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地引用奥卡姆剃刀理论?


奥卡姆剃刀(英语:Occam's Razor, Ockham's Razor),又称“奥坎的剃刀”,拉丁文为lex parsimoniae,意思是简约之法则,是由14世纪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约1287年至1347年,奥卡姆(Ockham)位于英格兰的萨里郡)提出的一个解决问题的法则,他在《箴言书注》2卷15题说“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换一种说法,如果关于同一个问题有许多种理论,每一种都能作出同样准确的预言,那么应该挑选其中使用假定最少的。尽管越复杂的方法通常能作出越好的预言,但是在不考虑预言能力(即结果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假设越少越好。


我看到这个理论似乎被许多人在许多地方引用,大概是说事情应该或事实上是向最简化的方向进行的。然而这个仅仅是理论,只是一种启发性的想法,并不具有任何的切实的指导意见。那我们应该如何的引用这个理论来解释事情呢?
已邀请:

若风 - 崇尚公平,平等,民主,自由。努力成为一名真正的基督徒。支持全球化和多元化。 不是游戏主播若风。所有言论都只是一家之言,权当笑话看看就好,千万别较真。

推荐来自: asayahaku WangMT 我心无忧 Joker Joey archering更多 »


奥康剃刀定律(Occam's Razor, Ockham'sRazor),原话是:Do not multiply entities beyond  necessity, but also do not reduce them beyond necessity。--“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奥康剃刀定律一般用的原句的前半段),由中世纪英国哲学家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提出。《箴言书注》2卷15题说“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


【哲思征文】恋爱是否需要奥康的剃刀?


奥卡姆剃刀原则是奥卡姆(全称是「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kham」)当年说过的某句话的前半部分。那一句话是:Do not multiply entities beyond necessity, but also do not reduce them beyond necessity.
按照我的理解,这句话的前半句才是剃刀原则。


「奥卡姆剃刀原则」是正确的吗? - 回答作者: 罗心澄
 
不知道这两人哪里搞来的资料,说原作者说的话有后半句,大家有兴趣可以去考证一下。
 
然后呢,维基百科里面说的是


While it has been claimed that Ockham's razor is not found in any of his writings, one can cite statements such as Numquam ponenda est pluralitas sine necessitate [Plurality must never be posited without necessity], which occurs in his theological work on the 'Sentences of Peter Lombard' (Quaestiones et decisiones in quattuor libros Sententiarum Petri Lombardi (ed. Lugd., 1495), i, dist. 27, qu. 2, K).


 
反正也搞不清楚具体情况了,不过,我个人比较喜欢维基百科的这种表述:


Plurality must never be posited without necessity


该怎么翻译?中英文双双不及格的我先将就这么理解吧,没必要就别乱假设来假设去的,把假设搞得那么复杂。
 
再看看科学松鼠会里的一个文章,


在现代科学的语境下,我们说到狭义的剃刀原则时,一般是这样的:“当两个假说具有完全相同的解释力和预测力时,我们以那个较为简单的假说作为讨论依据。”(有一些科学哲学家对此进行过扩充,不过我们不讨论扩充的版本。)



那奥卡姆剃刀能干什么呢?通常它是用来解决科学vs.非科学的争端的。


奥卡姆剃刀到底是个怎样的法则?
 
好了,本来就是大概那么个意思,没事就别生事,除非不生事会出事。
 
大体赞成扫雷同学的观点,这只是一种指导思想,不是绝对真理。是有适用范围和特定的作用的。
 
首先是,在无法区分优劣的前提下,进行的选择
 
其次是,这个增减的对象是假设而不是前提。
 
再者是,这个指导思想是为了便于开展研究而不是用来保证正确性的,虽然,这个原则一定程度上会自带一点点筛选功能。
 
最后,实际应用中,若无必要这个限制,应该理解成,必要性不够明显的话。因为,既然用到假设了,就说明对真实情况了解很少,有没有必要是说不太清楚的。只能从预期的回报来评估必要性。所以,有可能这个指导原则是没问题的,只不过在判断是否必要的时候,一定存在误差,所以实际操作中必然会出现差错。如果我明确知道不必要,我没事增加一个假设条件不是给自己添堵吗?但有时候,大家都以为不必要的时候,恰好可能是必要的。而大家都以为有必要的时候,这个想法可能是多余的。
 
接下来我们举个例子,现在大家对宇宙起源之类的研究大多靠猜,然后再去设计实验或者采用一些科学手段推理。这个事情太复杂了,我们以一个极度贫穷的村落有一栋豪华的大房子来代替(据观察,耗费非常惊人,只有国家首富级别的富翁才可能承担得起费用),然后我们发现了这个房子,不知道这么穷的地方怎么能有这么奢华的房子,房主不在,而村民都表示不知内情。于是,我们就开始对这个房子出现在这里的原因进行推测。
 
A:恰好有个非常低调的大富豪看重这块地,这是他的房子。
B:这个房子看上去像是伪装过的军事设施,应该是国家出钱修的特殊用途的建筑。
C:这是某个大贪官的,选址偏僻为了不招惹人。
D:有一个普通的老人,但是德高望重,刚好喜欢这个地方,他具有很强的号召力能让别人给他捐款,如果方圆五十里之内的人,每个人捐一年的收入,那么这笔钱就够了。如果没人捐半年收入,那么就需要一百里以内的人都参与进来。而且他还让所有人不要告诉外人为他保密,所以村民也不告诉我们为什么。
 
A,B,C三个可能性都比较简单,D比较繁琐。一开始选择D去调查,那么就很麻烦了,先确定存不存在这么个人就很麻烦,德高望重不是很容易判定的条件。号召力也不好判断。最过分是假设他要求别人保密了。就算你什么证据也没找到,还是很难排除这个可能性的存在,因为一开始之所以把假设搞这么复杂,不满足这些复杂的条件,就会无法成立,一系列的假设是为了自圆其说。
 
相较而言,A,B,C就比较简单,首先调查对象很简单,其次,找到这些对象之后,针对性调查就可以。存在满足条件的,就保留这种假设的可能性。经核查,符合条件的对象不存在,那么就排除这个可能性。就算D是对的,排除ABC可能逗比D来得容易。
 
通过ABC归纳发现,核心条件是有钱,有保密需要,通过D去归纳也更麻烦。如果真相在所有已经列出来的假设之外,简单的假设对于寻找到真相也更好好处,因为特征的把握更容易。
 
回到概率来说,越是简单的事,发生概率可能会越高,选择简单的假设,接近真相甚至撞见真相的可能性就会越高。
 
总的来说就是,试错成本低,正确概率高。只要不迷信这个剃刀的威力,这把剃刀还是很好用的。

李大伟 - 喜欢清晨的阳光啊(笑)

推荐来自: WangMT Joey asayahaku 若风 道不远人

这个理论是用来节省资源(脑细胞/运算量)的,不是真理,也不能带来真理

✔ 用[节省下来的资源]来追求真理
✘ 遵守剃刀理论带来真理
✘ 剃刀理论就是真理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举例(原因自己思考):

绝大部分游戏的物理引擎 是按照Newton物理来运作的
尽管相对论更准确

绝大部分计算机底层 是按照Turing machine来实现的
尽管lamdba算子更简洁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