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 请开启后刷新浏览器获得更好的体验!
发现
用户
话题
特邀
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
搜索:
登录
注册
文学
如何评价阎连科的《发现小说》?
有一点困惑,作者在零因果一章中,说零因果写作仍然要依赖于读者和作者的共有经验,但在全因果一章中,又说零因果写作比起全因果的优势之一正在于,对作者个体独有经验的重视、发扬。前后是否矛盾?还是我理解有误?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与内容相关的链接
提交
1 个回答
山人
-
鲜嫩多脂的鲁男子。
推荐来自:
落水的人
不矛盾吧。
1.共有经验是我们理解的基础,理解别人是因为我们之间的共通性、相似性。文学中的经典情节,都和人们类似的经历体验、内心需求有关。经典的东西,都是能激起人的强烈共鸣。如果不说明前后因果,那就要更多地依靠共有经验去理解,大家常常会自己脑补出类似的或相同的场景和感受。
2.而脑补的过程,又常常因个体的经历、体验、心理、认知等等差异,有所不同。每个人都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认知去感受和思考,进一步挖掘了自己的深层认知。而一旦说明前后因果,个人的想象就会被局限在那个设定的前因里了。
脑补的东西,既有共同经验的类似,又有个体经验的差异。人类本来就是既相同、又相异的。在对前因的探索上,会促使人深入挖掘人的复杂性。零因果更多地适用于探索深层人性的作品吧,全因果更多地适用纯社会性内容较多的作品吧。
————分割线————
不知怎么讨论这些东西,一是一些概念比较绕口,二是也不知道自己理解了多少、有没有理解。因此,更应该把自己的“认为、以为”写下来讨论一下。
事无巨细都有因果揭示的“全因果”,无论是事实上的因果,还是心灵上的因果,重视的都是社会性、集体性共识,总要作出合理的解释——即有因有果、有果有因,揭示出内在的因果关系——广泛的、宏大的必然性来。
但是,世界之所以无比复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心的不同、个人独有经验的差异。如果万人万事万物都有能解释的原因——都是必然、没有偶然,世上就没有宗教了,个体的、独有的、不同的人生体验就不存在、也没意义了。目前,
只有在宗教系统里、宗教理论里,所有一切都是必然、没有偶然
。
卡夫卡被捧上文学史如此尊崇的地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突破了原来“全因果”写作的框架,他只告诉你发生了什么荒诞的事情,没有原因、也不试图解释原因,就这么发生了,这个事情导致了后面一系列的故事反应,读者在带着“为什么发生”的疑问去阅读故事的过程中,强烈地挖掘了、感受了,甚至根据自己的时代特点和人生体验扩张了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从而发现无限的可能性——世界并不是生来如此,人也不是生来如此,现实社会、现实人生也并不是天生合理,而有很多难解的、可以从根本上压垮心灵的、揭开来看不堪入目的矛盾、冲突。这些荒诞,在现实的、已定的社会框架里,得不到完美的因果解释。佛教就为此,创造了一个超越现实的“因果轮回”系统来进行解释。
个体独有经验,仍然要依靠“共有经验”的船来到达
。零因果虽然没有揭示原因,但读者和作者依据共有经验,来抵达后面故事引发的现实体验,后面的故事推进更加重要。虽然故事情节可能荒诞,但却能使读者在不断追问、挖掘作者体验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强烈的感受、体验,从而
进一步拓展心灵潜意识——那片隐秘之海、荒原之地,而不是在那些集体经验面前止步不前
。
《变形记》中,格里高尔醒来就发现自己变成了甲虫,为什么变、怎么变的?他一概没说,但在后来的故事中,很多读者都感到了彻骨的寒冷。很多人都会猜测卡夫卡怎么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会写成这样?在读者心里,已经开始把作者的真实体验与作品想要呈现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了。没有原因的结果已经开始了,带领读者进入一段个体经验的旅程。
