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否存在认知或理解力的极限?

譬如猫狗一类的生物虽然能学习一些习惯反应但是不可能理解微积分。
人类的学习认知能力是否也存在一个极限,当人类的知识储备达到这个极限之后便无法再认知更加高深的内容了?
 
已邀请:

青年陈尘 - 我总是在提防着因多思而产生的虚无

推荐来自: 路人蝙 秋风暖暖 Joey shunin rix 浮生未半 伟强 王靖淇 若风 bloodbath Eidosper更多 »

既然这个问题在哲学的话题下,那我尝试着用康德哲学的观点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康德哲学刚刚接触不多,仅作参考。如有疏漏,还请大家指出。

 
康德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分别在“人可以认识什么(人可以知道什么)”,“人的欲望能力(即人应该做什么)”,“人的情感能力(人可以希望什么)”三个方面对整个人类的认识与发展过程做了深入的研究,概括一句就是“人是什么”而题主所问的恰好是《纯粹理性批判》所探讨的内容。
 
要谈康德对人的认识能力的探讨则必须要提到休谟。作为经验论哲学的最后一人,也是将经验论贯彻到底的人,休谟的怀疑论挑战了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作为经验论的贯彻者,休谟只认同人对经验过的事物所产生的判断,而没有经验过的事物,例如联想的事物,则不在他的承认范围内。这就使认识活动局限在了个人感官的世界里,使自古以来对知识普遍必然性(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客观性)的认识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个挑战使得“近代科学何以可能”成为一个亟待被解决的问题。而康德提出,休谟无法驳倒人具有“考察认识的能力”。(即人是有怀疑认识的能力本身即是一种普遍的认识)由此康德在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了讨论:
 
1.认识能力需要怎样的条件?
2.认识能力运用的范围和界限在哪?
3.对理性的批判。
4.用来批判理性的还是理性,但这种理性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工具理性(举一例子:我们分析某一生物的发展过程,要通过取样,分析,对比等过程,这种理性可以视为是工具理性的一种),而是自觉的,能动的,自我批判的理性。
 
在这里要探讨这些问题,就必须要提到康德对感性,知性,理性的分析,由于具体说清这些太过长篇大论,也确实有些超出我的能力范围,接下来我来说一下结论吧。康德认为,知识从一开始就面临两方面的构成:
 
1.自在事物的刺激
2.知性的先天成分
 
自在事物即是事物本身,而知性的先天成分则可以举一例说明:人对知识的掌握与学习是后天的,但人本身的思考能力,逻辑先在,是先验的(先验即是最初的,先验的逻辑或思维能力先于认识活动本身)。
 
基于此,康德展开了哥白尼式的革命:
 
1.知识的普遍必然性来源于经验中的先天成份
2.一切有理性者或认识主体在认识一个对象时所不得不遵守的规律的性质
3.认识对象就对我们表现出某种“客观性”来自于我们自己固定不变的先天认识结构
4.这种由主观性所建立起来的客观性,而不是离开主体的自在之物那种现成的绝对客观性
5.认识的过程就不是对象为我们立法,而是“人为自然立法”

 
所谓哥白尼式的革命其实就是说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认识到的东西,被我们认为是客观的东西实际上源于我们的主观,而赋予其普遍性的东西恰恰是人所先天拥有的认识结构(例如逻辑先在)。所以不是客观事物就是那样,而是我们把自己的“普遍”赋予了事物。所以是“人为自然立法”。
 
如果更简单得说,实际上就是康德认为,我们认识到的只有“现象”,而“现象”背后的自在之物本身(物自体)是不可认识的。这就是第四条的结论基础。实际上,康德在回应休谟的挑战时对认识论所作的最重要的战略性调整就在于把现象和自在之物分割开来,我们所认识的只是现象,自在之物不可知。但现象自有现象的规律,只要我们满足于现象的知识,我们就能够克服对这些知识的怀疑论而建立起它们在现象界的普遍必然性和客观性(这两者在康德看来是一回事)。
 
因为现象是可以认识的,但物自体本身是不可认识的。对现象的经验是实在的,由此发现的现象界的规律也是实在的,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哥白尼式革命的意义,对比如下:
 
传统认识论:观念符合对象
人为自然立法:对象符合观念。

 
人面对自然界并不是像小学生一样被动接受教训。而是一手原理一手实验去迫使自然界回答人的问题。(即通过经验的方式,以实验精神为基础,探索得到的规律)
 
那么到这里,物自体本身到底有什么用,为什么要提出物自体(自在之物)呢?
 
