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关于【无论如何我会保持中国国籍】的想法可以得到大家的指教吗?

-----管理员关于问题标题修改说明-------
经过和原题主沟通同意将题目修改。题主想真诚的和大家请教他关于这方面的思考。
-------------------------------
这是一个必须要回答的问题,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问题是:“如果你将来有了成就,可以获得外籍,你会回到中国吗?会拒绝加入外籍,做一个骄傲的中国人吗?”

这是我和我的一个挚友讨论深刻严肃的问题。

抛开我们的讨论,我想大家会有不尽相同的回答,大体来说有这么几个担忧:体制问题,人性问题,监督问题,腐败问题。其中具体的糟粕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或许有人会说现在“海归”基本成了真正的海外归来,休息在家。

似乎由于海归太多,海归的地位和身份便没有以前那么高大上了。这就是中国人盲目留学国外所造成的后果了。盲目的留学,使得海归团体的质量参差不齐,最终导致海归的就业数据呈现下滑趋势,免不了很多优秀的国外留学的人才没有成为海归。其实这和公司盲目扩张,造成竞争力下降是一个道理,小米便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小米盲目扩张,导致售后和产品供应链出现问题。其实那些所谓海归,只不过是一些“伪海归”,只有虚名并无真才实学。而那些有着真才实学的海归才会有用武之地,比如,钱学森、陈寅恪等一批精干的海归。
-------------------------华丽的分割线----------------------
以上思考一方面建立在新闻报道分析之上,另一方面也想举一个例子:我曾经和我表姐畅谈职业规划,偶然间问到海龟的问题,她的回答令我很吃惊。她坦言,她的会计事务所一般都是工资增长机制,但她的一个同事连续几年一分钱不增,她说,海龟的同事站在了一个高起点,却不会工作,不如我们工作能力突出。所以我拼搏到了万元月薪,他依然停留。也许他有高学历 却没有突出的工作能力。
------------------------------华丽的分割线---------------------

回到我和挚友讨论的话题,我们展开了激烈地讨论,我的观点大体如下:

这是一个“一呼百应”的年代(这是我赋予这个年代的一方面,卢新宁说这是一个怀疑的时代,有人说这个一个告别的时代),一人提议,众人呼应。我们讨论了院士体制,例如,有很多对于世界科学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获得了外籍院士却没有中国的科学院院士的例子,其中我们列举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袁老的例子很深刻,他是工程院院士却一直没有评上科学院院士,这是很多人愤愤不平的地方,袁老的精神和科学贡献不言而喻。毫无疑问,这是院士存在违规行为的最好显示。除了院士,现在“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都存在没有任何思想文字的作家得到提名或者获奖的事例。戏言莫言是不是瞧不起“茅盾文学奖”才会在颁奖的当天依然伏案创造,不去现场接受这个荣耀?(此话仅是我的猜测,没有事实根据。)

继而产生了如此的问题。

当关系的纽带硬过制度的保障。造成的后果是,现在很多贤士犹豫了,迟疑自己会不会成了这种制度的牺牲品,选择自然简单,好好学习,离开这片土地。
-------------------------------------------------------------------------
以下内容为个人看法,不存在任何褒贬的成分,我尊重每一个人的价值观和选择,因为我们的目的都一样,让生活更美好。
----------------------------------------------------------------------
这含有一种陶渊明式的消极避世的情怀,少了一份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建议大家阅读山东高考作文2012年《莫隐逸 勇担当》)正因为存在问题,所以才需要我们每一个看到问题的人竭尽全力去解决问题,创造一个合理的制度,留住中国的人才,当然这不是一个人可以做到的,需要大家,我们每一个人。或许有些人会说这太难了吧,但是,你不去尝试怎么知道没有希望呢?

