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金融和互联网行业算是过度繁荣吗?

首先,这是由目前金融和互联网行业繁荣,从事者工资高,而医疗和教育从事者待遇不好而想到的:

我的质朴的想法是实业(或者说实体经济)是创造社会经济的根本,实实在在的产品才可以转化成金钱。比如制造业,做一件衣服,做一张桌子,做一辆汽车等等;或者间接推动制造业的科技,比如更先进的印染工艺,更耐用的家具材料研发,更环保节能的动力系统等等;或者再间接使人们能更好地生活和享受制造成果的行业,比如保障健康的医药、护理,保障姿势水平的教育、艺术创作等。

但是金融的话,研究钱生钱?或者发现经济学里的秘密?没有不敬的意思,但是觉得这些是基于已繁荣发展的实体经济而存在,实体越繁荣,经济学的加成作用才越明显(我这个观点好像是否认了经济学自身创造价值,属于哪一个落后学派来着?读过相关书籍但是我忘了TAT)。互联网也是一样,比如XX外卖啦,XX打车啦,XX电商啦,必须基于成熟的线下实体发展才可以做起来的吧,所以它们的财富应该是抽取自原来这个社会。但是如此巨大的财富真的是从原本的经济中获得的吗?再次过程中又是谁让出了这份利益呢?这种大到让人趋之若鹜的财富究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是极限呢?

以及,目前的社会导向,农业虽然是基础行业但是最屌丝,工业虽然是支柱但是也是屌丝(我指的都是最大指向的从事者个体)。如果农业、工业、制造业、医药保健、文化教育等等的从事者越来越苦,越来越干不下去了,慢慢的都一代一代地转行投身互联网和金融,那么传统行业的萎缩,会多大程度地影响后者?会不会整体地导致经济的崩溃?这种影响是否短期可逆/可挽救?

比如未来某一天,我们吃的实实在在的一碗饭会很贵,一件衣服也很贵,但是各种互联网服务却泛滥成灾而分文不值。大量的土地荒芜,大量的工厂废弃,医院寥寥无几也没有几个医生;没有认真教书的老师,只有充斥在网上侃侃而谈的毒奶。

很可能我的问题图样图森破,貌似会有某一本经济学的书可以指点迷津(?)。但愿能有朋友指教。先谢谢各位了。
已邀请:

bloodbath - 史诗级神经病患者、蠢癌晚期、想变胖的瘦子、对一切政治问题么有热情、擅长提供无价值答案

推荐来自: 秋风暖暖

简要回答一下,提取了一下题主的提干,用数学公式假设了一下,不对之初请指正。
假设基础行业的利润率是g,那么这些行业从业者的工资是这个行业利润率减去成本除以人数的平均值k,金融业与互联网行业同样也有个g1和k1,g1是g的一个子集,g1本身并不产生价值,g1的价值是一种次级的附加价值。那么题主有两个疑问,一是g1大于g是不是反常的,二是k1大于k必然会导致行业萎缩进而行业奔溃,最终影响到g行业整体的存在进而导致了生活水平的下降。
先从第二点开始说。我们看到,k的决定因素有两个,一是行业整体的利润率g,二是行业的从业人数,楼上有个答案很好,说的是金融业与互联网行业本身的门槛相对于其他传统行业来说较高,所以说k比较高,因为门槛高限定了从业人群的总量,那么自然k就比较高,但是问题又来了,科研活动比金融和互联网的门槛更高,甚至可以说很多行业的门槛比这两个行业高,自然从业人数就少,那么为什么他们的k还是小,在这里除了自然利润率外还有一个投入产出效率的问题,我拿医学举个例子,在我国医疗服务是被当局人为压低了价格的,而在国外,医生的收入是一个比较高的阶层,是与其门槛呈现正相关的(我在这说的医生收入,而不是人民群众看病如何如何),但是貌似各国的科研工作者与其付出的努力相比也不正常,在这引入了投入产出效率的变量可能能解释这样的原因,投入产出效率越高的行业的行业平均薪酬水平k越高,甚至金融业本身也遵循这个规律,对冲基金之类的工资要比一般客户经理高,一般客户经理要比柜台的员工工资高。但是从稳定性上而言,我们认为,投入产出效率越高的行业或者工种的稳定性也越差,他们薪酬的波动性也更大,换个例子,行业更新换代的频率越高,那么行业内的失业率越高,炒股倾家荡产的概率远大与老老实实工作的概率,从本质上而言,金融是一个经营风险的行业,优化资源配置是风险经营的一个附加buff,风险越大,利润越高。我们会在下面继续谈论这个话题。但是互联网又有点不一样,目前的互联网行业是存在一部分风口因素,互联网行业的利润率在目前来看好像并不稳定,一是这个行业还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吃了么的食品安全问题,这几天的百度,还有每天都要说几次的淘宝假货问题),这么说,除了那些有比较成熟商业模式的互联网企业,很多互联网企业的投入产出是分离的,我想不通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风投给互联网企业投钱,互联网企业对风投的依赖程度好像也比较强?我不确定,简单的说,互联网企业的整体商业模式还在探索,所以行业的利润率不明晰,又因为很多互联网企业依赖风投来经营,所以出现了投入产出的时间分离,通俗说就是流量表现区间比较长,一个原因在于互联网对于经济生活的改变并不是产品方面的直接表现,而是经济活动活动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自然是比较长期的,从这方面而言,互联网整体的薪酬水平是有点高了,有点透支行业发展潜力的味道。这种透支会在行业周期里体现,金融业已经发生了,目前金融业不良资产的上升已经影响到了金融行业的收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上面说的是薪酬整体合理性的问题。下面说这种性质会不会影响适龄人群的择业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是对薪酬k的解释。
第二点是薪酬高会不会影响生活质量,这个假设除了经济学平衡的概念之外还有一个逻辑漏洞,就是说,假如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减少,那么其产量必然下降,产品必然抬价,生活支出结构必然会改变,生活质量必然会下降,这个逻辑有点问题。一是互联网或者金融不必然产生产量的下降,因为这些活动是企业必然会需要的活动,融资和销售是企业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扩大销售圈,但是成本要比通过原来的方式低,那么这些钱可以用来扩大再生产或者提高生产效率,融资同样,只要企业把这些钱用于投入生产生产活动,要么是更加细化的分工提高了生产效率,要么是生产规模扩大,所以从业人数的减少必然导致产量的下降是一个非必然推论,在这,我们还要添加一个更有意义的活动,就是金融和互联网还可以推进产品本身的升级换代,也就是说对于某些产品的需求没有改变,但对产品本身实现了换代,需求任然满足,但产品已经变了,甚至是替代了大部分功能,比如说智能手机基本已经替换了基础版的MP3等音视频随身设备,但普通人几乎没有发现支出结构的改变,这些设备的生产大部分是要融资的,金融本身已经参与了科学进步本身,进而提高了生活质量。这是其一。手机答题,待填坑,下一个就是经济学中均衡的概念。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