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尼采所说的「上帝已死」?

「超人」又是怎样一种存在?
已邀请:

粗鄙之言 - 膜~虾~

推荐来自: 亦可喜 離娮 shunin 几方 氪星人 Joey 太平狗 Toilii更多 »

这个问题我可以搞一搞。

但是尼采实在是一个我不愿意谈论的哲学家,他是唯意志论的典型代表,而这种思想的介绍,就需要全面了解尼采本人和他的经历,综合的来看待他的思想,而不是简简单单的把一句“上帝已死,我是太阳”挂在嘴上念念就行。脱离一个人的生平去看待一个人的思想是片面的,对于尼采更是如此。

上帝已死,这句话出自尼采的『快乐的科学』一书中,又在其其他著作里广泛使用,成为名句。但正如上次黑格尔的名言一样,为了朗朗上口而翻译的外国哲学名句,总是误解的高发地,这句也不例外。

这句话很多人会理解成就是上帝死了,基督教信仰崩塌,不对,这句话并不能从形而下的角度来理解,并不是有一个有型的上帝死去或者基督教死去,而是在人的内心里,对道德的终极追求上,“上帝”(这里指某一种或由宗教或由传统而定下来的完美道德标准)还能不能成为道德标准与终极目的。这句话的来源是因为当时欧洲虚无主义即将兴盛,借上帝已死这种论调来强调形而上学的崩溃。

他说上帝死了,是因为当时基督教体制已经无法满足他对于上帝的信仰,同样在虚无主义来临的情况下,产生的狭隘现实主义观点导致人们对于道德伦理等各个方面的标准开始崩溃。而尼采则希望打破旧思想的拘束,寻找重新评估人类基本价值的方法。

同样,尼采更加相信人们由于“上帝已死”情况下,却畏惧于内心深处的恐惧愤怒迷茫,因此拒绝承认“上帝已死”,这种矛盾的对立冲突使他们感到痛苦,进而投入虚无主义。而这也是基督教教义相当虚无的原因所在。对尼采而言,虚无主义是理想化哲学体系的必然结果,因为所有理性主义都有其巨大弱点,而这些弱点都如基督教道德观一样,缺乏根基,都是水上浮萍空中柳絮,最终对这种道德观的最深度挖掘的结果就是发现,他们的“上帝”死了。

另一方面尼采相信,假设人类没有上帝,却依旧可以找到正面的可能。突破传统的上帝道德的禁令,将使人类为自己的强大和思维的拓展迈出至关重要的一步。来自超自然的祂如果无法左右人类,那么人类也将去主动认知世界的新一套价值观。而学会为自己创造新生的人,通通都是“超人”。

下面再来研究研究超人哲学,超人我们可以理解为打破了传统的束缚,拥有一套新的,和传统不相同的道德价值的人,体现出身为人的创造力和生命意志,是生活的强者不为外物和外人的价值观所拘束的人。

我们看看历史上哪些人可以被称作超人
随便举几个近代例子,第一个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打破了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价值观,创建了共产主义思想,很显然他们的为人和意志力都可以称为超人。

毛太祖,敢于接受新的思想,并且敢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反思自己,反思共产主义,苏联式共产主义的优点与缺点,创造性的针对我国提出了中国特色共产主义理论。同理还有邓xp。

外国的话,不得不提是希特勒,须知超人为善为恶都是超人,他们拥有自己的独立价值观不受他人所支配,是能够完全支配自己的人,在道德和生活中都普遍很完美。带入看看希特勒,是不是也很符合这点。


这些是在外吃饭时仓促打下的,可能有错漏或语句不通,看了之后有意见或建议请留言,我会尽力改正
二楼对尼采哲学的整体把握比一楼好,前面的部分我都是赞同的。但我不认同他的最后结论“上帝是死的”。这句话就该是“上帝死了”,否则你如何解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关于“最丑陋者”的那段“你就是那杀死了上帝的人”呢?
 
其实楼上做“上帝是死的”这个解释我之前也想过,这是逻辑上很自洽的,而且这就是Gott ist tot的最字面的那个意思。我认为二楼“上帝是死的”这个解释的逻辑自洽程度甚至超过了尼采思想。然而我不认为以逻辑自洽为标准来解释尼采文本是一种合适的方法。
 
所以我认为一楼联系欧洲19世纪的虚无主义历史危机这个context来讲,这个较传统的思路在处理“上帝死了”这句话上更为合理。一楼的错误在于居然把马列毛甚至希特勒当作超人,吐槽无力。在尼采那里,就连拿破仑都只能算是“超人的碎片”而已。超人时刻都意愿自我超越,给大地以意义(而非如形而上学或彼岸宗教那样给天空、来世以意义),为什么他那么重要呢?因为“人”注定要走在从猿猴/末人到超人之间的绳索上。

山人 - 鲜嫩多脂的鲁男子。

推荐来自: 毒奶女巫 夜酱 Joey 太平狗

扯个淡……
————————————
 在18、19、20世纪,上帝逐渐走向死亡,由上帝为人类设立的价值观、人生意义开始崩塌,尼采是用“上帝死了”这个短语来形容欧洲虚无主义的历史运动——人不再是上帝规定好的存在,而是自己规定自己的存在,只有自身感知验证的存在才是存在的,其余的都是虚无。
 
