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 请开启后刷新浏览器获得更好的体验!
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
搜索: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粗鄙之言 - 膜~虾~
推荐来自: 上官大人 、你不懂的世界 、亦可喜 、orange 、離娮 、Joey 、氪星人 、Claude的猹 、fotc 、李天策 、几方 、月小坎 、张沇 、李大伟 、涂森破 、目目老师更多 »
若风 - 崇尚公平,平等,民主,自由。努力成为一名真正的基督徒。支持全球化和多元化。 不是游戏主播若风。所有言论都只是一家之言,权当笑话看看就好,千万别较真。
推荐来自: 月小坎 、Joey 、张沇 、楠幸子 、粗鄙之言 、李大伟 、目目老师更多 »
人们出于理智,会选择最合算的道路(而且随着学历的提升,人们会更倾向于精英培养,所以学历越高生一胎的可能越大)
因此,我们早已经回不去了。
是否在现代大国里生育率一旦降下去了就几乎不可能再回升?为什么?
浮生未半 - 暮觉乌巢鸟惊心 晓看花残窗外明 浮生未半心先死 无病呻吟又一天
推荐来自: 眺望天下 、闲竹客 、王冰 、asukaid 、项罗阳 、ufo5260987423更多 »
轻狂 - 永远18岁~~~!
推荐来自: 亦可喜 、Joey 、Quartz 、李大伟
涂森破 - 定福庄野生仁波切,青丘山涂山传人,大自在天转世重修。ACE级别挖掘机驾驶员。
推荐来自: 粗鄙之言 、目目老师
三尺小木 - 射手座/数学爱好者/抖机灵爱好者
推荐来自: Joey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或注册
老夫来也!
6 个回答
粗鄙之言 - 膜~虾~
推荐来自: 上官大人 、你不懂的世界 、亦可喜 、orange 、離娮 、Joey 、氪星人 、Claude的猹 、fotc 、李天策 、几方 、月小坎 、张沇 、李大伟 、涂森破 、目目老师更多 »
这个问题的起因应该是我国今年的二胎开放政策,二胎开放一来,却存在着不少认为“计划生育过后人口增长难以重新提升”的观点。我认为十分正确。
任何一样东西,在长期的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自身性状都会发生变化。举个例子,诺基亚为王的手机时代,手机基本处于被垄断状态,成本与售价并不成比例,有时增加了一点点功能,价格就可以提升很多(例如拍照手机和音乐手机)。反观安卓时代,则人们更会考虑手机的配置问题,在经历过小米之后,手机的整体价格也在逐渐下降。这反映了什么?反映了外部限制或推动下,自身性状发生了改变。
同理我们看看生育这件事。
曾经不限生育时,一家可能生好几个,最能读书的继续读,不能读的早早工作不论哪种形式,都不需要过多的资源进行培育下一代。同时还有不把鸡蛋放一个筐里的感觉,对每个孩子的教育培养力度都不很大。
而反观计划生育时代,大部分家庭中都只有一个孩子,多生防老的策略已经失效,全家的未来和希望都指着这唯一一个独苗时,市场对人才的培养发生了变化。因为全家只有这一个宝,所以一定得多读书多上学,那么人人都要上大学,怎么办?得从高中抓起,怎么上好高中,得抓初中,一步一步,逐渐变成了精英式教育。我小区院子里那个什么国际幼儿园,一年学费好几万,都得家长找关系才能进,更遑论后面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出国,一步一步都是金子堆出来的。同样还有现在人结婚,男有房女有车,彩礼得多少多少,嫁妆得多少多少。因为是独生子女,结婚这种大事根本将就不得。可见一个计划生育20年,让我们的社会价值观和消费观通通发生了巨大改变。
因此我们要注意,变不回去的不是生育率,而是人们是愿意再生了,变不回去的是人们的观念。当人们想生二胎时,想想自己一胎的话费和消耗的精力,大家是否还有勇气去生第二个呢?
