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中国茶?

之所以问了这么一个宽泛的问题,主要是觉得涉及面太广,一具体就限制了。比如:你喝茶吗?都喝什么茶?对茶的感觉和体验是什么?身边人喝茶的情况是怎样的?对茶的认识有多少?为什么茶叶、丝绸、瓷器在国际上都是外国人在定价?等等……
 
——分割线——
 这些天在京城,逛了一些茶叶老字号和北方最大的茶叶集散地—马连道茶城,感觉比较冷清。这些年,茶叶市场非常混乱,身边常年喝茶的人也有很多迷茫的,感觉对茶叶越来越不了解了。论道上年轻朋友比较多、讨论问题的氛围也比较“正”,想了解一下对中国茶有什么看法,包括自己和身边人喝茶的情况,随便说说。
已邀请:

昨日小楼 - 猫科动物/7年HR/电影,汽车/深度网络使用

推荐来自: 山人 Joey 二月未央

  谢谢山人的邀请。
  题主这个话题真的是非常非常大的。我茶龄大概也就9年,父母长辈均喝茶,这是一个生活环境吧,我个人最大的特点是特别喜欢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就像茶,汽车,推理这些非自己专业但是会尽量去系统化学习和研究这些。所以言辞中有不对的地方,还请指正,主要还是基础科普下还有就是说一说题主分割线下的内容。
  我们大概都知道十大名茶,这个是1959年全国“十大名茶”评比会所评选,包括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当然这些只是一个说法,而且这个评定时间也是很久之前的。因为很多茶还是很年轻的。比如“金骏眉”“安吉白茶”等等。所以“十大名茶”只能当成某些依据,不能直接作为茶叶品种口感好坏判定,更不能和价格扯上关系。诸如有些人告诉你,我这可是十大名茶之类的,价格如何如何,那就洗洗睡吧。
 另外茶叶的分类大致分成六大茶系,分别是绿茶,白茶,黄茶,红茶,青茶(乌龙茶),黑茶。这个是按照工艺和发酵度来区分的。绿茶基本是0发酵,白茶基本是20-30%发酵,青茶一般50%发酵左右,红茶80%左右,黑茶100%,黄茶我了解的最少,大概比白茶要略低一点的发酵度吧。根据这个我们大概可以选择自己喝的种类了。是爱好鲜爽还是需要暖胃,是喜欢玻璃杯一泡还是功夫茶一盏,都可以选择,另外我把自己所知道的各个茶的种类大致写一下。
 绿茶:炒青的有龙井,大方,碧螺春,六安瓜片,雨花茶,特珍,秀美,松针等,烘青的有毛峰,太平猴魁,华顶云雾,竹叶青,四川雀舌以及安吉白等。
 白茶:我就知道白亳银针和白牡丹。
 黄茶: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芽等。
 青茶:这个种类也不少,武夷岩茶,水仙,肉桂,铁观音,凤凰单枞,岭头单枞等,当然还有台湾同胞的冻顶乌龙,包种什么的。
 红茶:很多女性爱喝的,正山小种,烟小种,滇红,安徽的祁门红茶,闽红(金骏眉)等等。
 黑茶:我大概就知道六堡茶和普洱。
 茶要适口为珍,你说红茶醇厚,我爱明前绿茶的鲜爽,你爱偏清淡的安吉白,我爱较重口的六安瓜片。这个好坏很难评定的,但是茶本身是有好坏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也都是同时存在的。
 对于题主所提的一些问题,我身边大部分人喝茶的更多的是盖住水的味道,或者看到别人说茶不错就买点来喝的,至于对茶的了解,大概是知道产地这个层次,可能连泡法都不太了解。用紫砂杯加盖焖龙井的,或者塑料杯泡功夫茶的肯定有,这个习惯未必是坏的,但是一定会影响口感。
 而且茶叶这个市场的不对称性特别大,以及现在这个互联网大环境下的一些运营技巧,这对于茶叶文化的宣扬都太不好。假如你3月下旬去下杭州,哪怕去了梅家坞,龙井村,翁家山,你觉得就是正宗西湖龙井吗?可能买回来还是乌牛早对不对?一般人去了茶市,看着满目琳琅的茶罐子,1500一斤和3500一斤的有多少人可以喝的清楚?手工行家做的也未必讨得所有人欢心对不对?另外线上运营能力已经这么强,随便一搜9块9铁观音包邮,49.9正宗西湖龙井,88半斤猴坑太平猴魁。一般的网络用户会看什么?销量和评价。如果店家好评返现,写软文免费送2两的活动出来,多少人会低头呢?
 所以茶这个东西,可以柴米油盐酱醋茶,可以琴棋书画诗酒茶,在自己认知范围和经济范围内,找到一个自己爱的,不用想太多,或者这应该就是最好的“茶文化”了。 
 
