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解释长期念诵金刚经的好处???

有人问的,作为一个佛菩萨的死忠粉和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我就强答一下。
正文如下(有点长,请勿跑偏):
1.前言
2.佛学源头
3.科学来了
4.神迹来了
5.个人修行粗浅体会
 
一、前言
我想,问题的重点是——「科学地解释」。这可愁坏我了。科学和佛学搭边吗?这可怎么交差尼?科学最讲究验证了,一切没有经过检验(证实或证伪)的东西,都要排除在严格的科学之外。作为一名佛菩萨的死忠粉,我当然希望佛学里能有些神奇的事情被科学证实了,那样我就可以出去装逼了,告诉人们我是多么地有先见之明。
 
然而,曾经穷凶极恶地搜集神迹的我,并没有见到这样的情况。而本问题和回答中所列出的情况,也都有其他的可能性存在。所有自古以来流传的神奇体验,都可以找出另外的可能性解释,并且都无法被科学验证。这不是否定佛学,因为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有些体验可能是真实的,只是正在发展中的科学暂时还无法验证而已,嗯,聊以自慰吧。这当然可以作为一种幻想存在,只是幻想算是真正的信仰吗?
 
人们寻找神迹,并津津乐道之,无非是为了给自己的信仰找一个注脚、一个证明,就像用一颗糖来哄小孩子,希望借这些证明和解释来安慰自己那颗浮浮沉沉、并不特别虔诚的心。“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佛学的本来顺序是——当你从源头上找到根源所在,当你从根本上解决了自己的问题时,一切善“果”都是顺其自然、理所当然的了,甚至你根本不再想去求那个“果”了;“果”并非佛菩萨所求所愿所缘,只是“因”之自然。可是,如果没有那个“果”,众生干吗来修啊?众生没有那样的认知、信心、意志啊。以佛菩萨之浩瀚智慧(般若),当然洞穿一切、洞若观火,所以不得已地立了一些“果”,来作为众生信心的土壤。噢,你说佛菩萨在欺骗众生?当然不是的,这种理解是逻辑有问题。
 
“如是我闻”,佛言不虚,佛菩萨从来不骗人的,只是有很大一部分人们在过程中消磨了意志、退失了信心,都想去“挣快钱”,等不得,等不起,着急得不得了。佛菩萨不得已而为之,只好用大悲心,慢慢地“以欲勾牵,令入佛智”——不是让你求“果”,而是得“智”(可是“智”没有多少吸引力啊)。佛菩萨当然知道这是有后遗症的——欲欲相生无穷无尽,所以只好又不得已给出了很多对治后遗症的法门,希望进一步牵引到“智”上,佛学也由此而变得浩繁。这些都是“多情”的菩萨干的事,你看那些佛经都是菩萨替众生询问的结果。
 
“佛门广大,不度无缘之人。”佛陀本来是不愿意过问这些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机缘、因果,“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每个人都是要靠自己去修的,而不是佛菩萨能随随便便给予的。其实,《金刚经》、《心经》里早就开示了所有机密了,以前的大德们也告诉我们这个秘密了,只是愚钝的我们业障太多,总是难以参透一二而已。慈悲、多事(qing)的菩萨,才只好再给我们引出那么多浩繁的经典。
 