纵观欧美各个国家,生育率下降都是发生在社会逐步迈入精英化之后。同理现在的中国,生一个好好培养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社会的经济形式也注定了大家没有更多的资源去生第二第三个了。也就是说,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精英化培养的社会,而这个社会形式下多生是非常不明智的举动。人们出于理智,会选择最合算的道路(而且随着学历的提升,人们会更倾向于精英培养,所以学历越高生一胎的可能越大)
因此,我们早已经回不去了。
若风 - 崇尚公平,平等,民主,自由。努力成为一名真正的基督徒。支持全球化和多元化。 不是游戏主播若风。所有言论都只是一家之言,权当笑话看看就好,千万别较真。
推荐来自: 月小坎 、Joey 、张沇 、楠幸子 、粗鄙之言 、李大伟 、目目老师更多 »
稍微补充一点自己的看法。
1. 伴随着生育率下降的是老龄化,这简直就是个死结。
2. 生活水平提高之后,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人们是不愿意主动降低对生活质量的追求的。
1和2结合,会有些意思。
理论上来说,我们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我们能养活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呢,人们却越来越不愿意生孩子了。
是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我们需要动用更多的社会资源来保证老人们的生活水平保证在一定的水准上。这必然导致我们可用于改善自己生活的资源减少了,然而我们还在继续追求改善自己的生活,所以为了保证生活质量,我们只能选择供养相对比较少的人口。
现代人的生活质量相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相应的,需要占用的资源也大大增加。我们需要提供的不仅仅是可以维持生活的食物和衣物等以满足基本需求。我们需要为养老做准备,我们希望开更好的车,我们希望住更大的房子,我们还希望能过更轻松自在的生活。总的来说,我们需要花钱的地方非常多,但是呢,我们大多数人的收入还不足以支撑随心所欲去消费。这个时候,孩子本身是很占用资源的。
同时,我们认为生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能享受生活,如果我们的收入水平不足以支撑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成长环境,那么是否有必要让他们来到这世界?如果只有能力供养一个孩子,是否有必要再要第二个孩子?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补贴来鼓励人们多生孩子,但是老龄化社会,老年人也需要很多社会资源去保障他们的生活的。养老压力大是很多国家共同面临的难题,人们不可能也不应该为了鼓励生育过度挤压老年人的资源份额。能用来鼓励生育的资源是很有限的。
这种情况下,我们的选择往往就是少要孩子。毕竟可用资源有限的人们是占据人口中的比例是极大的。总的表现出来就是,社会生育率会下降。而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家庭养老的压力特别大,老龄化速度又远远超过绝大多数发达国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动力去多要孩子?也许多子多福的传统思想会一定程度上鼓励人们多要孩子,最终效果就等时间给出答案。
个人认为,如果处理得当,生育率会在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养老负担和为孩子提供优质成长环境的成本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然后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不可能明显回升。
最不愿意看到的是,如果由于经济等原因导致养老负担重,育子成本高,人们难以负担的话,则很可能导致生育率明显下降。
当然,如果由于科技突破,生产力突飞猛进使得大家获得优质生活的负担大大减轻,那么生育率可能会明显回升。
因此,主要影响因素还是人们创造财富的能力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之间的平衡关系。
是的,因为我们的财富增长速度没有快到满足我们对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
浮生未半 - 暮觉乌巢鸟惊心 晓看花残窗外明 浮生未半心先死 无病呻吟又一天
推荐来自: 眺望天下 、闲竹客 、王冰 、asukaid 、项罗阳 、ufo5260987423更多 »
仅仅从逻辑上推断一下,所谓的现代大国的历史,也才不到一百年,如果在一个更大的时间跨度下去看待,这个问题答案是不一定的。此外,生育率和民族文化、地理历史条件都有关系,目前所谓的现代大国大都是欧美西方各国,即便是日本韩国也与中国国情大不相同,我认为不能单纯地套用他们的经验来看待中国,中国是具有自成世界的能力的,也是世界上最独特的文明之一,前段时间知乎上有个结论,讲到物价会限制生育率,我觉得很有道理,我认为资本主义世界的贫富差距导致整体文明受损的表现之一就是生育率下降,中国毕竟还没有完全变色,还有希望。
轻狂 - 永远18岁~~~!
推荐来自: 亦可喜 、Joey 、Quartz 、李大伟
譬如欧美日韩这些发达国家,即便不考虑个别年份的波动,只看五年十年尺度的大趋势,生育率降下去后都曾回升过,只是现阶段看他们都没有本质改变而已。
譬如少子化最著名的日本,05年总和生育率是1.26触底,接下去就不断回升,12年就回升到了1.41,接着又是连续两年回升。
韩国也是05年触底,总和生育率1.22,10年回到了1.26,今年回到了1.33
俄罗斯总和生育率95年触底1.25,之后不断增加,回到了1.72
所以实际上,与一般人的印象相反,近十年来,至少亚洲著名的低生育率国家韩日俄,总和生育率都是不断上升的。
所以不存在生育率降下来就回不去这种说法,其中如果说日韩回的很少无济于事,那俄罗斯从1.25回到1.72总是一针强心剂吧?
唔,论道放图不能直接粘贴,好麻烦......那就不贴图了。
涂森破 - 定福庄野生仁波切,青丘山涂山传人,大自在天转世重修。ACE级别挖掘机驾驶员。
推荐来自: 粗鄙之言 、目目老师
这样,一对儿小地方的夫妻一年收入十五万,可以过得的很有品质,很有尊严,
添个小王八蛋呢,就是十五万人三个人花。还得紧着小王八蛋,小王八蛋还要上学,
公立学校不好进,私立学校猴尼玛贵。。。
算了不要了。。。。
三尺小木 - 射手座/数学爱好者/抖机灵爱好者
推荐来自: Joey
就连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都会提到一条:人口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所以,等什么时候中国人口可以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我们再谈如何提升人口生育率应该如何提升才有意义。
维持一个合理稳定的出生率,只会使得中国稳定的维持在14亿人口总数附近而已,而我并不认为这样的人口总数对于现阶段,以及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是一个合理的人口数量。我们依旧需要让人口总数逐渐降下来。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不同,我们不能轻易的抛弃老弱病残,弃之不顾。所以我们只能通过控制生育率来调节人口结构。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看起来似乎有些艰难,但我依旧对前景保持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