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是什么意思?
我一向觉着,读佛经要结合上下文。释尊说法,多有因缘,如果不结合上下文,常会发现经书中的矛盾之处,而不结合上下文,妄图只看一字一句就了解佛所说本意,更是妄自尊大。
原文是:
这段经文最难理解的概念是『法』的概念。释尊问须菩提,世尊在燃灯佛那里有什么「法」所得么?什么是法?
《成唯识论》说,『法谓轨持』。什么是「轨持」?轨持就是:『轨生他解,任持自性』,就是说,『凡有他特有的性相,能引起一定的认识,就名为法,这是心识所知的境界。』(引自印顺法师——《佛法概论》)
所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引发的六识:『色声香味触法』,而意识所能了知的,是五蕴中「受、想、识」这三者,称之为法。
那么现在来看这段对话,释尊问:于法有所得不?那么须菩提该怎么回答呢?如果他回答是,那么我就要问了,释尊得到的是什么法?是什么样的性相引发的何种认识?如果有所得,那么就必然是意识所能了知的,请问这究竟是什么呢?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必然是:不也。
后面,释尊又问,「菩萨庄严佛土不」。这个问题非常突兀,因为一般人的第一感觉,这是问的六根中的「眼」,六识中的「色」。其实不然,释尊这么问,着重点在「庄严」这个词。什么是庄严?如果须菩提回答是,那么你必须得先解释清楚什么是庄严,这个庄严其实也是个『法』,因为「庄严」是一种认识。
举个例子,授予学位的时候,我想每个被授予学位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其中的「庄严」,然而对于旁观者,这种沉默繁复冗余的仪式,真的「庄严」么?
所以你脑海中的「庄严」,并非真正的「庄严」,无非是一种「庄严」的名相而已。
举个更为简单的例子,昨天有人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存在负的效用吗?如果存在,它满足“边际效用递减”吗? 我的回答很简单:『存在效用吗?』。在这里,『效用』就是一个『法』,一个名相,但凡是名相,都是意识所了知的。但是返回来看,为什么我们会有「效用」这个名相,是为了解释人类的行为,那么「效用」能等同于人类行为么?当我们思考人类行为的时候,思考的是现实的人,再用效用这个名相去抽象他,而并非想着『效用』这个「名相」,忘掉了现实中的人。如果这样,那就像『以手指月』,误以为手就是月亮了。
那么如何理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实要理解这段话,必须得先回答一个问题:生何种心?
我记得南怀瑾有说过《金刚经》这部经书是讲布施的。也对,也不对。前面说过,每部佛经都是有其缘起的,那么《金刚经》这部经书缘起是什么呢?是布施么?并不是。真正的缘起在这里:
而这句话,就是给出了回答: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换句话说,须菩提长老说,我该凭什么控制自己的内心?释尊回答说,不要依靠任何东西来控制自己的内心。
而南怀瑾说布施,实际上「布施」在这里只是佛祖讲的一个例子:
这个例子就是说,菩萨为什么会布施?一般人都不想布施的啊。释尊说,菩萨布施,并不是因为这个人长的好看(色),更不是因为菩萨想着要『布施』(法)而布施。菩萨的布施是没有『布施』这一概念的,而这个概念,就是所谓的『法』。
所以菩萨为什么要布施呢?为什么生起布施的心呢?并不是因为『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更不是因为『色声香味触法』这六识,所以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金刚经》是破除一切迷信的经书。这部经书的全名是什么?《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梵文是:vajra cchedikā prajñā pāramitā 翻译过来就是:以能断金刚的智慧到彼岸。
所以这又是一个误解,平常所说《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有人认为是把般若(智慧)比喻为金刚,其实不然,重点在『能断』,「断」是动词。断什么?断迷信,断执念。
比如有神教中的『神』,就是这么一个迷信。你为什么做好事?这个问题就是:怎样「生其心」?有神教的教义是,因为如果你做坏事,「上帝」会惩罚你。但是佛教不是这样的,不管『上帝』存在与否,首先『上帝』是存在于你意识中的一个名相。佛教告诉你,但凡是有『名相』的东西,都有『成、住、坏、空』,必然有缘起,然而终究性空。如果因为这些名相而「降伏其心」「生其心」,不是究竟法门。
所以总结下来,《金刚经》就是教你如何断除心中一切名相的书,而这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告诉你,起心动念,不要有名相的思索。
原文是: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么,首先,我们先来搞清楚概念。
这段经文最难理解的概念是『法』的概念。释尊问须菩提,世尊在燃灯佛那里有什么「法」所得么?什么是法?