改变,需要一个时代的烘托,需要一些人的勇气,需要一代人的智慧,而我们或许就是这样的一代人。

当然我并不反对游学国外。不得不说国外的学术自由氛围要好得多,这在老逯(我的高中语文老师,出过书,对我的影响很大,一位善于思考的智者。)的一篇散文中偶然看到,其中说到西南联大为什么有那么人才,答案很简单,“自由”。在一个自由的国度里,没有思想哲学的限制,往往我们更容易得出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并将其进行实验探究,从而衍生成一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科学分支。思想的百花齐放,权威的大胆挑战,实践的伟大探究,催生出了一代代有思想、有成就的伟大的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家人才辈出 奠定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格局。

但我想说的是,无论走到哪里,能不能像韩国人一样当向外国人提及自己的祖国的时候,将祖国的荣誉看成自己的骄傲呢?这就是一个中国心,心系一颗中国心,才不枉做一位龙的传人!希望那些游走在国外的祖国的孩子们,永葆一颗炙热的中国心。当自己功成名就的时候,依旧想着自己的祖国,想着还漏洞频发的祖国。有人说一个人到了别的国度,其实他就成了一张名片,一位代言人,他来到国外,他所代表的就是整个中国人,他的行为就是中国人的行为。

祖国在一天天长大,不断吸引期待着所有流浪在外的孩子的回家。像我同学说的那样,他愿意一个人,秘密地研制中国的某个尖端武器,在聊无人烟的沙漠,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说实在,我当时就跪了。小伙伴,那样,我们还能不能一起玩耍啊?(-_-||玩笑话。。。)

记得曾经一位伟大火箭学家说过:“我不惊羡于他丰厚的工资,我的研究是保家卫国,而他研究的火箭,说不定现在正在瞄准自己的祖国!”我深受鼓舞,连穷凶极恶的白宝山都不忍在自己母亲面前继续反抗,何况是拥有一颗中国心的我们呢?不得不说,他高尚的爱国情怀值得啧啧赞叹。或许有人觉得这样的选择很简单。其实不然,每一个能挡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的人都是伟人。这是很多人都向往的,因为很多人都做不到。

正确看待问题,在发展的过程中,矛盾处处存在。大路走对了,免不了会有一些些阻碍前进的障碍物。最普通最艰巨的任务就是铲除这些障碍物。而这些实践者正是我们。
我们,要学会生气,要学会担当,学习独立思考。

学会生气,勇于指出存在的问题;
学会担当,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学会独立思考,用于提出自己新颖独到的解决措施。


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看到美好的时光,才能体会到公平的世界,享有一个美丽的生活。

把卢新宁演讲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原著为崔卫平)

结束本文,我想说的是:“请深深扎根于祖国温暖的大地,捧着一腔理性爱国的热血,时刻怀抱着一颗心系祖国的意念。莫做一位愤青,做一位行胜于言的智者!”

~~~~~~~~华丽分割线~~~~~~
①谢谢您能够细心耐心看完我的问题和观点的论述。毕竟文字很长,看完也需要很强的耐心,灰常感谢O(∩_∩)O。
②这篇文章创作于近期,是由我身边的事情引发的思考。我们看法存在分歧,不过依然是兄弟。
③我再一次声明:我没有任何非友善的态度,搬上这里只是集中大家的看法,我尊重你们。
④我会分享(对于这个可能有歧义,我不会转载,会贴出网站的地址,让感兴趣的人来这里看。)大家的讨论到我的QQ空间,继而希望能够为我们这些大学生规划未来提供思考。
⑤坚决不做普世价值观主义者。
⑥这是我的观点,不知道各位朋友有着怎样的思考?想听听大家的看法。


有时候我觉得一个成功的人其实他也是一个成功的思想家。
~~~~~~~~~~~~~~~~~~~
首先感谢@大污师认真耐心的回答,大污师指点出我文章中很多偏执的看法。另外,我想说的是,@大污师可能误解了我写文章的出发点,我不是以!!!一种成功者的姿态做选择!!!来论述的,作为这一论题的讨论者,我是和我志向高远朋友交流说出的(详细我已经在评论中解释)。另外说一下我的收获:对于他的第一个解答,我认识了到“国家简政放权政策”对于企业家原来是这样的重要。如果祖国可以提供便利我想企业家也不会千方百计加入外籍。海龟问题这是我遇到的一个新的看法,我看到之后很高兴,这说明我们国家人才越来越多啦!制度问题,我已在评论中说明。再次感谢。
~~~~~~~~~~~~~~~~~~~
感谢@浮生未半的回答,感谢他看到我作为一个国人的热情和自信,我也是社会建设中的一个分子,也会不断追求。

