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救鲁的方式是否与儒家的“仁”相冲突?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司马迁
大致过程是齐国田常欲伐鲁,孔子欲救之,子贡使。子贡劝说田常放弃伐鲁转而攻吴,又劝说夫差救鲁伐齐,同时劝说越国出兵随从,又去晋国让其备战吴国。然后,吴击败齐,被晋国击败,越国倒戈袭击吴国国都,夫差回援,被勾践所杀。
详情在这!
1,个人认为吴国太冤,被坑惨了。
2,本来是齐鲁两国之间的战争,子贡使其范围扩大到五国,受到波及的平民应该更加多了吧,是否与“仁”冲突?
已邀请:

山人 - 鲜嫩多脂的鲁男子。

推荐来自: Joey 蛋清 道不远人 木偶会涂鸦

吴国不冤,夫差杀死伍子胥、宠任伯嚭的时候,就已经说明他的性格和能力,就已经注定了他在天下逐鹿中将会失败,并且爬得越高摔得越重。因为,对于吴王夫差来说,伍子胥就像是吴国那个比较正确的战略方向,伯嚭就像是他放任放纵的内心婴儿,杀掉伍子胥,宠任伯嚭,说明他惑于人心、昧于私欲,被自我囚禁了,这个自大狂缺乏更超拔的战略眼光,而总是被一时得失所困扰,甚至在打败齐师后,却名利攻心、狂妄自信,轻信子贡之言,不顾肘腋之患,而跨越数国之地,以疲惫之师去攻打以逸待劳的晋国。所有的结果,都是“自作自受”而已。
——————————————
 不冲突,不矛盾
理由如下:
 
1.江河日下、失之无道的天下大势,
绝不是子贡甚至孔子所能改变的
 
周王朝衰落后,已无力控制各方势力;天下纷乱,名利之心四起。只不过,春秋时代还处于事情的演变过程中,慑于各种不良后果,还不敢公然地挑战礼法规则,各国虽然已经争霸,但仍然尊奉周王室正统。
 
但是,天下争胜之心已起,随着事情的发展演化,正在无可挽回地走向诸侯割据、烽火连天的大乱时代,然后再天下思治,由大乱走向大治。
 
故事背景就处于这个走向天下大乱的过程中。孔子及其弟子只能顺应天下形势,而无回天之力。典型的例子就是,孔子曾劝说鲁国国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一是努力争取生存与发展空间,二是担负起重整天下、为万世开太平的重任,但是鲁国国君拒绝了,鲁国国君既没有那个心,也没有那个力。
 
孔子又能奈何,即便他有谋取权力地位的能力,却不愿以自己不愿意的方式取之。当时,天下尚残存一息道义之心,若励精图治,厉行王道,前途亦未可知。
 
而思想文化从孔子《论语》,历经曾子《大学》→→子思《中庸》→→孟子《孟子》,儒家真传已断,世界发展到商鞅变法、强秦雄起之前,就已经毫无机会、无可挽回了,明目张胆地以实力论天下了。归根结底,东方诸国是死于自己的短见和利欲熏心。不过,这都是另外的话题了。
 
2.子贡的游说,实质上是建立了新的平衡,
这种相互牵制的战略平衡,实际上是避免了更疯狂的生灵涂炭。
 
“兵者,凶器也”。通过策略运筹,让有野心、有势力的各方力量相互牵制、相互消耗,磨损和挫掉的是天下大凶的兵戈锐利,并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天下大道此消彼长的规律原理。
 
这些国君和权臣的野心,是孔子能消除的吗?当然不会。只有挫其锋芒锐气,才可以使其狂心稍歇,天下或可以稍得喘息之机。若任其野心驰骋放纵,就能停下疯狂的脚步了吗?形势只是愈演愈烈而已。鲁国灭亡后,肯定紧接着就是更大范围的纷争纷乱。
 
齐国田恒为了控制国内,而唆使国君对外发动战争;吴王夫差为了防止齐国吞并鲁国后威胁自己,而出兵阻止,既有实利又有名声;越王勾践为了削弱吴王的实力,而主动请缨跟随作战,并派出自己的人参战,以打消吴王戒心;吴国打败齐国后,吴王本可以见好就收、班师回朝,解决好越国这个肘腋之患,但是他太捉急了。。。。。。
 
