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化“心中虎”——从⌈神经科学⌋来理解神话传说和分析心理学
我们都知道,神话传说——是原始人类的世界观。蒙昧时期的人类,最熟悉、最容易理解的模型和范式,就是他们自己——人。最初,他们自然也就把周围的一切——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草山石、鸟兽虫鱼、疾病和灾难……等等,进行拟人化的解释。“人类学之父”爱德华·泰勒,在广泛搜集和研究世界各地原始文化中的神话、迷信等现象后,把这些总结为“万物有灵观”。
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各不相同,但是细究起来就会发现,这些神话传说都表现了他们各自的生存环境和风俗习惯。这些神话传说,经过一代代人口口相传和政治需要的加持之后,逐渐成为了各民族的文化与精神源头,影响和塑造了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乃至社会形态——这些都蛰伏在我们的集体潜意识中,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那么,这些神话传说,与心理学,甚至与神经科学又有什么毛关系?是不是生拉硬扯呢?
1.灵魂观念和鬼神传说
我们很多人在小时候,都听说过哪片水塘里有人淹死过,要是过去洗澡就会被淹死鬼给拽下去。当然这更多的是大人们在吓唬小孩子而避免溺水。我们还听说过哪里有人吊死过,那里有吊死鬼,那个地方不干净——更多的可能是一种精神上的不爽。很多人小时候也被吓唬过“再不睡觉,老虎外婆就来抓你了”,或者在哪片山林或墓地里有妖魔鬼怪等等。
我小时候,还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和弟弟到外婆家去,他们从来没见过外婆。晚上睡觉时,听见外婆在吃东西,女孩就问,老太婆说在吃枣,顺手还递给女孩一个,接过来一看是一根人的手指。女孩吓坏了,借口上厕所,就爬到了树上躲着。当代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田海在《讲故事:中国历史上的巫术与替罪》中也讲到了这个故事,并说这个故事形成于宋末元初。没想到,竟然流传这么多年了。
我们小时候听过的鬼故事数不胜数,很多影视作品和文学创作都来源于这些故事。这些故事,古今中外也数不胜数。而占据核心地位的,莫过于灵魂观念、天堂地狱、人世阴间、今生来世等等。这些观念和故事,对人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神棍”荣格
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常常被有些人称为“神棍”。当然这是有原因的。
荣格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而他又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常常问父亲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他父亲也回答不上来。长大后,他就不务正业,游历世界各地去研究各种东西方神秘文化。
他研究中国的《易经》、藏传佛教和道家文化,他还专门解读评论过卫礼贤翻译的中国道家经典《太乙金华宗旨》(译名为《金花的秘密》),而他写的《答约伯书》对犹太教和基督教进行了一系列心理学分析,引起了神学家和学术界的批判。
而他在晚年写的那本著名的《红书》,历来被认为是最难读的书之一,书中有很多他画的漂亮的曼陀罗图画,而其中的文字充满了意象性,读起来就像是梦中呓语。
这些还不够。在他的自传中,有很多关于预言的故事——他常常能从自己的梦中,先知先觉地预见到某件事的发生。由此,也就不奇怪他为什么会被一些人称为“神棍”了。
3.“神剧”《低俗怪谈》
最近刚刷完一部神剧《低俗怪谈》,又名《伦敦恐怖故事》、《潘妮的恐惧》。这部剧,以历史上的“雾都”伦敦为背景,勾画了一个狼人、女巫、吸血鬼与科学共存的世界,通过一个灵魂救赎的故事,探讨了生死、心灵、自我、善恶、人生意义等诸多终极问题。