二、佛学源头
面对很多扑朔迷离的不理解,我们不妨从源头上去探寻一番。那自然得去找它的创始人佛陀释迦牟尼先生去询问。我们现在知道的、确定的是:
1.在佛陀出生之前、出家之前,印度及周边地区就已经有很多修行人了,江湖上早已经思潮涌动、门派林立了。根据季羡林先生的考据研究,佛陀出家的深层内在原因,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他之所以出家、以及出家修行所走的道路,一定是受到了当时各种流行思潮的影响的。佛陀出家后,是把古印度流行的修行方法尝试了个遍的。
2.佛陀开始修行的时候,就是游学天下,去学习参研各门各派的“功夫”。他修“无想定”,3年而成——做到没有“想”——说没有想就没有想,你不妨试试能不能做到。然后呢,佛经来了4个字——“知非即舍”——这个不是“道”,不是最根本的究竟之路、解脱之路,他不稀罕了。然后,他又去修“非想非非想定”——不是“想”,也不是“非想”(你猜是啥),3年而成,又“知非即舍”——不稀罕了。
3.佛陀6年雪山苦行之后。就是在雪山上6年自讨苦吃,变着法子自虐,饿得前胸贴后背?不,是只剩脊梁骨了,严重营养不良。还是不对,这样子还是不能解脱。这样子虽然没有解脱,但是佛陀已经有很深的定力了。所以,我猜想他肯定没有说“nnd,又骗我”之类的话。这时候,他下山了,接受了牧羊女的羊奶(或牛奶?)供养,逐渐恢复了身体。这时他才31岁,恢复身体是可能的,这很科学。然后,他跑到一棵树(后来叫菩提树)下,一屁股坐下,要“不证菩提,不起此座”。出去耍了12年了,人生苦短、朝花夕拾啊,再不能彻悟到宇宙人生的大道真理,那就死了算了。
4.有点不大科学的来了。第一天,佛陀说“要有光啊”,获得了天眼通;第二天,获得了天耳通;接下来,直到六通具足。第七天,佛经说“睹明星而悟道”。
5.有点科学的来了。佛陀悟了啥道?愚钝如我,哪里知道。只是说了这么一句话——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上还有佛陀的一些想法: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著,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
 
在可知的佛陀记载中,我们没有看到神迹,看到的只是平平实实的修行经历和认知感悟。而伟大的《金刚经》开篇就描述了佛陀邻家老翁般的朴实: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简简单单的文字,无法言说的意境,简洁而深奥,平淡且优美,伟大的佛性就在这一粥一饭、一起一座的朴实平凡里,奈何我们参悟不透。
 
三、科学来了
从已知的、公认的科学研究结论里,从当今正在试图“逆转进化”的生命科学里,我们知道了:宇宙、生命、人类是如何从无到有的,是如何一步一步演化到今天这个样子的;我们知道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是从神话世界观,宗教神学世界观,自然哲学世界观,牛顿世界观,现代科学世界观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我们还知道了:宇宙、生命、人类,不是什么神创造的;大自然、造物主的神奇与伟大,只是我们人类强加的想象、赋予的意义,如果它走向了另一条道路,也丝毫无损它的神奇与伟大。
 
虽然,科学还有很多谜题没有解开,但是,科学的每一次进步、每一个成果都是历历在目、都可反复验证、都是经得起质询的。是的,或许某些科学结论,就像“托勒密体系”的地心体系,经得起数学的精密计算,在相当长的时期成为公认的结论,最后当出现新的观测结果后,依然会被推翻。那又怎样?所有的宗教,都晚于神话;所有的神迹,都只是一厢情愿的传说;所有的宗教创始人,所示现的都是最切近生活的朴实。
 
科学说:看得见、摸得着的,我就认;符合观测结果的,我就认;无法验证的,猜测的、推理的,牵强附会的,故弄玄虚的,无中生有的,对不起,这些都不是我研究的范围。
佛陀说:看得见、摸得着的,我不关心;符合观测结果的,我不关心;无法验证的,猜测的、推理的,牵强附会的,故弄玄虚的,无中生有的,对不起,这些都不是我所关心的;我只关心“众生皆苦”如何解脱。
 
