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 请开启后刷新浏览器获得更好的体验!
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
搜索: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Eidosper - 一粒尘埃/码农/作曲,公众号一埃居(ID:eidosperhome)正在筹建中,欢迎关注。华科论道群342531142
推荐来自: Joey 、野鹤 、亦可喜 、伪文青 、秋风暖暖 、g48v69 、粗鄙之言 、如北 、天下之水 、asayahaku 、问道 、advAdder更多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野鹤 - Eloim Essaim Eloim Essaim
推荐来自: 一只爱戴帽子的熊 、秋风暖暖 、亦可喜 、離娮 、问道 、风木羽林 、Joey 、张沇 、山人 、灰机无邪更多 »
粗鄙之言 - 膜~虾~
推荐来自: 风木羽林 、秋风暖暖 、野鹤 、问道
风木羽林
推荐来自: 一只爱戴帽子的熊
时光微薄
推荐来自: Joey
该问题目前已经被锁定, 无法添加新回答。(为什么?) 申请解锁请私信。
求学
5 个回答
Eidosper - 一粒尘埃/码农/作曲,公众号一埃居(ID:eidosperhome)正在筹建中,欢迎关注。华科论道群342531142
推荐来自: Joey 、野鹤 、亦可喜 、伪文青 、秋风暖暖 、g48v69 、粗鄙之言 、如北 、天下之水 、asayahaku 、问道 、advAdder更多 »
两千年前的孔子,是“同学生一同生活,坐而论道”的。
我们可以看到《论语》中很多的内容,都是一些“生活体验”。
例如我们都背诵过的:
这就是孔子生活中,跑到河边的感叹。
又比如:
大概就是孔子看到了“小人的面目”。
还有:
这也是孔子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经验,然后他本人思考了一番后总结出的话语。
我个人认为“道”是一种“方法论”,或者说“如何看待xxx”的体系。从《论语》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子对于日常的小事采取“三省吾身”、“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态度的。然后孔子从这些“生活体验”中,用他独到的眼光,看到了一些深刻的东西。
并且,因为这些事情生活中常见,所以《论语》的这些话对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影响深远。
物理学家的笑话“真空中的球形鸡”,大家都听过。这种远离生活的东西,对普通人来说知道后更多是一种单纯的“我知道了”。但是《论语》则不同,“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可以时时提醒我去学习每个人身上的优点,诸位也可以每天都能用到。类似的“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这些东西都在身边的,伸手就可以触摸到。
但是了解“电磁方程组”、“量子力学”,对一个普通人来说就缺少意义了——毕竟我更信奉“专业的事情交给专家”。沽名钓誉之辈还利用这些东西搞民科,而一些媒体人还借着“转基因”兴风作浪,十分令人失望。
“道”是道理,可以根据道理引出“术”,也就是具体的对策和方案,而具体的对策和方案执行之后,你猜得到的是什么?——是“知识、经验和见解”。
门捷列夫大体上我们可以视作是意识到了“元素应该有规律”,然后就有了对策——“列表”,最后得到了“元素周期表”,以及预测了几种元素。当然这是科学家们的事情,和平常人关系也不是很大。
刚过去的这个春节,我讲了一些“真相”,大体就是“家乡多么落后”,饭桌上长辈们似乎都不怎么开心。我就开始想这个问题,去翻看《论语》。发现一句话“人不知而不愠”,然后有点明白了——“不知道”有时候才会“不愠”,虽然这算是一种“曲解”,把这句话解释成了“(使)人不知而(且)不愠”。关于这些更详细的东西可以看我专栏,地址:
https://www.lundao.com/article/143
所以我还是认为,分享一些生活体验类的问题和经历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不过我们可以做的比知乎更加优雅一些,更侧重“道”一些,而不是简单的陈述——当然有些东西比如说“如何挑选一只西瓜”,可以直接照搬。但更多的一些“人情世故”的事情是需要一些分析和归纳的,归纳出的道理近乎于“道”,而对策近乎于“术”。具体的情况每个人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因人而异的去修改“术”部分。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事情,有利各位道友的生活和身心健康。
诚然,谁都不能代替谁生活。我说阑尾炎有多痛,但是没有相似经历的人无法理解。很多东西最终还是要在生活中体会,纸上的功夫,造出来容易成为鸡汤。真正理解和运用这些东西,需要身体力行。否则就成了高中生的作文——每每都会写一些“天降大任”之类的漂亮话,然而自己却是一朵温室里面的花,不知道自己写下的这段话与司马迁写下的时候,心中的味有多大差。知乎有无数健身教程,还不是大部分如看本段的你即使有时间也没有去试过?