宗教、科学、魔幻与冒险故事,再加上济慈、雪莱、华兹华斯等浪漫主义诗人的诗歌加持,使整部剧焕发出一种超凡的迷人魅力,闪耀着一种渗透人心的古典之美。
女主角是一个天主教信徒,但她在年轻时犯下了邪恶之罪——背叛了自己即将新婚的闺蜜好友。开头有点狗血,但后面越来越进入状态,一辈子寻寻觅觅想拯救自己的灵魂而不可得。直到最后,也没能摆脱那可怕的折磨。
4.神经元“潜意识”假说
有些事情,我们忘记了,但我们的大脑神经元不会忘。从神经元角度来说,所谓“忘记”,就是不再呈现于意识中——神经元电信号不足,没有达到一定的活跃度。比如,我们学会了熟练开车后,在马路上开车遇到紧急情况时的应急处置,不需要意识的参与,身体自动化就搞定了——这就是潜意识的作用。
那些神话传说,我们不会把它当真,但是它们蛰伏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并没有老实呆着,而是在悄无声息间对我们发生着影响。一张快速闪过的图片,我们的意识并没有看到,但是我们的一部分神经元已经捕捉到它了——表现为脑电信号的特定波动。
基本上,每一个意象或者信息内容,都对应着特定的神经元活动方式。这一点很重要。同理,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信息,我们的大脑都会自动过滤掉,这些信息没有激活一定的神经回路,根本无法进入到意识中——但,它们存在过,甚至始终存在着,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而已。而这,暂时可以看作是我们“潜意识”的科学证据。
大脑有塑造起来的神经回路,这是神经元的运算方式。潜意识虽然没有呈现在意识中,但是它始终在默默地运算中。大多数时候,这种运算都是没有结果的,或者说都是一些我们不太关心的运算结果,从而直接被意识忽略掉了。
而遇到我们关注的情况时,这些运算结果就会浮现在意识中,被我们捕捉到。这种情况,可以用来解释“灵感”——当一个人连续关注某件事很长时间后,把它放下来或者一觉睡醒之后,甚至在梦中突然出现一种前所未有的开创性“想法”,这就是潜意识默默运算的结果。
5.神话与心理学的神经科学解释
我想,这种模型或者假说,也可以用来解释荣格的“预言”。荣格是一个细腻的人,会比一般人警觉到更多的细节,而这些在我们看来难以联系的细节,在荣格的大脑里经过潜意识的运算后,最后浮现出一个非常可能的结果——大多数情况是一种意象性的梦。荣格捕捉到它,并意识到了它的内涵。
显然,我们大脑中关于意识部分的计算能力比较弱,而需要潜意识中更多的细节参与。这些细节,就是解题的条件。当条件不足时,我们只能说无法解出这道题。而潜意识,提供了更多的条件。古代巫术和祭祀仪式中,服用致幻药物——植物汁液或者青蛙毒液,本质上可能是干扰神经元活动而产生某些神秘体验。
《荣格自传》中,最后有一个故事,讲到他因为心脏病而住院时,预见到了自己主治医生的死亡。当时,荣格是死而复生——也就是濒死体验,他恍惚间到了天空中,有人把他领到了一个寺庙状的建筑前面,他很激动——因为他觉得自己只要走进去,这辈子探索的秘密就昭然若揭了。
本来有人告诉他时间到了,谁知他又被告知需要再回来。现实中,是那个主治医生把他救了回来。他预见到会有一个人要替他去死。他警告了那个医生。而那个身体健康的医生根本没有把他的话当回事,一周后就因为感冒而突然离世了。这样的事情,当然看起来就是“神棍”了。
神经科学刚刚有了一些突破性进展,还有很多未知等待进一步研究。我们暂时只能这么去理解了。荣格一辈子研究这些神秘现象,也致力于用心理分析去进行解释,他还创造了“字词联想”等等测验方法。而濒死体验中的寺庙、僧人等意象,也都是他以往研究的一部分,并没有出现什么新的内容。
我们考察一下古代的神话传说,也可以看出其中的相似性——所有的神话传说故事,都没有什么脱离客观世界的内容。天上的神仙、地上的鬼怪,也都有七情六欲,甚至要烧火做饭。原始人的神话传说里,无论如何也不会出现卫星、飞船、电脑、手机的意象。古代人也只能想象太阳、月亮是绕着地球转的。
这似乎也反证了,没有进入到大脑神经元中的内容,是不会无中生有出来的。而神话传说中的很多意象,已经进入到一个民族普遍的潜意识当中,以至于处在现代的人们还常常用来进行解释。比如,某个领导人到来,突然雾散云开,就有人说是真天命啊,哈哈。
