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中,小公司被大公司并购,这种现象利于互联网的发展吗?

已邀请:

若风 - 崇尚公平,平等,民主,自由。努力成为一名真正的基督徒。支持全球化和多元化。 不是游戏主播若风。所有言论都只是一家之言,权当笑话看看就好,千万别较真。

推荐来自: 光华 秋风暖暖 離娮 Joey 飞扬酱 不爱红妆 lex 时光微薄 张沇 loachfighter lyh更多 »


互联网中,小公司被大公司并购,这种现象利于互联网的发展吗?


先来看一下“并购”的定义吧,并购指的是“兼并”和“收购”两个词语合并之后的意思。
 
先了解一下三个词的定义和简单介绍
 
http://wiki.mbalib.com/wiki/收购
http://wiki.mbalib.com/wiki/兼并
http://wiki.mbalib.com/wiki/并购
 
题主的意思应该是被收购,不过意思影响不大。
 
兼并通常来说,双方地位比收购要平等一点。
 
http://wiki.mbalib.com/wiki/兼并


狭义的兼并概念是指两个规模大致相当的企业结合起来将其资源整合成一个实体。兼并前企业的股东或所有者在兼并企业中拥有股份,同时原来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继续在兼并后的企业中担任高级管理职位。相反,收购是指一个企业取得另一个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控制权。是否取得控制权是区分兼并与收购的关键。


 
先举两个例子,
1. 阿里巴巴和雅虎
http://www.chinaz.com/news/2010/1015/137966_2.shtml
雅虎与阿里巴巴恩仇录:因雅虎投资而战胜eBay
 
http://topic.eastmoney.com/alibaba2012/ 
 
阿里巴巴回购雅虎股份回顾
 
 
2.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案
http://finance.qq.com/zt/2008/kola/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流产,
 
http://money.163.com/09/1228/16/5RKR6E7200253B0H_3.html
收购汇源失败后的深思
 
http://finance.ifeng.com/news/corporate/20121015/7148099.shtml
汇源果汁半年亏3217万 走向绝境或因收购失败
 
 
阿里巴巴之所以能成为后来那个阿里巴巴,跟软银和雅虎的前期投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很多人觉得马云亏啊,辛辛苦苦搞个互联网巨头,两个大股东占股接近百分之七十。
也就是说,马云某种意义上是个打工仔。马云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后来也通过“合伙人”机制掌握了阿里巴巴的控制权并且从雅虎手里回购一部分股份。
是不是阿里巴巴亏了?关键的问题是:没有软银和雅虎的前期投资,阿里巴巴可能早就倒了。
战略能力是要靠钱来变为事实的。
 
汇源果汁就悲剧了,一心想要卖给可口可乐,受到民意和其他政治原因干扰,政府以“反垄断”的名义否决了这笔交易。汇源伤筋动骨,战略规划全面打乱,然后一度陷入困境。
 
很多朋友对企业行为有一种误解。他们把企业的正常收购活动过度解读,而且往往拿自己的情绪去衡量一个商业公司的商业行为。
 
比如说,汇源果汁爆出准备卖给可口可乐的新闻之后,国内大量新闻媒体大肆渲染民族主义情绪,他们认为汇源果汁是民族品牌,不应该卖给可口可乐!当时我也有关注这件事,声势非常浩大。也就是说,民间普遍反对汇源果汁被卖给可口可乐,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对“民族品牌”的伤害!然而呢,汇源的高层当时只有一个愿望:审查一定要通过啊啊啊!!!他们非常迫切希望以他们满意的价格把汇源果汁卖给可口可乐。
原因无非就是,
1. 收购的价码给得很足。
2. 汇源果汁独立发展不下去了!!!!!
 
当交易被否决之后,汇源果汁业绩也陷入挣扎,创始人原本希望拿卖公司的钱进行转型的战略规划也被打乱。
 
的确,“汇源”被保留下来了,但这是一个羸弱的汇源。
 
 
很多朋友是这么想的:
 
大公司凭着自己钱多,把有前途的小公司收购了。
 
大公司的确这么想的:这个小公司有前途(买下来对我有帮助)啊,买下来!这个小公司有威胁(不买会冲击我的市场)啊,买下来!
 
SAP在年报透漏,公司员工增长主要源于频繁的并购活动。而且他们把这个视为增强公司创新实力的重要举措。有时候,为了得到一些优秀的员工,对一个小公司展开收购活动也不是不可能。
 
 
然而呢,小公司没有选择权吗?
 
小公司一般有两个选择:融资(卖股份)或者出售(卖公司)
 
对于一家有志于成为巨头的公司而言,公司领导人往往是不会轻易卖掉公司的。
 
 
 
而选择卖掉公司的时候,小公司有可能是这么想的:
 
1. 完了,融不到资了,公司开不下去,什么那个傻大个要买我们公司,快快快,叫他进来,我跟他谈谈(有人接盘就好了,坑点钱是点钱)
2. 公司终于有起色了,趁着现在卖相好,赶紧卖了吧,赚一笔够了(主要看重报价)
3. 公司独立经营想存活很难了,有合适的企业就卖了吧,至少项目还能维持(对报价之外的谈判内容很重视)
4. 其他(比如说,创始人有更感兴趣的新项目)
 
总的来说,小公司选择出售时,出发点在自己身上。是从自己利益最大化出发的!并不简单的是大公司拿资本蚕食他们。
 
经常会有人担忧:有潜力的小公司都被大公司买了,会不会损害创新?
 