四、神迹来了
要是不讨论一下神迹,肯定会有回避之嫌。我当然没有经历过,但不妨借高僧大德的经历和一些科学实验与案例来武断地讨论一下。
(先要说明一下,这里的讨论,可能和问题中所描述的“金刚经带来的好处”有一定的偏差,但是这里讨论的,是比那些普通的好处还厉害的内容。)
我在《佛家的神通》里,武断地对比过虚云大和尚的经历和斯金纳箱的行为心理学实验。要看具体内容的请左转。
1.虚云大和尚的经历
出家了37年、已经56岁的大和尚,在开悟前,有一天晚上,大和尚出现过神通现象。当时大和尚在打坐,他睁眼一看,只见“眼前光明一片,如同白昼,内外洞澈”,隔墙看见了外面有两个僧人,一个在“嘘嘘”,一个在洗手间大号,“再向远处看,江中行船、两岸树木,种种形色,无不一一了见。”
当然,这都是大和尚在后来给众人开示时自己讲的,当时两个僧人也证实了确在外面“嘘嘘”和“洗手”。但是,纵观大和尚一生的传奇行迹和遵守佛家戒律之严厉,再考虑佛家“出家人不打诳语”的基本戒条,我们知道大和尚说的都是真的。
“宁吃千家饭,不受一家供”;“僧不三宿桑下,恐生留恋心。”如果你以为大和尚的神通是真的,那这个神通就成了缠绕不休、束缚人心的“天罗地网”——魔。大和尚也是这么说的,就是这是“魔”,如果沉浸其中,小则迷乱心性、错失正道,大则癫狂悖妄、跑步进入地狱,是很危险的。大概意思好像是这样。原谅我已经忘了原话了,烦请找到大和尚原话的朋友告知一声,先行谢过了。
再看佛家经典《楞严经》是怎么说的——引自《楞严大义今释》。佛说:“当你停留在禅定境界上,正像一个睁开眼的人,处在很幽暗的房间里。虽然自性灵妙清静,但是真心还没有发生光明。如果像开眼去看晴明,十方洞开无遮,再也没有幽暗的存在,名为色阴尽。如果仔细观察这种来由,还是因为坚固妄想为它的根本作用。”
或者,忽然觉得自己脱离了肉身的羁绊,身体悠游自在。——这只是用功的现象;
或者,看见身体内的一切,捡出身体内的虫子,而自身安然无恙。——这只是精诚专一修行所致;
或者,看见了十方世界都变成紫金色的光明,看到佛在光台上,还有千佛围绕。——这是心魂灵悟,引发了平时闻听所习染的境界;
或者,在夜半暗室之中,犹如白天一样,忽然看见种种物象。——这是此心功用细密所致;
或者,……。
以上种种,都是生理、心理、物理的交感互变所致。这还仅仅只是禅定中“色阴”里的魔境,都只是“暂时如此,不可以执著为是”。
 
在我们眼前放一张香艳的美女图,闭上眼睛后,美女仍在眼前挥之不去。甚至在有些人心里,会把美女修改得更加完美,然后念念不忘魂牵梦绕,潜入梦中来相会。
而对常年坐禅极易专注,处于寂静之中的人来说,外面的一丁点声响,在他的耳中都很清晰。再加上对脚步、对景物的熟悉,大脑自动联系起来,瞬间形成一幅图画,不是什么难事。
如果修行人执著于这种幻象,那他的心就直接被这种“境”牵走了,很容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直至癫狂。大和尚心里清楚明白,再加上数十年“风吹不入,雨打不湿”的修行加持,所以能够直接放下,丝毫不以为意。
 
2.大脑神经网络病例
有一个脑神经外科医生写了本书叫《火星上的人类学家》,里面讲了很多真实的病例,有一个病例是这样的:
有一个盲人,他从小也就是一岁的时候,眼睛就失明了,看不见东西了。遇到这个神经外科医生的时候,这个盲人已经50多岁了。因为视觉不好,他一辈子都是靠触觉和听觉生活的。医生给他的眼睛做了检查,发现他的眼睛挺好的,只是有一个小问题让眼睛看不见的。然后,做了一个小手术,就让眼睛复明了。
但是,他复明后的情况,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他能“看到”东西,但是却“看不见”东西。什么?什么?这话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他能“看到”但却“看不见”呢?别着急,让我慢慢来解释。
我们从小到大,是怎么看到这个世界的呢?从小的时候开始,各种光线、颜色、形状,会进入我们的眼睛里,然后我们大脑里的神经网络,会把这些光线、颜色、形状组合、组装起来,形成我们看得见、看得懂的各种东西。这是大脑从小就开始学习和训练出来的能力。所以,世界在我们眼里是很熟悉的,即便看到陌生的东西,大脑也会很快组合起来,呈现出一个整体的样子。
但是,那个盲人从小眼睛就失明了,他的大脑没有机会训练出这种能力。所以,即便眼睛又复明了,光线、色彩、形状都进入了他的眼睛,但是他的大脑不会组合、组装这些信息。在他的大脑里,这些光线、色彩、形状,仍然只是一堆乱糟糟的东西,他根本辨认不出来是什么,所以他依然“看不见”。
后来,有人把他带到一个车床前面,告诉他这是一个车床,这个车床是干什么用的。说了半天,他只是瞪大了眼睛,却什么也看不见。怎么办呢?这时,他把眼睛闭上了,上前去用手把整个车床从头到尾摸了一遍,然后他说:“这回我看见车床了。”
上面说了,他的视觉不好,他一辈子都是靠触觉和听觉生活的。他在一件东西上摸一遍,他的大脑就能组装出一个完整的形状来,然后他在根据大脑里面摸出来的这个样子,来组合、组装进入眼睛里的颜色和形状,大脑才浮现出车床整体的样子,这时才能“看见”。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主要是以身体上的感觉感知为基础的。我们都是依靠眼睛的视觉、身体的触觉、耳朵的听觉、鼻子的嗅觉、舌头的味觉,再加上大脑里的意识,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我们自出生开始,一天天长大中,大脑会不断地组合、组装这些基本的感觉——大脑对这种模式已经熟悉到本能反应了,在这种不断的熟悉和训练中,我们就能越来越顺利地感知这个世界了。
 