以前,弗洛伊德发明了意识、潜意识的“冰山”理论,荣格发明了集体潜意识概念时,人们也只是看成一个学说的解释模型和框架,而并不认为它具有科学性,甚至觉得很多时候有牵强附会之嫌,这也是分析心理学的尴尬之处。而现在,神经元活动的一些新证据,或许可以让我们重新来思考这个问题。
6.康圣人的“耶路撒冷综合征”
康有为尊崇阳明心学。王阳明一辈子的志向是要做圣人的,所以可知康有为大概也是,他甚至还给自己写了年谱——日常都干了什么事,想来也是要流传后世的。《康南海自编年谱》里记载了他的一次静坐体验:“忽见天地万物皆我一体,大放光明,自以为圣人,则欣喜而笑。”当年很多人也是称他“康圣人”的。
这种事情,好像并不鲜见。西方有个专门名词“耶路撒冷综合征”。是说,很多人到圣地耶路撒冷触摸圣殿时,经历过这种体验,感觉自己就是基督。据说,圣女贞德也是这种情况。西方学者的解释是,这时候,大脑前额叶皮层处于半关闭状态,暂时没有理性思维能力。
我觉得,有了神经科学的研究,可以换一种说法,可能是大脑神经元潜意识的综合活跃。这种活跃,并不是空穴来风。恰恰相反,是原来潜伏于神经元中的意象综合焕发的结果。你看,康先生的体验,还有那些信徒的体验,都是和他们日常所接受的理论与意象有关。
佛教修行当中,当你日日观照佛菩萨圣像而小有成就后,也会来到你面前。而这,在真正的佛家修行中,是要被当作“魔”来处理的。《楞严经》里很详细地批判解释了这些内容。但,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你使用这种方法,就无法绕过去,你必须超越它。
7.超越之路
《低俗怪谈》的女主角犯了错之后,两个家庭相继毁灭,她无法原谅自己。内在自我到底是什么?你到底要不要做自己?那个不可名状的魔鬼,跨越千年滚滚风烟要来控制她,她挣扎着试图摆脱它。
她该怎么办?只能向上帝寻求救赎,上帝始终没来。而她心中的魔鬼,却时时来袭。这些意象化的内容,全都来自古老的传说与信仰里。也就是说,全都来自于她的意识和潜意识里。或者说,来自于她的神经元活动里。
在这种情况下,专家学者说的那些理性解释方法,比如你要找到正确的原因等等,常常失去了作用。这种业障、邪恶,生发自古老的文化里,不是能轻易放下、轻易释怀的,尤其是在面临巨大的颠覆性、压倒性力量时——这些力量常常是早已成型的神经回路的惯性运算,那些理性解释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那怎么办?只能超越它——改变神经回路的运算方式。说起来容易,这可是女主角受尽无数磨难之后没有完成的任务。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当你凝望深渊时,深渊也在凝望着你”。黑暗时刻,其实也是转化时刻。只是女主最终没能跨越过去,而倒在了光明来临之际——或者说,她真正放下与超越了,而获得救赎、回归光明。
每个人所处的文化,就是他生存、生活、发展的终极环境。而这,人生意义、善恶之争、内在自我——这些终极意义上的冲突,不是理性与科学所能解决的——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问题:有血有肉的人,在冷冰冰的科学与理性面前是多么脆弱。最终,还得回到神话与文化里,寻找超越与救赎之路。
因为神话等文化作为人类精神的源头,早已经嵌入了我们神经元的运算之中,而科学建立的运算方式无法达到一个目标——宁静、寂静。这个目标已经借由神话而预装进我们的基因中了。这就是神话学大师坎贝尔所说的“潜藏在我们生命中的基督精神”。找到它,就是“在诸神和英雄的世界中发现自我。”
这也太扯了,感觉距离我们的生活好遥远啊,我们就做一个普通人好伐。那么,换句话来说,“除了慈悲,我们一无所有”。亲情,友情,爱情……,你所需要的内心宁静贯穿了慈悲之心。神话的力量,也是文化的力量、人性的力量、内在自我的力量,本质上可能也是神经元进化的结果。
南美阿比彭人,在被问到“为什么要害怕巫师装出来的老虎”时,对传教士说“好心的神父,我们任何时候也不害怕并且在原野上杀死虎,是因为我们看得见它们。我们害怕模拟的虎,是因为我们既不能看到又不能杀死它们。”现代人不是经常要面对着“心中的虎”,并时刻想摆脱和杀死它们吗?
