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中国是否能像欧洲一样不统一,形成各个民族国家?

已邀请:

我讲旧常识

推荐来自: Joey 氪星人

首先这个问题要区别于另一个相近问题,即国家规模问题,那是一个政治学问题,而这是一个关于历史发展的问题。从国家规模上说肯定是中等国家规模比较好,太大和太小都不好。
 接下来说这个问题。
 
其实战国时即便不统一,也只能形成多个封建地区,就像中世纪欧洲那样。这和欧洲19世纪“民族国家”概念上还差了很远,关于此有本书叫《想象的共同体》值得推荐。二者最大的差别在于:封建地区虽然分裂,但各地贵族相互之间是同在一个世界的,各地僧侣也是同在一个教会的,这两个统治阶级都与农民毫无认同。而民族国家中,君主必须是全体人民利益的代言人,把领地或利益让给自己的外国亲戚是绝不能容忍的。因此民族主义在其发端、初期其实与民主运动是相辅相成的,直到全球化时代民族主义(文化特殊主义)才成为民主制的敌人。
 
而且民族国家还有一系列的其他条件,例如大规模运用活字印刷术和高识字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一国之民凝聚成一个共识,而这在方块字文明中是极难做到的。西方字母文明有巨大优势,毕竟字母才26个,且读音规则性很强。
 
所以我认为中国之所以在15世纪后落后,不一定是分裂优越于统一,因为你即便分裂了若不配套其他的一些文明特征也难以达到西方文明分裂后的那种优势。如果中国在古代分裂后长期停留在中世纪怎么办?我们又没有希腊人那种讲究逻辑的思想传统,也不太可能独立发展出牛顿意义上的以数学语言表达的自然科学,更不太可能建立起机械宇宙观,遑论民智的启蒙与世界的祛魅。我们今天的人回头看古代史时最易犯的错误就是对古今差异估计不足,古代可是一个真·多元世界,不像现代世界是在极大程度上被合理化、规则化、程序化也因此被简化至近乎同一的资本主义/功利主义目的下的。
 
P. S.
 
还有楼上说汉、蒙、韩、日四国,其实蒙古、西域、高原佛教地区(敏感……),都不算东亚的。历史上的东亚地区是河西走廊以东,大致越南-成都-西安-北京-朝鲜半岛-日本这个圈子。

戴小司 - 拒人千里,渴望拥抱。

推荐来自: Joey 风木羽林

中国中原地区多平原,少山区,交流便利,因此不能。

路人蝙 - 品庶每生

推荐来自: Joey


    东亚板块已经形成了包括汉、蒙、韩、日四民族的不统一国家。    
 
    硬要说战国时期的版图中有可能分裂出去的就是四川一代了:
    四川盆地丰饶异常,西汉末年成都人口七万六千户,仅次于都城长安。同时古代国家所需要的三样基本生活材料:粮、盐和铁四川一代均有出产。加之独特的地理环境带来的封闭性,所以时常有中原动乱而蜀国偏安一隅的景象。
    蜀地被纳入华夏文明体系是公元前316年司马错伐蜀之后,秦国为了控制占领地区大规模移民,随着文化有组织的大规模输入,巴蜀再无独立于华夏体系的可能了。但伐蜀之时,秦国其实也是在韩国虎视眈眈之下全力而行,如果没有司马错伐蜀一事,蜀地逐渐孕育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未尝不会诞生一个新的民族国家。

天子无情

推荐来自: 亦可喜

首先,从我高中时候学的来看,经济决定政治 经济上 欧洲文明的起源是海洋文明与城邦文明, 非常重要的是 欧洲的农耕经济是极度不发达的,如希腊,他们的生活资料都是在海外贸易中的来的,从经济上来说是商品经济或者是海洋经济而不是农耕经济...理论上可以,但欧洲的农业是极度落后的,也就是说中国是大河文明,是与之相反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稳定性强,小农经济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控制
  其次, 政治上 城邦民主的政体就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使得民族融合的可能性为零,而中国的民族融合的趋势就很明显,夏商周早期都是统一国家,然后有了分封制,欧洲民主是在思想界空前活跃,而罗马帝国的前身,罗马共和国,更是共和政体(跟现在的共和国不同),而帝制是在共和政体无法统一起广大的疆域,帝制也并不成熟,甚至刚刚起步…而且现在看,如巴尔干还是争端不断,有宗教问题,也有经济政治问题,一战的导火索就是费迪南大公被刺杀,也是出自巴尔干
  然后,在文化上 开放的商品经济带来的就是开放的民主的思想,不想中国保守的自然经济带来的保守思想。而教会实力也没有被皇权架空,甚至凌驾在皇权之上。比如亨利8世貌似是吧,离婚都被教会限制,最后斗争结果是,光身子跪在教会门口……使得思想界无法统一,无法以宗教信仰实施愚民政策,而中国,佛道儒都成为统治者弄权的工具...
  不同于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制。经济上,以欧洲为起点的帝国商业繁荣,流动性大,不好控制,所以为什么统治者大多数重农抑商,因为商品经济不如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便于管理。文化上,做不到文化的的统一,宗教信仰有凌驾于皇权之上,使得一个完整的国家必须掌握的思想领域不受控制。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