 
 
 

犯罪的大叔

推荐来自: Joey 山人 heidilew

(ฅ´ω`ฅ)第一次答题,有点小紧张。
heidilew的回答已经很好了,工夫茶这块我来补充一点~
资料来源: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1064/19026341.htm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工夫茶; 

工夫茶起源于宋代。
茶具有这些:
据《潮嘉风月记》载,工夫茶的茶具有炉、壶、杯盘、茶杯、瓦铛、棕垫、纸扇、竹夹。
据《潮州茶经》所载,传统工夫茶有二十多种器具,有冲罐、盖瓯、茶洗、茶盘、茶垫、水瓶、水钵、水勺、龙缸、风炉、砂铫、羽扇、铜箸、茶罐、茶巾、竹箸、茶夹、茶桌、提篮。



冲罐即茶壶,其中以江苏宜兴出产的紫砂壶为最佳,称为“苏罐”。
就是下图这种啦,我爸喜欢用这种。

爷爷那辈比较喜欢这种三才杯,不过这种冲茶的时候拿起来比较烫,受不了。

 
茶洗形如大碗,需备“一正二副”共三个,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个用来浸“冲罐”,另一个用以盛废水和已泡过的茶叶。
就是下图这玩意,好像没用到三个,而且不常用,反正我家一直是用一个而已,就是用来浸茶杯的,现在不少人是用一体式茶具,直接把茶杯扔进去煮。(;¬д¬),也是看不懂。 洗杯通常也不是这样洗,下面会讲到。

 
茶盘,下图。


一般是用圆月型的,也有一些是棋盘形的,不常见。底下有个接水盘,是茶渣留茶用的。
 
茶杯,这个应该都大同小异。
1.

2.

当然,还有用玻璃茶杯的异端


公道杯,下图

上面会有个滤网,冲茶的时候会冲到这杯里去,然后端着这杯倒茶。一般不这么讲究。
 
茶筷

上面说茶洗不常用就是因为有这个,一般用来洗茶杯用。
 
至于茶巾,炉,龙缸,龙缸,茶罐之类的没什么好介绍的了。
全套大概这样,不常见。

 
大概就这样。
 
 
喝茶的时候为什么只有三个杯的问题,是因为潮州有句俗话:“茶三酒四铁桃二”------“铁桃”“玩。
也有三茶成“品”的说法。三个茶杯摆一起正好成一个“品”字。
四五个人也是三个杯,多人的话喝茶顺序就是长幼有序,泡茶的人不喝,长辈先喝,有客人的话,就让客人喝。

 
茶叶一般喝的是潮州凤凰山的凤凰单枞,分很多品种。http://baike.baidu.com/view/35094.htm

(ಥ_ಥ)这边人喝茶都很浓,反正我受不了,淡淡的时候很好喝。
 
茶艺程序很多道,还是链接吧。http://baike.baidu.com/view/657521.htm

我想想还有什么好说的。
 
平时喝茶是没有那么繁琐的。
爬山的时候山上会有茶座,然后茶具有: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就是那个红泥小火炉啦,不过潮汕这边不下雪,饮的也不是酒,是茶。
当然还有小火炉标配,羽扇、加上一个砂铫。这些就是烧水的工具啦。
桌子上有茶几,茶几上就有标配:茶壶(一般是用三才杯)、茶杯(3个)、茶盘,加上一根茶筷。公道杯一般不用,显得太正式了。
 
