和周围人的观点、自述的记录而已,所以内容看起来平淡而琐碎。但即便如此,她毕竟也是经过几十年文字磨练的人,字里行间也有着一定的遣词造句的水准,而绝非网上那些矫揉造作、渲泄情绪的华丽辞藻所能比拟。
作为一时一地的琐碎记录,当然不会是完美的。甚至个别情绪与思考在时过境迁之后,看上去或许也有些偏激与渲染。但这是被谩骂、泼脏水、扣帽子、污名化的理由吗?
10.这次疫情,所带来的反思,应该是深远的。尤其对未来的影响,将是深刻的。世界正在一去不复返了,正如中央最近的判断,要做好长期应对复杂情况的思想准备、工作准备。
看网上沸腾的汹汹舆情,我突然理解了当年文革是怎么出现的。现在,习大大要是愿意,振臂一呼,鼓励一下,他们就能把方方手撕了。“方方事件”说明,在21世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文革的阴魂依然盘旋不去,且大有死灰复燃之势。
这股不大不小的浪潮里面,确实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推波助澜,比如那些借势的自媒体,比如那些借以划清界限谋求政治利益的投机者,但大部分都是本性纯良的原始理想主义者——只是脑中被人占领了而已。
这个世界上的利益斗争、政治斗争、意识形态斗争,确实很现实、很残酷、很暗黑。各种暗流涌动,正所谓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但,堂堂大国如果使用文革这样激进的方式来搞现实斗争,就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这是有前车之鉴的。这也是历届领导人小心翼翼保持平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