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杂谈】- 谈物以稀为贵

    物以稀为贵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但是有时候却容易引起很多误解。
 
    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有位朋友提出“经济学中阐述了一条重要思想,有价值的事物总是紧缺”,另外一位朋友则认为“资源都是稀缺的”是一个命题,是“十大基本原理”。对此,在下不太认可,所以就把自己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写下来,整理一下思路。
 
    为什么要谈物以稀为贵呢?
    物以稀为贵


基本释义:事物因稀少而觉得珍贵。



百科释义
事物因稀少而且有益,从而显得珍贵。在经济学上,稀,不是指物品数量稀少,而是指供小于求,有需求的稀才有价值.也讽刺现代社会的人们总是在失去之后才知道珍惜。


引用源:物以稀为贵_百度汉语
 
在经济学上,稀,不是指物品数量稀少,而是指供小于求。由此我们要引出一个概念,那就是【稀缺性】。


稀缺性是指在获得人们所需要的资源方面所存在的局限性,即资源的供给相对需求在数量上的不足。



资源的稀缺性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绝对稀缺相对稀缺。绝对稀缺是指资源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相对稀缺是指资源的总供给能够满足总需求,但分布不均衡会造成局部的稀缺,通常所说的稀缺性是相对稀缺。



常接触的稀缺物品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像空气这样可以随意得到任意数量的物品,它们是不用付费的自由品;另一类是必须通过交易手段获取的,称为具有稀缺性的经济物品,得到这些经济物品总是要付出某种代价的。


引用源:稀缺性(Scarcity)--MBA百科
 
那么稀缺性有什么意义呢?


正是由于稀缺性的存在,才决定了人们在使用经济物品中不断做出选择,如决定利用有限的资源去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以及在稀缺的消费品中如何进行取舍及如何用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而且只有当物品稀缺时,才能被认为是社会财富的一部分。


引用源:稀缺性(Scarcity)--MBA百科
 
MBA百科虽然不是学术性网站,但是这些基本的材料可靠性还是值得信赖的。在解释稀缺性的意义时,其实说出来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假定,那就是【资源稀缺假定】。


西方经济学以"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的欲望无穷"为基本假设,以"效率"为选择依据提出资源合理配置理论。


引用源:张俊山. (2009). 对经济学中“资源稀缺性”假设的思考——兼论资源配置问题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关系. 甘肃社会科学(2), 40-46.
 


本文对资源“稀缺性”假定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指出稀缺分为相对稀缺和绝对稀缺,并在微观经济理论分析中体现为相对稀缺。而资源的稀缺在理论和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商品及劳务价格的唯一性和市场主体支付能力的有限性。同时指出,只有通过竞争,资源的稀缺性问题才能不断地得到解决,并体现为替代品的不断出现而非价格的不断提高。


引用源:张氦铟, & 吴海贤. (2007). 资源“稀缺性”假定在微观经济学中的运用. 技术与市场(2), 85-87.
 


稀缺性是资源的三大基本特征之一 


赵云志. (2000). 正确认识信息资源的稀缺性. 情报理论与实践, 23(3), 182-184.
 


资源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用来满足欲望的物品以及用来生产经济物品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资源稀缺性在西方经济学中被视为经济研究的出发点.实际上,资源稀缺性是一条普遍法则,不仅西方国家存在着资源稀缺性问题,而且我国同样也存在着这一问题.正确认识资源所具有的稀缺性,有利于我们牢固地树立科学发展观和资源节约观,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


引用源:樊宝平. (2004). 资源稀缺性是一条普遍法则——兼与周肇光同志商榷. 经济问题(7), 8-10.
 
