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绝大多数人 —— 从2例谈争论的道德

这篇文章,前一个例子,可以看做是对网友文章《献给3.27%的国人——为何中医无法“取其精华”?》(链接:https://www.lundao.com/article/258)中,最后图片的批判。后一个例子,因为不是在本网站的,加之,有言论标明当事人退出了网络,这里不进行具体的点名了。
 
 
例子1:
首先,对笔者自己之前两篇文章进行初步概括(因为该文章针对的部分,相当于第一个例子的前提理论基础)。
科学的验证实验,应该满足“控制单一变量+对照实验”的原则。“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本身并不科学。在现代西方医学中,这个不科学的办法,确实最为有效的验证方案。
中医因为对病理有着详细于现代西方医学的研究,“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选取合适的实验集体难度较大(包括需要更大的基数、更为复杂的选取条件)。
中医不排外,自古中医就尝试使用各种科学方法对药物进行提纯,受同时代科技发展影响,相对发展缓慢。对中药成分进行研究,对中药进行提纯,是中医发展的必然
 
好了,现在提网友文章中的图片,因为一是太占地方,二是图片太荒唐,这里不冗余粘贴了,只列举标题如下:
“科学算命”、“宇宙信息学”、“气功麻醉学”、“气功理疗学”
针对这几个图片,我来提问:
1、这些图片,和我们争论的“中医是否科学”有直接关系吗?
2、作者(只原文作者,网友)在用其他明确值得批判的事物,来映射自己批判对象的时候,对自己的理论梳理过吗
3、这几个图片,每个图片都可以说带有“两个”层面,即“科学的”和“荒谬的”,比如“科学算命”这是原文作者给出的标题,其实更贴切的,应该是“电脑算命”,或者是“计算机算命”,这就包括了“电脑”或“计算机”这个科学的,和“算命”这个荒谬的,那么,这两个意向的贴合,和原文作者论述的对象有关系
 
无论是之前争论的,科学方法问题,还是对于中医有效性是否应该完全照搬现代西方医学的“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方法,异或是屠呦呦的研究成果是否是中医领域。这些图片,只具有污蔑,甚至挑衅的意味。甚至笔者觉得,这些图片,完全可以作为反面教材实例——学科攻击扩大化,看到不了解的东西,就用完全荒唐的图片进行抨击,这本身就是荒唐的行为。
 
关于是否梳理过批判理论。我们说,因为批判动作本身是带有攻击性的,使用这个行为,必须慎之又慎,对人尚且如此,何况是对一个学科,更何况是一个自身几乎是无知的学科。
就该文章之前的理论部分,笔者记得,自己在学习“控制单一变量+对照实验”原则是高中的生物课。然而,无论如何,这个基本的原则,应该是科学界的常识。“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势必会有漏洞的概率。这本身就是一种带有无可奈何的补救性质的应对解决方案
自己相对擅长的现代西方医学如此,其他学科就也要如此?这是学术界的以自我为圆心的排外不良思想。是不应该被提倡的。
 
而对于图片本身,我们可以说,包括网友在留言中提到的“龙胆泻肝丸”的例子,中医学术有自身的不完备性,包括学术内部尚存在不完整(貌似没有那个科学学科敢声称自己绝对完整吧),以及学科参与人员本身素质良莠不齐(在我国没有完整学习过中药理论,不清楚中药性味归经的西医医生居然可以开中药……)这些,应该都属于学科科学发展的外部因素。就像针对图片,我们不能因为存在有人搞电脑算命,就否认计算机科学一样。这种扩大的攻击,本身就是不科学的,是主观武断鲁莽的

 
如果说,前一个例子,是基于无知,对自身基本完全无知的学科的攻击,是学术中的不道德的行为,那么下一个例子,可以说是对人格的侮辱:
 

 

例子2:
截图如下:

因为当事人网友不在这个网站中,网名等信息被笔者遮盖。
这里,之所以用这位网友的例子,是因为这位网友的行为,甚至带有一定的“欺骗性”。笔者直言,在查询相关信息的时候,如果不是某些突发因素,甚至,这种情况,笔者自身也无法体会。
言语很简单,就是笔者在图片中用红线标出的“摸摸题主头”。抛开网络道德,仅仅从文字的应用角度,笔者佩服这位网友的水平,对对方侮辱可以不用任何脏字,不用任何贬义词。在笔者接触到的所有的人的范围中,屈指可数。
我们不妨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什么情况下“摸摸”一个人的“头”的情况会发生。
比如,在某广场,遇到了来旅游的某国家元首?
比如,见到了自己尊重的学术界泰斗?
比如,见到了自己的长辈?
比如,回见自己的生意合作伙伴?
比如,和竞争对手激烈的谈论自己的观点(或是聆听对方的观点)?
比如,向自己的下属部署命令?
应该说,笔者在以上列出的情况中,仅仅最后一种,在给下属部署命令的时候,极其特殊的场景下(比如和下属存在其他暧昧关系)才会发生摸摸对方头的情况。
这种动作,通常是长辈对晚辈的爱抚(其他特殊情况,比如情侣之间以及极其亲密的朋友之间(例如基友),不进行一一列举了)。而这种爱抚的针对对象,多是不懂事的孩童(至少在长辈眼中是)(甚至包括了情侣之间将对方认作是孩童)。截图中的网友,用五个字,描绘出了简单的一个动作,瞬间将对方至于了一个不懂事的孩童的位置。这在客观上,给对方塑造了一个不懂事、发牢骚的形象。这种语言,尽管本身没有任何侮辱性词语,但其中主观攻击的程度堪称一绝!这种言论,对反驳的一方,是绝对不友好的,对反驳的话题,是有很大激化意义的。
设身处地的想一下,如果任意一位读者,在反驳对方观点的时候,被放到被网友“言论摸头”的位置,其内心的窝火,甚至会被他人一笑错过,当真的侮辱人不用脏话,而且操作与无形啊
 
笔者认为,在友善的争论中,我们的观点、理论、甚至立场都可以不同,但人与人在人格之间,应当是相互尊重的
 
原本,这一系列的文章(即标题以“给绝大多数人”开头的文章),笔者的计划是不包括这篇文字的。因为发生了很多事情,很多公开的言论,甚至主动使用了“打脸”等词语,以至还有可以曲解对方观点的行为。笔者觉得,对于道德的约束,还是不能仅仅主观的相信对方的家庭教育。
 
再多说,可能有些人士,喜欢“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会去挑笔者自己的文字来进行抨击,毕竟在之前的文章中,笔者使用过带有讽刺意味的言论,那么,在这里,笔者将系列文章中,已有的文字复制如下:


1、如果他只是对一个自己无知的学科中的某个(或某些)观点不懂,那么,他可以求教学习;
2、如果他对是对一个自己无知的学科中的某个(或某些)观点持反对意见,那么,他可以提出质疑进行探讨;
3、如果他对是对一个自己无知的学科中的某个(或某些)理论体系有自己的相反的认识,他可以使用客观科学的方法进行阐述论证
……
可惜的是,以上的如果,都没有成立……
相反,一篇文章中,居然“巫术”一类的对一个自己全然无知的暗示性侮辱词语都用上了。
 
这里,知乎那位人士的行为:
1、否认了一个学科前人的功绩;
2、否定了一个学科当前工作者的劳动价值;
3、否灭了一个学科在未来会取得的进一步的成绩。
而这些,都是其个人主观的。
从这个角度讲,笔者觉得,对这种严重没有学术道德的文痞,讽刺已经是最为轻微的否定情绪了。


针对笔者自身的讽刺性言论,笔者郑重声明:
如果,笔者自身,以无知的角度,恶意攻击自己无知的学科,大家也可以来讽刺我,我无话可说

但对于争论过程中,仅仅因为观点不同,就进行讽刺,甚至语言侮辱的行为,笔者是赤裸裸的鄙视的。
 
 
 
 

2 个评论

按照你的资格论来看,会用资格论或者道德论否定言论的你,被你鄙视应该是我和那位姑娘等人的荣耀,
https://www.lundao.com/article/428

要评论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