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经济]进阶——如何影响非经济人的决策

案例1:现有3个一周旅游套餐,详情如下
套餐1:去北极旅游,花费10000元,不包含食宿。
套餐2:去南极旅游,花费10000元,不包含食宿。
套餐3:去南极旅游,花费10000元,赠送免费食宿。
如果你两地都没去过,请问你将选择哪个套餐?
 
案例2:你打算为你的新家添置一台电视,现在有3种同样大牌的电视,他们的情况如下:
电视1:A牌电视,a英寸,价格X元。
电视2:B牌电视,b英寸,价格Y元。
电视3:C牌电视,c英寸,价格Z元。
假设你的预算充足,电视所需空间充足,请问你会购买哪种电视?(a〈b〈c,且X〈Y〈Z)
 

案例3:大部分人都只在一件事情截止前三天开始做这件事。那么,你是否有同样的经历呢?若有的话,能不能很容易的数出3次以上呢?
 
还是老规矩,拿出纸笔写下你的答案,然后再看下面的。
 
 
 
 
 
 
本次的内容是教你如何影响人类看起来自由意志的决策系统。如果你在案例1中选择套餐3,案例2中选择购买电视2,案例3中两问都回答是的话,那么恭喜你,这篇文章对你很有帮助。如果上述条件都不满足,也要恭喜你,你已经规避了大部分消费陷阱。
 
案例1告诉我们的是:人们倾向于在可比较事物中决策。如果没有套餐3,根据类似实验证明,套餐1和2对于选择者的影响是基本等价的。但是加入套餐3选项后,由于1与2之间不具有同一属性上的可比较性,而套餐2、3具有相同属性(南极旅游),因此人们在比较时,多数会下意识排除掉套餐1这个选项,而仅在2、3比较。而套餐3显然优于套餐2,因此大部分人都会立刻选择套餐3,而忘记他们真正的目的,应该是在两个旅游地点——北极和南极——当中取舍。
 
案例2属于案例1的延伸。当所有选项都不具有属性上的可比较性时,人们倾向于选择排序在最中间的那个选项。
 
案例3告诉我们,为何大部分用来解释人类拖延症的理性决策模型失败了——在没有外界因素干扰时,人们倾向于将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来完成。在作出这个决策时,人并不是按照常规经济模型中,通过收益成本折现后权衡来做决策的。此处,个人猜想是,及时损失反馈才能促使行动,即如果在最后一刻没有做完一件事,那么立刻就会有损失反馈给自己,人们会有充足的动机去行动。相反,如果提前很久设下做该事的目标,没有达到目标的损失并不会即时反馈给自己,人们就并没有充足的动机去行动。
 
cognitive psychology根据对人脑活动区域分析提出了另一种理论:人在看待未来的“我”的时候,大脑活动区域与看待无关的旁人的活动区域一致。换句话说,人的内心把未来的“我”和当下的“我”割裂开的。既然拖延只是给未来的我带来效用,却会让现在的自己痛苦,那么人是很难有动力这么做的。

4 个评论

我中箭了!决心改变
233333心疼的摸摸狐狸叔叔的头。
对于拖延症我的解决办法就是忘记拖延症这回事,认清,在当前没到deadline的任务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大目标。这个延伸出的目标往往更重要而且与眼前任务紧密相关,会让我在心理上有更大的压力去做好眼前任务。重要的事在心理上建立小目标与大目标的必要联系。
拖延+1……

要评论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