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以德报怨在多数人眼中是一种正确的道德观?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可见孔子也是不赞成以德报怨的,但是为什么现在在多数人眼中,以德报怨成为了一种正确的道德观呢?以德报怨是不是等同于姑息养奸?
已邀请:
以德报怨是儒家所提出的,却不是孔圣孟圣提出的。

根据《论语 宪问》:“或曰,以德报怨,如何?”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我们可以看出,孔圣对以德报怨是持反对态度的,孟子对以德报怨更是不屑。对于怨恨,要用正直的心去回报,不因恨而额外加害,对于恩德,要用感激和恩德来报答。这是孔圣的观点。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么多年的发展之后,以德报怨这个原文中弟子问孔子,被孔子批驳的观点,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成语;而被孔子赞同的以直报怨,却并不那么为人所知。这说明什么?

说明 宣传出了差错,而且每个人都要负责任。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乡愿,什么是乡贤。

乡愿,德之贼也。指的就是乡里那种倚老卖老,给乡亲们和稀泥,谁也不得罪的和事老,他们合乎浊世的生存法则,一切以维稳为主。孔孟都指出过,这种人,看似合乎德,却是败坏道德的人。他们实际上打压了被欺负者却鼓励了坏人。

但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人啊,历朝历代都是统治阶级最喜欢的。以德报怨呢?更是好啊,不管多大的麻烦,乡里乡亲闹了什么纠纷,一个乡贤出来,宣扬宣扬以和为贵,以德报怨,然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稳啊。若是宣传以直抱怨呢?少不得打官司,孔孟之道中更是认为杀亲之仇当血报,以直报怨下,若是你为了报仇而杀人,是合乎孔孟本意的。但统治者不愿意看到啊。若是官家害了亲人的命,那人民群众是不是要根据孔孟之道进行革命?那怎么行?你这是要革皇上的命啊!

于是历朝历代的孔孟之道,被一点点选择性的解读,本来飞扬跳脱的原意,被一点点框成程朱理学那样的死板文字。以直报怨被选择性抛弃,以德报怨却大书特书。

同理,弟子规,二十四孝,都在宣扬一种愚孝,而孔子却在论语里明确斥责了愚孝。但我们须知,愚孝的背后就是愚忠。谁宣传的,不言而喻。然后在这么多年的发展里,我们也慢慢变了,长辈开始给孩子们讲“要包容,要忍让,要会做人”,各种成功学的书的前身和今世开始出现,教育人如何打磨平自己的棱角,如何成为一个人人都喜欢的“乡愿”,教育人如何在社会混,如何在官场混。因为这样的人,这种和事老,这种“会做人的人”,不会吃亏。。。所以说,宣传出了差错,而我们都有责任。

举个例子,据《史记 金涛本纪》记载,金涛六年,汶川强震,死伤无数。但是许多倒塌建筑都是豆腐渣工程,要严办呢,牵扯大,但是都看着呢。怎么办呢,喉舌们开始宣传大爱无疆,大家捐钱捐钱救灾救灾,树立了一个个标杆人物,感动全国,然后涉案朝臣们从轻发落无人问津。

据《全中书》记载,庆丰三年,天津港大爆炸,大爱无疆,举国救援,最美背影。那么请问涉案朝臣,涉案老板呢?

这就是以德报怨的经典,用自己的恩德,自己的资财,去改正别人的错误,赎别人犯下的罪。若是以直报怨被长久宣传,那么以上等等,又该如何呢?各位可想。

一切脱离了法律的道德,都是耍流氓。

同样问题,为什么受害者不接受文革红卫兵的道歉?因为犯下命案,杀害了自己亲人的凶手,强行要求你以德报怨,却不想被追究半点责任,那么,红卫兵背后的人,怎么可能宣传以直报怨呢?

所以,以德报怨能被宣传到现在,是历朝历代,是历史上的每一个人,在统治者的推动下,一点一点完成的

上官大人 - 我会养一只阿黄。

推荐来自: Joey 几方 小石头 Ddawns

因为以德报怨有时候会收到正面效果,以及或官方或舆论对以德报怨有正面宣传。
感觉佛教大部分时候都在说这个事儿,虽然佛陀也有明王怒火,但是很多时候表现的还是鼓励“任他打,任他骂,他下地狱你升天”的思想。
弱小者以德报怨可以是精神胜利法,强大者以德报怨可以是大度宽容有风度。
不过很多时候的以德报怨其实就是人好不想多麻烦,小事不计较,对事不对人。 真要是大事,没几个人能以德报怨。
终究还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好。

蜀国小松鼠 - 答主应该是懒癌,晚期,请谨慎关注

推荐来自: Joey 张沇 Ddawns Banana

讲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不是以德报怨的道德观。
 
我们得知道一个人的行为会受到自身的道德观影响的,我们看一个人的道德观,也是在他的行为上提现出来的。如果仅仅从一个人的口中去了解,往往会被欺骗。
 
你问一个人以德报怨好不好,他肯定会说好。但是你把他祖宗十八代都骂一遍,脾气暴躁一点的,估计得揍你;打不过你的,估计得跟你对骂;打不过你,骂不过你的,也会生气的回家。
 