《城堡》里,土地测量员有没有在村子里落户,为什么会这样?不知道。但在过程中所遭遇的点点滴滴,以及后面那若隐若现、总也无法到达的城堡,让很多人追问荒诞存在的现实,行政机关的无意义,人这一生“要得”和“不得”的矛盾与无奈等等,城堡、村庄都成了一种象征、一个缩影。每个读者都以共有经验为基础,挖掘作者的独特体验,得到了自己的独特体验。
“零因果”突破了“全因果”对个体社会性的束缚,直指社会、人性、灵魂的深层。事情不合理,体验却相似、相通。“全因果”作家是坚定地在证明他要所下论断的合理性;“零因果”的卡夫卡也在坚定地叙述他对存在合理性的背叛与反思,“魔幻现实主义”的马尔克斯也是这样,只不过《百年孤独》里有些是有现实中类似的因果联系、而又超越现实认知的描述,更易于被人们所接受罢了,这种描述被阎连科称为“半因果”。
零因果、半因果,都是以现实社会和人类心灵的共有经验为基,来挖掘作者独特的体验,反思、扩展、得到读者自己更丰富的体验。虽然那些魔幻在现实中是不会有的,但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种深刻的真实——对原存合理性、因果性的反思和反叛。我们被“零因果”绊倒了,惊异地发现这条路原来不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样子——它更复杂、更多面,深刻、荒诞、无奈,让我们再回过头来去思索原来那一成不变的人生——还有那么多内容被我们视而不见。
当然,我们都不太习惯零因果、半因果、魔幻现实主义,故事单薄、奇怪,人物、事件都被简化了,让人顿感不适。或许,只是因为我们总是习惯把现实弄复杂,好去填补我们人生的苍白和空虚,逃避那无可逃避的社会现实宿命——不粉饰,不虚幻,赤裸裸的超越了因果世相真实的生命真实、心灵真实。
阎连科的《发现小说》,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我们突破原有的对小说的教条式认知,鼓励作家摆脱形式的束缚,直指人心、现实的真实,去发现小说的无限可能性
。
要回答问题请先
登录
或
注册
发起人
落水的人
相关问题
大家心目中优秀文学(小说、剧本)的标准是什么?
客观的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当你发现父母/朋友/长辈交智商税,你会怎么做?
如何评价蔡英文520就职演说?
如何从细节中发现一个人内心此时想要我说什么?
如何评价中国茶?
如何评价5月10号李彦宏的内部公开信《勿忘初心 不负梦想》?
如何理解阎连科《日光流年》中的现实主义精神?
如果是以动物的视角,你会如何看待或评价人类?
如何评价百度和快播的“恶”与后果?
如何评价“计划生育”政策?
问题状态
最新活动:
2016-04-16 19:36
浏览:
2271
关注:
2
人
1 个回答
山人 - 鲜嫩多脂的鲁男子。
推荐来自: 落水的人
1.共有经验是我们理解的基础,理解别人是因为我们之间的共通性、相似性。文学中的经典情节,都和人们类似的经历体验、内心需求有关。经典的东西,都是能激起人的强烈共鸣。如果不说明前后因果,那就要更多地依靠共有经验去理解,大家常常会自己脑补出类似的或相同的场景和感受。
2.而脑补的过程,又常常因个体的经历、体验、心理、认知等等差异,有所不同。每个人都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认知去感受和思考,进一步挖掘了自己的深层认知。而一旦说明前后因果,个人的想象就会被局限在那个设定的前因里了。
脑补的东西,既有共同经验的类似,又有个体经验的差异。人类本来就是既相同、又相异的。在对前因的探索上,会促使人深入挖掘人的复杂性。零因果更多地适用于探索深层人性的作品吧,全因果更多地适用纯社会性内容较多的作品吧。
————分割线————
不知怎么讨论这些东西,一是一些概念比较绕口,二是也不知道自己理解了多少、有没有理解。因此,更应该把自己的“认为、以为”写下来讨论一下。
事无巨细都有因果揭示的“全因果”,无论是事实上的因果,还是心灵上的因果,重视的都是社会性、集体性共识,总要作出合理的解释——即有因有果、有果有因,揭示出内在的因果关系——广泛的、宏大的必然性来。