这些力量间的消长平衡,类似于中国抗美援朝阻止美国对新中国的封锁,类似于中越之战阻止苏联扩张势力范围的脚步。当然,我们是人民的正义战争,他们是个人的野心驱使。
 
子贡的成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子贡就是利用这些人的野心,陈说其中的利害得失,才构建了新的平衡,使鲁国在各国争霸的夹缝中得以存身。若没有利欲和野心,子贡哪里又能成功?子贡只不过是把握了他们的内心,从而因势利导罢了。
 
3.孔子和子贡救的是父母之邦,
此乃天理人情之所在。
 
当有人要杀死另一个人的父母时,那个人能说:“我要仁爱,我不能阻止他”吗?更何况,这个人杀了另一个人的父母之后,还会去杀戮更多的人。即便是讲究慈悲为怀、讲究因果轮回的佛家,也有杀人以救人的方便法门,以阻止当事人的灵魂更深地堕落。
 
况且,那种说法,也不是“仁”的真实意思。
 
4.孔子之“仁”到底是什么?
 
从字面上来说,仁者,二人也。
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的学问,
也就是社会怎么整合、怎么发展的问题。
 
人与人组成了社会,是为了更方便、更有利于自然生存。
而“仁”,就是解决社会关系问题的根本依据。
 
如果说,“道”是那个形而上的世界本原、本体,
那么,“仁”是指体现“道”的现实应用,即道之用。
仁,体现的是天下大道、事物规律、社会原理。
 
上天有好生之德。求生,是每个生命的天然本能。
这就是社会之“仁”、人生之“仁”的自然来源。
同生共赢、和谐相处,是社会之“仁”的最高境界。
去留无意、宠辱不惊,是人生之“仁”的最高境界。
 
只可惜,“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欲熏心,思想变异,人心扭曲,奸诈横行,又有多少“仁”的空间。所以,才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是一种境界,没有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也就是没有真正修养的人,还只是更多地停留于动物本能状态的人,是体会不到“仁”的乐趣的,是不能长久地处于返璞归真的状态的,所以就总是给自己增加了很多额外的负担,并身在其中沉沉浮浮、以苦为乐。
 
仁者不以自己的心来论断人与事,所以在仁者的眼里,没有讨厌的人。就像在得道开悟的佛家眼里,众生皆是佛菩萨。仁者看到的都是事物发展规律,是天下大道伦常,是世界真相;像我等凡夫俗子,在仁者眼里只是还没有达到那种境界而已,但我们的本心都是符合仁的,只是我们还没有认识到、体会到本心,还在更多地执著于自己的自我、识心、本能而已。
 
综上,不仅与“仁”不矛盾、不冲突,
而恰恰是符合“仁”的真义——道之用。
 
实际上,历史上曾有人指责说,子贡与苏秦、张仪、陈轸无异,司马迁的《子贡传》华而不实。其实,子贡是为天下计、邦国计,苏秦、张仪或为一己私利、或为一家之姓,不可同语。而之所以让子贡去,是因为孔子认为只有子贡能做到、能做好,子贡在孔子眼里就是一个相当于“有用的器物”的人。

蛋清 - 诗人犹如信使,于世界的永恒之夜半走遍大地。

推荐来自: 道不远人 木偶会涂鸦

谢邀。
(其实在跪着看完山叔的回答后,我就阵亡了~)
感谢题主提供的背景故事,我另外又找了一个供参考:商贾传奇(四)子贡救鲁

首先,“仁”有哪些内容?
引用《孔子“仁”的终极观及其功用的心理机制》中图。(也许并不完全,此处请勿深究。)

以本图中包含的内容为分析基础。
 
其次,子贡仁否?
把与子贡最相关的列出如下:
子贡救鲁:孔子知田常要伐鲁→开会,其他弟子申请都不批,就批了子贡→子贡费尽心力东奔西跑把鲁救了
其一,孔子知道田常要打自己老家,急了,为什么?忠君爱国,一个字
其二,紧急会议,弟子们不一定是鲁国的,为什么急着出来帮忙?尊师重道,一个字
其三,为什么这么多弟子都没批,就觉得子贡能去?知人知事——子贡确有能力,——子贡确为志士。
其四,子贡累了个半死拼命救鲁国为啥?一是,二是,三是
总的来说,鲁国人孔子携门下好汉,啊不,门下弟子子贡为安本国民所作出的成绩。
 
