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自由是一种能力

这是一个TED演讲——《最好的幼儿园》,介绍的日本一家独具特色的幼儿园。
 

 

 

 

 
这是一个环形幼儿园,屋顶上面是一个加了防护栏的圆环——一个无尽的循环,孩子们可以在上面无拘无束地奔跑、玩耍;圆环形屋顶很矮,以避免挡住了屋顶下的孩子们观看天空;圆环形屋顶下面,是没有任何隔挡的、完全开放的教室,孩子如果不愿意听课了,ta可以随时跑出去玩;没有隔挡、完全开放,当然会有噪音,但是噪音不是问题,不仅孩子们喜欢噪音,在噪音中更容易放松和睡眠,成人也完全可以在噪音里更好地工作和谈话。 

孩子们在这个幼儿园里,是没有拘束、不会紧张的。他们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乐此不疲,爬钻各种或狭小或高耸的空间,甚至啃树皮、用水龙头把水灌进自己的靴子里。他们在其中学会相互帮助,甚至偶尔受伤。 

换句话说,幼儿园里面,是一个没有边界阻隔和控制的空间。可以想象,在这种环境里的孩子,会更加放松、更加自由,他们的头脑里很难有界限的隔阂,他们的心灵是一个丰满而广阔的世界。
 
“即使有一千个理由让你哭,你也要找到一个理由让自己笑。”……诸如此类的励志口号,曾一度愁云惨雾般占据着人们的大脑。今天这样一个时代,人生真的需要这样苦哈哈、惨戚戚吗? 

那一片片“满满的干货”,一条条“理性的分析”,这些大脑皮层的活动埋藏了多少人生的无助和焦虑。这些“激情澎湃、壮志四海”,真的能给我们一个有意义、可期待的心灵自由人生吗? 

谷歌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理念和做法:只招聘比自己优秀的人。这是可行的吗?在一个竞争的世界里,难道不怕“比自己优秀的人”吃掉自己吗?这世上不是因此才有那么多斗争和排挤吗? 

可谷歌不这样想,他们为了落实这条规定,而收回了经理人的招聘权力,代之以公司内部人员推荐,并创造了无比繁复的招聘流程:


每聘用一名应聘者,早期谷歌人会为他整理制作长达40-50页的材料,需要投入150—500小时净时间,面试会达到25次之多,最后由谷歌的CEO亲自对每一位候选人做最终审核。


好像也不难理解。和优秀的人在一起工作,会更高效、更充实、更快乐,并且可以更好地成长。同时,你能认识到一个人的优秀,也说明你能认同他的某个部分。认同了,就能更好地合作。 

那么,有了优秀的人才之后,谷歌就可以顺畅运行高枕无忧了吗?显然不会,毕竟人性是复杂的、人心是多变的。 

对此,谷歌可谓是绞尽脑汁。谷歌不是严格执行KPI的公司,并不把KPI奉为圭臬,反而是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投入,去找出简单的KPI背后复杂的问题根源和解决办法。谷歌在公司管理与运行上,展示了极大的耐心和包容。 

——列出岗位的评价标准,并由大家进行摆到桌面上的开放评价,以避免偏见、遗漏和不公正。 

——除了给表现最好的员工以金钱奖励外,还非常重视体验奖励——举办派对、组织旅行、带父母参观公司等等。 

——对表现不好的员工,会耐心地安排培训、调整岗位,帮助员工成长和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实在不行才会走到最后的劝辞。 

——员工可以带宠物上班,员工之间可以在平台上相互点赞,每个人都可以给同事发175美元以内的现金奖励而无需任何审批。 

………… 

归纳起来就是,谷歌是走心的——在努力屏蔽人心的隔膜,努力塑造一个平等交流、自由合作、充满创造力的环境。以极大地耐心和包容,不断地加强公司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价值和情感联结,并赋予员工以价值感、意义感。 

谷歌当然不是慈善机构,也绝非全然美好,但它确实以走心的情感联结,在公司内部寻求最大程度上的“共识”,从而解决了组织运行上的很多问题,并至少在目前一直保持了强大的竞争力。 

心理学告诉我们,父母是孩子一切问题的根源,亲子关系比教育方法更重要。父母不一定能够理解孩子的一切,但父母可以有爱和陪伴。道理大家都懂,孩子从小就知道学习的好处。但大脑皮层负责的道理逻辑说教,永远赶不上联结内心的陪伴与爱所迸发出的心灵自由力量。只有向内联结,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 

美国当代作家乔纳森•弗兰岑的小说《自由》中,女主角贝蒂生长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中,爸爸妈妈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几乎没人曾经像模像样地陪伴过她,几乎就是在不管不问的自由环境长大的,中学时她在一个酒会上被一个议员的儿子强奸了,随后爸爸妈妈和她讲了一大通道理,分析司法追究会引起的不良后果,以及最好的现实选择是什么,教育她以后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等等。 

