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对于“日本多位首相都曾经在公开场合向中国表示道歉和反思,承认过去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伤害。小泉纯一郎还曾经在抗日战争纪念馆献花圈默哀。” 等事件大部分的中国人觉得不真诚呢?

二战后德国反省道歉获得好评,这也引发许多中国人的思考:为什么日本不能像德国那样道歉呢?

据我所知,日本多位首相都曾像中国表示过歉意,当然也仅代表他个人毕竟要全日本民族像中国人民道歉也不现实。(日本不能像德国那样道歉很大原因是因为他们两国所处政治局势不同以及利益的不同)
已邀请:

山人 - 鲜嫩多脂的鲁男子。

推荐来自: Joey 苏瓦 苦艾酒 三岁 李大伟 Jerry_Chai_SJTU更多 »

@一叶扁舟 你这是摊派任务。(白眼……)
这个问题我不懂,就强答一下。
 
——————————————————
答前说明一下
对德国的情况一直想去详细了解一下,但是一直不甚了了。
对日本,我个人是关心的,毕竟一衣带水,且历史关系、现实关系密切复杂,并对未来也影响深远,但是没有去研究过。一直以来,我个人比较好奇的是日本人的民族性格,曾经在论道提过一个问题,所以一直比较关注,稍有点日本的资料,都会联想到这上面去。
因此,回答这个问题,属于强答;同时却又来答,是因为对于日本某些方面、以及中日关系稍微有点想法,故强答之。此处,德国的情况暂且略过。
——————————————
 
回答如下:
如@一叶扁舟 问题描述中所说,日本与德国政治局势不同、利益不同,个人觉得还有一个文化内在与民族性格不同。
 
1.为什么感觉日本人不真诚?
主要是因为日本人的言行太不一致了。
 
无论有多少友华人士,无论有多少惺惺作态,却总是跟在美国后面对中国进行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的战略围堵,怎么可能会让中国投桃报李呢?在大环境不健康的氛围中,即便经济合作可以造福两国人民,也难以真正健康发展。
 
2.日本人为什么言行不一致?
日本国内一直是极端右翼势力甚嚣尘上。个人觉得,这是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决定的,而民族性格又是文化内因形成的。说日本的民族文化、性格是“菊与剑”,这只是从现象上来讲,从理性上还是比较难以理解。
 
这大半年来,个人经常寻思这个问题——应该如何理解日本人的民族性格?个人给自己的当前自以为合理的解释是——日本人的性格倾向于“极端”——他们倾向于追求“极致”的境界,在历史传统、各行各业、做人做事中——比如 制造业、武士道精神、茶道、料理中都可以看到这一点,和中国人“差不多、和稀泥”的文化氛围差别很大,两者有时貌似差不多,其实质差之万里。当然,这是说总体上、方向上、民族文化审美上,不能以个体而论——即便很多个体做不到这些,但是他们在内心里也是认同这些价值取向的。
 
之所以这样,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日本自古以来,资源贫乏,战乱频仍,逐渐形成了这种“物尽其用、人尽其生、追求极致”的民族审美他们崇尚强者、权威、规则、纪律、凄美,这都是人生短暂的不安全感使然,这是他们长久以来形成的生存法则使然——这就是他们的文化内在。表现在现实中就是:战争中既会疯狂狂热,也会在上级一声令下后,数千人甚至数万人会立即解除武装,完全老老实实地听命于几十人的敌方队伍;他们一方面从小养成遵守纪律、公德的习惯,另一方面也会对外奸诈狡猾、两面三刀;他们一方面辛苦工作、任劳任怨,另一方面又醉生梦死、追求向死燃烧的境界和韵味,或者说,是他们认为的美。
 
在这种历史传统、民族性格、文化氛围里,日本右翼势力一直是重要的活跃力量。有个可以当故事看、却也不无道理的例子,据说当年东条英机还没当首相时,就是积极的、活跃的主战派,这出发点当然是为了谋取政治利益;然后,天皇恼了,妈的,你整天嚷嚷着打打打,拿什么打,你想打,就让你来打;然后,就让东条英机当首相了(这里面当然也有各种政治博弈);上台了,没办法,说过的话,不能再咽回去,不能打自己的脸,硬着头皮也要发动战争。——这里面的问题是,在日本国内,好战是有群众基础、文化基础的。
 
同时,日本国内也算是政党政治,也是有比较充分的博弈的,这种情况下,右翼势力仍然如此活跃,表明了日本国内一定的民意基础。不论右翼势力人数多寡,都代表的、呈现出来的是整个日本国民的总体认知取向。他们的文化就是“胜王败寇”的,觊觎中华之心闪闪烁烁、若隐若现、从未泯灭过。在这些氛围和基础上,即便是个别人真诚的歉意,也变成了一时权宜,哪里还会剩下多少真诚的感受?
 