《成唯识论》说,『法谓轨持』。什么是「轨持」?轨持就是:『轨生他解,任持自性』,就是说,『凡有他特有的性相,能引起一定的认识,就名为法,这是心识所知的境界。』(引自印顺法师——《佛法概论》)
所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引发的六识:『色声香味触法』,而意识所能了知的,是五蕴中「受、想、识」这三者,称之为法。
那么现在来看这段对话,释尊问:于法有所得不?那么须菩提该怎么回答呢?如果他回答是,那么我就要问了,释尊得到的是什么法?是什么样的性相引发的何种认识?如果有所得,那么就必然是意识所能了知的,请问这究竟是什么呢?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必然是:不也。
后面,释尊又问,「菩萨庄严佛土不」。这个问题非常突兀,因为一般人的第一感觉,这是问的六根中的「眼」,六识中的「色」。其实不然,释尊这么问,着重点在「庄严」这个词。什么是庄严?如果须菩提回答是,那么你必须得先解释清楚什么是庄严,这个庄严其实也是个『法』,因为「庄严」是一种认识。
举个例子,授予学位的时候,我想每个被授予学位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其中的「庄严」,然而对于旁观者,这种沉默繁复冗余的仪式,真的「庄严」么?
所以你脑海中的「庄严」,并非真正的「庄严」,无非是一种「庄严」的名相而已。
举个更为简单的例子,昨天有人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存在负的效用吗?如果存在,它满足“边际效用递减”吗? 我的回答很简单:『存在效用吗?』。在这里,『效用』就是一个『法』,一个名相,但凡是名相,都是意识所了知的。但是返回来看,为什么我们会有「效用」这个名相,是为了解释人类的行为,那么「效用」能等同于人类行为么?当我们思考人类行为的时候,思考的是现实的人,再用效用这个名相去抽象他,而并非想着『效用』这个「名相」,忘掉了现实中的人。如果这样,那就像『以手指月』,误以为手就是月亮了。
那么如何理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实要理解这段话,必须得先回答一个问题:生何种心?
我记得南怀瑾有说过《金刚经》这部经书是讲布施的。也对,也不对。前面说过,每部佛经都是有其缘起的,那么《金刚经》这部经书缘起是什么呢?是布施么?并不是。真正的缘起在这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是须菩提长老提了一个问题:应云何住,云和降伏其心?我们该怎么控制自己的心念呢?
而这句话,就是给出了回答: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换句话说,须菩提长老说,我该凭什么控制自己的内心?释尊回答说,不要依靠任何东西来控制自己的内心。
而南怀瑾说布施,实际上「布施」在这里只是佛祖讲的一个例子: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
这个例子就是说,菩萨为什么会布施?一般人都不想布施的啊。释尊说,菩萨布施,并不是因为这个人长的好看(色),更不是因为菩萨想着要『布施』(法)而布施。菩萨的布施是没有『布施』这一概念的,而这个概念,就是所谓的『法』。
所以菩萨为什么要布施呢?为什么生起布施的心呢?并不是因为『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更不是因为『色声香味触法』这六识,所以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金刚经》是破除一切迷信的经书。这部经书的全名是什么?《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梵文是:vajra cchedikā prajñā pāramitā 翻译过来就是:以能断金刚的智慧到彼岸。
所以这又是一个误解,平常所说《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有人认为是把般若(智慧)比喻为金刚,其实不然,重点在『能断』,「断」是动词。断什么?断迷信,断执念。
比如有神教中的『神』,就是这么一个迷信。你为什么做好事?这个问题就是:怎样「生其心」?有神教的教义是,因为如果你做坏事,「上帝」会惩罚你。但是佛教不是这样的,不管『上帝』存在与否,首先『上帝』是存在于你意识中的一个名相。佛教告诉你,但凡是有『名相』的东西,都有『成、住、坏、空』,必然有缘起,然而终究性空。如果因为这些名相而「降伏其心」「生其心」,不是究竟法门。
所以总结下来,《金刚经》就是教你如何断除心中一切名相的书,而这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告诉你,起心动念,不要有名相的思索。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1 个评论
谢谢慧航兄的支持!好希望有天可以静下心来学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