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病了,不是矫情”
在上一篇文章里,我曾说过很多人对于抑郁症的认识有一个误区,那就是没有把心境障碍当作一种疾病,而是简单的将他视为矫情。
这样的认知,其实对患者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因为对于每一个心境障碍的患者来说,他们最需要的就是来自于外界的支持和帮助,在他们自己无法克服疾病的时候,来自外界的力量,就是他们克服疾病的唯一途径。
但在现实当中,患者的求助却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忽视,甚至被曲解,被嘲讽。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将矫情这个标签,贴在患者身上,将他们所有的痛苦,挣扎全部视为弱者的自我逃避,懦弱的不良心态,或者是因为自私狭隘而产生的负面情绪。
而这样的行为,无疑是对患者致命的打击,因为对于心境障碍的患者来说,主动“求救”已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了,如果再加上来自外界的敌意与攻击,很多患者为了避免成为那个被嘲讽,被挖苦的对象,就会放弃自己求救的机会,最终在痛苦的深渊里一点一点走向灭亡。
因此,外界的态度往往会决定一个患者的命运,如果来自外界的是敌意,迎接患者的就是悬崖,但如果来自外界的是理解,迎接患者的也许就是新生。今天这篇文章,就是想告诉大家一件事情:“我是病了,不是矫情”
接下来,我会为大家阐述什么是心境障碍,什么是矫情,以及心境障碍的成因。
先说第一点,什么叫心境障碍。心境障碍,也被称作为情感性精神疾病,也就是说,所有的心境障碍,都是一种疾病,而不是简单的情绪问题。具体表现出来,就是我们常见的抑郁症,躁郁症,恶劣心境障碍,环性心境障碍等等疾病,其形式多为抑郁,焦虑,躁狂等直接的情感体验。
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能被定性为病态的抑郁,躁狂,焦虑等情感体验,其本质就与我们日常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是不同的。
比如抑郁这个词,通常提到抑郁,我们会认为,抑郁就是不开心,不开心的原因就是因为生活里有了些不顺心的事情,这种不开心人人都会有,这个时候自我调整调整也就好了,压根不至于去看医生或者服药来解决问题。
但在抑郁症中,抑郁与我们日常当中理解的不开心是有本质的区别的。首先,作为一种疾病,抑郁症必有其病因。最直接导致他们情绪低落,产生自杀心理的是大脑的病变。即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开心或不开心已经不取决于他们本身,而是由于大脑自身的问题,不能分泌出足够的5-羟色胺(5-HT)和甲肾上腺素(NE),从而直接导致了长久的抑郁情绪。
其次,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抑郁所带来的痛苦程度,是外人永远无法想象的。作为曾经抑郁过的人,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绝望,汹涌的绝望,感觉心在往下坠,我像是被关押在了永恒的黑暗里然后被人用针一针一针扎着心脏,而我却无力逃脱。而这仅仅是我个人的体验,很多重度抑郁患者比我还要痛苦的多,这种痛苦,压根不是一句“不开心”所能形容的。
也就是说,作为一种病态的情感体验,他与矫情是完全不沾边的,因为它源于大脑层面的病变,而不是因外物造成的暂时性心情不好,并且这种病态的情感,远比所谓的矫情痛苦千万倍,并且是外人永远无法体会的。除非是当事人,外人永远无法体会的到痛苦的程度,究竟有多深。
接下来我要谈的,是心境障碍的成因。如果你能明白这些,你理解为什么我会说心境障碍不是矫情,而导致我们患有心境障碍的也绝不是因为出于我们自身能力不足而产生的逃避行为。
在导致心境障碍的原因当中,遗传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虽然目前没有研究直接指出心境障碍会随着基因直接遗传给下一代,但是对于心境障碍来说,的确存在明显的家族集中性。举例来讲,在家系调查发现,抑郁症患者的亲属患病概率比一般人群的概率高出10-30倍,而且血缘关系越近发病的几率越高,躁郁症亦是如此,也就是说心境障碍具有遗传倾向性,如果家族中有人患有心境障碍,那么作为他的亲戚就有可能会因此患病。