但是我相信这些分享,总有一天会有某个人用得到。
我能写下这篇回答,还不是得益于孔子和其门生在《论语》中的“论道”?没有《论语》中精巧而易懂的阐述,怕是我这回答也会黯淡许多。正是这些前人们对于“生活经验”的“论道”,我才有此可能写出这般文字。《论语》中的话有一天我用到了,那你在论道上的“论道”也可能某天为他人所用。这也是分享的意义,也是论道的初衷。
欢迎诸位道友以生活论道!
野鹤 - Eloim Essaim Eloim Essaim
推荐来自: 一只爱戴帽子的熊 、秋风暖暖 、亦可喜 、離娮 、问道 、风木羽林 、Joey 、张沇 、山人 、灰机无邪更多 »
其实是因为发现知乎实在混乱得药丸了所以过来发发牢骚。
顺便吐槽一下论道服务器经常罢工诶(?)感觉悬乎乎的呢~
好了正式开始讨论。
个人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体验类问题天生会比其他问题吸引人气,原因就在于更加主观,门槛低。比如我实在不懂互联网啊金融啊政治啊历史啊什么的,看到有提问在那里,即使一知半解,但是连想回答的勇气都没有,生怕这边小心翼翼边百度边谷歌地写完了,那边立马啪啪啪打脸。但是体验类问题好啊,问你自己有什么体验。只要参与做过(甚至道听途说过)的,总归有点体验,能强行答啊!特别是可以“干货不够爆照凑”啊!还可以写鸡汤、写段子,都没关系——反正是“个人体验”嘛,子非鱼安知鱼乐,你怎么知道我就不是这种体验呢?也正是因为如此,体验类问题的鱼龙混杂情况更加突出,管理更加难办(因为主观性太强了),也越容易把整个风气带偏。参见隔壁“X是一种什么体验”标签下的诸多回答。这里能这么早开始讨论这个问题,无疑是希望能有前车之鉴(不过以目前的荒芜程度来看恐怕压根讨论不起来。摊手)。
我建议这个问题分成两个子问题考虑:
1、对于体验类话题的态度;
2、对于生活类话题的态度。
1、体验类话题。不仅仅包括生活体验,任何体验(合法/和谐的)都可以拿出来讨论。不知其他论道用户怎么想的,我是很希望能有同行和我讨论专业方面的问题。比方说我是做分析化学相关的,就很乐意回答/评论有关比如说仪器分析啦,色谱质谱啦,定性定量啦之类的问题。说对说错暂且不考虑,交流交流总是好的。这一点可以参考小木虫论坛(几乎是科研苦逼、学生狗、实验汪的集中地,各个专业的都有),虽然灌水刷金币的很多,但是正经交流的大神也不少,据我所知一些青年教师也经常在那里互相咨询资讯怎么写基金之类的问题。不过论道的话,化学话题目前来看一共也没超过10个人关注的,就不指望什么了(-。-;)。当然我只是举个例子,意思就是说体验类问题也可以很专业,并不会沦为毫无干货的鸡汤段子。
说到这里就顺便表达一下对隔壁的无奈了,我认为的专业体验类问题,正经回答并做好讨论的准备了,结果连人家题主都跑了,真是哔了狗。
比如:
为什么会色谱会有负峰?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736008/answer/88370671
液质连用分析血浆样品,回收率和基质效应大于100%怎样解释?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12374/answer/85035182
喏,这种能还讨论个卵。
之前看哪位用户在哪一题下面说的,特别赞同。大意就是把不同领域等板块做的区域化,更好地引导用户自己能找到“道相同,高高兴兴一起为谋”的人。如果是这种发展趋势下,体验类话题显然会更好地激发用户开口说话,让社区气氛活起来。
2、生活类话题。这个就包罗万象了吧。由于面铺的实在太广,我也不知道从哪说起。个人的感觉大概就是在输出个人体验的时候最好能顺带输出个人经验(包括小窍门、小技巧、注意事项、前方有坑)等等,应该对各位读者更有帮助吧?毕竟想看故事的去天涯、想看小黄图的去1024、想约一发的去豆瓣不害羞,即可。
我正好也答过一些生活类的问题,比如:
抱女孩子的感觉和抱等身抱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568696/answer/88318412
(总觉得老是给隔壁链接是不是不太好啊,要不下次直接在这里回答好了,如果刚好有相关提问的话)
稍微王婆卖瓜地说,我在回答的时候就会注意“体验”两字,把体验到的具体有哪些不同给分列出来,尽量做到有条理。我也希望能引起知友的讨论(赞就不必了),然而只有一个问马云家链接的,难道因为等身抱枕真的很羞耻么?