通过这些资料,我认为大概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资源稀缺】是一个假定,当然这个假定是被广泛接受的,而且在经济学研究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经济学并没有阐述“有价值的事物总是紧缺”这样的思想,而是以这个为出发点去讨论经济运行的规律。因此,资源短缺不是通过经济学推导出来的,是根据实际观察得出的结论,而且这个稀缺不是必然的,而是对当下的真实可利用资源总量(实际可利用资源总量*受限于当下科技水平和动员能力发挥出来的利用率)难以满足人类的总需求的现实情况的一个描述。换句话说就是,资源短缺是有可能被彻底解决的,虽然可能性非常渺茫。所以,资源短缺也根本不是什么【十大基本原理】,至少不是被广泛接受的十大基本原理。关于十大基本原理,我的确不是很清楚到底指什么,有可能是指曼昆的经济学十大原理吧,给大家一个免费的资源可以参考一下,浅析曼昆经济学十大原理
 
我之所以要以【物以稀为贵】作为本文的立足点,就是为了让大家对【稀】有个正确的认识。虽然,根据经验,【稀少】很容易导致【稀缺】,但是,【稀缺】并不总是由【稀少】引发的。在学习经济学的时候,如果对【稀缺性】这个假定没有一个很深刻的理解就很难不走歪路,甚至就根本入不了门。换句话说,解决【稀缺性】问题就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如果把关注点一直落在【稀少】上,那么研究经济学就会陷入困境。因为资源稀少的问题是很难解决的,基本上只能寄希望于科技发展,并且往往是突破性发展才能改善资源稀少这个难题。主要途径就是发现更多以前发现不了的资源或者寻找到替代资源。但是如果你把关注点放在稀缺上的时候,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资源分配方案等就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我发现有一种很危险的思想正在蔓延,那就是资源不够用,所以我们要强大自己,以便于掠夺更多资源。这是一种极其狭隘的想法,对于一个人真正了解经济学这门学问是没有丝毫帮助的。换句话说,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相对稀缺】上,【绝对稀缺】光靠经济学是很难找到办法的(个人认为主要靠科技发展解决,但是不排除有一部分人认为可以通过强力手段消灭部分人群来实现这个目的)。而且,经济学要解决的稀缺性问题主要也是关于【经济物品】而不是【自由品】。
 
现在回到物以稀为贵这个话题。我们拿艺术品为例子来分析,我们都知道很多大师的作品可以拍卖出非常惊人的价格,这一条完全符合物以稀为贵这个道理,大师毕竟是少数,大师的作品也是很稀少的。但是,现在假设,我是一个全世界最没有艺术天分的人,我创作了一幅画,这幅画的水平烂到一个境界,到底什么境界呢?那就是这么烂的画作全世界仅此一幅,而且在没有别人可以创作出这样的作品了,并且我也决定就此不再画画了。所以,某种意义上,我这幅画比大师作品更稀少,这个时候会有人出钱来买吗?很显然是不会的,因为这个稀少的东西毫无价值,作为经济物品,它的定价无限接近于0,我猜大概等于废纸回收的时候,一张纸的价钱,为了把它卖出去我还得找一堆废纸,不然废纸数量太少,没人收。但是,这个我换成一个名人呢?
 
我给你看一下马云的作品--蝌蚪文

资讯来源:马云的缺陷是什么?看完我笑了!
 
很显然,作为书法作品,马云这堆字可能一文不值。但是,因为这是马云的作品,而且也可能会是马云极少数会流传出来的“作品”,它就值将近500万。这个稀缺性来源比较有意思了,作品本身其实毫无新奇之处,但是由于作者特殊的身份和庞大的粉丝群,加上控制供应的量,这幅作品成了“稀缺产品”。事实上,马云完全有能力多些几幅这种作品,而且隔一段时间拍卖一幅,那样子的话,这个稀缺性问题就会大大缓解,作品的价格也会随之大幅下降。这个事情,至少说明几个问题,一是稀缺性是可以被创造出来的,二是稀缺程度有时候是可控的,三是保持稀缺性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可能是更有利的,四是稀缺性受到需求量影响很大,而有些需求并不是必须存在的。物以稀为贵对于商人来说,可以指导定价策略和控制利益最大化的供应量。但对于经济学研究来说,则是要仔细辨析稀缺性来源,方可对症下药。把所有稀缺性不加区分,意味着经济学研究起点就错了。
 