3.斯金纳箱实验
看到巴甫洛夫一摇铃铛,狗就流口水的本能反应时,斯纳金就寻思开了,这个实验还能不能更进一步研究行为呢?其他动物和人是不是也这样呢?
有了这个邪恶的想法后,他就开始虐待小动物了。开始时,箱子里的小白鼠一摁按钮,就会掉下食物来。随着概率越来越低,后来摁四五十次,才会掉下一个食物,小白鼠还是会按照规律摁按钮、等食物。
再后来,当随机不规律地掉下食物时,小白鼠变成了不停地摁按钮。换成鸽子,也是这样。甚至,小白鼠和鸽子,还形成了自己的“迷信”文化——有的原地打转,有的跳舞,有的作揖……,都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行为模式,并期望以此获得食物。
当做这些行为后,加大食物掉落的概率,就会强化动物们的这种行为。斯金纳又把自己的女儿放在特制的恒温恒湿的柔软树脂箱子里,通过这种方式强化训练自己女儿的行为,取得了同样有效的结果。
呃,需要说明的是,他对女儿其实很好,专门制作的箱子很安全很舒适。他的女儿后来也很正常。有人为了诋毁他,杜撰了一些莫须有的故事。
“斯金纳箱”的实验显示,奖赏和强化可以塑造人的行为,也可以解释人的很多愚蠢行为。他认为,人类如果放空思想,接受机械训练,就能超出生理限制,学会许多原本不属于人类的行为,获得惊人的技能。
 
斯金纳的实验,只是针对人的行为,不涉及意识与情感。而佛家的修行,却专注于意识与情感,专注于对“心”的雕琢。严格约束行为,只是间接雕琢“心境”的方便法门而已。
无数人深陷在人生的“赌桌”上,像小白鼠和鸽子一样,焦躁地祈祷、摁按钮,以为按钮与食物之间有着铁一般的因果关系,希望偶尔获得食物的奖励。从生到死,一念天堂,一念地狱,须臾之间,纤毫受之。
 
