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发现自己有虚无主义内核,如何把虚无主义用得更好?积极得生活呢?

引用简单地说明一下什么是虚无主义
作者:王永豪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 97166
来源:知乎
moral nihilism(道德虚无主义),认为不存在道德事实。比如你杀人折磨人不管怎么样都不是不道德的。这是我持有的一种理论,具体见:道德虚无主义 - 我们眼中北半球最好的哲学笔记 - 知乎专栏
Mereological nihilism(部分论虚无主义),认为不存在复合物(composite)。比如有些人觉得原子分子细胞什么的聚集在一块就变成了人,这个理论认为不存在人(至少不存在“人的身体”,也许人的灵魂是一个单一的东西)。我对这种理论也比较赞成的...
logical nihilism(逻辑虚无主义),认为不存在正确的逻辑。了解不多。
还有其他的我不了解的比如political nihilism,ontological nihilism之类的。

然后就是楼上一堆人在说的existential nihilism(存在主义的虚无主义),认为人生没有(至少没有天生的)意义。我对叔本华了解比较浅,他应该是相信人生完全没有意义。尼采在《论道德的谱系》(尤其是在第三章)有所讨论,但并不是把这个当作自己的观点。总体上来说,尼采和另一个存在主义哲学家祁克果都认为人生没有天生的意义,但是他们认为人可以自己赋予自己的人生意义。

虚无主义经常和怀疑主义有很强的联系,怀疑主义的观点常常引向虚无主义。比如epistemological scepticism(知识论的怀疑主义)就是认为我们没有(甚至是不能有)任何知识。moral scepticism(道德怀疑主义)和moral nihilism的区别也不是很大,只是怀疑主义偶尔也可以只表示怀疑不表示否认,在很多时候可以混用。
 
已邀请:

山人 - 鲜嫩多脂的鲁男子。

推荐来自: archering 杰夫 Joey 李元华 蛋清

一、先说明一下虚无主义。
本部分比较啰嗦。可以直接略过。


1.虚无主义分类很多,什么历史虚无主义,存在虚无主义,还有上面说的道德虚无主义,逻辑虚无主义……等等。

2.无需纠结于概念,任何概念都是人的语言、词义,最初创造概念的人,也是用的基本字义;如果原来的字义不能完全表达概念创始人的意思,一般会创造一个新的词组,或者用老词组新涵义,都要重新进行解释,人类知识体系也是这么一个丰富的过程。20世纪以来,时代发展比较快,有很多新事物、新认识、新理念,所以也创造了很多新词汇。关于虚无,是直接从最初的字义而来的,所以理解字义就理解基本意思了。

那么,虚无是什么意思?简单地说,就是没有、不存在,就是无意义,就是虚无。比如,历史虚无主义,就是认为那个历史不存在,不承认历史对现在的影响,那个历史没有意义,每个当下都是独立存在的、是内在自生自洽的。再比如,道德虚无主义,认为道德是不存在的、或无意义的,道德与不道德是人为的二元分法,认为道德是人在特定条件下强行加入的概念,本质上、实质上根本没有这个东西。亚当▪斯密当时是从“人是自利的”这个逻辑点出发,层层推导证明道德是存在的、是人自利的结果。康德的道德论,也是有预设条件的。我个人认为,从现实生活的实用来看,道德是一种叙事逻辑,虚无主义也是一种叙事逻辑

3.我个人理解或者说假定@archering 的虚无主义内核,是指最宏观层面上的意思,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概念、知识都是人类在一定预设条件基础上的虚构、本来没有意义的,都是人为了自己的目的而虚构出来的一套理论、方法,是人的一种“叙事逻辑”而已。面对一切虚无,尤其“死亡”这个命题,生命又有什么意义
 
4.如果仅仅从人类的叙事逻辑上来讲,最彻底的虚无主义莫过于佛学了。私以为,相当于是一种超越性的叙事逻辑,像尼采的轮回学说、荣格的“共时性”等等,立于形而上,让人难以理解。重复一下,这是从叙事上来说的。人类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就是“体验”。“叙事”就是来解释“体验”的,但是“叙事”常常是局限的、甚至扭曲的。昨天群分享的那个《未来简史》中主要是讨论“自我”的问题,我们有自我吗?哪一个自我是真实的、有意义的?他企图从科学实验上来推导,当然实验也是有条件的、局限的。还有上面@archering 提到的部分论虚无主义,比如说人就是原子、分子的集合,不存在人等等。就拿物质的本质来说、拿“基本粒子”(如果存在的话)来说,人与老鼠本质上是一样的。我觉得,这些也都是“叙事”。说佛学是虚无主义的,这是人类的叙事来说的,在佛学体系内并不虚无,佛学本质上恰恰是积极的——对生命本质意义的无穷追索。你可以质疑它的方法,但不能说它的精神内质是消极的。
 
总之,个人以为,虚无主义是一种超越性的“叙事”方式,但这种超越性并不彻底
 
二、虚无主义之长短
 
1.长处是:虚无主义者擅长总结、擅长俯视、擅长平衡与融合,从更大的尺度上、更宏观的层面上去看待世界,有一种宏大的整体观,他们心中很少存在壁垒、很少囿于成见,常常能超越门户之见、派别之争,常常直追事物背后的本质问题,常常更关注真实的生命体验。他们一般不会情绪泛滥,不会汲汲于没有价值和意义的争战,比较少有个人主观的偏见与狭隘。
 