这类问题大概只能看管理员大人的取舍手法了吧?
想到哪写到哪了,写的乱七八糟,还请见谅并欢迎讨论,谢谢。
粗鄙之言 - 膜~虾~
推荐来自: 风木羽林 、秋风暖暖 、野鹤 、问道
我觉得,体验类话题项目还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干货这种东西,因人而异,每个人的知识和技能的不同导致大家所能贡献的干货都不一样。对我来说,程序建筑生物这些领域的干货,我基本看不懂,那么同样,电气控制领域的干货,我即使写了,又有几个来看呢?(虽然我基本也没法写出所学专业的干货来了。。。)
可以说干货是必须的,是此类论坛的核心所在,但是一个人能不能只有骨架子呢?当然不行,所以论坛在干货的同时,也要保证有一些有趣有意思的东西存在,给大家没事就打开刷一刷的兴趣,这就是生活体验类的问题存在的意义。
但是这样就又涉及到一个问题了,如何控制此类问题的质量呢?比如知乎常见的暴力膜蛤问题,情感钓鱼问题(这种最可恶,经常问来些什么“男朋友婚前名下有一个房子,离婚了能分给我一半么”或者什么“为什么中国男人不如xxx国家,是不是给中国女人丢脸”,一群智障。。。),还有骗照问题(虽然男士们喜闻乐见,但是多了就没意思了,而且骗照也有高下之分)。如何区别这些问题,防止低质量的情感体验类问题出现,以及某一账号多次恶意钓鱼等,该如何处罚,都是应该研究的。切莫像知乎一样,某一问题火热时,为了流量故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晚上了,思路混乱,有点说点,就这样了
风木羽林
推荐来自: 一只爱戴帽子的熊
其实知乎和论道的时间线不能屏蔽,有的答案被一次又一次的翻上来,这点挺让我烦。
以及,居然忍受了论道客户端一天多了。
-------------------------------------------------------------------------------
真有体验,即使文笔不那么好,也是很有趣的。我最讨厌生活体验类的那种无病呻吟的强答。
时光微薄
推荐来自: Joey
第一,干货的贡献,是有限的。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知识是有限的,群众对干货的需求也是有限的,知乎的干货储备已经很充足了。基本满足群众日常的求知欲。所以,干货越来越少。
第二,八卦的欲望,是不分国界,不分男女,不分老少的无限大。这世界上没人不喜欢八卦,能压制自己不八卦的更少。所以,各种乱七八糟的问题全来了,甚至还有问吃屎是什么样的体验?
第三,现代社会的人民群众,精神异常空虚。很多人的工作都是每天混吃等死,胸无大志。整个社会风气都处于不正常的浮躁焦虑之中,这种情绪也是滋生乱七八糟东西的最好土壤。
嘿,兄弟,我现在很空虚,不需要干货,让我们来吹吹牛,八卦一下,满足我畸形变态的虚荣心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