五、个人修行体会
个人粗浅体会,或稍稍与“念金刚经带来的好处”有一点点相似。
以下句句肺腑:我本人是一个真正的愚钝之人,不要脸地使劲吹自己也就勉强算是中下之资,性情飞扬浮躁,有很多的毛病和问题,人生也经历了很多的波折坎坷,诸多烦忧缠身,曾经深陷迷茫、焦虑、失眠、深夜噩梦惊醒之中,虽然依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微尘众生,但回想起来也依然感恩命运的关爱——给我的已经够多了。
为了解决问题,曾经左冲右突、茫然无措,万千路径和方法,皆不能拨我之愚钝于万一。个人业障繁多、困缚重重,幸有佛菩萨的庇佑和依怙,才歧路曲折地摸索到今天。因为对佛菩萨的形象有着天然的、深深的好感,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和业障,我曾经持诵“南无地藏王菩萨”圣号,有一段时间每天持诵一万声,大概用时3个多小时(因为工作和杂事都是分几次);持诵时,尽量想着“安忍不动、静虑深密”的地藏菩萨形象。
大概十万声左右,感觉自己变得性情有点沉静了(没错,是有点),遇到别人不理解、甚至是误会的事情,也不急躁、不生气了,甚至内心没有什么波动、处于一种很稳定的状态;做不到的事情,不强求,也不急躁和焦虑;有时内心可能闪过一丝不平静的念头,也能很快捕捉到、意识到,然后马上修正,这都是一个自然的、而不是强求的过程。
自我分析:如果内心深处没有对佛菩萨的强烈好感,我想我做不到这些;因为有强烈的好感,即便对很多知识有强烈的质疑,我依然愿意依附于佛菩萨、依附于佛法,更容易契入其中——或许这是传统所谓的“至善”、康德所谓的“善的意志”所带来的,我也不知道,我猜的,因为我只能给自己“为什么容易投入其中、为什么喜欢愿意”一个这样尽量从源头上、纯粹的形而上的解释;至于持诵所带来的这点好处,如果“科学地”来解释的话,可能就是——意识、行为带来的身与心的切实改变。
猜测的、大概合理的解释:而“长期念金刚经带来的好处”,可能是从生理上、心理上的细微改变,不再执著于一些执念、甚至妄念,不断地趋近“身心脱落”之境所带来的精神清明,然后带来了身心改变后,潜移默化带动自身气质和周围环境的改变,这些改变可能被别人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中捕捉(莫名感觉舒服也是捕捉到)到了。
 
 
佛陀认为,众生皆可成佛;佛性就是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而金刚经里所谓的“空”,不是没有,非要强行描述的话,大概可能接近于身心不染、自然脱落,心灵自由的“大自在”(而我是业障太多,很难“空”掉,只能从“有为”中摸索,所以才持诵地藏法门)。我们的一切修行,不过是在不断地剥离后天所加诸于自性之上的多余之物、虚幻之物,不断地呈现自己的本来面目,认识自己、理解自己,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12 个评论

涅槃轮回怎么解释
怎么说呢?这两个词本来是出世间的内容,表达的是状态——两个相反的状态。我强行类比一下,就拿世俗人生来说吧。

1.先说说轮回吧。我们人呢,整天处在各种情绪和想法之中,深入细细分析的话,会发现无外乎——贪、嗔、痴、慢、疑——这些东西。每个人哪怕睡觉了,那大脑意识可曾有过一息的停顿,如河流一般,念念相续,绵绵不绝,无休无止。欲望之火炙心呢,偶尔有什么好事,能让人高兴一阵子,不多久又回到不满足的状态之中了,心里又开始不满、难受、焦虑,所以就“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喽,所以才说知足常乐啊。但又有几个真能知足,真能时时刻刻满意自己的现状——如意的,各种各样的烦恼缠身——钱不够花的、夫妻吵架的、工作不顺的、朋友背叛的、身体不爽的、看人不顺眼的……等等等等,无穷无尽,不胜枚举,那就只好反反复复地在喜、怒、悲、恐、惊的圈子里打转转——这不就是人生现世的“轮回”吗。当然,这不是佛学里的本义,也有这个意思,有业有报,因果循环,六道轮回之类。

2.关于涅槃。在佛学里是指脱离轮回了,是修行真正有成了,是很高的层次了。太虚大师说:涅槃的含义及种类很多,最普通的解释,就是指已经了脱生死流转的解脱果。连生死都解脱了,当然没有烦恼了。 可以简单理解为,脱离轮回、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大自在” 。那在世俗人生方面,我们该如何理解呢?可以从理解“无我”上去契入。我们知道:生理上,人体里寄生着无数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与人体相互依存、相生相杀——既侵蚀着人体,人体也少不了它们,影响甚至左右着我们的意识、意志、情感和行为,而所谓的自由意志已经成为一个悬疑——比如说,你想吃什么喝什么,或者想啪啪啪,很难说清楚真是你在想,还是被微生物、细胞活动、化学物质、生物电流等等给控制了,肉体上的“我”很难定义了;心理上,你能找得到“自我”吗?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他说的那个“我”是真的吗?人的思想时刻在变,甚至常常相反,哪个才是你?如果你说有人有恒常不变的价值观,那更可能是他卡在一个狭窄的角度里或者陷在局限的观点泥淖里出不来了,所以才要强调和追求理性而否决价值观。细细搜寻、观察的话,会发现找不到真正的、本质的自我,哪一个都不是,每一个所谓的“我”都是某种因缘和合(各种条件综合)的幻化。佛家的修行,目的不仅仅是认识到这个问题,而是要身体力行地做到——无贪嗔痴慢疑——根本没有一个主体——任何事都没有一个可以出发的立场,这才算是“无我”——物来则应,物去不留,毫无波澜,没有烦恼了,没有心心念念纷纷扰扰了,就是寂静了。达到这种状态,身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无我”只是涅槃的基础。