 
2.短处是:姑且不说虚无主义对一切的否定,连“否定”都否定了,更别说什么真理了。生命总归都要走向死亡,又有什么意义呢?世界的一切,上帝、国家、金钱、公司、价值观……等等,都是想象出来的主观“虚构”。婚姻有意义吗?婚礼有意义吗?大家都相信有意义,所以就有了意义。


这个意义,就是一种联合想象。……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能通过某种假想出来的意义,把众多的人给高效地组织起来。……此时此刻,我们不但有更强的联合想象,而且还要用这个虚构的意义,去改造世界甚至改造自己。(《未来简史》)


虚无主义觉得,这些虚构没有意义,不相信这个虚构的意义,改造也没有意义,常会有顺其自然,甚至放任自流的倾向。尤其人生活在社会中,不可能真空,别人都觉得有意义,你觉得没有意义,又要符合社会主流、符合亲朋好友期望,内心难免会有负面的反射。同时,虚无主义也常常让人不能穷究下去,常常会缺乏“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动力。
 
三、虚无主义者该怎么才能生活得积极呢?
 
如果从“虚无主义是一种不彻底的超越”这个角度,来看虚无主义的话,可能就有办法了。那就是:进行一个彻底的超越吧
 
这个话听起来,会让一些人觉得好笑。但是,对虚无主义者来说,最关注内心的体验和动力,最需要的就是意义的来源。如果虚无主义是不彻底的,那么去探索那个“彻底”,就会成为一个意义来源、动力来源。换句话说,就是强行赋予一个意义,去看看虚无主义背后到底是什么。
 
不得不说,所有的哲学流派都没有解决这个终极问题,有的只是各有前提的、努力自洽的理论假说。那虚无主义者凭什么就能有希望看到世界的真相。其实,作为个人来说,比如我,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凡众生,如果一生能更深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就觉得这一生也算是没有虚度了。我是谁?我存在吗?谁知道呢,为什么不去试试找找看呢?
 
叨叨这些,很难说明白。不妨看看佛陀的故事——佛陀的人生一直是积极的。
 
您先别笑。佛学成为宗教,那是以后的事。佛陀当年是怎么去探索那个本原的?故事只是表面,能得到一点点关于“人生、人心、人性”的理,才是有收获。否则,就只是一个故事而已。
 
他在体验了世间所有的享受,把了无数的妹子之后(可能有、可以有哈……),觉得索然无味,毫无意义,人总要一死,全都是他妈的虚无,都是假的,都是骗人的。然后,就矢志去追索那个“真相”。
 
出家修行了12年,才获得佛家所说的“悟道”。这12年,他实验了古代印度几乎所有的方法,包括6年毫无人性的雪山苦行,先后达到了无想定、非想、非非想……等等境界(还有一些,忘了),这些都没有得到他想看的“真相”,他认为这些方法都不对,然后全都抛弃了。
 
注意,即便到此,他实际上已经有了很多丰富的体验,他也早已不是12年前的那个“他”了。于是,在接受牧羊女的乳酪供养恢复了体力后,一屁股坐在树下,发下誓言:不成道不起此座。然后,他“悟道”后,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华严经》)。
 
如果你要说这是后世佛经的记载,佛经也可能是佛家弟子的杜撰,也是一种可能,备论。(关于佛教的考古,季羡林先生有个专题,不过季先生是个语言学家,晚年对此又有另外的解释,这个另论。)
 
也可以问问佛陀当年为什么放弃把妹的享受生活而去吃苦,也可能他生理有问题,也可能他是个抑郁症患者,这些都可以猜测与讨论。
 
个人觉得,对于虚无主义者来说,完全可以去领受一下那些话的含义,猜测想象一下他修行到底获得了什么。这句话也表明佛学不是“有神论”——人人皆可成佛。如果说有神的话,人人也皆可成神。那么,这个神、佛,到底是指什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他成了佛又怎么样呢?还不是每天继续端着碗乞讨化缘(见《金刚经》)?那他这个佛又成得什么意义呢?还不是没有意义?不对,一定是有变化的。问题是,这个变化是什么?这就是一个问题了。
 
从另一段故事来看有没有端倪?关于佛陀有个神话了的传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个“我”是指什么?你可以把它解释成佛陀,也可以解释成自我、本我。从现实中“有”的心理上、精神境界上来说,每个人都不一样,理解、领悟也不一样。一个人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理解、领悟。
 
佛家先讲“出离心”,虚无主义者天然地具有出离心。有了“空”之后,还要去“破空”。虚无主义者如果觉得“我”也是虚无的,那就去找找原因何在。如果只是一种推理、假设、叙事,那就去试试论证。怎么去寻找?怎么去论证?当然是深入到人生当中、世界当中去寻找、去论证,不妨在做人中、在事功中证人生、寻本我。别忘了孜孜追索的初心,这是追本溯源的“元认知”。或许,可以化虚无为积极,可能会有一个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
欢迎问问题、质疑、讨论哈……
 
 
 
 
 

archering - var G_USER_ID = "410";当人使用大脑的时候,倾向于目前认为最相似的答案(可能参考权威,书籍,别人,自己利益)

推荐来自: 山人

我貌似找到一种答案,最近遇到几个编剧,我突然想起来,虚无主义的内核,也是能欣赏剧情的,假设生活觉得太虚无,为何不自己制作MacGuffin,既然是虚无,就让虚无变得由情节推动.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