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预测一下五十年后中国的文化主体是什么?
当前中国社会缺乏文化主体,传统文化(其中也是分很多派别的)、西方自由民主思想、毛左派的社会主义思想等等正在争夺思想阵地,但谁也不能自认是文化主体。当前国家提倡的意识形态实际上并没有成为文化主体,信奉者较少。
左中右学界也在寻求价值观的共识,如“牛津共识”请参考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279370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3860?full=y
那么,你认为五十年后,中国社会会形成自己的文化主体吗(社会真正奉行的)?会是怎样的文化呢?
左中右学界也在寻求价值观的共识,如“牛津共识”请参考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279370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3860?full=y
那么,你认为五十年后,中国社会会形成自己的文化主体吗(社会真正奉行的)?会是怎样的文化呢?
5 个回答
Eidosper - 一粒尘埃/码农/作曲,公众号一埃居(ID:eidosperhome)正在筹建中,欢迎关注。华科论道群342531142
推荐来自: ufo5260987423 、阿吉nico 、秋风暖暖 、道不远人 、Ariel
那么就很简单,中国现在有创造么?有。有积淀么?有。有进步么?有。我们如果把“文化”理解成一种存量,那就会发现无论是存量,还是现在的生产能力,都是在增长的。显然站在五十年后的时间点,应该会看到很多存量的。
知乎有个群体叫做“缓则”,具体什么内涵我也没搞懂,但是其中的“工业党”们的有些观点是十分有意思的,因为物质是上层建筑的保障,而文化毫无疑问是在上层建筑里。没有物质,是支撑不起来文化的。也正是有了物质基础,有了万达广场,才有《捉妖记》这种电影。
所以“没有文化”,是从各方面都不成立的。我们不能因为当前的政府做的如何,就放弃汉族,或者说中华民族文化上面的希望——更何况现在政府的所作所为并没有到寸草不生,这是另一个话题不再展开。
文化最显眼的几个东西:科学、艺术、政治
科学我想不需要举例,我们现在每年有几百万的大学生,几十万的硕士博士生,这些人都是潜在的推动科学进步的人力资源,我是对这个群体有信心的。
艺术上,实际上也是在进步的。中国的艺术经历了“为国家培养的艺术人才”到“为市场培养的艺术人才”的转变。早期是由国家来保证艺术的一些属性的,现在则是由市场。中间发生了一些混乱,现在正在好转,各方面正版化都越发的深入人心。
政治上,说多了估计会被删。纷争是有的,目前我认为还是在主动或者被动的进步的。
如果我们这一代人创造的都是绝望,那五十年后将会看到绝望的文化;如果我们这一代人创造的都是希望,那五十年后看到的将会是希望的文化。
五十年后的文化是什么样,正取决于我们创造出了什么样的文化,不是么?
離娮 - 教育とは人間の品格を磨くことであり、知識や経済能力を身につけることではない。
推荐来自: 张沇 、李大伟 、Sylvia 、司马光 、顾亭川
下文包含大量偏见,请谨慎阅读。
下文不包括例外。
从Citizen方面来说,现在的社会越来越浮躁,00后就已经成为了迷失了一代和垮掉的一代,不但不会独立思考,而且道德也开始堕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放弃读书,妄想通过走捷径赚大钱。「炫富」如果说在5年前还是个新名词的话,现在我们已经早就麻木了。他们不知道的是,现在是一个信息相对对等的时代。而对于读书的学生来说,随着初中思想政治地位的进一步衰落和数理化地位的再次提高,学生只会麻木地、机械地做题,而不会真正的思考学习的意义。初中高中大学找工作,人生路线高度同质化。道德上,越来越多的校园霸凌,越来越多的诸如校园做爱、公交车地铁口交等新闻,也把00后推向了风口浪尖。
从Government方面来说,自从包子以来,政治一步步收紧,意识形态管控也越来越严格,新闻媒体收到严重管控,而诸如TFBOYS的新世代偶像得到招安,也成为控制(女性)民众思想的有效工具。越来越多的真相被「真理部」修改,而越来越多的人被羁押在「有爱部」,国家只知道维稳而不真正思考怎样让科技进步、社会发展。
至于题主说的美分五毛,你能看到几个「真正的」典型?对于真正的美分五毛,无论你是哪一边的,都是不被鼓励甚至是打压的。可以遇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包子第二任期的到来,他们的声音逐渐消退最后禁音。而现在微博知乎贴吧充斥这些声音,实质上是混淆你的试听的伪五毛美分。再加上浮躁的社会氛围,你只会战队后和别人撕逼,却没有真正的信仰和完整的意识形态。而这正是老大哥所要达到的。