但是,不可能晚上吃饭的时候还对你说,我们家今天买了好多好吃的,来我家吃吧。
 
他要是这么做了,你第二天继续骂。
 
最后你会发现,圣人都是书里的,现实里遇不到。
 
正如在扶不扶老人的话题下,好多人都说扶啊,等真遇到了,你看人家扶不扶。
 
我敢说一个普通人被骗子骗了钱,最后还能对那个骗子以德报怨的,估计都没有。
 
其实,如果真的有,也只是两种情况吧,一种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一种是真·圣人。

若风 - 崇尚公平,平等,民主,自由。努力成为一名真正的基督徒。支持全球化和多元化。 不是游戏主播若风。所有言论都只是一家之言,权当笑话看看就好,千万别较真。

推荐来自: Joey 张沇 亦可喜 山人

谢谢@亦可喜小朋友邀请。
1. 圣经旧约默认“以牙还牙”是一个基本处理方法,新约里则出现“有人打你右脸连左脸也让他打”这样的思想,还是耶稣说的。

2. 孔子说的话大概意思是“以德报德,以直抱怨”,然后却让孔子所不太赞成的话“以德报怨”流传得特别广,甚至成了一种“正确的道德观”。

3.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也是选择性流传而且歪曲原意的。

4.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是一个重要的思想,同时还有一句话是“冤冤相报何时了”。

一.
1和2合在一起,有相似之处。

二.
2和3合在一起,也有相似之处。

三.
4是这个问题的一个相关话题。
 
四.
孔子真实意图推测

一.
为什么一开始是“以牙还牙”后来成了“以德报怨”?说明随着文明的进步,行为规范逐渐完善之后,人们开始关注精神追求。什么意思?一开始,没有规矩,容易乱套,所以必须要有合理的规则并且起到震慑恶人的作用。当正义和规则广泛认可之后,我们发现有时候,还需要一点点别的补充,精神追求或者人文关怀。以前的酷刑现在已经逐步取消,甚至在一些国家连死刑都取消了。也就是说,我们一开始严惩罪犯是为了震慑普通人别以身试法,甚至还有报复心理在里面。后来,当正义成为主流,大家认为我们处罚违反规则的人,目的是要和这种行为作斗争,不是为了给这个人带来痛苦。很多错已经酿成,所以,尽最大可能不让他继续作乱就达到目的,给他施加痛苦除了能显示一点正义之外,没有太大实际意义。当然处罚过轻也会导致人们对违法行为不以为意。所以,处罚依旧存在的必要,但是处罚的手段在指导思想上有了变化。说实话,有些人作恶多端,千刀万剐难泄心头之恨。但是,当我们将这些人绳之以法以后,我们真的要把他们千刀万剐吗?放在古代,那就真的是要千刀万剐,大家一定都支持。现在呢,我相信大多数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都会反对过于残酷的刑罚。这一点,不是因为对方没那么坏了,而是我们出于自己的善良,以人为本的思想而做出的符合价值观的判断。奴隶社会,对于奴隶是何等残酷,当时的人会意识到这些行为的不合理性吗?奴隶做久了,大多也会以为这是正常的。能觉醒的人不多。

所以,我个人理解是规范很重要,当规范完善之后,人文关怀也很重要。惩恶扬善的目的主要是扬善。

放在当今社会来看,第一步,法治社会很重要。第二步,人道主义精神也很重要。这两步有时候会同时推进,是社会规范的的大方向。

所以,“以牙还牙”强调的是遏制罪人,强调的是正义,“以德报怨”强调的是鼓励行善,提倡宽恕。所以,这两个思想都在“惩恶扬善”的思想方针里,无非就是关注的点不同。因此,“以德报怨”真正想表达的不是纵容作恶而是学会宽恕,不是姑息养奸而是培养好人。社会上有许多规则,这只是其中一条指导思想,而且是相当文明的一种思想,一种进步思想,所以成为我们认为的“正确的道德观”也就不奇怪了。道德观是不具有强制性的,是对人的一个高标准的要求。法律是底线,所以“以牙还牙”的思想是法律的主导思想,必须要让坏人得到“应有”的惩罚。
 
二.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广为流传的是前两句,“以德报怨”也只是广为流传第一句。其实反映了一个同样的道理,人们更容易接受他们愿意接受的东西。按理说,佛教提倡吃素,潜心修佛的人应该会不去想着吃肉,但是广大的普通佛教信徒和一些想吃肉的和尚看到“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顿时双眼放光,终于找到合理的借口了!开吃吧!!!这句话能被广泛误用就是因为人们需要一个谬解之后的句子。类似的,人们也需要一句“以德报怨”来表达内心的诉求。比如对于“以直报怨”无法实现的无奈,对于滥用刑罚的封建统治者的不满,封建统治者希望老百姓不要抗争的愿望等等一系列心理诉求都可以通过这句“以德报怨”得到某种程度的表达。所以说,心灵鸡汤可以风靡,也跟大家的诉求有关。你天天跟我谈理性,问题是我不开心啊,喝了这碗汤我心里舒畅!所以煽动的语言,迎合的态度都是特别容易讨好人的。“以德报怨”成为大家默认的一个好标准,一个道德指导思想也有这个层面的原因。
 