没有发自内心的爱与关心,自由只是一种流放,心灵就成了一片荒漠。贝蒂长大后变成了社区里从不说别人坏话的“大好人”,直到走向心灵崩溃的黑暗深渊。 

早早揭盖的馒头不好吃。人生需要有爱的耐心。人生难免误解、不顺和抱怨,没有耐心和爱,很容易被淹没在生活的一地鸡毛中。而有爱,才有心灵自由。真正的耐心与爱,只有在饱满丰盈的心灵土壤上才能生长起来。这是一个无尽的循环,启动的开端在每个人自己的手中、心中。 

谷歌首席人才官拉斯洛•布克在其著作《重新定义团队》中说,“爱与自由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能力。”所以,人们才会更多地认同兄弟姐妹关系融洽、自足自在不攀比的普通家庭,就因为这里面蕴涵了爱与自由的能量流动。这样的家庭才能健康地谈论希望与未来,而不是一生无休止地活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里,最终也最多只是成为又一个毫无趣味的“别人家孩子”而已。

有一段时间,我们常常听到或看到这样的话:“不要问公司给了你什么,要问你为公司创造了什么。”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家长式的傲慢与霸道。这样的环境很难有良性的能量流动,很难有卓越的创造力,一定会滋生抱怨、厌烦与纷争,身在其中的人也很难专注于自己的成长和心灵的丰盈。面对充满抱怨、烦闷、纷争的一个环境或一段关系,当你无法成长、无法改善、心灵能量无法自由流动时,或许最好的选择就是另谋出路了。 

钻戒也有褪色时,只有心灵恒久远。世上最坚不可摧的,不是光芒闪耀的金刚石,而是心灵;世上最柔软温暖的,不是热气腾腾的大馒头,而是心灵;世上最辽阔高远的,不是一望无尽的大草原,而是心灵。世上所有的界限,都首先存在于心灵之中。从内心深处自然流出的东西,才是最美好的。 

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而真正的自由,永远是属于内心的。即便有防护栏、防护网的限制,幼儿园的孩子依然可以自由生长;即便处于一个组织的限制之内,谷歌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创造一个心灵能量自由流动的环境,帮助员工寻求和体验人生价值和意义,从而也帮助自己不断趋向于一个伟大的公司。 

我们正处于一个或许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时代,这是一个无数人共同努力创造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或许可以说,心灵里缺少爱和自由的人,才是真正的loser。学习与成长,更重要的是,在具体甚至琐碎的日常事务中,探索、体验、丰满自己爱与自由的心灵能力,它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联结世界、联结他人。如此,生活才更有价值和意义。如此,诗和远方才会始终相伴。
▃▃▃▃▃▃▃▃▃▃▃▃▃▃
 
 

11 个评论

选择是否是自由的体现?
这里更多地是说心灵的自由,在心灵里最好不好自我设限。从理论上来讲,在心灵里,是可以实现绝对自由的。至于选择,是现实中的客观存在,在选择上,是没有绝对自由的。
你能够选择,只是可选择范围内的自由。
愛與自由,與其說能力,不如說天性。

環形幼兒園,其內核,便是對天性的保護 —— 一種另類釋放。

但個人認為,它的存在,更像是一種建立其他因素的結果。
就像網上傳過的,德國人回歸自然的學前教育法。是社會整體有這樣的精神面貌,才有這樣的選擇。
也許他們對教育的理解很深刻,很突破。這種理念的先進,卻不是最終推動實施的要因。

關於谷歌。
一個龐然大物,最重要的是秩序。沒有其他。
當領導層開始宣揚自由與愛,不如說,是他們要定義愛與自由。
同樣,收集與框架之下。
爱与自由,是心灵里的东西。生活俗世没有绝对的爱与自由。一个共同体里的每一个个体,知道、理解秩序的重要性,明白共同体价值观的边界所在。一个共同体在最大程度上努力塑造了大家的价值观公约数,通过各种可操作的方式尊重了大家的意愿。这难道不是值得称道的吗?难不成在一个群体中还想要绝对的、无边际的自由?这也不是任何一个组织能做到的。如果非要用管理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和看待,也无不可,这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了。
原諒我。我這個人銅臭味還是比較重 ……
现在还是有不少家长把自己孩子以爱的名义,逼成苦哈哈、弄得惨凄凄。。。
这和铜臭不铜臭没关系。很多概念和价值观本来就是有一定的范围的,没有哪个能以偏概全。心灵的问题,与生活的问题,本来也并非格格不入的。非要二元对立,那也是个人价值观的选择。侧重点不同,也可以 理解。
主要是很多家长自己的能力太有限了,不懂一些知识和规律,还自以为是。另一方面,没有哪个学习是真的可以很轻松很快乐的,但是需要家长营造一种氛围的时候,很多家长无能为力罢了。
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能为力逐渐成为鸵鸟,却对自己孩子寄予厚望,提出过于苛责要求,甚至有部分知识分子也鼓吹这种观念,让人很难理解。
素质教育对家长的要求很高。

要评论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