佛说,人人皆可成佛。当你学会、习得——随时随地、毫无波澜地观察你身、心上发生的一切,处于无边的清明觉醒中,那就是金刚体金刚心了。那还有谁能奈你何?哪里还会有烦恼和痛苦?

大概这么个意思。
如上。
这是论道啊!又不是论佛。
佛与非佛,只是名相,一个切入点而已。只要是说理(实)的,主要讨论能否讲得通,而无需执著于名。更何况,佛尤其中国的佛学是关切大众人生的。

1.美国有个运动心理学家提摩西被称为运动心理学第一人,他有本书叫《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我觉得里面的理论和方法,通过佛学的途径有可能会更容易达到。2.当年,NBA公牛队的主教练菲尔·杰克逊被称为“禅师”,就大量运用了冥想之类的方法。3.心理学大师荣格、神话学大师坎贝尔更是钻研了各种宗教(包括佛学),并从中汲取了营养。4.恩格斯虽然论述佛教极少,但在《自然辩证法》(1984年人民出版社版本112页)里说,辩证的思维……只有对于相对高级发展阶段上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

这些都是从现实人生的世俗观上看待、解读、运用佛学的,而要单单从哲学观念这个角度,以我的浅陋斗胆说一句,佛学是最圆满的。而所谓的“道”,对有限的现代人来说,暂时无外乎宇宙之道、生命之道、人类之道、社会之道……,哪个“道”佛学里没有呢?积极倡导“人间佛教”的太虚大师,更是在民国那个混沌的时代,借由佛学理论而有很多振聋发聩的论述。

所以,我不认为,讨论佛学不是论道。如果论道提出明确要求,或者论道的朋友们大多比较反对(1%吧,只要有40人明确表示)的话,我保证再不会置有关佛学之一词。
我对涅槃轮回的理解是这样的
细胞生生死死
太阳东升西落
人在重复每天

这种重复是恒常而又变化,
一般的的人无法洞悉里面的规律
细胞由生物学的规律约束下,生生死死
太阳在天体物理学的规律下,起起落落
人的生活,在自己的欲望之中,来来往往

一切看起来如此平凡繁复,虽然变化多端,却深陷此中
要涅槃,是不可能的(逃)
这是表面上的相,和涅槃、轮回没有半点关系。这个东西确实很难理解,就像般若一样,所以当时才把这些词直接音译过来,然后用很多书来解释它,但还是解释不明白。我只能努力给出我自己的理解,至于对错、是趋于正确方向还是偏离正确方向,只能看各人自己的理解了。

但,我觉得,还是有理解的希望的,虽然可能穷其一生我们也很难达到。在上面的讨论中,我为什么借用“无我”这个词呢?无我或忘我,虽然只是一种状态,而不是更圆满的涅槃,但却是趋近于涅槃的,并且“无我或忘我”更容易理解。

很多人可能都有过“心流”的沉浸体验,当你沉浸在你手头的事情上时,达到的一种忘我的愉悦喜悦状态,此时效率更高、出手更精确。对于运动员来说,有时候状态好的时候,那真是怎么样都有——比如说,打篮球,随便扔都进球。那一瞬间,他根本没有去想角度、距离、力度的问题,但是身体各方面却完全协调一致、非常精确,这就是运动心理学家提摩西所说的“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