水烧开后,就先倒入三才杯,然后使用三才杯倒满三个茶杯,再之使用茶筷洗杯。
然后第二次把水倒入三才杯,倒满三个茶杯,然后你就会听到一声:“jia。”

 @heidilew 说的很对,这边确实是嗜茶如命,每天都喝茶,照大力哥的说法就是:“一天不喝浑身难受。”
如果你去潮汕人家做客,进门绝对会冲茶让你喝。
 
是一种习惯吧。
 
-------------------------------------------------------------------------------------------------------
@山人
体验就是凤凰单枞喝惯了之后,喝别的茶会觉得特别淡,回甘非常明显,很香。
 
凤凰水仙[乌龙茶] 乌龙茶
是产于广东潮安凤凰乡的条形乌龙茶,分单丛、浪菜、水仙三个级别。有天然花香,蜜韵,滋味浓、醇、爽、甘,耐冲泡。主销广东、港澳地区,外销日本、东南亚、美国。凤凰水仙享有"形美、色翠、香郁、味甘"之誉。茶条肥大,色泽呈鳝鱼皮色,油润有光。茶汤澄黄清澈,味醇爽口回甘,香味持久,耐泡。    --百度百科
 
本文取自《读库》中《茶馆之殇》
读库没有电子版所以我也不能放链接,如有侵权我表示抱歉并删除

清代北京茶馆具有的经营内容和社会功能有以下几点

A.骑兵俱乐部、社区活动中心、居委会调节办公室
清朝把整个北城建成了一个大兵营,不许旗人擅自离城十里或在南城宿夜。为给旗人提供消遣闲时的去处,就在城内开设了官办茶馆作为活动场所。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在八旗社会内部,也处处体现出身背景和社会地位的差异。穷旗人因事去达官贵族家,侯门深似海,处处规矩多,实在难堪;反之,皇亲贵胄也不会轻易屈尊到下层的包衣家登门拜访。既然如此,茶馆就给双方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平等交流的公共空间。按约定俗成的规矩,在大茶馆的前堂,无论是戴顶戴的还是穿粗布大褂的,任何旗民可以暂时当下贵贱之论,平起平坐。
这一功能不断扩展,街坊邻里平时不免发生了一些磕磕碰碰,都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粉琐碎小纠纷,不值当为此去衙门告状,就由某位为人圆润、处事灵巧、善于张罗,大家都很给他面子的所谓的“周正人”出面说和。

B.平价茶餐馆与便利店
清朝的茶馆不只卖茶,还有满汉饽饽、小吃、荤素熟食、炒菜和烧黄二酒,诸多经营内容。这种兼卖酒菜的茶馆就是酒茶馆和饭茶馆。饭茶馆以其经营规模为准,又可以细分为三类:能制作满汉饽饽糕点的叫红炉馆;制作艾窝窝、糖耳朵等小吃糕点的叫窝窝馆;既可以炒制多种荤素饭食,还可以由顾客自带食材,伙计代客烹饪,只收取加工费的,叫做大茶馆或二荤铺(茶馆自备饭菜算一荤,客人自带“来菜”再算一荤)。
为避开与饭馆酒楼的竞争,经营者有意拉开档次,选用常用食材,主营低廉家常菜,以“酒食粗做,粗食细做”作为自家卖点。外省官员因公务进京,科举制度三年一次会试,各地举子进京等等,这些人身上有三个特点,嘴馋好吃,收入稳定,兜里有俩闲钱又禁不住花。大茶馆就成了既经济实惠又能一饱口腹之欲的平价食堂。
南城和北城情况不同。这里聚集了不少打零工的壮劳力。在京津周边地区,民间把这些没学过徒,未能掌握一门手艺,只能去做苦力的壮劳力叫做“力本儿”,管他们的生活方式叫做“打八岔”。这些人连稳定收入都无法保证,可是饭里没有油水干力气活根本扛不住,需要商家给他们提供更加廉价、有荤腥的饭食。因此北城的大茶馆扩张到南城后,为了满足这一消费群体,在经营方式上做出调整,称呼也从茶馆变为了二荤铺。
当茶馆具备以上功能,达到一定的客流量后,经营范围可以拓展得更广。茶馆还有全天营业时间超长的特点,早上五点刚过就下板,晚上将近十点才上板,故此可以在柜台里面摆上货架,充当社区便利店,出售日杂百货和烟酒糖茶。