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各不相同,但是细究起来就会发现,这些神话传说都表现了他们各自的生存环境和风俗习惯。这些神话传说,经过一代代人口口相传和政治需要的加持之后,逐渐成为了各民族的文化与精神源头,影响和塑造了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乃至社会形态——这些都蛰伏在我们的集体潜意识中,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那么,这些神话传说,与心理学,甚至与神经科学又有什么毛关系?是不是生拉硬扯呢?
1.灵魂观念和鬼神传说
我们很多人在小时候,都听说过哪片水塘里有人淹死过,要是过去洗澡就会被淹死鬼给拽下去。当然这更多的是大人们在吓唬小孩子而避免溺水。我们还听说过哪里有人吊死过,那里有吊死鬼,那个地方不干净——更多的可能是一种精神上的不爽。很多人小时候也被吓唬过“再不睡觉,老虎外婆就来抓你了”,或者在哪片山林或墓地里有妖魔鬼怪等等。
我小时候,还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和弟弟到外婆家去,他们从来没见过外婆。晚上睡觉时,听见外婆在吃东西,女孩就问,老太婆说在吃枣,顺手还递给女孩一个,接过来一看是一根人的手指。女孩吓坏了,借口上厕所,就爬到了树上躲着。当代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田海在《讲故事:中国历史上的巫术与替罪》中也讲到了这个故事,并说这个故事形成于宋末元初。没想到,竟然流传这么多年了。
我们小时候听过的鬼故事数不胜数,很多影视作品和文学创作都来源于这些故事。这些故事,古今中外也数不胜数。而占据核心地位的,莫过于灵魂观念、天堂地狱、人世阴间、今生来世等等。这些观念和故事,对人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神棍”荣格
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常常被有些人称为“神棍”。当然这是有原因的。
荣格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而他又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常常问父亲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他父亲也回答不上来。长大后,他就不务正业,游历世界各地去研究各种东西方神秘文化。
他研究中国的《易经》、藏传佛教和道家文化,他还专门解读评论过卫礼贤翻译的中国道家经典《太乙金华宗旨》(译名为《金花的秘密》),而他写的《答约伯书》对犹太教和基督教进行了一系列心理学分析,引起了神学家和学术界的批判。
而他在晚年写的那本著名的《红书》,历来被认为是最难读的书之一,书中有很多他画的漂亮的曼陀罗图画,而其中的文字充满了意象性,读起来就像是梦中呓语。
这些还不够。在他的自传中,有很多关于预言的故事——他常常能从自己的梦中,先知先觉地预见到某件事的发生。由此,也就不奇怪他为什么会被一些人称为“神棍”了。
3.“神剧”《低俗怪谈》
最近刚刷完一部神剧《低俗怪谈》,又名《伦敦恐怖故事》、《潘妮的恐惧》。这部剧,以历史上的“雾都”伦敦为背景,勾画了一个狼人、女巫、吸血鬼与科学共存的世界,通过一个灵魂救赎的故事,探讨了生死、心灵、自我、善恶、人生意义等诸多终极问题。
宗教、科学、魔幻与冒险故事,再加上济慈、雪莱、华兹华斯等浪漫主义诗人的诗歌加持,使整部剧焕发出一种超凡的迷人魅力,闪耀着一种渗透人心的古典之美。
女主角是一个天主教信徒,但她在年轻时犯下了邪恶之罪——背叛了自己即将新婚的闺蜜好友。开头有点狗血,但后面越来越进入状态,一辈子寻寻觅觅想拯救自己的灵魂而不可得。直到最后,也没能摆脱那可怕的折磨。