3.中日地缘政治
至少在当前时代、在目前情况下,中日关系问题是个死结——短期内难以解决、也不会解决,甚至在不久的将来,大概率有再次战争的可能。这个问题,只能寄望于未来两国有智慧、有担当的人来解决,还需要非常适宜的契机——世界发生很大变化,人类认知也发生很大变化。
 
总之,和平时期,大家可以共生;一旦生变,恐怕第一时间就拔刀相向了。这绝不是鼓吹战争,个人极度热爱和平、非常反对战争——这种矛盾激化的极端形式。 
 
 
 
 
 
 

若风 - 崇尚公平,平等,民主,自由。努力成为一名真正的基督徒。支持全球化和多元化。 不是游戏主播若风。所有言论都只是一家之言,权当笑话看看就好,千万别较真。

推荐来自: Joey 蛋清

闲来无事,答一波。(本答案会有明显的基督教思想,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不看,反对也可以讨论,但不撕)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尤其是对基督教徒来说,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基督教之所以成为一个不那么被人尊敬的宗教,就是因为很多教徒甚至是整个组织言行不一致。

当然,这也是很多人和组织的通病,但是我为什么说基督教徒尤其应该面对这个问题呢?因为很多教义的错误都来自于这个问题,动机和行为的关系。

题主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总结一下可以这么说,日本已经走了道歉和反思的举措,为何中国人不相信日本人有悔意。

所谓真诚的道歉,是由内心发出的。也就是说,通过语言把内心的歉意表达出来。真诚看重的是动机而不是行为。

而日本首相表达道歉和反思,是具体的行为。

通过好的行为无法确定一个人有好的动机,但是不好的行为(比如反复无常,言行不一致等等)则很大程度可以暴露一个人的不良动机。

很多非基督徒对基督教非常深恶痛绝的一个观点就是:信,得永生,不信,沉沦。

圣经的确有这么个说法,但是,这个“信”不是所谓的“相信所谓的上帝”更不是“相信基督教”这种表态或者通过参加某些宗教仪式开证明的,而是指发自内心的相信上帝存在并按照他所吩咐的去做。而这里的不信,应该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有条件信而故意拒绝,而不是所有不信的人。当然,具体的情况我也没办法精确到哪些属于信,哪些属于不信。但是,很显然,名义上的基督徒,不算信的。先不说宗教仪式,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先说一个人的品行,如果一个人一边说信上帝,一边偷盗,杀人无恶不作。这个人就是不信的。

信不信,是个内心活动,外人无法得知。一个外表再虔诚的人,也可能是装的。但是,一个为非作歹的人,一定是不信的。圣经也明确说了他们是“说谎话的”。“说谎”在(忠于圣经)的基督教徒看来应该是个重罪,圣经对此有明确说明。一个假装信的人,比一个诚实的非信徒,从圣经的角度看是更严重的罪。当然,这不是我要说的重点,重点是,虽然内心活动不能被直接观察,但是行动会暴露一个人的动机。所以顺便在这儿说一句,那些抱着信上帝得永生,然后加入基督教就以为万事大吉的人,醒醒吧。

回到日本人道歉的话题来说,其实我们不能确定德国人是不是装的,但是我们看到他们的一举一动是符合一个彻底反思的国家会采取的行动。所以,我们也就愿意相信,德国人的道歉是真诚的。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不要恶意揣测他人。

反观日本人,道歉和反思都只是动动嘴皮子而已。面对一些国内的压力或者利益的诱惑,立马表现得毫无悔意。这不符合真正反思过,内心有歉意的人的一般表现。因此,我们自然不能相信他们是真诚的。因为明显出尔反尔,言行不一致。

这就是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觉得日本人的道歉不真诚。出尔反尔的人,是无法取得别人信任的。而且一个人好的行动不能作为他动机也好的证据,一个人言行不一致,或者其他明显恶劣行为却可以作为判定这个人的某些好的行动很可能是动机不良的。

为什么日本人不能真诚道歉?不是不能,是不想。

如果日本政府敢于承认错误,并正确引导日本百姓,那么日本人全体道歉并没有什么不可能。关键是日本政府选择了抵赖。承认错误是需要勇气和信心的。而日本民族和其他有些国家,是没有这种自信的。死鸭子嘴硬,就是因为内心没底,塑造一个完美的假象,抵赖自己犯过的错。这个当然和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利益取舍不无关系,但是民族自信心不足和战后格局导致道歉收益不大,决定他们没有道歉的动机,从而走上了抵赖和洗白的路,而不是认真反思的道路。

另外,东方文化中处理矛盾和问题的思路也有影响。我们优先采用掩盖问题,转移问题而不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能抵赖绝不认错,能甩锅绝不负责,这就是很多人的习惯性思维,当一个组织大多数人都被培养成这种人的时候,整个组织也会倾向于甩锅而不是承担错误的后果。当然,这完全是我个人的看法。

没有足够的压力,然后没看到足够多的好处,结合日本国内情况,日本政府没有道歉和反思的动机和动力,也不会引导民众这么做。所以,自然就不会像德国那样彻底(至少看起来是)反思和道歉。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