C.人市、鬼市、攒市、讲市、讲茶
人市就是劳动力市场,清代只有做大生意的商帮才有财力集资修建会馆,其他还有很多流动性强的职业和季节性的临时,从业者没有工作地点,全行业也没有固定会所,要么走街串巷做旅商散贩,要么就在茶馆里静候主顾来找,名为喝茶实为等活,俗称“饭落”
黑市是鬼市。小偷偷窃的赃物,盗墓者刨出来的藏器,太监监守自盗从禁苑王府私带出来的珍玩……都不是从正道上得来的东西,既要出手又见不得人,就约定在后半夜到拂晓前这个时段,于某茶馆前验货交易,黑灯瞎火什么都瞧不见,也不敢点灯笼照亮,眼力再好也不管用,全凭手摸鼻嗅。好人这会儿在家睡觉,野鬼才在外面荡悠呢,故得此名。
其他凭手艺吃饭的劳动者如厨师、棚匠、裱糊匠等,也把茶馆当作职介所,俗称攒活儿。人市与攒市的区别在于找工作的群体,同一个清茶馆,当里面等活的以打八岔劳力为主时,就是人市;靠手艺吃饭者为主时,就是攒市。
讲市主要由走后门行贿和谈生意两种事物为主。下级给上级行贿,衙门里人多嘴杂,走动起来不方便,就相约在大茶馆的后堂包间里密谈,保险低调。两拨生意人头一回做买卖,尚不只对方底细,轻易不敢请对方直接到自己铺子里,也在茶馆订一个雅座接洽。
讲茶也是劳动者,不过带有帮会团伙性质。
以掏粪为例,过去都是旱厕,由掏粪工登门入户清理,粪便可以做肥料,掏粪可以卖钱,但这个行业逐渐被垄断,既为粪霸。由粪霸立一张粪契字据,注明垄断哪几条胡同,不容同行侵占,还可父子相传或开价转让。各行帮会约定于每年或每隔几年的春秋两季召开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盟会,地点选在茶馆,这就是讲茶。
一般讲茶须由老大出面,到开盟会前几天,他派手下给同行撒出信,就说选在了某某茶馆包下桌,请大家品茗。当天一早,他就要吩咐伙计备好绿、红茶各一壶,点心零食若干。大家纷纷抵达,老大在门里恭候,来人走近前,双方作揖,说些客套话。随后老大就开始说已备下茶点请大家喝茶解渴……不过呢,这是一个很关键的程序,来者有四种情况:其一,二话不说拿起绿茶碗就喝,说明对现状比较满意,无要求无意见;其二,嫌弃茶具有人用过,提出换新碗喝绿茶,是要重新分配利益,但愿意在老大主持下调节;其三,抄起红茶碗就喝,就是要不是看在老大面子上,早就收拾谁谁谁了,这次不能再受委屈;其四,要求换新碗喝红茶,这可就危险了,不光认定老大处事不公,还凯旋头把交椅。遇到这种人,老大就不再客气了,双方一决高下。不管是啪啪啪比武还是刷刷刷比文,最终都达成了协议,这个时候,老大会让伙计给会者上心盖碗,把红绿两茶兑在一起,亲手给每个人碗里倒上。茶叶还是刚进门沏的,中间不可换,经过多次续水,茶也淡了水也凉了。老大郑重垂问各位茶酽不酽,水烫不烫?大家纷纷表示凉茶去火,既不苦口也不烫舌头。表示自己心里没火了,透亮了,愿意接受谈判结果。因讲茶曾在京城闹出多人伤亡的命案,但一旦打起来,其它客人吓跑了,生意也就没法做了,于是掌柜就在店内各处显要位置贴告示“讲茶谢免”、“严谨讲茶”。