~~~~~~~~~~~~~~~~~~~~~~
已邀请:

浮生未半 - 暮觉乌巢鸟惊心 晓看花残窗外明 浮生未半心先死 无病呻吟又一天

推荐来自: 秋风暖暖 王靖淇

天下风云出我辈,题主的热忱是我们这个文明的一分希望,如果你在北京,很希望见见你,把你引荐给一位老人家。
 
其实这个问题我以前回答过一个类似的,我略作修改以奉上。


如何看待清华北大学子「出国」与「不归」?
清华大学出国率很高,这种大量人才流失对国内的影响。以及从哪些方面解决这个问题。
 
邓小平当初是这么看的:人民日报海外版
“说实话,当初选派留学人员,我们还是有点顾虑的,担心派出去的人出问题,不回来。”李琼说。不过,邓小平的指示为他们打消了顾虑。邓小平说,你们不要怕跑,就是跑了十分之一,还有十分之九。如果派一万人,跑了一千,回来的还有九千人。你们要大量地派,不要怕。评论里有人这么说:

要我说, 有这样疑问的人,只是想的太少。
“这体现了我们国家领导人的博大胸襟。”李琼说。对邓小平的决策,她打心眼里支持。李琼是典型的“三八式”干部——1938年才16岁就从重庆到延安,进入“抗大”学习,后来专攻俄语。她从切身经历中认识到,派遣留学生对实现现代化建设极为必要。——人民日报海外版
 
有许多人以为是邓小平胸怀宽广,所以力排众议,选派留学人员出国,但是归根结底,要不要选派留学人员,不是个胸怀问题,是个眼光问题。


中国是处于一个追赶和学习的位置,因此留学生出国不归,是人性中很正常的现象,但是事情并不是表面上看上去的那样国家吃了亏。如果中国留学生跑了十分之九,回来了不到十分之一。那么回来的这十分之一带回来先进的技术、管理、知识文化还有资金,等等可以使中国进步的事物,而中国因为这十分之一的留学生的努力而获得进步,那么第二年也许就是十分之二的留学生回国了,如此循环,留学生回来的越来越多,中国也在不断进步,那么邓小平的留学生政策就成功了:
 
因为这许多青年才俊,与其放在国内因循守旧,还不如放出去鸟枪换炮,回来多少是多少,总会有一点变化,细绳子拉上来粗绳子,变革由此而生。

有很多人不会抓重点,只是一味地算数据,这根本是个定性的问题,用定量算,没有具体数据,这里只是打个比方

邓小平是人中龙凤,能看到普通人不能看到的东西,足以明白外派留学生的真实好处和坏处,因此做出了选择,由目前的结果来看,邓小平的选择是对的。
归国院士李小文
著名遥感学家、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原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小文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1月10日13:05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




已是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的施一公,面对广阔的事业发展前景,面对优越的生活条件,他却作出了一个让许多人为之惊讶而敬佩的决定:放弃这一切,全职回国,回到母校清华。在他看来,“爱国是最朴素的感情,有谁不爱自己的母亲呢?”历攀登的艰辛,山顶总会有无尽的风光。如果仅仅因为科研,施一公不会回来。他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
2008年2月,40岁的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施一公,全职回到中国,受聘为清华大学终身教授、并出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
施教授说:“中国的科技和教育体质、中国大学的科研和教学,都与美国一流大学有相当的差距,中国正在为此而努力。我会发自内心地为清华、为中国科技和教育体制的进一步发展付出更多

萤烛之光,岂可与日月争辉?依我看来,区区几十万人不回国,不会对中国的前进有任何阻碍,并且他们最终也还会为中国所用,只是用他们的,肯定不是他们了,而是留下来的那些人,只有站立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才能真正把握这个文明的命运。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我们不用担心没有人回来,因为即便是一百多年前的詹天佑、欧阳庚,也一样心系贫弱的祖国。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