到这里为止,多么可歌可泣的一个报效国家的故事。
然而题主问的是子贡费尽心力结果是不是“不仁”?两国战争放大到五国战争是不是要逆天?
我觉着,这个走向基本就是:A国要灭B国,B国眼见着打不过要亡却有人找方法自救了,这方法机关算尽把C国坑了,事后翻故事的D国人却觉得B国这人干得不厚道。
 
兄台,这是打仗啊!
这应当是一个他人要我国人死,而我们要活的故事啊!
如此争命的故事,在我等事后诸葛眼中一览无余,田常为谋反却要伐鲁,吴国为更大的利益救鲁伐齐,越国为削弱吴国派兵跟随,晋国以逸待劳破吴国疲惫之师,而当时子贡一人统筹全局,算尽人心,一步错则满盘输,生死一线,如何能用具体的、数据化的二比五来决定仁之归属?
如果田常直接谋反,则吴国无事。
如果吴国只救鲁伐齐,则吴国胜。
如果吴国伐齐后打越,则胜负两说。
如果晋国打败吴国后越国不上去咬一口,则吴国不至于亡。
环环相扣,子贡挖的坑只在吴王野心爆棚,其他所有帝王也都野心爆棚的情况下,才最终万劫不复的。
吴王救鲁伐齐后班师回朝,修生养息,又怎知春秋会不会有另一个走向?
那这样是不是又二比二了呢?吴国是不是就获利了呢?
可言子贡功乎?过乎?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翻译为: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合乎义的战争。那一国或许比这一国要好一点,这样的情况倒是有的。所谓征,是指上讨伐下,同等级的国家之间是不能够相互讨伐的。”
孟子战争名言
 
最后,我的想法。
判断一个人做一件事是不是合乎道义,合乎仁,不能全以原因论,不能全以结果论,不能脱离时代论,不能只以个体论,整个过程每个人都不是史书上的、纸片上的,是真实的具体的。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


观整个过程中子贡参与的原因、尽力的行为、积极的效果,以尊师救国安民为己任,敦厚力行,那手段就只是手段,所有的手段,都不过是为了自己所在的那一方水土的人民好好活下去。
 
以上。

道不远人 - 事物并不能在获得真实意义之前就到达最佳状态

推荐来自: 蛋清

仁者,爱人,有不爱己而先爱人者乎,有不爱父母兄弟而先爱国人者乎,有不爱国人(孔子生于鲁国)而先爱他国人者乎,从这个角度讲孔子的做法是符合仁的定义的。至于后事混乱可能已经不是儒家所能预料的了。
您若是问孔子的私心是否符合儒家自己的主张,以上就是答案。
子贡救鲁,不择手段,祸水南引,唯恐天下不乱,这个可能不大好。但孔子何以专使子贡我猜测是因为子贡当时是最有能力做到的令天下大乱的,兼爱非攻另寻他法可能是墨家才会去考虑的事情,儒家尊师重教忠君爱国的教育让弟子不会想太多,子贡之于师命当然是行也得行不行也要行,这是我的一种猜想。
如果两千五百年前的政治与近代政治相似的话,另一种个人猜想我认为孔子这个政治家不过是滥用信徒恣意妄为,或者是这个利益集团一起在恣意妄为覆雨翻云,他们只是在为自己带盐
求讨论。@山人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张问:未来的事会永远这样残酷吗)子曰:“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孔子说:孩子别幼稚了,虽百世,都是差不多的)……照此反推两千五百年前的事应该是相似的。重要的态度说出来,我决不是在毁信仰。

saintgooner - 钢丝上杂耍了一年,还没到岸

推荐来自: 泥鳅和钩子

不冲突
儒家的仁爱有一个非常大的特性就是辐射性。对于父亲最爱,再是母亲,然后兄弟姐妹、堂亲、表亲、宗族等等一直下去。
对于国家,仁爱也是对自己国家最爱,其次再是其他国家。
转嫁扩大冲突,让更多人受难但保住自己国家,是违背了墨家的‘兼爱’,丝毫不违背儒家的‘仁爱’

锦瑟 - 举目望日,不见长安。

推荐来自:

谢谢邀请,非常同意@道不远人 的说法,孔子是鲁国人,当然要为了自己的国家而争取,在战争面前肯定是先保住自己的国家。
若是只说“仁”,那么几个国家都无罪,但是又有避免不了的争斗,难道不保住自己的国家?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