D.信息传播中心
晚清光绪年间以前,中国连报纸也没有,政府制定重大方针决策,想让百姓知道,最常见就是发告示张榜贴。过去没文化的人多啊,不认识字;告示上大多是官腔话、文言文。百姓虽不喜欢读,但特热衷于听人讲。在六部两院端茶倒水的张三,于军机处伺候官员的李四,下了班到茶馆坐坐,那就是新闻播报员。

E.商业娱乐中心
在茶馆里最先出现的商业演出是评书,书茶馆早在清朝初年就已出现。说书人不能只叙述历史典故,还要加上自己的体会认识,表演的同时也在向听众灌输意识形态。说书人讲三国隋唐杨家将,“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颂扬忠孝节烈,高度符合统治者喜闻乐见的正统思想。因此清廷视评书为形式活泼的思想教育课,由内务府章仪向表演出众的说书先生核发执票(演出许可证),凭此到茶馆提供有偿表演。乾隆末年,徽班进军给乾隆祝寿,京剧开始形成。旗人掀起了对京剧的狂热追捧,但清朝为杜绝旗人汉化和追求享乐,不准在北城开设娱乐场所,戏瘾大的旗人甚至不顾禁令到南城观戏。一些茶馆经营者发现商机,把戏班越来献艺。但由于政治和治安管理方面的考虑,清廷在北城禁戏;其次戏班子排场太大,一般茶馆伺候不起,随后也就慢慢断了。不过一些习俗依旧保留着,如戏院最早的别称叫“茶园”。

F.大火星、避难馆、野馆子
清茶馆白天卖茶水,晚上是旅馆,硬件档次要看所处位置而定。位于南城的清茶馆因主要接待低收入打工者,档次不高,比直接躺在鸡毛堆强,比提供通铺的大车店次。以摇煤球为例,每年的三月初和九月中各有十几天买卖,这些农民无论挣没挣到钱,都舍不得花钱住店,白天在茶馆等活儿,晚上把铺盖往地上一摊和衣而卧,次日早上起来,打扫卫生担水生火,作为给茶馆的报酬。这种可供打工者栖身的清茶馆别名“大火屋”。
到十月腊月,清茶馆成了无力偿还债务的穷人的避难所。年关底下正是清理积欠之时,债权人堵着家门紧催,穷人实在没辙,就会跑到几处远近知名的“避难馆子”。当时流行一些迷信说话,避难所子穷气太盛,债权人若是追到这里要债,穷气就会缠着他,来年整整一年没好运。除夕之夜,穷人在馆子里默然相对,伏桌而眠。挨到大年初一凌晨,穷人回家,正月里不过帐不要债,又可以拖延数日了。
大茶馆封炉撤灶不再对外卖酒饭,就是清茶馆;清茶馆在柜台摆上酒坛子,就是酒茶馆;请来说书先生就是书茶馆;请来女演员唱时调就是落子馆;拿砖头砌几个方台,台板画面上经纬线供顾客博弈,就是棋茶馆;设在南城荒僻处或在城外,就是野茶馆。

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清代北京茶馆的六种基本功能,如有不对欢迎指出,如果侵权我会道歉并删除。

不知道那些穿越剧是不是真的耶,如果是真的我要穿去清朝然后开茶馆,想想就有好多好多钱啊,还可以吃到好多好多好吃的ヽ(〃∀〃)ノ

湛蓝 - 偶尔停下拷问自己是否还在三观的路上

推荐来自: Joey 山人 张沇

见此题,特申号强答。
90后,东北人曾求学于闽南,现居北京。非专业茶人,但浸染闽地文化,大学开始饮茶,对于茶,初窥一角。
茶龄7年,主要接触福建茶区的乌龙茶和白茶,口粮为肉桂,常备白牡丹,少有奇兰,水仙,铁罗汉,水金龟,基本不碰铁观音了。