而对于列入党章的正统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今年考研竟然不考,未来也可想而知。
照目前情况发展,1984并不远,Two Minutes Hate并不远。希望永远在无产者身上,但是无产者却总是愚昧和无知的。
War is Peace
Freedom is Slavery
Ignorance is Strength
saintgooner - 钢丝上杂耍了一年,还没到岸
推荐来自: ufo5260987423 、秋风暖暖
本来打了一段关于意识形态的想法,但觉得说服力太低了,然后看看其他答案,我就知道讲政治同意的还是同意,不同意的还是不同意
再说,为什么不用对现在的文化颓势有所担心。现在我们看到抗日神剧与其他乱七八糟的电影电视剧,就觉得我们药丸。但是,这并不用多少担心。因为这恰恰证明的了我们的普通大众开始对文化有需求了,而普通大众要达到较高文化水平是不太可能的,但要大众不在饥不择食还是需要时间的。这里真正需要的是层次感,对艺术有高需求的人能多到养活艺术家们并且艺术家还能活的好,而对于爆米花电影喜爱的不会来者不拒就行,这样我们的文化才是健康的发展。
我之所以觉得我们会发展成这样,是因为我们现在开始对于烂片有了群嘲,而且对于周星驰的《美人鱼》和小李子的《荒野猎人》都听见了反对的声音而不是统一的什么论调,这样的辩论才能促成我们一直前进,同时现在能欣赏艺术的还是会欣赏艺术而未来人只会更多,对于电影电视少见多怪的只会随着大众的素质水平提升而减少。
关于年轻一代,我们根本不用担心,因为我们所能关注到的终究只是少数极端的例子,平时在网上不怎么发声的好好学习的年轻一代我们并不能看到。随着我们现在的教育资源的加大,年轻一代长大后不见得就会比现在的青年差。我们曾经被前辈说成怎么怎么没有未来,怎么怎么没有思想,是温室的花朵,也有听说因为看了《古惑仔》而走向堕落的,但是现在还有谁能说80后90后会毁掉我们未来呢?一如我们现在对于00后的看法。许多的出格的做法与思想被放大,而正常轨迹的人并没有被关注才有这样的错觉。
接着,思想方面也不用怎么担心。我们这里大部分应该都是经历过不断做题的那个历程,但我们的思想依旧活跃并没有怎么固化,看各个论坛以及知乎以及这里,我们思维很死板么?题海确实是痛苦的,但思想并没有被磨灭。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教育资源在不断增加,五十年后也许能达到足够了吧,至少现在可以说帝都魔都的人你们并不痛苦了吧。
最后,在说说我看到的趋势,以前红的是超级女生等纯娱乐节目。而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网上的自媒体开始出现了媒体经济学家们、罗振宇、高晓松、壹读、飞碟说等,即使他们有错误乃至阴谋论,但至少大众都开始关注了,这大大好过完全的娱乐社会
当然,一切基于没有什么大的社会变化
山人 - 鲜嫩多脂的鲁男子。
推荐来自: Joey 、阿吉nico
现在,可能很多人说,一些主导的意识形态好像并没有真正形成主流,这是当前深化改革的复杂意识形态下的阶段性客观现实。但这只是一个方面,事情还有另一个方面。那就是,对官僚体系和行政体系的控制管理日益严格,比如党纪严于国法,公民的道德问题也纳入党员管理细则中了;再比如,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制度,一旦在财产(包括券证)、近亲属投资情况等等上面有漏报的情况,直接否决竞争上岗资格,无论你前面经过了考试、投票、考察多少关,这也将为以后财产公开打下基础。总体方向就是,要推动这个群体做社会表率,如果你受不了,可以选择辞职。这应该是开明化方向,虽然过程肯定会艰难曲折。又比如,大规模大范围的问责制度。
至于50年后,那要看中国改革、崛起、复兴的情况。乐观来看的话,大体上应该是包容性、多元化更强的,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主制度。因为经济发达了,改革冲突缓解或者消除了,试错成本就会降低,容错率就会提高,一些避免西式民主弊端的探索可能更大胆,再加上2000后2010后们思想更开放多元,这个过程极有可能大大推进。但应该是比现在东西方的政治制度更完善、更现代化,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会参与其中并实现创新。
个人还是想探讨一些真正的文化方面的东西。
——————分割线————
这个问题肯定看法多样吧,是一个很好的“论道”题。纯胡诌开始:
这个问题有三个关键词:50年后、文化、主体。
一、这是一个预测性的问题,有正反两个方面的考虑:
1.乐观判断:一种全球视野的综合性文化。