4.神经元“潜意识”假说
有些事情,我们忘记了,但我们的大脑神经元不会忘。从神经元角度来说,所谓“忘记”,就是不再呈现于意识中——神经元电信号不足,没有达到一定的活跃度。比如,我们学会了熟练开车后,在马路上开车遇到紧急情况时的应急处置,不需要意识的参与,身体自动化就搞定了——这就是潜意识的作用。
那些神话传说,我们不会把它当真,但是它们蛰伏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并没有老实呆着,而是在悄无声息间对我们发生着影响。一张快速闪过的图片,我们的意识并没有看到,但是我们的一部分神经元已经捕捉到它了——表现为脑电信号的特定波动。
基本上,每一个意象或者信息内容,都对应着特定的神经元活动方式。这一点很重要。同理,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信息,我们的大脑都会自动过滤掉,这些信息没有激活一定的神经回路,根本无法进入到意识中——但,它们存在过,甚至始终存在着,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而已。而这,暂时可以看作是我们“潜意识”的科学证据。
大脑有塑造起来的神经回路,这是神经元的运算方式。潜意识虽然没有呈现在意识中,但是它始终在默默地运算中。大多数时候,这种运算都是没有结果的,或者说都是一些我们不太关心的运算结果,从而直接被意识忽略掉了。
而遇到我们关注的情况时,这些运算结果就会浮现在意识中,被我们捕捉到。这种情况,可以用来解释“灵感”——当一个人连续关注某件事很长时间后,把它放下来或者一觉睡醒之后,甚至在梦中突然出现一种前所未有的开创性“想法”,这就是潜意识默默运算的结果。
5.神话与心理学的神经科学解释
我想,这种模型或者假说,也可以用来解释荣格的“预言”。荣格是一个细腻的人,会比一般人警觉到更多的细节,而这些在我们看来难以联系的细节,在荣格的大脑里经过潜意识的运算后,最后浮现出一个非常可能的结果——大多数情况是一种意象性的梦。荣格捕捉到它,并意识到了它的内涵。
显然,我们大脑中关于意识部分的计算能力比较弱,而需要潜意识中更多的细节参与。这些细节,就是解题的条件。当条件不足时,我们只能说无法解出这道题。而潜意识,提供了更多的条件。古代巫术和祭祀仪式中,服用致幻药物——植物汁液或者青蛙毒液,本质上可能是干扰神经元活动而产生某些神秘体验。
《荣格自传》中,最后有一个故事,讲到他因为心脏病而住院时,预见到了自己主治医生的死亡。当时,荣格是死而复生——也就是濒死体验,他恍惚间到了天空中,有人把他领到了一个寺庙状的建筑前面,他很激动——因为他觉得自己只要走进去,这辈子探索的秘密就昭然若揭了。
本来有人告诉他时间到了,谁知他又被告知需要再回来。现实中,是那个主治医生把他救了回来。他预见到会有一个人要替他去死。他警告了那个医生。而那个身体健康的医生根本没有把他的话当回事,一周后就因为感冒而突然离世了。这样的事情,当然看起来就是“神棍”了。
神经科学刚刚有了一些突破性进展,还有很多未知等待进一步研究。我们暂时只能这么去理解了。荣格一辈子研究这些神秘现象,也致力于用心理分析去进行解释,他还创造了“字词联想”等等测验方法。而濒死体验中的寺庙、僧人等意象,也都是他以往研究的一部分,并没有出现什么新的内容。
我们考察一下古代的神话传说,也可以看出其中的相似性——所有的神话传说故事,都没有什么脱离客观世界的内容。天上的神仙、地上的鬼怪,也都有七情六欲,甚至要烧火做饭。原始人的神话传说里,无论如何也不会出现卫星、飞船、电脑、手机的意象。古代人也只能想象太阳、月亮是绕着地球转的。
这似乎也反证了,没有进入到大脑神经元中的内容,是不会无中生有出来的。而神话传说中的很多意象,已经进入到一个民族普遍的潜意识当中,以至于处在现代的人们还常常用来进行解释。比如,某个领导人到来,突然雾散云开,就有人说是真天命啊,哈哈。
以前,弗洛伊德发明了意识、潜意识的“冰山”理论,荣格发明了集体潜意识概念时,人们也只是看成一个学说的解释模型和框架,而并不认为它具有科学性,甚至觉得很多时候有牵强附会之嫌,这也是分析心理学的尴尬之处。而现在,神经元活动的一些新证据,或许可以让我们重新来思考这个问题。
