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的相机功能的重要性是否被强调的过头了?

2018年看到几乎所有的新手机都以拍照为宣传点。有点疑惑,大部分普通人对照片的质量有那么在意吗?有相应的分辨能力吗?
已邀请:

Acceto - 最喜欢领域融合的问题,比如历史与地理、信息技术与生产制造

推荐来自: Joey 目目老师 山人 大白沙 WangMT cinderella更多 »

对于百分之九十的人来说,对于手机的拍照功能,他们需要的是速度快和清晰度高。剩下的优化、美颜,都直接交给软件来完成。
所以说,你觉得会在意么,当然在乎了!
但是有没有响应的分辨能力呢?
我觉得还是有的。
首先,拍照速度,这个就不用说了,拿起来试一试就行了,启动相机的速度,拍照对焦的速度,这个很容易测试的。
清晰度,这个也就更容易了,找一本书,对着纸来照一张,对比一下就行了。或者有些女生直接对着自己的脸来拍。
 
所以啊,其实很多人还是在乎拍照能力,而且也可以做出简单的分辨的。
 
但是,我觉得还是现在这些厂家的宣传做的太过于激进了,只是一味的突出像素、变焦和防抖。对于其他方面的几乎不谈。
不过这也没什么,因为:真正能看懂这些具体参数的人,都去玩单反了。

WangMT - 中华土味消费电子无机黑,macOS 新用户,又不是不能用。

推荐来自: 冰镇火龙果 Joey

很久没来了,感慨颇多,因此下文很长,请注意阅读时间和耐心。
 
对于手机拍照的评价标准,我个人总是想起原来王自如在某个评测里面提到的理念:


「先谈拍得到,再说拍得好」


 
我从第一次看见这句话就认同至今。
 
结合上一个回答来讲,防抖、像素(单一像素大小)以及变焦三个要素,我个人仍然觉得主要解决的是「拍得到」,这里展开啰嗦几句:
  • 光学防抖的存在,在保证画面没有抖动影响的情况下,允许使用相对更慢的快门速度,在夜景或暗光场景下可以提升出片率或者画面整体的亮度,且不会损失画幅(没记错的话电子防抖的原理基本上都是裁切画面)
  • 根据稳定器逐渐成为各大视频(尤其是 VLog)作者的标配来看,防抖对视频录制的重要性也可见一斑
  • 对于相机领域,传感器的面积大小是比像素数量重要得多的一条评价标准,因为存在「像素密度」这一概念,包括从 iPhone 4 开始各大手机厂商也潜移默化的宣传「单个像素面积越大,进光量越大」,在像素足够使用的情况下秉承这样的理念可以实现更好的高感表现,简单讲也就是画面既能保证亮度和清晰度,也不会很容易就出现噪点
  • 数码变焦的基本原理没记错的话都是裁切画面,因此画质多少都会有损失,区别只是能否比较容易地被察觉到,光学变焦由于是镜头本身的结构运动则基本不存在这个问题,但光学变焦组件的体积对手机而言一旦装入就会产生很大的妥协,因此市场主流最后选择了类似 iPhone 7 Plus 的不同焦距双镜头方案(两个独立传感器),用来应对不同拍摄场景所需的不同焦距

 
估计有些人会发现主要提到的是夜景或暗光,是这样,我算是一个城市夜景照片爱好者,并且对目前手头高通 820 版 S7 edge 的表现挺失望的(大致只停在「拍得到」这一阶段,真正使用的话画面噪点和涂抹过于严重,尤其是自动模式下面手机的取向是画面亮度优先,也不像传说中的 Google Pixel 2 那样有一个出色的 HDR+ 算法从软件层面改善成像),而闪光灯显然也不能解决前期光线环境中所有的问题。
 
暗光和夜景也是近年来手机厂商在相机部分强调的卖点之一,甚至还是当年 HTC 给主摄像头选用了只有 400 万像素 UltraPixel CMOS 传感器的缘由(字面意思就是单个像素很大,当年 M7 的暗光拍摄比起对手也有一定程度的优势,因为「拍得到」)。
 
 
发表完个人意见,我继续从上一个回答角度把话接下去,对于手机这样高整合度的随身设备来说,拍照的记录需求远大于所谓的创作需求,所以,速度快意味着「拍得到」,清晰度高意味着「拍得好」,谁先谁后根据一开始的那句话不言而喻。
 
其实抛开夜景或暗光,感觉现在的手机从引入相位对焦开始,到 S7 edge 首次在手机上实现了所谓的「全像素双核对焦」(三星是首次把这个起源于佳能,基于索尼传感器的技术用到了正式开卖的手机上),很多时候白天场景下是可以同时达成这两个目标的,S7 edge 主镜头 F1.7 的物理光圈甚至拍摄微距时可以有非常不错的光学虚化,令两年前的我感到无比震惊,震惊的点也包括当时这玩意凌厉的对焦速度(三星那时宣传好像也是手机界最快),甚至有时在打开相机的同时就能立即对上焦(如今可能摔出来点后遗症,表现比当时差些,但光线充足的情况下还是算得上敏捷的指哪打哪,光线太暗时应该是只能用反差对焦,会拉风箱)。
 
有点偏题了,我得圆回来,显然当时我就是冲着所谓「市场上最好的手机相机」考虑到了 S7 edge,但不能忽略的是 S7 edge 在那时是一部几乎具备其它所有对手旗舰产品特征、表现非常均衡而全面的手机,起码参数表如此。
 
人们在乎「手机的拍照能力」,是建立在「手机」这个特性基础上的,因此手机挤掉的是相机品类中定位相近,同样主打便携、易用的所谓「卡片/傻瓜相机」市场(实际上目前高端手机在传感器面积这一重要硬件指标上已经和多年前的卡片相机同级,比如索尼早已推出面向手机的 1/2.3 英寸传感器,以及华为 P20 Pro 使用的索尼 1/1.7 英寸传感器,这分别是当时数码媒体记载的主流卡片相机/中高端卡片相机在该方面的硬件参数),而不是主打严肃创作的专业级摄影器材市场。
 
再简单来说,「拍照」是手机的一个形容词,而不是它的全部,顾此失彼会使一切变得毫无意义。
 
所以最后要问我对这个问题观点如何:
 
是否被强调,取决于用户需求;对满足了需求的用户而言,强调的有点过分;对没满足需求的用户而言,还远不止如此。
专业创作还是去考虑学习技巧并购置相对严肃的摄影器材,陈可辛的《三分钟》是用围绕大量周边配件的 iPhone X 才完成拍摄的,详细回答建议参考知乎(我不懂视频相关)。
手机拍照进化的最终定位应该满足相机的「备机」,而不是「主机」
 
技术的产生与进化并没有那么复杂,但给技术找到合适的场景却绝非易事,伟大的消费级产品大多是做好了后者。
 
上面这句瞎掰其实同样也适合论道,希望它有朝一日可以在汉字世界里找到合适的场景吧,即使很小。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