——总体来说,五十年后,是在中国崛起和复兴过程中,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深度整合;是一种宽弘、深厚、强健的综合性文化体系。从性格上来说,有点类似于中国古代的盛唐文化。
——具体来说,东方传统文化,尤其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文化,与西方哲学、政治学、心理学、物理学的全面融合、整合,;熔铸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民主观念的自然主义的东方新理学、新心学。
2.悲观判断:奴化的、破碎的文化,或者是,没有自身特色的西方文化变体。
总体来说,就是崛起与复兴失败,可能是被打败,也可能是自废武功,那就只能沦为西方发达国家或者霸权国家的依附,文化必将是自卑的、奴化的、不健全的,甚至是扭曲的。因为我们没有犹太人那样严格传承的宗教体系,难以保证文化的持续性进化。
二、判断的依据有两个:
1.五十年后,中国的人民主体。
毫无疑问,五十年后,是2000后、2010后们主宰这个世界。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将决定五十年后文化的主体和格局。那么,他们会形成什么样的世界观、价值观?这要看第二个依据。
2.五十年后,世界的格局。
即,天下的样子,影响和决定他们的天下观。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政治、经济的状况,会影响甚至决定一个国家的文化主体。这是大概率事件,并在事关群体的事物上,概率达到最大。
三、五十年后,世界政治、经济会变成什么状况?这种状况会带来什么样的文化诉求?
以下纯是主观胡诌:
总趋势是,世界深度步入全球化进程(不讨论极端情况),2000后、2010后们,将在中国深度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接受世界多元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熏陶和锤炼,并在心理上、行为上都有着强烈的文化融合、整合诉求——他们如何与世界对话。
1.世界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文化诉求。
世界市场正在形成,世界范围内的分工、合作已成趋势和潮流,中国正在深度参与这个进程中。中国的2000后、2010后们,将越来越多地需要接触、融合各种各样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现实会要求、迫使他们去整合——整合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并更深刻地理解这个世界,理解和认识自己。
这种状况,极有可能把人们导向“寻求心灵与世界统一”的方向和道路上去。
2.世界民主化进程,所带来的文化诉求。
科学技术,尤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地球越来越小,世界越来越扁平。当年,斯宾格勒否定了欧洲中心论,确立了文化多元的理念。时至今日,“文化多元”已经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情了。这是民主的来源。
但是,民主不会一成不变,它会受人性和现实影响而变异,更是常常被控制。越是民主化程度越深,金钱的力量越是巨大,因为金钱可以控制、驱动人性。美式民主是金钱资本和政治权力平衡的结果,根源上仍是金钱、资本在起决定性作用。这些资本力量可以驱动国会、驱动议员,塑造了华盛顿政治圈。这就是奥巴马的理想和现实产生巨大差异的原因,他因美式民主而上台,也因美式民主而举步维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法律至上、、言论自由、民权民治,常常在一定程度上沦为了理论说辞,这就是“民主是最不坏的选择”的由来。
所以,美式民主在中东国家难以推行,那些富得流油的国家利益群体,可以轻易地用金钱解决问题,比如阿拉伯在面临民主革命的威胁时,马上增加民众福利,顺利稳定、分化民心,得以继续保持统治。
随着全球化和民智日开,世界民主化进程应该是不可逆的了。同时,人们也开始在深入总结反思避免民主弊端的路径。这必将引发思想、政治领域的变化甚至变革,并传导至经济、文化领域。这个过程,肯定是反复的、不平坦的、充满波折的,甚至是残酷的。
这个曲曲折折的过程,在现实中难以获得圆满答案,就不可避免会走向“形而上”的路径,继而成为一种对人性的深度追索,成为一种“寻求心灵与世界统一”的文化诉求。
3.生存发展空间争夺战,所带来的文化诉求。