但是,世界之所以无比复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心的不同、个人独有经验的差异。如果万人万事万物都有能解释的原因——都是必然、没有偶然,世上就没有宗教了,个体的、独有的、不同的人生体验就不存在、也没意义了。目前,只有在宗教系统里、宗教理论里,所有一切都是必然、没有偶然。
卡夫卡被捧上文学史如此尊崇的地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突破了原来“全因果”写作的框架,他只告诉你发生了什么荒诞的事情,没有原因、也不试图解释原因,就这么发生了,这个事情导致了后面一系列的故事反应,读者在带着“为什么发生”的疑问去阅读故事的过程中,强烈地挖掘了、感受了,甚至根据自己的时代特点和人生体验扩张了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从而发现无限的可能性——世界并不是生来如此,人也不是生来如此,现实社会、现实人生也并不是天生合理,而有很多难解的、可以从根本上压垮心灵的、揭开来看不堪入目的矛盾、冲突。这些荒诞,在现实的、已定的社会框架里,得不到完美的因果解释。佛教就为此,创造了一个超越现实的“因果轮回”系统来进行解释。
个体独有经验,仍然要依靠“共有经验”的船来到达。零因果虽然没有揭示原因,但读者和作者依据共有经验,来抵达后面故事引发的现实体验,后面的故事推进更加重要。虽然故事情节可能荒诞,但却能使读者在不断追问、挖掘作者体验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强烈的感受、体验,从而进一步拓展心灵潜意识——那片隐秘之海、荒原之地,而不是在那些集体经验面前止步不前。
《变形记》中,格里高尔醒来就发现自己变成了甲虫,为什么变、怎么变的?他一概没说,但在后来的故事中,很多读者都感到了彻骨的寒冷。很多人都会猜测卡夫卡怎么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会写成这样?在读者心里,已经开始把作者的真实体验与作品想要呈现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了。没有原因的结果已经开始了,带领读者进入一段个体经验的旅程。
《城堡》里,土地测量员有没有在村子里落户,为什么会这样?不知道。但在过程中所遭遇的点点滴滴,以及后面那若隐若现、总也无法到达的城堡,让很多人追问荒诞存在的现实,行政机关的无意义,人这一生“要得”和“不得”的矛盾与无奈等等,城堡、村庄都成了一种象征、一个缩影。每个读者都以共有经验为基础,挖掘作者的独特体验,得到了自己的独特体验。
“零因果”突破了“全因果”对个体社会性的束缚,直指社会、人性、灵魂的深层。事情不合理,体验却相似、相通。“全因果”作家是坚定地在证明他要所下论断的合理性;“零因果”的卡夫卡也在坚定地叙述他对存在合理性的背叛与反思,“魔幻现实主义”的马尔克斯也是这样,只不过《百年孤独》里有些是有现实中类似的因果联系、而又超越现实认知的描述,更易于被人们所接受罢了,这种描述被阎连科称为“半因果”。
零因果、半因果,都是以现实社会和人类心灵的共有经验为基,来挖掘作者独特的体验,反思、扩展、得到读者自己更丰富的体验。虽然那些魔幻在现实中是不会有的,但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种深刻的真实——对原存合理性、因果性的反思和反叛。我们被“零因果”绊倒了,惊异地发现这条路原来不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样子——它更复杂、更多面,深刻、荒诞、无奈,让我们再回过头来去思索原来那一成不变的人生——还有那么多内容被我们视而不见。
当然,我们都不太习惯零因果、半因果、魔幻现实主义,故事单薄、奇怪,人物、事件都被简化了,让人顿感不适。或许,只是因为我们总是习惯把现实弄复杂,好去填补我们人生的苍白和空虚,逃避那无可逃避的社会现实宿命——不粉饰,不虚幻,赤裸裸的超越了因果世相真实的生命真实、心灵真实。
阎连科的《发现小说》,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我们突破原有的对小说的教条式认知,鼓励作家摆脱形式的束缚,直指人心、现实的真实,去发现小说的无限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