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家长:孩子的未来,不是你弥补遗憾的工具
中国家长最渴望的事情,就是孩子能有一个“成功”的未来,但对于什么样的未来才算成功,为什么一定要成功,为什么要让孩子去“成”那个“功”,大多数家长却不是很清楚。他们对孩子的要求,永远都是清晰而又模糊的,他们清晰的知道自己的要求是什么,却又对自己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要求而感到模糊。
他们之所以会产生如此模糊的感觉,是因为他们在对孩子提出要求之前,从未真正的了解过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样,或者说,他们根本没有接受过自己孩子在某一方面确实能力不足的现实,与其同时他们还在不断给孩子赋予一些不切实际,为了弥补自己过去遗憾而产生的期望 —— 没考上北大的家长要求自己的孩子考上北大 ;对医学一窍不通的家长要求孩子必须成为一名医生 ;自己学习成绩不好的家长一味要求孩子成为年级的前几 ;渴望金钱但无能的家长要求自己孩子必须成为上流社会的精英.....
家长总觉得,自己当年想实现而没有实现的东西是好的,所以他们就想让孩子也去拥有这些“好东西”,但很多时候由于先决条件的影响,家长的期望并不适合孩子去实现,甚至说很多孩子注定是无法实现家长期望的。这个时候,一旦孩子脱离了家长的预期轨道,家长就会变得烦躁暴怒,他们认为孩子既没有付出努力,也没有听从自己话,他们不是没有能力去做到,而是根本没有竭尽全力去做.......这时候孩子往往会感到委屈,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已经尽了全力还要被家长指责,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家长要强迫他们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他们也不明白为什么家长自己的遗憾要交给自己去弥补,为什么自己的父母不肯正视自己能力并给予鼓励....
父母也是人,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本身就有着很多不幸,很多遗憾,他们也曾经有过自己的梦想,但现实却一次次的让梦想破灭。这无疑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这也是每个人都必须走过的道路,没有人的人生应该是一帆风顺的。可在这样的遗憾当中,真正能够放下过去的人却寥寥无几,他们从没有看淡过去的苦痛事实并接受,他们只是把未能实现的愿望变成了执念 —— 面对遗憾,并处理遗憾,最后以健康的心态接受遗憾是痛苦而难受的过程,出于人性的本能我们总会逃避这些痛苦,很少有人能够勇敢面对,最终我们还是会将这种病态的执念交付在孩子的身上,让孩子去承担自己未完成的使命,他们甚至不能意识到,对于孩子而言自己的执念可能是落后而错误的,这种执念只会将孩子推向深渊。
就举例我们的校园生活,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勇夺第一,但没有哪个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勇夺第二,勇夺第十,勇夺第四十,在他们眼里只有夺得第一的人才是勇者,而其他名次的人都是相对弱者。可是孩子不会这么认为,很多孩子他的天赋,他的受教育程度就是有限的,他不可能取得第一,无论他多么努力,以他的天赋他就是不可能取得第一,这时家长的高压只会为他们造成打击与痛苦。可是家长不这么认为,他们不可能承认自己的孩子能力是有限的,因为他们一旦承认自己孩子的能力是有限的就等于承认自己的孩子不是完美的,是有遗憾的——而令他们痛苦的,恰恰就是遗憾。于是他们总是自欺欺人,告诉孩子你其实很聪明,就是不努力才学不好;老师说了你天资很厉害,就是太贪玩;你根本没有付出全部能量,不然你不可能只是第十.....
可是,现实是什么?现实是孩子确实已经付出了全部努力,现实是孩子缺乏达到目的的必要物质条件,现实是孩子对这件事情根本不感兴趣,现实是孩子不适合做这件事情....这个时候家长需要做什么?家长做的应该是认清并接受孩子的现状,认可孩子付出努力,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而给予鼓励。家长面对孩子不应该说“你必须拿第一”,而应该说“你这次可以争取把第十拿下来”,此时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应该是从孩子本身出发,在全方位深入了解孩子后再做出合理的期望,并为期望做出合理的规划,最后陪着孩子一起去努力,一起去实现。
合理的规划在合理的期望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家长希望孩子去获得年级前五十,不可能立马实现,让孩子明天就成为年级的前五十,他们应该做的是把年级前五十定为最后的目的,再以年级前五十为起点分别定制几个小目标:比如每天总结自己的弱项知识,每周进行一次补课等等.....这些小目标的条件就是具备可行度,具备效率,具备孩子的认可。
在制定完目标后,家长要做的就是和孩子一起去实现。作为目标的期望者,父母绝不是等待孩子实现目标那么简单,他们应该做的是和孩子一起去努力,一起去实现目标,一起去前进。孩子遇到困难无法解决的时候,父母应该去引导他们自己解决,而不是替孩子解决,孩子需要鼓励的时候,父母应该给予肯定而不是继续打压,孩子的整体状况是父母应该及时跟进,了解,最后做出合理的判断,来决定是否该进行一些调整。
总之,父母对于孩子的期望,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在一个合理的基础上,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尊重他的意愿,并尊重他的现状,在实现期望的路上,也应该同孩子一起去努力,去提升自己,去让整个计划更具可执行度。而不合理的期望,必将会让孩子感到痛苦与再三挫败带来了绝望与迷茫,我们任何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未来,这样的未来不应该受到任何人的干预和控制,谁的未来都不是用来实现别人遗憾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亦是要意识到这个问题,而避免去让孩子成为自己不敢面对遗憾,自己逃避遗憾的牺牲品!
2 个评论
中华文化里“服从”是一个比较重的角色。父母一辈也没能对独立自主有多少了解,一代一代的沿袭下来了。但我们这一代或许会好一些。比如你就能在这个年纪思考这么深刻的问题了。
自己认清楚就好了,上一代的人思维是很难改变的,这也和他们的时代有关,但是现在长大后,我会侧面说一些道理让他们慢慢理解,即使即使不理解,社会最后也是年轻人的,再等等就好了。我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老妈从小就让我考清华(可是我知道我是聪明,但是没到最顶尖,也就是一般985的智商——),其实现在想想我当时学习是没有目的的,因此后来为了自己的想法叛逆过,可能因为聪明也不会太失败家人也就没说什么,但是冲突还是不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