6.康圣人的“耶路撒冷综合征”
康有为尊崇阳明心学。王阳明一辈子的志向是要做圣人的,所以可知康有为大概也是,他甚至还给自己写了年谱——日常都干了什么事,想来也是要流传后世的。《康南海自编年谱》里记载了他的一次静坐体验:“忽见天地万物皆我一体,大放光明,自以为圣人,则欣喜而笑。”当年很多人也是称他“康圣人”的。
这种事情,好像并不鲜见。西方有个专门名词“耶路撒冷综合征”。是说,很多人到圣地耶路撒冷触摸圣殿时,经历过这种体验,感觉自己就是基督。据说,圣女贞德也是这种情况。西方学者的解释是,这时候,大脑前额叶皮层处于半关闭状态,暂时没有理性思维能力。
我觉得,有了神经科学的研究,可以换一种说法,可能是大脑神经元潜意识的综合活跃。这种活跃,并不是空穴来风。恰恰相反,是原来潜伏于神经元中的意象综合焕发的结果。你看,康先生的体验,还有那些信徒的体验,都是和他们日常所接受的理论与意象有关。
佛教修行当中,当你日日观照佛菩萨圣像而小有成就后,也会来到你面前。而这,在真正的佛家修行中,是要被当作“魔”来处理的。《楞严经》里很详细地批判解释了这些内容。但,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你使用这种方法,就无法绕过去,你必须超越它。
7.超越之路
《低俗怪谈》的女主角犯了错之后,两个家庭相继毁灭,她无法原谅自己。内在自我到底是什么?你到底要不要做自己?那个不可名状的魔鬼,跨越千年滚滚风烟要来控制她,她挣扎着试图摆脱它。
她该怎么办?只能向上帝寻求救赎,上帝始终没来。而她心中的魔鬼,却时时来袭。这些意象化的内容,全都来自古老的传说与信仰里。也就是说,全都来自于她的意识和潜意识里。或者说,来自于她的神经元活动里。
在这种情况下,专家学者说的那些理性解释方法,比如你要找到正确的原因等等,常常失去了作用。这种业障、邪恶,生发自古老的文化里,不是能轻易放下、轻易释怀的,尤其是在面临巨大的颠覆性、压倒性力量时——这些力量常常是早已成型的神经回路的惯性运算,那些理性解释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那怎么办?只能超越它——改变神经回路的运算方式。说起来容易,这可是女主角受尽无数磨难之后没有完成的任务。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当你凝望深渊时,深渊也在凝望着你”。黑暗时刻,其实也是转化时刻。只是女主最终没能跨越过去,而倒在了光明来临之际——或者说,她真正放下与超越了,而获得救赎、回归光明。
每个人所处的文化,就是他生存、生活、发展的终极环境。而这,人生意义、善恶之争、内在自我——这些终极意义上的冲突,不是理性与科学所能解决的——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问题:有血有肉的人,在冷冰冰的科学与理性面前是多么脆弱。最终,还得回到神话与文化里,寻找超越与救赎之路。
因为神话等文化作为人类精神的源头,早已经嵌入了我们神经元的运算之中,而科学建立的运算方式无法达到一个目标——宁静、寂静。这个目标已经借由神话而预装进我们的基因中了。这就是神话学大师坎贝尔所说的“潜藏在我们生命中的基督精神”。找到它,就是“在诸神和英雄的世界中发现自我。”
这也太扯了,感觉距离我们的生活好遥远啊,我们就做一个普通人好伐。那么,换句话来说,“除了慈悲,我们一无所有”。亲情,友情,爱情……,你所需要的内心宁静贯穿了慈悲之心。神话的力量,也是文化的力量、人性的力量、内在自我的力量,本质上可能也是神经元进化的结果。
南美阿比彭人,在被问到“为什么要害怕巫师装出来的老虎”时,对传教士说“好心的神父,我们任何时候也不害怕并且在原野上杀死虎,是因为我们看得见它们。我们害怕模拟的虎,是因为我们既不能看到又不能杀死它们。”现代人不是经常要面对着“心中的虎”,并时刻想摆脱和杀死它们吗?