其次,是来自于其他疾病所导致的心境障碍。曾经有一个人在一次车祸后,突然就性情大变,具有强烈的攻击性并且极易激惹,被诊断为躁狂症,但是在随后的会诊当中,医生们发现他的躁狂症是由于脑外伤导致颞叶受损而引起的病理症状,再比如说脑炎患者在康复后,如果生活发生了重大变故,打破了原有的常规与刻板(常规与刻板对于脑部损伤患者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么他就有可能变得十分暴躁,不可理喻,又或者抑郁不已,悲痛到无法自拔,继而对生活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再次,酒精或药物的滥用也会导致心境障碍的发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酒精所致的精神障碍。长期或大量的酗酒会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巨大的损害,继而导致一些精神症状。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就是通常我们所谓的“发酒疯”,另一种急性酒精中毒引起的精神障碍称为病理性醉洒,即小量的酒就引起严重的精神症状,表现为意识模糊有强烈的兴奋性和攻击行为,或可出现片段的幻觉和妄想,持续数分钟和数小时不等。而慢性酒精中毒时,患者的精神障碍可表现为逐渐加重的人格改变和智能衰退,并常伴有各种内脏器官的严重病变。因此对于酒精和一些药物,我们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滥用,造成不必要的惨剧。
此外,外源性的中毒也会导致心境障碍的产生。例如1953年在日本的熊本县水俣湾附近渔村,曾经发生过大规模“水俣病”,患病的人集中表现出了精神迟钝、性格异常、智力迟钝、大发作性癫痫、发笑、意识模糊、惊厥、抑郁、躁狂等一系列的精神症状,最后一部分人因此死于自杀。当时很多人都很疑惑,为什么好好的人突然就变成了这个样子?随着调查的深入了解,才发现导致全村人出现精神病的是因为来自外界的汞中毒,因为神经系统的被破坏才导致的精神异常。也就是说外在的中毒,也会导致精神疾病(包括但不限于心境障碍)的产生。
最后,是来自外界的应激刺激和心理发育过程当中的受挫,也会导致心境障碍。因为来自外界的心理创伤,几乎可以摧毁掉任何已经发育良好的心理成分,哪怕是看起来“轻微”的心理创伤。
而外界的应激刺激,恰恰又会为人们带来心理上的创伤,心理上的创伤又会影响心理发育过程使其受挫,而心理发育的过程如果受挫,那么在面对接下来的生活中,就会出现更多的问题。
因为对于我们每个个体而言,所处的心理发育阶段不同,我们面对事情时的应对能力也就不同(比如三岁的孩子和八岁的孩子在面对父母离婚的时候就有截然不同的反应),这也将对个体的心理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但是如果由于一些应激事件的发生,我们的心理发育过程就会随之受到影响,有可能会因此停滞,也有可能会因此超前发育,如果因此停滞,那么在日后面对事件处理的时候可能会没有相应的应对能力,陷入一个死循环,但是如果超前发育又会造成一种“假性成熟”,为日后的心理发展埋下更深的隐患,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同时,来自外界的应激刺激不但对我们的心理发育影响重大,还对我们面对事件的行为模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人类在面对应激时,如果感到当前的挑战似曾相识,就会采用与当时相似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称之为“退行”到“固着”点,在面对应激性刺激的时候,个体的心理发育程度越低,这种刺激带来的创伤就会越大,并更具毁灭性,也更难以消除这种创伤。
举例来讲,一个成人在婴儿阶段的时候,如果没有得到来自父母足够的关爱,他就会放声大哭,焦躁不已,这种刺激就等于在他婴儿时期就埋下了一颗种子,即便在他成年以后,面对相似的情况时他就不能有很好的面对方式,而是依然延续婴儿时期的处理方式——如大哭,焦虑等等。
因此,这种应激刺激与心理发育过程的受挫一方面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发育成熟程度,一边影响着我们面对事情时的处理模式,但是心理发育程度与处理事件时的方法又是息息相关互相影响的,所以某种程度上说,很多精神疾病(包括心境障碍)就是由应激事件与心理发育受挫引起的。
简而言之我想表达的就是“我是病了,不是矫情”,首先心境障碍不是矫情,是一种疾病,其次心境障碍的发病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即使我在这篇文章里说了很多,可是依旧是不全面的,所以请各位不要再用简单的“矫情”二字来形容心境障碍,因为疾病与矫情之间,有着天壤之别.
