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匾文化的发展如何?

我在四川的农村,堂屋(就是正式会客的最重要的一间屋)墙壁上方经常会挂上亲友在重大场合(乔迁,逢十过生日等)送的匾,即一块玻璃镶嵌的水墨画。我小时经常细细观察那些匾,感觉很有意思。有点类似这个图片:

 
不知道这种文化形式的发展情况如何了,欢迎有所了解的朋友分享一下。
 
已邀请:

蛋清 - 诗人犹如信使,于世界的永恒之夜半走遍大地。

推荐来自: 黄瑎 asayahaku 夏墨 Joey

首先,什么是匾?
匾,又称匾额、匾犊、牌额等。匾字的古文为“扁”。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匾,署也。署门户之文也。”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称,汉高祖六年,萧何题苍龙、白虎二关之匾了。

图来源:说文解字注


《宋史·吴皇后传》:“梦至一亭,扁(匾)曰侍康。”


之后,“扁”写作“匾”。
 
材质:匾多为木制,也有绸质、石质、金属的。
匾的书法顺序:过去是由右向左书写,但后来传到新加坡或者其他国家华人居住区的唐人街,匾的书写顺序也随英文的写法,由左往右。有的商店匾额用汉英两种文字书写。
 
其次,什么是匾文化?
引用自《中国匾文化初探》、《中国匾联审美文化研究》


就匾额本身来说, 匾者,诗的浓缩、美的结晶、语言的升华、哲理的精练。就诗而言,它是诗眼;就书法而言,它是书之笔髓;就美学来说,它是集语言、书法、字印、建筑、雕刻五美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



匾额是一个多功能的文化载体。它有着政治宣传、历史佐证价值、学术上研讨的价值、装饰上的实用价值、艺术上的鉴赏价值、商贸上的广告价值。自有匾以来,它就与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密不可分,与建筑、书法、民俗、文学艺术相结合,深入到社会各个方面,形成了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匾文化,并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与茶文化、酒文化等一样,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被历代人民所接受。


匾额文化受到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影响。
儒家:
匾额在儒家文化影响下形成完整的体系和模式,整体设计与审美主要源于儒家文化。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尚中
外在形式:受中为正的影响,使得匾额的装饰形式总在屋外房檐的正中位置和室内的正中位置。
内在形式:在制作匾额之前要对匾额大小有准确计算,对匾心字体的间距、格式有详细规定,务求符合比例合宜,均衡美观。
其二,礼孝
儒家礼制尊卑有序、上下有别。因此我国匾额在规模、体量、形制以及装饰级别、纹样、色彩等方面都有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影响较深的主要有:宫廷匾额、宗庙匾额、民居匾额。
 
佛家:
匾额上的莲花、蔓草纹、宝相花等都是受到佛教思想影响而传入我国。  
”是佛教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佛教之“空”观念,体现在匾额艺术上就是笔墨的随意挥洒,无矫揉造作,无浮华虚饰,无丝毫心机,随性而成。很多佛家匾额呈现出简结、简练的特点,淡雅、清醇的风格,注重调和和圆融。最为常见的“大雄宝殿”,佛教之中,“大雄”一词原意是称赞释迦摩尼的高尚德行之义。庐山东林寺的“护法殿”题名牌匾悬于殿外,佛殿内的“威震三州”,即是点题的匾额,有着赞颂殿内护法神的神通广大之用途。
影响较深的主要有:寺院匾额

鼓浪屿日光岩寺(自拍摄)

道家:
道家崇尚山水隐逸和天人合一。
其一,山水隐逸
庄子我其中主要代表,表现为“游乎尘垢之外”的离世态度。古代私家园林的形成大多是文人弃仕从隐的结果,因而在其园林中的匾联多表现出一种超逸之美。
其二,天人合一
道家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促使中国古典园林的匾额艺术以自然为中心、抱守虚静,返璞归真,更为突出创造出人、自然和建筑三者彼此和谐的空间。所谓“儒在钟鼎,道在山林”
影响较深的主要有:私家园林和山水建筑的匾额
 
