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如果限制所问问题仅限于人生,生活,等大而宽泛的话题会怎样(不是现在,是在初期)?

已邀请:

archering - var G_USER_ID = "410";当人使用大脑的时候,倾向于目前认为最相似的答案(可能参考权威,书籍,别人,自己利益)

推荐来自: 目目老师 Joey 落眠 山人 庭院深深深幾許

2018年8月6日 更新
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对于很多问题,其实有更常见的类型
 
unknown
undefined
null
none
 
error
 
warming
 
前面四个词代表着未知,暂无的感觉,我们对于现实生活的确无法都能像我下面分析的问题细细分化,例如,女友是否有空接受你从异地过来见她并挤出时间,这个东西是未知,只有问过才知道
 
第二种error,是明知是错的事情,但是情感依然坚持,例如中医,愚孝,买坚果手机
 
第三种warning,就是自己知道有风险而不敢尝试,永远原地踏步,踌躇着,观望着,不做出改变
 
 
 
其实在我眼里一切问题,都可以分解为科学部分与情感部分
例如:你女友抱怨异地恋怎么辛苦
然后这个问题首先可以划分为地理距离与运输时间,运输成本
然后当你发现你愿意这部分成本去见女朋友,然后这个问题不是问题
 
例如;有个问题是为啥目标明确而无法坚持
然后我大脑在看到这个问题之后,建立了一个就我目前认可的数学模型
参考的事停机概率
为啥我们会在执行目标的相关程序的时候停下来
很简单
其实就是我们的目标走到了死胡同,然后就停下来了
 
 
但是这个死胡同就涉及到很多约束条件
1,精力
2,时间
3,心态
4,付出与结果衡量
 
然后对以上四项进行评估
精力,每天早上起来就学编程,这个时候精力最好
时间,每天学习一个小时,然后娱乐时间削减
心态,我就是要学会编程,每天都学,总有一天会学会的
付出与结果衡量,我光是收租每个月就能收10万,学会编程要花一年.......

人其实是情感占多数,所以才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在我眼里,里面涉及到一些经济学,自然科学,数学等等知识,只是自己知道的情况太少,所以不在答案里面写出来而已
 
 

Eidosper - 一粒尘埃/码农/作曲,公众号一埃居(ID:eidosperhome)正在筹建中,欢迎关注。华科论道群342531142

推荐来自: archering WangMT 目目老师 Joey NientseWu

见得东西越少,越喜欢多说。见得多了,反而不敢多说了。
 
楼上说中医是错的,这就是见得少的缘故。毕竟我计算机读了八年,也没见过能偷别人QQ的黑客。但是我确实吃过效果神奇,西药不具备的中药。不仅如此,我还见过法术,真正的那种。不仅如此,我还“见过”龙,不过修为低看不到。
 
普通人没见过,是正常的。
 
archering同学之所以会有这种“买坚果手机”的困惑,是因为没有深入理解到这个世界本来就不是讲道理的
 
这个世界从来都不讲道理,只讲感受和情绪。
 
我们所谓的生活,不过是眼耳口舌身意,前五还是为了最后服务的。奔驰为什么卖的贵?因为坐着舒服,开着“有面子”。为什么要孩子上最好的小学?因为“害怕”孩子落后,以及落后之后的一系列后果。世人都是在各种欲望和情绪和感受的洪流中漂流着,也很正常。但是实际上都可以说是一种主观认知,善恶、美丑、高下。
 
换言之,我们活在主观认知当中。即使客观的仪器,你看到“仪器数字”,也是一种主观认知,因为没有任何客观规律规定“1”这个形状的东西就是数字“1”。最简单的,你给孔子看这仪器上的数字,他并不认得。
 
理性和客观,实际上是建立在脆弱的主观共识之上的。
 
说理性和客观是空中楼阁,是有点过分,但实际上也只能说是冰山上造房子。人活在主观感受的海洋里,而上面漂浮的冰山上,西方的哲学家构建了理性的大厦,而东方的诸子百家和宗教,选择了沉入海底。这座大厦自然是宏伟的,但也有一些风险,并且这是远离世界本源的,而且“不接地气”。
 
而archering所信奉的西医,在诊断抑郁症时,依靠的也仅仅是医生的主观判断和患者的主观判断(SCL90调查问卷),包括药效的衡量也是如此。西医远远没有普通人相信的那般有理有据,但是毕竟好的中医需要积德行善才能碰到,所以我还是推荐西医。
 