(参考资料:《精神病学》,《精神分析:案例解析》)
这样的认知,其实对患者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因为对于每一个心境障碍的患者来说,他们最需要的就是来自于外界的支持和帮助,在他们自己无法克服疾病的时候,来自外界的力量,就是他们克服疾病的唯一途径。
但在现实当中,患者的求助却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忽视,甚至被曲解,被嘲讽。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将矫情这个标签,贴在患者身上,将他们所有的痛苦,挣扎全部视为弱者的自我逃避,懦弱的不良心态,或者是因为自私狭隘而产生的负面情绪。
而这样的行为,无疑是对患者致命的打击,因为对于心境障碍的患者来说,主动“求救”已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了,如果再加上来自外界的敌意与攻击,很多患者为了避免成为那个被嘲讽,被挖苦的对象,就会放弃自己求救的机会,最终在痛苦的深渊里一点一点走向灭亡。
因此,外界的态度往往会决定一个患者的命运,如果来自外界的是敌意,迎接患者的就是悬崖,但如果来自外界的是理解,迎接患者的也许就是新生。今天这篇文章,就是想告诉大家一件事情:“我是病了,不是矫情”
接下来,我会为大家阐述什么是心境障碍,什么是矫情,以及心境障碍的成因。
先说第一点,什么叫心境障碍。心境障碍,也被称作为情感性精神疾病,也就是说,所有的心境障碍,都是一种疾病,而不是简单的情绪问题。具体表现出来,就是我们常见的抑郁症,躁郁症,恶劣心境障碍,环性心境障碍等等疾病,其形式多为抑郁,焦虑,躁狂等直接的情感体验。
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能被定性为病态的抑郁,躁狂,焦虑等情感体验,其本质就与我们日常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是不同的。
比如抑郁这个词,通常提到抑郁,我们会认为,抑郁就是不开心,不开心的原因就是因为生活里有了些不顺心的事情,这种不开心人人都会有,这个时候自我调整调整也就好了,压根不至于去看医生或者服药来解决问题。
但在抑郁症中,抑郁与我们日常当中理解的不开心是有本质的区别的。首先,作为一种疾病,抑郁症必有其病因。最直接导致他们情绪低落,产生自杀心理的是大脑的病变。即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开心或不开心已经不取决于他们本身,而是由于大脑自身的问题,不能分泌出足够的5-羟色胺(5-HT)和甲肾上腺素(NE),从而直接导致了长久的抑郁情绪。
其次,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抑郁所带来的痛苦程度,是外人永远无法想象的。作为曾经抑郁过的人,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绝望,汹涌的绝望,感觉心在往下坠,我像是被关押在了永恒的黑暗里然后被人用针一针一针扎着心脏,而我却无力逃脱。而这仅仅是我个人的体验,很多重度抑郁患者比我还要痛苦的多,这种痛苦,压根不是一句“不开心”所能形容的。
也就是说,作为一种病态的情感体验,他与矫情是完全不沾边的,因为它源于大脑层面的病变,而不是因外物造成的暂时性心情不好,并且这种病态的情感,远比所谓的矫情痛苦千万倍,并且是外人永远无法体会的。除非是当事人,外人永远无法体会的到痛苦的程度,究竟有多深。
接下来我要谈的,是心境障碍的成因。如果你能明白这些,你理解为什么我会说心境障碍不是矫情,而导致我们患有心境障碍的也绝不是因为出于我们自身能力不足而产生的逃避行为。
在导致心境障碍的原因当中,遗传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虽然目前没有研究直接指出心境障碍会随着基因直接遗传给下一代,但是对于心境障碍来说,的确存在明显的家族集中性。举例来讲,在家系调查发现,抑郁症患者的亲属患病概率比一般人群的概率高出10-30倍,而且血缘关系越近发病的几率越高,躁郁症亦是如此,也就是说心境障碍具有遗传倾向性,如果家族中有人患有心境障碍,那么作为他的亲戚就有可能会因此患病。