最后,匾文化目前的发展情况。
匾联艺术正在趋于衰落的趋势,匾联艺术的发展已经成了停滞状态。
外在原因:
其一,西方文化的侵袭,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其二,匾额自身价值并没有单独存在,而是随着建筑物的价值而存在,目前我国主要建筑样式改变。
内在原因:
其一,匾额本身材质以木质为主,易腐蚀不易保存。我国清朝以后,匾额艺术越来越不受重视,甚至有很多人把匾额当门板、当柴烧。
其二,现代人越来越不相信鬼魂等避邪思想,致使匾额最初的实用价值淡化。
其三,匾额制作十分讲究,制作匾额的专业人员培养和技术传播受到忽视。
 
在当今社会中,匾额艺术的主要发展形式为:商业牌匾、风景区匾联和家庭装饰匾额
现代商匾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融合西方牌匾的形式特点,使我国牌匾有了新的形式和发展。

苏州木渎商店图(自拍摄)

至于能不能杀出一条血路,我并不看好。
 

黄瑎 - 个人公众号:宁公子言(ningsirring)

推荐来自: Joey 森夏

作为一种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景观,匾额文化完美地融合了诗词、家训、书法等于一体。
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给了它急速发展的温床,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老一辈留下的贞节牌坊、宗教建筑、各家祖祠中见到它的影子,纵使它们已逐渐从历史的尘嚣中淡去。


如今,在闽粤台等地民居的大门口、厅堂或是楼房上,我们依然可以瞧见悬挂有与该姓氏堂号有关的匾额,如姓张姓,大部分情况下用“金鉴千秋”、“渔阳惠政”;李姓则会用“西陇望族”、“北海名流”;至于林姓用“西河世泽”、“九龙衍派”。


至于商匾,则如当铺题匾“当之无愧”,音响电器题匾“一呼四应” 寓意深远,中华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书法赋予了匾额的神采,如同石壁上的龙,只需叶公的点睛之笔,匾匠则更是给予了一种曼妙的形态,如同刚出浴的美人。而历代传来的家训,则更是如同大树的根,让中华文化开枝散叶,源远流长。
世界各地的华人区和唐人街等国人聚集之地,匾额很常见,他们用方块字来表达对祖国的思念,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从呱呱坠地,到百日宴,再到周岁抓阄,到上学,再到考入大学,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古稀之宴,几代同堂等等,无一不与匾额祝语有着密切联系,人们通过赠匾表达喜悦、赞赏、期盼、祈望、勉励之情。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则积善急矣;维有章是以能有庆,则有庆难矣。葆亭先生善人也,而家庆集焉。盖甞闻其善事父母,善事兄长,善恤乡邻,有多多益。善愈积愈厚者,其一乡之善士乎!而诸令嗣皆奉善为训行也,诸令孙皆本善为绳武也,斯真积善之家也。由是而天之报善者厚焉。报之以多福,而惟曰不足也;报之以多寿,而至老弥健也;报之以多男,而朱紫盈门,孙曾绕膝也。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吾于先生亦云”。———— 福建连城四堡古书坊建筑“在兹堂”善庆匾额



北京的琉璃厂有很多牌匾,有很多近现代名人的题字。
但是这一文化逐渐在消失。现代很多人虽然厌恶浮躁的社会,但是以为建造一古朴小屋,小桥流水,家装古朴,采用复古木地板,设计典雅,古色古香,墙上挂上精美字画或是一幅匾额,便是隐士一个,其实不然。心若不经不净,花再多功夫也是枉然,况且匾额的大小,材质,式样,搭配,颜色等都有讲究之处,而如今大部分人只是附庸风雅,止痒,无疑将这一“古建筑的灵魂”慢慢地沦为平庸,最终慢慢消散,直到消失。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