实际上是为了保证由我们的感官受它刺激而产生的那些知觉印象所构成的对象具有实在性;为了给我们的认识树立一个“到此止步”的界碑,以此为标准,我们就可以对凡是离开感性而直接针对自在之物的断言和描述作出“不可知”的结论,把知识限制在感官世界的范围内,以保证我们的知识都是货真价实的知识而非伪科学;更重要的是为了给虽然不可知、但却应当相信的东西如自由意志、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留下地盘,即他说的:“我不得不悬置知识,以便给信仰腾出位置。” (当然这最后一条最后属于康德道德哲学的范畴了,这里就不多谈了。)
 
所以到了最后,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康德认为人可以认识的是现象,而本质的物自体本身不可认识,一旦所求事物超出了可经验的现象范畴,那么也将变得不可认识。二律背反的认识造成了康德在物自体认识面前的怯步。虽然后来的黑格尔用矛盾的观点解决了康德对物自体本身的矛盾的问题(是黑格尔自己认为他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康德的这一思考仍旧有着极大的思考价值,(而且我个人并不认为黑格尔的矛盾观点就真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既然有不可认识之物,人的认识就必然存在极限。在哲学上可以这样解释,而具体的人脑的信息处理的极限,恐怕要更多地仰仗生物学的知识来解答。而这里就有趣了,如果人通过生物学的知识认识到人的信息处理具有极限,那么这还是极限吗?
 
由于学识限于本科,仅能做此答复。如有疏漏还请大家指出,如有不能理解的地方,请了解经验论发展以及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谢谢。
 
部分内容摘自邓晓芒,赵林先生合著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西方哲学史》。
 
陈尘

若风 - 崇尚公平,平等,民主,自由。努力成为一名真正的基督徒。支持全球化和多元化。 不是游戏主播若风。所有言论都只是一家之言,权当笑话看看就好,千万别较真。

推荐来自: rix Joey 路人蝙 Ddawns

谢谢@rix 邀请。
 
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哲学理论基础也没有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基础作为支撑,仅简单谈谈个人想法,谬误概率极高,不想入坑者尽快逃离,不然,出现什么偏差,我跑得比谁都快,我不会负责的!


譬如猫狗一类的生物虽然能学习一些习惯反应但是不可能理解微积分。
 
人类的学习认知能力是否也存在一个极限,当人类的知识储备达到这个极限之后便无法再认知更加高深的内容了?


 
为了稳妥点,我们把视线放在五千年前,随便找一个绝顶的天才都可能是完全不能理解微积分吧?或者换个思路,即使有某个绝绝绝顶的天才,他在文字出现前脑洞大开,有了对微积分的初步构想,我相信他的想法也难以流传下来,鉴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绝大多数人对于这种“奇技淫巧”应该是毫无兴趣的,而他应该也不会同时被上天眷顾能搞出一套能流传于世的文字并且把这个思想记录下来以便流传。
 
我想表达的是,人类的认知和理解能力的上限受工具影响非常大!我们现在认为理论上的上限完全有可能会被新工具的出现突破。而且生产力水平也决定了,人们可以投入研究的时间总和。
 
一. 对认知上限产生过重要影响的部分工具列举:
1. 语言,思想可以交流了,而且具备了流传的基础
2. 文字,让思想可以比较完整而保真地流传下来
3. 纸张为代表的载体(某种意义上,现在的大容量储存设备也算),让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被大量而且完整地保存下来
4. 搜索技术,图书分类到搜索引擎等等,让人们能快速锁定有用信息
 
总的来说就是:让信息共享越来越高效,前人的贡献成果利用得越来越好,人们研究的起点不断提高。
 
二. 生产力提高带来的重要影响:
1. 生产力提升决定人类可以有更多时间用于思考如何改善生活,探索未知的世界而不至于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反复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
2. 越来越细化而且完善的分工合作体系使人们理论上可以在各个细分领域不断突破上限(得益于技术的进步,可以明确分工的同时高效取得协同效应)
3. 人们有能力投入更多资源去进行认知上限的突破,而且失败的结果也不再不能承受(比如说,我们可以投入很多钱去研究各种高新技术,理论上可以不占用人们用于生存的资源)
4. 有能力生产更加高端的工具用来帮助人类突破认知上限
 
总结一下,由于生产力提高和工具强化的共同作用(二者之间也是互相促进),我们可以不断突破理论上的认知上限。个人的认知上限受限于生命的有限性理论上应该可以推算出认知或者理解极限,但是随着新的工具出现,我们与前人的“交流”成为可能,我们可以不断获得更高的起点,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不断突破人类这个群体的认知上限。
 
