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 请开启后刷新浏览器获得更好的体验!
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
搜索: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左手之影 - 男,30-,回答那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推荐来自: 李大伟 、张沇 、安闲 、龙再文 、庸凡人 、文明研究员更多 »
asayahaku
推荐来自: 森夏 、Joey 、不见长安 、李大伟 、文明研究员
章林
推荐来自: 文明研究员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或注册
毛粉 马克思主义者
3 个回答
左手之影 - 男,30-,回答那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推荐来自: 李大伟 、张沇 、安闲 、龙再文 、庸凡人 、文明研究员更多 »
你可能无法相信,我对于写文章要注意逻辑是否通顺这件事,竟然是大三学toefl才注意到的。
在初中高中的理科教育中,优秀的教师的确会手把手教给学生解题的思路,而不是用题海去训练学生。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老师和学生只是专注于某个领域的某一些具体问题,比如物理中所有的滑坡都要做受力分析,所有的碰撞都去考虑能量守恒或者动能守恒,但也仅限于此,并没有能针对所有的题目提出一个通用的解题思路——即,现象是什么?本质是什么?索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需要的条件又是什么?只是单纯看条件有什么再决定使用什么公式。
而文科就更毫无逻辑可言。语文的训练点是,古文诗词,错字病句,然后就是所谓的阅读理解:你从这句话中看出了作者的什么感情。这其中闹出了多少笑话,大家应该还都有记忆。
英文的训练点是固定搭配,为什么这个动词要和to搭配,为什么那个要和for搭配,为什么是to do,为什么是for doing,永远都是固定搭配,你就背吧。但是英语,乃至西方多数语言,都是很严谨的语言,有强大的内在逻辑,不能明白这件事的学生们,只能在死记硬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事倍功半。
但是这两门学科真正坑害学生的地方是作文。近年来语文高考总喜欢出话题作文,尽管说明文体不限,但学生们几乎都只能写成议论文,或者说,夹叙夹议的议论散文。以答主自己06年山东高考为例,一篇老师推崇的满分作文,开头要引用名人名言或者诗歌,中间三段议论,每段开头句要格式字数尽量一致,开头句之后一句话阐明观点,几句话说个例子,最后来一个总结句。文章结尾要再扣题。这种如同八股文一样的文体,只要堆砌辞藻,文笔流畅,就可以获得高分,至于内在的逻辑——反正这是话题作文,根本就没有什么固定的论点,你只要罗列三个点就可以了。
英语更不必说,华丽的词汇量和复杂的倒装句就可以帮你拿满分了。
但是,文章写作最深处,是要让读者能根据作者的描述,合理地从A推到B,再从B推到C,能正确地对比D和E的优劣,能在文章的最后,准确地抓住作者的核心思想。因为这个原因,学生们无论是写论文,还是申请国外学校写自己的个人陈述,都像一坨毫无逻辑关系的乱麻,或者车轱辘话写了三页半,翻来覆去都在讲一件事,无法用准确干练的文字来描述自己的观点。更是现在,大多数论坛的帖子都让人不忍直视,或者和你网上论战的人,逻辑之混乱让你感觉鸡同鸭讲。
可惜,现在一部分毫无逻辑的作者们,已经开始当作家了。
而鲁迅,却被请出了语文课本。
asayahaku
推荐来自: 森夏 、Joey 、不见长安 、李大伟 、文明研究员
下面的教育,都是指小学,中学的普通课程,不涉及学科竞赛。
就教育内容而言,本来很多科目是非常需要逻辑思维能力的,显而易见的,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等。但是由于应试教育体系的原因,这些科目学习情况的考核全部被固定类型的题目占据了。老师会致力于详细的讲解各类可能出现的题型应该怎么做(无意指责老师),于是学习的过程完全变成了『学会套公式』。本来解题的过程是需要逻辑思维的,但是完全公式化之后这种需求就大大的减弱了。在功利化的教育现状下,一张试卷里,需要动脑筋想一想才能解出来的题目不超过10%,自然没有人关心逻辑思维的培养。
要说影响,最大的影响恐怕就是群众没有辨识力了。为什么现今社会上谣言盛行,势不可挡?因为大部分人根本没有甄别谣言的能力和意愿。人们总是希望找到一个人或者是机构,它能对每件事情发声,并且说的总是对的。当人们如此依赖的人或者机构偶然犯了错(实际上,会犯错是必然的),人们就会谴责它,称其为骗子。群众总是完全依赖于别人(不论是政府还是公众人物)而不是依赖自己的判断,这就是逻辑思维能力普遍缺乏的后果之一。
章林
推荐来自: 文明研究员
反对前两位答主的观点。
现在中国的教育(指应试~)正在越来越多地要求学生的逻辑性。
单以高中为例:
语文:古文古诗基础题语言应用没什么好说的,我们就来说说被黑的“体无完肤”的阅读和作文吧。w
阅读的答题,一定在文中有非常明确的支撑——或是作者的原文或是某段的段意或是某个细节的出现,然后进行推理——这个推理只用进行一到两层即可。 如果,推理六七次的结论或者无中生有的,那分数几乎可以肯定是么有的,即几乎都是是可以按照正常逻辑得到答案的,高考题是一定。
我在做社科文(全国卷)的选项是常常需要将一句话变成它的逆否命题再判断的;主观题要把原文画得“乱七八糟”的(摔)
前几天高考作文评卷组长来我们学校宣讲,对于八股式的作文,他的原话是:不一律封杀,主要还是看内容。不一律封杀啊!意思就是还要杀啊!前面那个说只要罗列三个论点的那位,知不知道现在逻辑硬伤直接二类文起评,基本就是三类;套作直接三类以下;文题不符最多内容三等,表达二等,没有发展分数!
教学上高一高二没学过做题技巧,就是读文章:多读文章 读懂文章,当然还有积累。
数学:因为高三换了个“丧心病狂”(表褒义)的老师,在这里只两个老师分别引一句话“把一切题目都当作选项题做 那选哪个呢?往你熟悉的领域靠” “计算是王道,通法是正途”
让我们跳过英语吧!
晚自习要下了 宝宝还是先坑在这订正数学去
考前自习宝宝又回来了
文综(不含地理):高中的文综没什么好说的就是一坨〔哔〕,根本没法洗白。破碎的逻辑让多少自己思考过的人从此讨厌马哲、唯物史观等,根本就是敌在教育部(手动再见)
理综+地理:从高一开始理综的老师就跟我们说:你们要培养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思维。这个思维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是一套方法,比如一道物理题:为什么要用动量守恒,因为有一个未知的量要多一个方程开解,且体系能量不守恒。
高一高二的时候老师还会尽力将每个公式为什么是这个形式,流程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出现这种效果解释给我们。因为没人知道高考到底怎么考,所以只能将这些方法作为教学主要内容。套公式也要知道为什么要套怎么套套哪个形式啊不然出个没见过情景分分钟挂科
……
要承认现在的我国教育都是应试导向的,高中尤甚:几乎可以说是一切为了高考。但高考也是要逻辑的啊!当考试的题目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注重逻辑性,当欠缺逻辑的最多只能上个一本,当多科各级教研员反复强调培养学生逻辑性,我们来猜一猜会不会有老师偏要搞个大新闻,让学生机械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