当然,受限于个人水平和精力,我不会对物以稀为贵这个简单的道理进行更深入的剖析了。这篇很不严谨的文字,只是为了提醒对经济学感兴趣的朋友学习经济学的时候要放下自己的惯有认识,而且要把这门学问当成一门真正的学问来研究,不要按着自己的偏好去选择性取证。

14 个评论

经济学从来不解决稀缺性问题,只是根据稀缺性这个基本假设,由此开始研究资源的分配,并自称经济学。而且我也没见过主流经济学有表达相对稀缺绝对稀缺的概念。只要是一种资源,几乎都可以认为是稀缺的
你保留你的看法就是了,我也没有把这篇文章定性为经济学科普文,定性为个人看法,免得引发不必要的争论。相对稀缺这个概念你如果没见到过,那我也不知道怎么跟你说这个问题,英文材料中是有这个思想的,但是具体怎么概括的我的确没有很详尽的资料,因为稀缺性本身并没有什么太大争议,我也没去认真找过相关资料。以失业为例,mismatch就是必须讨论的。而只要是资源几乎都可以认为是稀缺的,特定产品和潜在客户可以同时都是资源吧?你认为同时处于短缺状态?而且,资源本身就有不同的分类,一概而论是不合适的。经济学研究是为了掌握经济规律没错,然而这个研究不是为了提高经济运转效率/资源利用效率进而缓解资源短缺问题?
我能插嘴吗?
根据我的环境专业,
地球是不缺水的,
但实际上,由于地表的山脉走向,太阳高度不同,地球自转,以及大陆海洋分布,地区经济影响水利工程投入,导致水资源分配不平衡
如上所诉,
资源人为的原因也有,自然原因占大头
不同的资源又又不同的属性,但是由于地球是宇宙生命的孤岛,物质资源实际上难以增长
这是决定资源有限的基调
资源有限这个根本没有问题啊,这是事实描述不是经济学推导出来的。你说的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国内常说的相对稀缺问题。资源总量不够和由于分配问题和利用效率等原因导致的稀缺是有区别的,自然原因是人类很难改变的,人为因素是可以通过一些合理手段解决的。另外,资源有限和资源不足也是有区别的,有限可能会导致不足,但也可能通过提高利用效率满足需要的。
既然都不是经济学科普文,那就尽管解读吧。相对稀缺性文献,如果有的话尽管附链接,至少我学的任何经济学分支没提到过这个。至于产品客户同时稀缺,这也不是啥稀奇的事。
我没必要贴多少文献,那只不过是为了更好理解才引用的文章罢了。至于你认为任何经济学里面都没有相对稀缺概念的话,我认为这个相对稀缺大概对应的就是英文材料中讨论由于资源配置等问题导致的稀缺问题(总供应能满足总需求却出现短缺的情况)。而关于产品和客户同时处于稀缺当然不奇怪,但是我已经强调了是特定产品和它的潜在客户,如果这也能同时稀缺,而且不处于上面概括的相对稀缺的范围内的话,我的确认为是比较稀奇的。这个相对稀缺无非就是为了更好理解,而且他们的文献里面都是解释了这个相对稀缺指的什么意思,难道一定要每次都解释是由于资源配置或者利用率问题导致的稀缺是更好地方案?
1、资源配置问题导致稀缺性,姑且就认为是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导致的使用效率降低吧。在劳动力市场,这叫做摩擦性失业,在资本市场大部分是信息不对称结果。根据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原则,主流经济学根本不需要区分相对绝对稀缺。当然,你说了这是你理解的经济而不是经济学科普,所以这个看你。
2、特定产品和客户同时稀缺,这种情况确实有,譬如innovation market。至于是否被所谓的相对稀缺包含,这个我没看。毕竟主流经济学没这玩意。
3、既然标签是经济学而不是经济,文章至少还是要按照经济学基本要求来的,至少不应该是了解经济学基础后自己开的脑洞,这才是我要文献的原因。可以用主流经济学,可以用奥地利学派,甚至马克思经济学都可以用。不然的话,建议改成经济这个标签更加贴切。
你保留你的看法就是了,但是你的理由还不足以让我改变主意。1. 相对稀缺这个概念本来就有,你要说没有那是你的事。2. 参考1 3.我敢加这个标签就是我有把握这个文章属于经济学范畴内。如果改成经济,那才是离题万里。经济学并不是只研究整体规律,具体问题分析也包含在内。
至于你要说主流经济学没说这个,一般情况下,稀缺性讨论并不多,对这个区分本来就没有很大的必要,只不过在讨论到稀缺性的时候,为了便于理解,引入这个概念。我这也不是在写论文,你如果认为有问题就认为它有问题吧,我也没精力去论证。
1、如果根据所谓MBA智库百科一句话,就说某个概念在经济学中确实就有,那我们两个说的经济学,必然有一个不是学术界默认意义的经济学。
2、经济学分析具体问题没错,但是并不是靠引入没有必要的层级概念来构建一个完全可以用其他现有概念解释的事物的。
3、经济学是有自己的分析方式以及构架的门槛的,不是所有对经济问题的分析都可以被称为经济学分析。
我想你也太低估我的学术素养了吧,不说别的,本文引用里就有一篇文章提到他们把稀缺性分为绝对稀缺和相对稀缺来分析的,而且英文材料里Relative Scarcity 这个说法我也是看到过的,虽然说这些资料算不上大家之作,至少这个用法并不存在问题,当然,在你眼里,他们的权威性都不够,那你就保留你自己的看法就是了。你如果认为文章本身哪里不符合经济学理论的,指出来就是,至于我说的经济学是否脱离了学术意义的经济学,你一个人还不足以给我定性。你一定要说相对稀缺这个概念没有来源的话,李嘉图也是有提到这个思想的,至于是否用这个词总结的我的确不太清楚。最后,如果你要这么计较相对稀缺这个问题的话,最好也拿同样的标准去检验一下你自己说的话。最后说一句,你觉得这篇文章推理或者结论有悖于经济学,就指出来,至于我要引入什么概念来帮助我说清楚我的想法你不用管那么多。我虽然经济学学得不咋地,但是还不至于随便拿点东西冒充经济学。
本文对资源“稀缺性”假定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指出稀缺分为相对稀缺和绝对稀缺,并在微观经济理论分析中体现为相对稀缺。而资源的稀缺在理论和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商品及劳务价格的唯一性和市场主体支付能力的有限性。同时指出,只有通过竞争,资源的稀缺性问题才能不断地得到解决,并体现为替代品的不断出现而非价格的不断提高。