当然,理论上我们可能会跟人类奔跑速度一样,可能会存在某个“上限”。比如说,我可以基本确定地说,人类不可能在一秒钟以内跑完一百米而生物学和物理学家可以把这个上限不断精确,也许是七秒或者八秒之类的一个比较精确的数据。
 
但是,当我们借助于工具之后,我们的移动速度完全可以超过100m/s,而且大大超过。根据我们现有的认知,普遍认为光速是不可超越的,那么我们都上限可能是光速或者很接近光速。但是考虑到我们的身体承受能力,我们可以达到的移动速度也许会比光速低很多很多。问题是,我们的认知本身就是在不断提高的,光速作为理论上的最高速度被否定的可能性存在吗?从目前的认知来说是几乎不存在的。但是,很多公认的“真理”都被不断否定,谁也保证不了“光速”会不会是下一个。同理,身体的承受能力的理论上限也许也会不断提高。因此,上限是什么?是很难判断的,也许比我们预想低很多。也许,比我们想象的上限还要高。
 
回到人类认知的上限,假设存在一个“上限”,这里我们认为是A. 问题是我们现在的认知水平到底是A的几成?如果跟据我们现有的认知去推算一个“上限”结果是B,这个B很可能因为我们现在已经达到A的九成所以非常精确,所以B约等于A。但也有可能由于我们认知水平才达到A的百分之一不到,所以我们推导出一个结论是A不存在。
 
曾经人们不理解能量守恒定律,所以我们以为工具的效率上限是百分之百,孜孜不倦去“发明”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永动机。目前为止,我们至少可以从很多方面去确定“永动机”是不可能存在的,也就是说能量的利用效率上限一定小于百分之一百。同样,我们可能会因为科学水平所限,我们暂时还没有发现一个本来就存在的“认知上限”。
 
因此,我个人认为,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说,我们的认知上限对于我们目前的认知来说应该是不存在的(即使利用各种工具推算出一个上限,也很有可能是错误的)。
 
但是,这个认知上限是有存在的可能性的。
 
 
 
 