再拿与你最近有关的“正念”来说。什么是正念?我们常常说一句话“想得太多”,正念不仅仅是不要想得太多,而是要学会自然地摒弃多余的、无关的杂念。我们有时会看到有些人(包括我们自己)有时可能想些乱七八糟的枝枝叉叉,而没有“想到点子”上,这就不是正念。我们也 常常强调理性,同时还有一种观点就是——我们很难达到真正的理性,也就是很难摆脱自身的局限——思维的、本能的、认识的、理解的局限等等,这都不是正念。正念,具体到每个人简单来说就是,无限地、最大化地趋近于理性。

比如,常常有人对自己不好的或倒霉的处境懊恼,为了缓冲这种心理冲击,他就会顾影自怜、自我安慰。而我们知道,自怜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会让人沉沦、精神萎靡不振。有些人明明知道这样子不好,为什么还是难以摆脱?更根本的解释是,他太把自己当回事了,难以忘我,更无法无我。众生平等的意思,就是可能每个人因为经历、成长环境、教育、基因等等因素而不同,但是这些因素都是可以改变的(包括基因),如果摒除了这些因素,如果能做到正念忘我而只是完全沉浸于事情上,人们在理性的道路上会逐渐趋于一致。

要想自如地达到忘我、心流这种状态,这个过程是很难的。对于每种技艺来说,刻苦练习是必须的,当练习到一定程度之后,就需要领悟力的参与了,而每个人的具体领悟往往也是需要机缘的。最初时“剑宗”确实可能更实用,但要达到绝顶高手的境界,最后一定是少不了“气宗”的。每个门派花里胡哨的招式各有不同,都是出于创始人一时一地的视角和理解,真正的高手都是趋同的,只需要最简单、最直接的招式即可,但要想像高手一样自如地、正确地使用,非要经历艰苦卓绝地磨炼不可。佛家修行讲“十魔九难”,修行路途上必然要经历“魔”,也必须经历“魔”,这些“魔”是成就的助力,你必须克服它才行——不经历“魔”,也成不了“佛”。养孩子也是这样,你要是不想他将来成为傻子,那就要尽早地把他放在情境中去磨炼,他自己自会调试,大人所要做的事情就是陪伴和保护,适时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最好的路径,也是蒙特梭利教育法的要义。
(接上)所以说,如果不讨论特例的话,教育拼得就是家庭、就是父母——因为你找不到比你更了解孩子的名师。

以上。如果涅槃很难理解,那就先从理性开始,理解正念、忘我、无我就好。

另:再粗略地推理一下涅槃的极致情况。假设一个人真的无我了,他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这里当然不是说“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哈。如果一个人真的没有“我”的概念(注意:这个初始条件是理想状态、极致情况),他就会专注于事情上,物来则应,事去无染,无论快乐、痛苦都对他没有什么影响,他更不会有一丁点的妄念、杂念,荣辱得失都不是问题,他心里会有喜悦这种舒服感(实际上是连这个感也没有了),这当然是很高的境界了。而涅槃,还要更进一步,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理,一切洞明,没有幻象——连康德、休谟的那种世界的“幕布”也没有了。
真实地呈现世界的本来面目。这句话多么简单,但是又有几人能够做到?佛陀认为,当你做到了,那一切都历历分明如在眼前。(这不是他的本意,但这样强解,有助于理解。)
是的。此生要涅槃是不可能的,我们还是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的。但,不是说人生要有梦想嘛,万一实现了呢。哈哈……
单从世间法来讲,佛学是极其高明的哲学体系,而不是人们所常说的那种简单的自洽。有些内容,还有待进一步的发掘和理解,乃至检验。现在,我们不得不暂时困在我们的局限中。
特意因为您的这篇文加入了论道,实在是非常有幸。关于您说的“涅槃”在读第一遍时,我超级想立刻回复您,并渴望得到您的指点。但当我通过一系列的注册资料的提交后,静下心来,再次阅读时,深感自己的无知。关于“涅槃”,我本来想着不该是无欲无求的,那样的话,活着有什么意义?而应该是找到了另一个“我”,但是现在的我清楚的明白自己的见识过于浅薄了,等我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再来拜会您。

要评论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