------------------------------- 首先是回答问题 ------------------------------------
1. 对茶的感觉和体验是什么?
    -- 茶于我,如吃饭睡觉,已是生活的一部分。
2. 身边人喝茶的情况是怎样的?
    -- 同龄朋友中两极分化严重,要么就是3年以上老茶壶,要么就是从不喝茶。
        且北方由于历史(草原文明),文化(性格大张大合,情感交流的情绪渲染重),气侯(空气干燥,口味偏大咸大甜)和产地限制(山东以北基本没有茶区了,且北方的茶区多数是绿茶区)等原因,更能接受感官立体(气味明显)的花茶(底茶多为绿茶)。
        长辈中饮茶者,多是大碗饮茶,以求解渴润肺, 少有闽地茶派。
3. 人接收对茶的认识有多少?
    -- 伴随生活富足,对生活品质的需求提高,茶叶咖啡等饮品逐渐进入视野。传统茶的修习多伴随修心,短时间很难以快消模式传播。
4. 为什么茶叶、丝绸、瓷器在国际上都是外国人在定价?
   -- 一方面茶叶大规模出口时期,世界经济中心位于欧洲。物资消费,流通是以英国,荷兰,西班牙,葡萄牙为中心辐射。中国对于此三种物资的内需稳定,重心在于出口变现,而不是贸易换取差价,最终流通定价不是掌握在我们手里。
       二来,茶之所以可以和咖啡可可并列世界三大饮料,多是归功于英国人,而这里说的茶,是红茶。依我推测,此说法应该形成在英国引种茶叶到英属印度地区,产量稳定之后。所以和中国茶,关系真得不大。

------------------------------- 然后分析马连道,以及遍地开花的北方茶城 -------------------------
    北京本属于二线茶叶市场(一线闽,浙,沪,二线京,其余属于三线开外),货品鲜有大量一流茶品。
    当年闽茶强势入侵北方,是以高香轻焙清香型铁观音为先锋,同时伴以口味醇厚桂圆香气饱满的正山小种为侧翼,大杀四方,价格虚高,利润不菲。时值三公消费高峰,各地茶城雨后春笋,纷纷而出,着实火了一把 。
    但是在新鲜劲过去之后,货品质量差异过大,价格虚高导致市场疲乏,靠三公支撑勉强喘息。国家改革后,近乎断绝后路,纷纷开始开拓更有利润的茶文产业,而逐渐轻视了茶叶本身。
    但是仍然可以看见北方市场品牌的努力,张一元,吴裕泰势头依然强势。企业实力强大,分店数量众多,拼茶师功力深厚,主力的茉莉花茶拼配出色,价格实惠,味道稳定,有着数量不小,粘度极大的消费群体。而且积极的挖掘茶的周边价值,将市场对象年轻化,认真将北派茶行做好做强。
    茶叶作为一个高端消费,注定是小众,现在许多年轻创业者积极投身其中,我们需要时间,给他发展壮大,找到在这个新时代的生存之道。

---------------------------------- 关于修茶与修心的唠叨 ------------------------------------
    昨天与老友畅谈到拂晓,酣畅之际,一个话题让我咀嚼再三 ----“修物”与“修心”。
    初识茶也,是因为对可乐成瘾,每日必豪饮3L,于是用茶来转移焦点。现如今,可乐倒是戒了,却落了个重度咖啡因依赖的毛病。
    苦于厦门的炎热,于是捻起牛眼杯,一杯止喘,二杯退汗,三杯神宁而逍遥游,就这样初窥了茶的道。
    喝茶急不得,突来突去的尝了七年,各种书籍资料,论坛帖子看了无数,觉得还是只摸到了一点点轮廓。每日饮茶虽然不再拘谨,但内心还是诚惶诚恐的探索面前这泡茶的本质,我选择了“修心”。
   常和水打交道,性格越发的水样随和,事情多为举重若轻,少了毛躁,也就把壶中的水用的多了一些柔软,顺从了水的本质,于是,茶就对我敞开了更多的秘密。
    谈茶必提禅,这纯属扯淡,但是喝茶亦是“修心”,这是我不敢忘记的。

