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小评——谈谈工作中“木桶效应”的不适应性,并提出扩展理论
==== 小事 ====
早间看新闻,说是今天中午,这一届高考成绩就要出来了。回想当年的自己,感慨很多。
进入大学,终不过还是学生,真正走向社会,才会发现学习和实际工作的区别。比如,这里要和大家探讨的“木桶效应”(也可能被叫做“水桶效应”、“木桶定律”、“木桶法则”等等):
==== 小评 ====
相信这个论调,大家都应该听说过。
如果没有,可以去质问自己的老师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个论调,是和学习直接挂钩的。偏科造成的成绩失衡,会给成绩造成直接的不良影响。
然而,当一个学生(准确的说,是原本是学生的准工作人员)离开校园,真正的步入社会,他就会发现,实际上的社会工作,并不需要像个水桶一样要求自己的能力绝对均衡。
比如,对于一个程序员来讲,有机化学、天体物理、遗传定律、诗词格律,这些知识,是无用的。当然,并不是说知识本身无用,而是,从普遍意义角度讲,除非从事直接相关的开发工作(比如开发天体物理中模拟运行软件),否则,这些知识,对程序开发角度讲,就是无用。相反,过于旁杂的涉猎,势必会分担自然人的精力。
社会工作和学习不同。当然,笔者并不是否定学习,而是,两者之间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
校园的学习,是广义的(或者相对于某专业内部的有范围的广义)教育。实际的工作,细化程度远远高于校园教学。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无法明确定位今后的工作方向,广泛的学习涉猎,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然而,真正走向社会,已经不是单纯的学习过程了,而是打虎下山,将自己学习到的本领进行实际的应用。在这个持续的过程中,可能因为发展的需要,需要再进行充电式的学习,这种学习的针对性,也已近很强了。
面对社会工作,针对已经不再适应了的“木桶效应”,笔者提出了一个新的定理,“刺刀效应”:
敌人有很多弱点:头颅、哽嗓、心口、各处大血管……
在实际的拼杀中,没有必要对各个弱点都实施打击,而这种做法,无意的幼稚的,甚至可以说,在实战中是自杀性的。杀敌,完成对敌一处要害的有效攻击,即可。
这个杀敌的模式,完全符合工作特性了。
比如,算法程序员,不需要了解界面的美化程度,只需要设计出高效率的程序即可。
毕竟,工作中,工作的目标,往往是单一明确的。
早间看新闻,说是今天中午,这一届高考成绩就要出来了。回想当年的自己,感慨很多。
进入大学,终不过还是学生,真正走向社会,才会发现学习和实际工作的区别。比如,这里要和大家探讨的“木桶效应”(也可能被叫做“水桶效应”、“木桶定律”、“木桶法则”等等):
木桶定律是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 小评 ====
相信这个论调,大家都应该听说过。
如果没有,可以去质问自己的老师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个论调,是和学习直接挂钩的。偏科造成的成绩失衡,会给成绩造成直接的不良影响。
然而,当一个学生(准确的说,是原本是学生的准工作人员)离开校园,真正的步入社会,他就会发现,实际上的社会工作,并不需要像个水桶一样要求自己的能力绝对均衡。
比如,对于一个程序员来讲,有机化学、天体物理、遗传定律、诗词格律,这些知识,是无用的。当然,并不是说知识本身无用,而是,从普遍意义角度讲,除非从事直接相关的开发工作(比如开发天体物理中模拟运行软件),否则,这些知识,对程序开发角度讲,就是无用。相反,过于旁杂的涉猎,势必会分担自然人的精力。
社会工作和学习不同。当然,笔者并不是否定学习,而是,两者之间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
校园的学习,是广义的(或者相对于某专业内部的有范围的广义)教育。实际的工作,细化程度远远高于校园教学。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无法明确定位今后的工作方向,广泛的学习涉猎,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然而,真正走向社会,已经不是单纯的学习过程了,而是打虎下山,将自己学习到的本领进行实际的应用。在这个持续的过程中,可能因为发展的需要,需要再进行充电式的学习,这种学习的针对性,也已近很强了。
面对社会工作,针对已经不再适应了的“木桶效应”,笔者提出了一个新的定理,“刺刀效应”:
刺刀杀敌,有效攻击一处要害,即可。
敌人有很多弱点:头颅、哽嗓、心口、各处大血管……
在实际的拼杀中,没有必要对各个弱点都实施打击,而这种做法,无意的幼稚的,甚至可以说,在实战中是自杀性的。杀敌,完成对敌一处要害的有效攻击,即可。
这个杀敌的模式,完全符合工作特性了。
比如,算法程序员,不需要了解界面的美化程度,只需要设计出高效率的程序即可。
毕竟,工作中,工作的目标,往往是单一明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