取而代之的是人文主义的兴起——从“以上帝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人为中心”。人要为自身赋予价值和意义,人才是一切存在的核心,世界围绕“人”这个存在而运转,而不是原来宗教为人类规定好的传统价值观,人类要实现自身而不是做什么价值观的奴隶——世界的整个价值观体系发生了根本性扭转。尼采认为,人要实现自身的意志,这个意志不是指欲望、欲求,而是指完成和实现“人之为人”这个自身价值的意愿,这是强力意志。要实现这个发展性目的,实现这个强力意志,人必须超越自身局限和束缚、最大化地实现自身内在——形而上的自由,他把实现了这种超越的人称为“超人”。尼采认为,生命像一个妩媚的女子,为她受苦是一种快乐,你在恨她时其实最爱她。所以,尼采一辈子都在批判叔本华的悲观主义,都在为生命、为生命意志唱赞歌。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为落后,人类的认知极为有限,人类用宗教来对抗对未知、对世界的恐惧。
——在封建社会,在生产力仍然比较落后的情况下,统治阶级用宗教和传统价值观来束缚思想、强化统治。
——在资本主义社会,原来的宗教和传统价值观,大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束缚了人的发展,被启蒙了的人类开始向这种束缚发起挑战,催生了近代以来的人文主义兴起,形成了近现代的人文主义宗教。
 
历史的车轮走进了21世纪,整个人类的价值观体系又开始从“以人为中心”向“以数据为中心”演变,人文主义宗教开始走向数据主义宗教。
 
20世纪人文主义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进化主义等流派,其中个人自由主义最受西方世界追捧。提出客观主义哲学的安兰德,一辈子都反对尼采的“自由意志”学说,客观主义以理性为基本原则,人类怀抱着自己的心灵,秉持着自然的现实,来探索世界,来决定可靠的价值标准和观念——人与客观互动,并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自身的幸福服务。自20世纪以来的同性恋、跨性别、女权主义等等,可以说都是人文主义的产物,美国大选中被广泛谈论和推崇的“政治正确”也可以看作是人文主义的产物。
 
21世纪前后,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认为,人类自身的一切思想、情绪、行为,都是一种存在于人之肉体内部的生物、化学算法程序。人类比狼、狗、羊等动物高级,是因为人身体内的生化算法更复杂。当代人工智能就是在基础算法、种子算法的基础上,像神经网络一样,自己依靠现实中的海量数据进行算法演化。令人恐惧之处在于,人类也不知道这些算法自己能演化到什么程度。人们只知道,现在facebook可能比你自己更了解你自己。这就是当代的数据主义宗教——大数据正在被抬上至高无上的地位。
 
纵观文化、哲学的演变流程会发现,都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类的认知而不断地发生变化、变革,亦步亦趋,步步深入。昨天,“上帝死了”;今天,“人在死去”;明天,不得而知。就像太阳不是宇宙的中心一样,当人不再是世界的中心时,会发生什么?人们还不得而知,只是人类开始怀有更深的恐惧了。当前,对于意识的生物学基础,我们的科学家们还没搞明白,或许未来会有新的转机,或许这是人类恐惧的狭窄突围之道。
 
当数据开始统治这个世界的时候,人类的价值和意义又在哪里?有人说,是“爱”。那“爱”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爱”又是从哪里产生的?总之,人类距离世界实相还很遥远,但是毫无疑问,我们正在见证、甚至参与这个历史进程。或许,这是我们聊以自慰的地方。
 
 
 

天子无情

推荐来自: 離娮 Joey

上帝死了,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庆祝人类精神终于从漫长的神权时代解放出来了?是证明人类终于获得了独立于世自主存在的能力?还是表明人类从此将免于一切形式的权威的羁绊?也许我们都误解了这个看似狂妄的命题。

上帝是什么?这是一个精深的神学问题,无解的哲学问题。简单地说,上帝不是某人,也不是某物,上帝是存在得以存在的基础。笼统地说,上帝就是整体本身,它包含存在与不存在。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说:“上帝是白天与黑夜,冬季与夏天,战争与和平,满足与欲望。”既然上帝是整体本身,它怎么可能会死呢?甚至于说它不死也是不恰当的,上帝是生命与死亡,它超越于生死,在这个意义上说它不死。

既然上帝不会死亡,也无法死亡。那么尼采的意思是什么?

尼采是说:人类敬信上帝的心死了。换言之,上帝不死,但人类采取了一种“死”的态度存活于上帝之中。

也可以说,上帝的确死过,它看到人类通过杀死“自心”的方式,来杀死上帝。人类的可笑就在于,明明杀死的是自己,却以为死的是别人;明明是一个自杀行为,却以为是他杀。

尼采的意思又可以解释为:作为上帝的人死了。上帝虽无始无形,无可定义。但上帝的品性是完满、觉知、极乐与活生生。在历史上的某些阶段,人类本来拥有上帝丰富的品性,但是由于无知与贪婪,人类正在逐渐丧失迨尽。这也许就是《圣经》中人类走出伊甸园的真正含义。

近代以来,理性主义与机械主义的胜利,正使人们大踏步走向物化。在行尸走肉的躯壳之中,上帝的光辉与灵性的喜悦已不复存在;上帝得意的杰作,宇宙至高的存在物,却退落成一所华丽的坟墓。我想,这就是尼采不为人知的痛心吧。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