三.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很多人那这句话作为依据抹黑许多善行。比如说,有人犯错了,然后改正了,于是被伤害的人选择原谅甚至提供帮助。很多人就会搬出这句话开始批判那个受伤害的人活该了,怎么可以“以德报怨”?“冤冤相报何时了?”这句话就被他们忘了。事实上,“冤家宜解不宜结”也表达的是类似于选择放下的行为,有条件的情况下就尽量解开冤仇。所以,事实上,不追究那个伤害你的人,本身就是宽恕这样一种美德。而他以怨待你已成事实,如果在你认为他不会再有伤害你的动机或者能力之后宽恕他并无不妥。“以德报怨”本身就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劝人宽恕的思想,并不是叫你不要坚持原则,而是让你尽可能放下怨恨,尽可能发扬美德。我相信一个可以宽恕伤害过他的人,不会对对他有恩的人不好的。所以,我说了“以德报怨”只是一个提倡宽恕的指导思想,是许多指导思想中的一条而已。举个例子,“连坐制”就是一种很不合理的事情,但如果按照罪行和惩罚对等的原则,有人杀了五个人,是不是应该杀掉他和跟他关系最近的四个人?事实上,我们都坚持一人做事一人当的原则,是坚决反对祸及家人的。很多武侠片里面的大侠,报仇雪恨就要把害自己全家被杀的仇家满门屠杀,从他的角度看,仇家杀了自己全家,所以报仇也要屠满门。这个行为你说我们能提倡吗?如果他能克制自己的仇恨,只杀了那个仇人而放过他的家人,算不算一种德?事实上,很多事情是有很多衡量标准的,不能只用一个行事准则套用在所有情况里面,要分情况讨论。
 
四.
孔子是一个绝对伟大的人,他既然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必然是有他的道理的。但是我们参考一下孔子的其他言行,可以揣度一下他的可能意图。孔子批评有人花钱去买被卖为奴的国人并且不报账,自己垫钱。因为他认为这会导致很多原本愿意报账赎买奴隶的人避免受到“道德绑架”而选择放弃赎买被卖为奴的国人。孔子是提倡人们行善的,但是他是有大智慧的人,不像很多人只说“正确的废话”推广歪理。他看到当时的这种善意的行为背后的隐患,所以他会批评别人去行这种善。孔子是很有大局观的。再看看他教育徒弟,性子急的他劝他要做事谨慎,优柔寡断的他劝他要行事果断。孔子说话是很有针对性的,他是根据当时的整体情况做出的一个判断。如果他认为社会规范比“以德报怨”的美德更有利于整体情况,那么他当然是主要强调“以德报怨”的缺陷而不是去鼓励。不然的话,如果大家都自己出钱买被卖为奴的国人理论上可以筹资更多资金去赎买同胞啊。但是孔子知道,在那个情况下人们选择视而不见的可能性远高过积极赎买,自然要批评做好事的学生了。同理,我认为孔子看到了规则的重要性,看到声张正义的重要性,看到坏人蠢蠢欲动的可能性,他认为在被别人以怨对待时,“惩恶”是优先于“扬善”的,是可以遏制恶人的暴行的,所以他不提倡“以德报怨”,并非他认为“以德报怨”就是一个不可取的想法。你去叫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学会“慎重做决定”,去教一个做事冲动的人要“当机立断”,道理没错,事实上这就是一剂毒药。所以,我比较倾向于认为孔子是在强调“惩恶”的重要性,坚持原则的重要性,而不是要否定宽恕的重要性。因为,根据孔子批评学生拒绝领取赎金一事可以看出来,他对于人们“沽名钓誉”的担忧是比较严重的。也就是说,很多人的“德”流于形式。就跟很多人,歧视弱势群体,虽然衣着光鲜,文质彬彬,依然改变不了他粗鲁无礼的形象。德是由心而发的。
 
 
因此,我认为“以德报怨”的真实目的是“宣扬行善”,“提倡宽恕”,在不破坏原则的情况下不要斤斤计较,而不是让大家姑息养奸。如果有人无意冒犯了你,你可以选择宽恕他,这是不是也算一种“以德报怨”?所以,“以德报怨”成为了我们认为正确的道德观。
 
 
 
 
 
 
 

伟强 - 论道 #732 用户

推荐来自: 粗鄙之言

因为以德报怨是政治需要的品质。
 
以牙还牙很容易造成混乱,造成换乱还要政府来擦屁股,政府擦屁股是要钱的。政府希望稳定不希望混乱,所以宣传以德报怨。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