bloodbath - 史诗级神经病患者、蠢癌晚期、想变胖的瘦子、对一切政治问题么有热情、擅长提供无价值答案

推荐来自: Eidosper 亦可喜 煎饼

前面有从哲学方面说的,这个问题可能更多的属于医学的范畴,但是我仔细看了一下问题,其实“人类的学习认知能力是否也存在一个极限,当人类的知识储备达到这个极限之后便无法再认知更加高深的内容了?”这句话指向一个问题,人类的知识是否可以穷尽世界?隐含了“我们对于当前世界的理解是建立在我们人类所共有的所有知识之上”这样一个前提的,当我们人类知识已经穷尽了对世界的认识,那么世界到底还有什么?以下内容完全是凭记忆东拼西凑得来,不尽不实之处请谅解,也希望有高人来解答。
前面有从康德哲学开始说的,这个问题从近代哲学的角度出发是有线索,相比而言,康德是一个跨时代的人物,在他之前,英国哲学比较偏向与经验论,而大陆哲学比较偏向唯理论,经验论发展到巴克莱和休谟有一个认识论的难题:就是我们现有的知识是通过一种叫做归纳判断的东西来实现的,比如说,我知道太阳每天从东升起,然后在西降落,我们的这个判断是基于“无数个昨天如此,今天也如此,明天也会如此”这样的一个归纳式判断,但在时间是无限延展的,那么我们并无法准确的判断太阳明天也会遵照这样的规律运作,大概就是刻舟求剑的意思,在我们关于对世界的认识上,我们的知识全部来源于此,所以,面对时间序列,我们的知识是不可靠的。康德作为一个大陆哲学家,看到休谟的论证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点懵逼,他那时的心理活动大概是“卧槽,还可以这样?”,然后他就开始着手去研究“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何以可能的”这样一问题(纯粹理性批判没看完,下面的论证更多的是对他的另外一本小部头著作《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的理解),他提出了一个物自体的概念,这个@青年陈尘     已经说的比较清楚,但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就是先天综合判断(这个概念解释起来很麻烦,我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我记得《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里面是用一个几何学的知识来说明的),我们整体的知识体系是通过先天综合判断显示出来的,先天综合判断是我们理解和认识外界事物的一个结构性框架,可以脱离于现实经验以纯粹形式的方式出现(形式的概念也很重要,亚里士多德四因说里面说的比较清楚,直接翻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前面几章就可以了)。世界总是以我们能够以这种纯粹形式可以理解的方式来呈现给我们,至于世界本身是什么,物自体的完全展现是如何的,换句话说,就是说就算有“物自体”这样一个东西,但我们也只能通过我们的先天综合判断的方式来理解世界,假如世界可以被分类,那么最简单的分类办法就是一个是“物自体”,另一个是“物自体”通过我们的认知结构而显现出来的样子,我们的认知结构已经决定了我们只能认识到“物自体”通过我们的认知结构而显现出来的样子,猫无法理解微积分是因为他的认知结构中无法通过一种类似人的方式来认识物体,在康德看来,这个情形并非是由于医学上的神经系统以及脑结构的差异,而是由于先天形式的给定性差异。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无法想象一个脱离于空间和时间之外的物体,因为空间与时间本身就是我们的认知结构的一部分,我们无法脱离空间与时间这样最基本的概念来认识世界,一切世界之物都存在在时间与空间的交叉构建中,虽然这个结论会被现代科学的发展推翻,但基本的理论等于说了一句什么也没说的话,我们无法在我们的认知的先天结构之外继续认知世界,就如同我们看不见某些特定的波长所反映的色彩,因为这些事物本身就是“无法被我们看见”的(请注意,我在这说的是看见,而并不是说它不存在,我在解释这种色彩的时候,已经开始不用色彩本身的含义而是用波长这样的概念了),这样的事物的无法理解性是其给定方式和我们自身理解结构造成的。这是其一。
第二,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其实我们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观念演化积累,就如同我前面说的,我们对于色彩的理解会通过另外一些概念的认识而加深,比如说我们开始利用波的概念来理解色彩,我们在更加微观的世界来了解物体,但是,只要“物自体”这样一个东西的存在,那么,始终就有一个世界是我们从根本上无法认知的,但是它又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人类的知识到底会不会随着对微观世界的研究而实现我们队世界基本构造的颠覆性认知,这要依靠科学自身的发展,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当我们面对一个事物,我们可以用物理学的角度来认知、也可以用化学的方式来认知、还可以用生物的方式来认知,诸如此类,一门事物世界的学科因为其学术范式以及方法论的存在本身就从一定视域出发的“朝向性”理解,事物展现出的方方面面会随着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而呈现不同的色彩,那个是更为“本质”上的认知是难以判断的,我们是否会穷尽对事物的“朝向性”认知本身就是一个问题,用题主的话说:人类的知识储备是否有一个极限这样的阈值本身就是值得怀疑的,先问是不是,在说为什么,是不是本来就不是一个明显肯定性的回答,这个问题从这个方面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人类认知的极限阈值这样一个假定的东西是否是理论上的可能方案这件事本身就是值得怀疑的。所以哲学必然无法回答这样一个问题,甚至所有人类知识的总和都无法回答,因为人类知识的总和这件事本来就十分缥缈了,让我们对世界对我们展现出来的丰富性而敬畏,在这,我想起了庄子在《养生主》里面的一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第三,世界上是否存在一种事物,它是作为一个不会出现的出现者?纯无无法思考,不会出现,这是我们认知的最极限了,当我说纯无时,意味着纯无已经作为一个出现者而显现了,但是我的本意并非是这样,纯无时作为一个不同于“物自体”的概念的“不会出现者”而“永不出现”,没有出现的“可能性”,好吧,就这个东西,我也说不清,我只是在转述海德格尔后期文章里面的一句话,这个东西也是会成为我们知识边界的东西。
综上,我觉得我是从我了(chui)解(niu)的一些资料(其实全部是理解不完全的一些东西)上更加明确的划分了题主的问题,把题主的问题分成了三个子问题:一是我们的认知结构极限在什么地方,这个极限从根本上限值了我们知识的极限;二是我们知识到底有没有极限这件事本来就是值得怀疑的;三是有一些东西或许存在,但无法出现。
最后,分析哲学已经最近慢慢流行的认知哲学(存疑)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或许更加技术化,希望有在这方面比较在行的高人们解释一下从这两个流派的观点出发的一些研究成果。另外,维特根斯坦好像也有类似的一些解答?假如有时间的话再来填。以上问题全部为脸滚键盘而成,对具体描述的完整性及精确性不保证,不以人格保证没有私货,不以尊严来保证对伟大哲学家的民哲式理解,腆着脸打滚表示请快点推出匿名系统。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