以当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关系为例。
中美之间关于世界秩序的观点是严重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决定美国政策的主要因素是资本家,他们不能允许美元失去世界货币地位——这是掠夺世界财富的基础和主要手段;而中国复兴与崛起,将会挑战美国、美元的“一统天下”的霸权。这是中美之间的战略冲突。
基辛格博士在《论中国》中说:
随后,基辛格又解释了自己的观点:
基辛格博士的观点是现实的、中肯的,就是不知道美国的资本家们能不能认同?还是非要坚持“零和博弈”,认为自己有能力遏制中国并“继续领导世界一百年”?基辛格博士引用了康德《论永久和平》中的一段话,表达了他的担忧,并认为“我们现在正处于这样的关头”。康德说:
核战争的阴影和压力,或许会迫使人类突破自身洞察力的局限,找到解决战略冲突的路径和方法,而不是现在寻求建立在他人不安全基础上的“单一安全观”。
在寻求这种路径和方法的过程中,现实可能会迫使人们深入思考“心灵与世界如何统一”的问题。
4.意识形态的复杂变化,所带来的文化诉求。
基辛格博士认为,如果陷进了美国版的《克劳备忘录》,或者中国必胜主义的假设中,中美极易陷入不断升级的紧张状态中,双方将强调意识形态分歧,相互交往将更为复杂,中美之间的问题清单将越来越长,一方或另一方迟早会误判形势。
我们都知道,意识形态是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中美两国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和认知肯定差别很大。同时,很显然,在国家内部,很多理解和认知也不是统一的。
中国崛起与复兴,是意识形态复杂混乱状况下地位超脱的一面旗帜。显然,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形态控制会比较严。但,民主进程应该是渐进的、修正的,而不会停滞甚至倒退。因为在全球化背景下,这个过程不可逆,中国已经深度参与世界市场了,将会保持开放的状态,不可能再逆历史潮流、闭关锁国了。
因此,意识形态的统一化过程,会经历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这是中国复兴与崛起面临的复杂形势之一。重要的是,如何控制节奏而不至于癫狂?
50年的时间,应该足够长了,足够探索、试验、融合、整合了,足够形成意识形态共识。这种共识,是客观现实推动和造就的,并形成新的政治理论,但同时会在理学、心学上寻求和获得解释——理论依据。
四、为什么是理学、心学?
根据现在的科学发展,我们大概可以武断地判断:科学技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思想和心理困惑,并不能一劳永逸地带给人们幸福感。几千年来,不断重复的历史已经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
除非证明了平行宇宙,除非彻底改变了人们现有的时空观念,才能让人类思想和文化产生革命性变化。但是,先不要奢望50年内实现这个目标。
人类不会原地驻足、盲目等待,而会继续执著求索,在现实政治、经济的转圜徘徊中,在急剧变化、波涛汹涌的世界大潮中,在当代人心理疾病越来越严重的情势下,会转而向世界运行的本原道理上、向人类心灵和灵魂的原理上去寻找答案。如何去寻找?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地要整合当代的多元文化,融合当代的前沿科学理论和政治、经济探索来进行佐证。新理学、新心学是最可能的方向——寻求心灵与世界的统一。这种统一,就是整合,这也是每个人终其一生的核心任务——成长、成熟,就是不断整合的结果。
在苦苦寻求、多方探索之后,可能会回到传统文化上来汲取营养、寻找答案。这也是人类心理的潜意识本能。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无数挫折和磨难,多次吸收、融合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理学、心学可能不是它的核心和本原意义上的文化内质,但却是最适应社会化、具有实用价值文化的内涵,在现实中会有很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50年后,它应该是更发展的、更进步的、更开放的、更包容的、更世界性的。
道不远人 - 事物并不能在获得真实意义之前就到达最佳状态
推荐来自: ufo5260987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