这个就跟大家在汇源果汁出售时担忧“民族品牌”被蚕食的思路很接近。
 
把小公司想象成一个任人鱼肉的角色,而事实上,并不是!
 
也就是说,大多数时候,不管收购还是兼并,都是双向选择的结果(我国国企会有例外,有时会借助行政力量施压)。
 
那么大公司收购小公司为什么?
1. 扼杀潜在竞争对手
2. 增进自己的创新活力
3. 业务拓展

再看看目标公司出售的动机


1、公司大股东或公司本身发生资金上的困难,致使公司股东不得不部分出售所持有的公司股权来渡过难关。

2、目标公司因种种原因致使获利能力差,股价大幅度下跌,引起鼓动抛售股权。

3、政策性的战略调整、国有股减持,原国有股股东有计划、按比例出售股票。

4、处于策略性投资组合的调整而出售。


信息源:http://wiki.mbalib.com/wiki/收购
 

目的1 阻碍创新的可能性比较大。
 
一家有雄心有能力的公司是不会轻易被收购的,而且我们看到愿意被收购的大多是有主观动机的,所以这种看起来扼杀竞争对手的行为不会真的太影响整个行业的创新能力。
 
目的2&3 可能会导致创新被阻碍
这两种目的下,大公司是为了提高自己公司创新能力才收购小公司的,动机上没有扼杀创新的意图。但是兼并整合难度很大,失败的案例特别特别多,很多看起来风生水起的公司被收购之后就销声匿迹了。但是,你必须要清楚一件事,创业公司的失败率本身就很高。被收购的小公司往往就是面临着经营困难的,不被收购理论上也很可能会消亡。更何况也是有成功整合的案例的,比如说安卓系统就是被谷歌发扬光大的,没有谷歌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即使安卓照样可以成功,至少进程会慢很多。所以整合失败会阻碍创新,整合成功促进创新,不存在说被收购一定导致创新受阻。所以,总体而言我认为不会阻碍创新
 
还有一种就是创始人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卖公司赚一笔的,这样子的话,他肯定是要卖的,为了卖好价钱肯定要拼命创新,做出好产品。卖完一家继续新的创业或者进入大公司工作。这种情况是有利于创新的,因为一个大公司的管理难度很大,小公司又会面临资源匮乏的情况。创新公司通过创新做出一些具有潜力的产品就能卖个好价钱,会鼓励大家去创业,去创新,而且不愁以后公司大了管理难度大而导致颗粒无收,反正只要创新性足够,基本就会有人买单。
 
所以,我个人认为,总的来说,互联网大公司收购小公司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互利共赢的行为。大公司会面临着颗粒无收的风险,也可能会因为新的技术激发活力促进扩张。小公司失去独立发展的机会,有部分会由于整合失败导致创新的潜力没被充分挖掘,但是也给了创业人士新的创业资本和创新动力以及原创新技术新的发展资源。
 
 
 
 
为了更容易理解,我就简化一点重新梳理一下核心观点:
1. 在小公司不缺资本而且前途向好的时候,小公司是很少会被恶意被收购的。
2. 大公司买来小公司也是为了盈利的,买了是会尽可能利用起来的。
3. 整合难度很大,但是创业公司单独发展的难度也非常大。
 
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情况下,没有外界干预的市场行为是会促进创新的,因为创新可以带来更多利润。
 
 

kwokjerome - 什麼都沒有

推荐来自: Joey 亦可喜 浮生未半

互聯網所謂的併購是基於客戶群為單位,節省建立客戶的時間。有關虛擬產業的內容並不存在收購獨佔的可能,而技術發展很大程度是依賴創新意念,這與資金無關。不存在什麼以大欺少的問題,在科網領域上大公司所展現出來的實力是高度複雜性的創新科研,例如Google X lap 開展的人工智能產業,以及高應用性的智能電話系統開發。

知道而论

推荐来自:

个人认为对于小公司本身来说是有利的,不要看到公司被别人收购对公司不利,大公司的技术,管理方式,领导政策都是比较新进的这样更有利于公司的发展,而对于整个社会,整个互联网事业是不利的。对于整个互联网事业来说小公司都被大公司收购不利于形成互联网时代的百花齐放的百家争鸣的态势,如果都被这些大公司掌管难免会出现方针,政策的失误。
就这样!

Sting1226

推荐来自:

这个需要看具体情况。有的小公司有好的idear,但是缺乏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管理也不够好,这时候如果被大公司收购,自然是皆大欢喜的局面。然而往往事情并不尽如人意。那么然后,也就没有然后了。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