7 个评论
确实,人们可以通过探讨集体潜意识来更加了解自我。也是一些故事、游戏、传说、神话等素材,一些具有相似内核的模式和范式,譬如自然、生物、天地、阴阳,生死、轮回,父母、儿孙、兄妹、宗教、信仰、人格、经历。
当这些概念、场景、现象出现时,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大脑会做模式匹配计算。意识之谜还未解开,但我相信它确实和神经元有关,更重要的是神经元节点的组织方式——复杂性科学中的涌现——也呈现出智能现象。
意识存在于复杂系统的节点关系中,与宇宙一体。
当这些概念、场景、现象出现时,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大脑会做模式匹配计算。意识之谜还未解开,但我相信它确实和神经元有关,更重要的是神经元节点的组织方式——复杂性科学中的涌现——也呈现出智能现象。
意识存在于复杂系统的节点关系中,与宇宙一体。
如果你尝试用线性逻辑去理解,就会出问题
原因,大脑是非线性的,没有确定的因果关系
原因,大脑是非线性的,没有确定的因果关系
如果你用概率逻辑去思考,就发现,大脑允许很因果不明确的东西
因果关系,只是一种观念。但人要理解世界,就不得不去靠近因果。虽然现在神经科学的研究,也只是证明了一种相关性,而不是因果性,但并不排斥在现有条件下用因果关系去考察它。
近千亿个神经元,是一个复杂系统,因果归类可能失之于简单,但是没有亦步亦趋的归因,也就没有进一步考察、验证的可能了,最后只能走向虚无。科学,就是检验、寻找这种归因的手段。用“最小化”原则来验证,然后再递归。因果不明确,不代表不可以解释。同时,从目前成果来看,几乎每一种特定的意识活动,都对应着一种特定的神经元和神经回路活动,这种活动可能很复杂,但并不符合概率的特点,而是特定的、具体的。
在现有条件下,我们当然要寻求最可能的解释。最可能,不一定是最后的正确,但却是当前条件下的路径探察。同时,错误的地图,也可能导向有效的现实结果。从这个角度来说,是有现实意义的——即便在信息并不充分的情况下,尝试建立内部机制与外部表现之间的连接,也就有了改善的可能,至少能让人觉察到原来明显的不合理。
近千亿个神经元,是一个复杂系统,因果归类可能失之于简单,但是没有亦步亦趋的归因,也就没有进一步考察、验证的可能了,最后只能走向虚无。科学,就是检验、寻找这种归因的手段。用“最小化”原则来验证,然后再递归。因果不明确,不代表不可以解释。同时,从目前成果来看,几乎每一种特定的意识活动,都对应着一种特定的神经元和神经回路活动,这种活动可能很复杂,但并不符合概率的特点,而是特定的、具体的。
在现有条件下,我们当然要寻求最可能的解释。最可能,不一定是最后的正确,但却是当前条件下的路径探察。同时,错误的地图,也可能导向有效的现实结果。从这个角度来说,是有现实意义的——即便在信息并不充分的情况下,尝试建立内部机制与外部表现之间的连接,也就有了改善的可能,至少能让人觉察到原来明显的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