上官大人 - 我会养一只阿黄。

推荐来自: 山人 张沇

强答一枚,不专业,无研究,纯路人。
我习惯喝茶,是因为我爷爷一直喝茶,所以我也从小习惯喝茶。
小时候,农村人,也没什么讲究,喝的最多的是最常见的茉莉花茶,刚刚百度了一下,属于花茶与绿茶的混合。有花气味,有一股清香,放太多也不会太苦,放的少也不会无味。喝茶一般就一个保温杯里面放一小撮,水是自家井水,也不讲究什么三冲三泡,茶叶一天一换,不喝隔夜茶,晚上的时候味道就淡了。
那时候的喝茶,就是生活习惯,虽然没有什么讲究,但是喝茶水和喝其他水感觉上还是不一样的。
大学的时候尝试了各种饮料,然而饮料喝多了,舌头上会有一种有了一层“膜”的感觉,大概是味觉敏感度下降还是怎么,喝茶就不会这样,这时候我也会比较想喝纯水或者茶水。也就是茶水会给人“洗涤”的口感/心理作用。
目前自己买过的最好的茶叶可能也就200多一盒的竹叶青,特点是看着好看,而且冲泡的第一发,气味特别特别清新,口感很棒,然而冲泡几次色香味急剧下降,保持水平正常喝估计一天至少换两三次。
尝试过茶砖,无感;乌龙、龙井,味道“厚重”,可多次冲泡;所以我还是更喜欢绿茶,喝着清爽。然而有次得病吃药伤了胃,查询红茶喝着好一点,然后尝试了金骏眉,好看,喝着也不错,乌龙那么味沉,也没绿茶那么轻盈,就像喝着温暖不烫的温开水。
最近买了一种叫“坦洋功夫”的红茶,喝着有点类似金骏眉,但是带有些甜味,是糖分的那种甜,不是泉水的甘甜,也还行吧,总得慢慢喝完别浪费不是。
其实喝过的总类还有一些,总体还是喜欢绿茶,但是完全发酵过的红茶对于胃的负担才小。
现在很多茶一出名都太贵,所以自己买的茶也都是低档,自己喝茶也没太多的注意,也没天天喝,比不上饮料方便,我爷爷倒是喝茶几十年。
其实喝茶喝什么品种都没什么,价格不重要,口感喜欢就行,不研茶经茶道,想喝的时候泡一杯。
喝茶的时候,心比较静,我总觉得自己浮躁。

道不远人 - 事物并不能在获得真实意义之前就到达最佳状态

推荐来自: 山人

我不懂茶,对茶道茶艺的了解仅限于电影与小说,隐约知道茶文化是从中国起源,茶叶有些微量元素对正常人有益,对大多数人来讲茶不是生活必须品,茶树作为经济作物在两广地区广泛种植并衍生出采茶的职业和炒茶的技能,听说过茶马古道在丝绸之路的贸易清单介绍时一定会把茶叶写在其中,经常有好饮茶的用户给我泡他家的茶分享我知道了一杯水茶叶放多了会苦放少了又没味道,一群同龄人一起喝茶有人能同长者论茶品茶如数家珍娓娓道茶然后从茶文化说到经济谈到哲学,这时也会很羡慕…
另外我认为人走茶凉的意境是很落没的,有句歌词‘奈合相逢太短不等茶水凉’
送朋友出门后,回来看到茶几上几杯茶水,刚刚相聚的情景和热闹的氛围还依旧在温绕的水汽中历历在目,寂寞啊
另外还容易出错别字茶萘荼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