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金融和互联网行业算是过度繁荣吗?
首先,这是由目前金融和互联网行业繁荣,从事者工资高,而医疗和教育从事者待遇不好而想到的:
我的质朴的想法是实业(或者说实体经济)是创造社会经济的根本,实实在在的产品才可以转化成金钱。比如制造业,做一件衣服,做一张桌子,做一辆汽车等等;或者间接推动制造业的科技,比如更先进的印染工艺,更耐用的家具材料研发,更环保节能的动力系统等等;或者再间接使人们能更好地生活和享受制造成果的行业,比如保障健康的医药、护理,保障姿势水平的教育、艺术创作等。
但是金融的话,研究钱生钱?或者发现经济学里的秘密?没有不敬的意思,但是觉得这些是基于已繁荣发展的实体经济而存在,实体越繁荣,经济学的加成作用才越明显(我这个观点好像是否认了经济学自身创造价值,属于哪一个落后学派来着?读过相关书籍但是我忘了TAT)。互联网也是一样,比如XX外卖啦,XX打车啦,XX电商啦,必须基于成熟的线下实体发展才可以做起来的吧,所以它们的财富应该是抽取自原来这个社会。但是如此巨大的财富真的是从原本的经济中获得的吗?再次过程中又是谁让出了这份利益呢?这种大到让人趋之若鹜的财富究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是极限呢?
以及,目前的社会导向,农业虽然是基础行业但是最屌丝,工业虽然是支柱但是也是屌丝(我指的都是最大指向的从事者个体)。如果农业、工业、制造业、医药保健、文化教育等等的从事者越来越苦,越来越干不下去了,慢慢的都一代一代地转行投身互联网和金融,那么传统行业的萎缩,会多大程度地影响后者?会不会整体地导致经济的崩溃?这种影响是否短期可逆/可挽救?
比如未来某一天,我们吃的实实在在的一碗饭会很贵,一件衣服也很贵,但是各种互联网服务却泛滥成灾而分文不值。大量的土地荒芜,大量的工厂废弃,医院寥寥无几也没有几个医生;没有认真教书的老师,只有充斥在网上侃侃而谈的毒奶。
很可能我的问题图样图森破,貌似会有某一本经济学的书可以指点迷津(?)。但愿能有朋友指教。先谢谢各位了。
我的质朴的想法是实业(或者说实体经济)是创造社会经济的根本,实实在在的产品才可以转化成金钱。比如制造业,做一件衣服,做一张桌子,做一辆汽车等等;或者间接推动制造业的科技,比如更先进的印染工艺,更耐用的家具材料研发,更环保节能的动力系统等等;或者再间接使人们能更好地生活和享受制造成果的行业,比如保障健康的医药、护理,保障姿势水平的教育、艺术创作等。
但是金融的话,研究钱生钱?或者发现经济学里的秘密?没有不敬的意思,但是觉得这些是基于已繁荣发展的实体经济而存在,实体越繁荣,经济学的加成作用才越明显(我这个观点好像是否认了经济学自身创造价值,属于哪一个落后学派来着?读过相关书籍但是我忘了TAT)。互联网也是一样,比如XX外卖啦,XX打车啦,XX电商啦,必须基于成熟的线下实体发展才可以做起来的吧,所以它们的财富应该是抽取自原来这个社会。但是如此巨大的财富真的是从原本的经济中获得的吗?再次过程中又是谁让出了这份利益呢?这种大到让人趋之若鹜的财富究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是极限呢?
以及,目前的社会导向,农业虽然是基础行业但是最屌丝,工业虽然是支柱但是也是屌丝(我指的都是最大指向的从事者个体)。如果农业、工业、制造业、医药保健、文化教育等等的从事者越来越苦,越来越干不下去了,慢慢的都一代一代地转行投身互联网和金融,那么传统行业的萎缩,会多大程度地影响后者?会不会整体地导致经济的崩溃?这种影响是否短期可逆/可挽救?