至于如何处理感受的问题,心理学远没有佛教和道教研究的深刻。并且按照严格的科学的方式去研究,实际上会有很大的风险与真相背道而驰。悟性差的可以看佛经,悟性好的可以看道藏。
 
并且,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避免“当人使用大脑的时候,倾向于目前认为最相似的答案(可能参考权威,书籍,别人,自己利益)”。佛教道教的戒律,本身就是为了降低外界对内在的影响而设立的。如果不能做到没有主观想法,不能断灭烦恼,不能解决焦虑不安,那也没法修。
 
当然,也可以当我是在讲故事。

目目老师 - 话痨总爱凑一嘴,知乎目目老师,贴吧目标唱好小情歌(现在也是目目老师),头条目目教唱歌,哔哩哔哩和新浪微博目目叔叔

推荐来自: Joey

是的,我也知道实际上变成这样了,既然大家都说了很多细的方面,那我就从没说过的社区运营的角度谈谈。
用鄙人浅薄的商业知识储备谈谈。
 
其实很早以前我就知道,小而美也是很难的事情,佛系经营倒是简单。
 
我想先谈谈知乎的问题。
社区大了会面临的各种问题也都是老生常谈,劣币驱逐良币,俗话也可以是平台规模大一倍,用户智商要减半等等。目前留在知乎的老用户包括我在内都是怀着各种各样的心态在更新,有的人对知乎失望了但是暂时没有替代品还留下来,有的人心态比较好,可以维持着不错的更新频率,有的人干脆恰饭。比如说我在知乎的收入各种杂项加起来不算太多,还是够一个月下几次馆子用的。而没有变现手段且面对杠精喷子日渐增多,甚至靠举报别人涨盐值的卫道士、水军也在玩弄知乎的平台规则,知乎官方的立场也没有向他们倾斜的知乎大V们会觉得特别憋屈。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葛巾姐姐,一开始真的为知乎带了很多流量,她的熟悉领域当时就有保险和奢侈品,当时在知乎讲这些事的人很少。其实我们知道越是优秀的人学习能力越强,他们学什么都比普通人快,也就都比普通人要博学。只要没有端着傲慢去给普通人讲解知识,我们应该尊敬、感谢他们。可是愚昧的群众却把他们喷走了,包括以前的葛巾。过了很多年才回来继续更新。当时很纠结,想不明白自己为知乎那么认真付出那么多,却完全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和尊重。还有最近的王振宁老师也被喷子人肉搜索到单位实名举报了,结果就是他不再更新知乎的任何动态。本来是个很好的语文老师,写的海贼王、火影分析也是客观真实不卑不亢。
 
知乎大V尚且如此,普通用户在玩知乎的时候会是什么体验呢?所以早些年就一直有这种声音,希望知乎回到原来的样子。不过我没有特别关注过这种声音,印象中最多看到的是在轮子哥的动态评论里,其实我内心一直感觉这是随口说的,不知道为什么。直到论道凉了一次,更加坚定了我的这个观点,其实那些想要知乎回去的人嗓门有点大但是人数很少,否则他们要是看到有类似那样的地方肯定会积极地建设,如果是白嫖党那说什么都先当屁话看。我和很多人一样比较贪心,很多东西都想要都想学,于是什么都没学成。读书的时候做的最多的是看动漫,打游戏和唱歌,幸好唱歌变成了事业,这就是我跟普通人不一样的地方。但是混迹各个论坛QQ群微信群多年,我发现白嫖党、杠精喷子,卫道士都是毒瘤,甚至把一些心灵脆弱的业界大佬逼疯逼退群。
也就是说论道会变成啥样,只看现在还在活跃的我们怎么做,而不是那些压根没来参与建设论道的那些随口说说假如知乎能回到从前就好了的人。
 
 
终于要回到问题了:
论道如果限制所问问题仅限于人生,生活,等大而宽泛的话题会怎样(不是现在,是在初期)?
 
我觉得不会怎么样,论坛要聊什么不应该被限制,至于后续我们需要什么功能那另说。我们问这些问题说明我们热爱生活,而且把所学知识抽象出来了。而讨论的模式我最喜欢的是锵锵三人行那种,三五知己畅所欲言,遗憾的是这个节目没有了。梁文道后来拉着窦文涛再续命了一个圆桌派,感觉这种复活的形式也不错。
论道以后会以什么形式复活呢?我觉得活着就很不错······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