其次,是来自于其他疾病所导致的心境障碍。曾经有一个人在一次车祸后,突然就性情大变,具有强烈的攻击性并且极易激惹,被诊断为躁狂症,但是在随后的会诊当中,医生们发现他的躁狂症是由于脑外伤导致颞叶受损而引起的病理症状,再比如说脑炎患者在康复后,如果生活发生了重大变故,打破了原有的常规与刻板(常规与刻板对于脑部损伤患者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么他就有可能变得十分暴躁,不可理喻,又或者抑郁不已,悲痛到无法自拔,继而对生活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再次,酒精或药物的滥用也会导致心境障碍的发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酒精所致的精神障碍。长期或大量的酗酒会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巨大的损害,继而导致一些精神症状。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就是通常我们所谓的“发酒疯”,另一种急性酒精中毒引起的精神障碍称为病理性醉洒,即小量的酒就引起严重的精神症状,表现为意识模糊有强烈的兴奋性和攻击行为,或可出现片段的幻觉和妄想,持续数分钟和数小时不等。而慢性酒精中毒时,患者的精神障碍可表现为逐渐加重的人格改变和智能衰退,并常伴有各种内脏器官的严重病变。因此对于酒精和一些药物,我们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滥用,造成不必要的惨剧。
此外,外源性的中毒也会导致心境障碍的产生。例如1953年在日本的熊本县水俣湾附近渔村,曾经发生过大规模“水俣病”,患病的人集中表现出了精神迟钝、性格异常、智力迟钝、大发作性癫痫、发笑、意识模糊、惊厥、抑郁、躁狂等一系列的精神症状,最后一部分人因此死于自杀。当时很多人都很疑惑,为什么好好的人突然就变成了这个样子?随着调查的深入了解,才发现导致全村人出现精神病的是因为来自外界的汞中毒,因为神经系统的被破坏才导致的精神异常。也就是说外在的中毒,也会导致精神疾病(包括但不限于心境障碍)的产生。
最后,是来自外界的应激刺激和心理发育过程当中的受挫,也会导致心境障碍。因为来自外界的心理创伤,几乎可以摧毁掉任何已经发育良好的心理成分,哪怕是看起来“轻微”的心理创伤。
而外界的应激刺激,恰恰又会为人们带来心理上的创伤,心理上的创伤又会影响心理发育过程使其受挫,而心理发育的过程如果受挫,那么在面对接下来的生活中,就会出现更多的问题。
因为对于我们每个个体而言,所处的心理发育阶段不同,我们面对事情时的应对能力也就不同(比如三岁的孩子和八岁的孩子在面对父母离婚的时候就有截然不同的反应),这也将对个体的心理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但是如果由于一些应激事件的发生,我们的心理发育过程就会随之受到影响,有可能会因此停滞,也有可能会因此超前发育,如果因此停滞,那么在日后面对事件处理的时候可能会没有相应的应对能力,陷入一个死循环,但是如果超前发育又会造成一种“假性成熟”,为日后的心理发展埋下更深的隐患,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同时,来自外界的应激刺激不但对我们的心理发育影响重大,还对我们面对事件的行为模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人类在面对应激时,如果感到当前的挑战似曾相识,就会采用与当时相似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称之为“退行”到“固着”点,在面对应激性刺激的时候,个体的心理发育程度越低,这种刺激带来的创伤就会越大,并更具毁灭性,也更难以消除这种创伤。
举例来讲,一个成人在婴儿阶段的时候,如果没有得到来自父母足够的关爱,他就会放声大哭,焦躁不已,这种刺激就等于在他婴儿时期就埋下了一颗种子,即便在他成年以后,面对相似的情况时他就不能有很好的面对方式,而是依然延续婴儿时期的处理方式——如大哭,焦虑等等。
因此,这种应激刺激与心理发育过程的受挫一方面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发育成熟程度,一边影响着我们面对事情时的处理模式,但是心理发育程度与处理事件时的方法又是息息相关互相影响的,所以某种程度上说,很多精神疾病(包括心境障碍)就是由应激事件与心理发育受挫引起的。
简而言之我想表达的就是“我是病了,不是矫情”,首先心境障碍不是矫情,是一种疾病,其次心境障碍的发病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即使我在这篇文章里说了很多,可是依旧是不全面的,所以请各位不要再用简单的“矫情”二字来形容心境障碍,因为疾病与矫情之间,有着天壤之别.
(参考资料:《精神病学》,《精神分析:案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