比如未来某一天,我们吃的实实在在的一碗饭会很贵,一件衣服也很贵,但是各种互联网服务却泛滥成灾而分文不值。大量的土地荒芜,大量的工厂废弃,医院寥寥无几也没有几个医生;没有认真教书的老师,只有充斥在网上侃侃而谈的毒奶。
很可能我的问题图样图森破,貌似会有某一本经济学的书可以指点迷津(?)。但愿能有朋友指教。先谢谢各位了。
9 个回答
水心 - 毛粉 马克思主义者
推荐来自: Joey 、目目老师
严格遵循这个原则的话,会失去很多体验,但是也可以避免交很多智商税。此处智商税换算成人民币的价值要大于体验价值。
基于这个思考方式,再基于我目前正在三线小城市中的生活,我认为,金融和互联网行业,还需要更多发展。
最好让山西运城多一个滴滴那样的公司(然而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应该看看山西运城这样的地方,没有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
1,一个外地人没有打车软件,在当地很容易被宰。
2,被宰到当地酒店,小店也很容易被宰。
3,大店不被宰。
4,不容易发现好吃的地方。
5,即使发现了,如果没有团购外卖,也很容易被宰。
6,娱乐方式是逛商场之类的,被宰。
7,电视购物,买保健品,被宰。
8,此处请思考一下被宰这么多次以后,因为情绪不太好所损失的注意力和精力金钱。
9,来想一下最后一种可能:你们小时候都是没有互联网的,再穷一点,没有电视机。你们是如何知道上大学一定要上985和211呢?
10,由此带来的认知程度和认知水准,举个例子吧:我高三的时候不知道四川大学(2010年,坐标山西运城)。
11,假如你要成立一个搜索引擎公司,你必然需要金融投资。
12,据我所知,运城市没什么投资公司。
13,所以互联网和金融这两个行业的发展,似乎就是个充要条件(此处存疑)。
14,娱乐方式有限。
15,失去了很多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机会。比如编程。
16,到了这里,是不是感觉失去了几个亿?
以上对于金融和互联网的回答完毕。金融和互联网已经在我们的社会中扮演了一个无人代替的位置,根据这两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的薪资来看,是值得这个价格的。
以下是一些尖酸刻薄的废话,可以不看。
在互联网发展的这么快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其他的规律。这个规律是遵循马太效应的:
基于一个人的元认知能力和判断力和推理能力反思能力对生活的观察这类,很多人是分不清互联网中存在的观点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比如这个问题的阐述。
如果你读过基本的入门书《经济学原理》(不论版本,去随便囫囵吞枣地看看),你就会知道,经济这两个字的意思就是谁来决定做什么。一个家庭需要有人去做饭,同样,一个社会也需要人去做个程序,去开个滴滴,这就决定了你是开保时捷还是骑自行车。(序言)
所以金融本身就是资源优化配置的一个过程。而互联网,是相对公平公正的让每个人都享受到同样的认知能力的过程。
比如知乎很多回答中提到了《经济学原理》这本书,只要你有一台手机一台电脑,你知道怎么去搜资源(知乎中也有搜索方式),你就可以去看,去背,没有人哭着喊着拦着你让你不要去学习。
如果你把这本书深刻的记在脑子里,你就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会明白经济这两个字在你生活中的地位。你会用成本和收益来算很多事情的收益和价值(有时候会变相的让自己开心)。
这就是元认知,以及基于元认知能不能被人忽悠“哎呀现在都没人做实体生意啦,都去做互联网,我又不懂这些”。
那么,根据合理的推测,给题主这样的观点的人,态度和媒体,他们的话,你可以把权重放低一点。极端一点,这样的话,你可以根本不必听。因为他们根本不是行业内人,他们没有行业内人的基础知识,所以很多人说的“实体不如金融和互联网”这句话,本质上是一种“认知霸凌”。这四个字当然是我发明的,意思就是“我弱我有理,我学不进去我有理”。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类人的认知能力比较低,即使不学习有关互联网和金融的知识,让他们学医学啊其他行业内的知识,他们也没耐心。如果模仿一个大词,去忽悠人的话,倒是像模像样的。
所以题主你可以适当想一想自己的信息获取方式,看看自己是不是需要转变一下了。
这段话有种好为人师的婊气,如果放在知乎上,肯定会有人来骂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