引用源:张氦铟, & 吴海贤. (2007). 资源“稀缺性”假定在微观经济学中的运用. 技术与市场(2), 85-87
那啥,大大你是不是不知道经济学界对于期刊分类和影响因子界定啊?拿着这个告诉我经济学里有这个概念,您确定这不是又一个人的脑洞而是经济学已经有的观点?
全是脑洞,行了吧?不知道你纠结什么,大概我们说的经济学的确不是一回事,我们认为的学术也不是一回事,包括对概念的定义也可能不是一回事。如果你认为这文章挂经济学标签是挂羊头卖狗肉的话,你可以跟管理员反应,让他们找我删文章就是。你如果能确保你对自己的每一句话都是按照你对别人的要求检验过的话,我乐意接受你的批评,如果你所谓的学术精神主要用来挑刺的话,我没兴趣陪你玩。我个人认为相对稀缺这个说法并不跟经济学学习冲突,为了便于理解用这个说法并无不妥,毕竟这只是个人随笔。就算在校学生写论文,为了便于行文而给一些词汇赋予特定涵义也是可以接受的一个做法。我现在不是要创造一个概念让全世界去接受它,只是在自己的文章里引用一个别人用过的说法,你就认为这个做法是不可接受的话,我很难想象你会以什么样的标准去要求学术性文章。

要评论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