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极其精密的系统,为什么人脑会允许伤感自卑等消极情绪存在?

人脑极度精密,具备各种修复功能,但却允许人产生并长期存在很多消极的情感情绪。这似乎不太合理。消极的情绪对人的延续有什么作用?
已邀请:

Joker - 冷眼,利嘴/论道营销

推荐来自: archering Joey asayahaku 不朽之王 氪星人 太平狗 甘儿油更多 »

根据我本学期行为经济学知识,出来抛砖引玉吧。

1、辅助风险厌恶(Risk-aversion)形成。

假设现在有一个抛标准硬币的赌局。赢了获得1.5元,输了获得1元。按照概率来看,每个人都会不停抛掷下去,从而使得预期收益最大化。

然而,实验过程中,人们会在获得一定预期收益后停止抛掷硬币,以维持一个稳定的收入不变。此时就是因为负面情绪影响:根据prospect theory,此时投掷硬币,人的预期愉悦增量远小于预期痛苦增量,因此出于负面情绪,产生回避风险的措施。个人猜测,这样的风险厌恶,也从演化上占有一定优势。毕竟如果出于风险厌恶而拒绝冒险,可以维持差不多原状态。而一旦接受风险,很可能会落入不如原状态的境地。

2、节约认知资源(cognitive resources)。

假设你有一份去往南极的工作机会,长期工作隔绝人类社会。此时,通常情况下,人的第一反应是排斥这么远的工作。这时属于情绪先行。相比起仔细搜集资料斟酌后的拒绝,直观上的第一时间拒绝可以节约认知资源,使得人们可以将认知资源使用在其他更能够创造价值的方面。

3、唤起应激状态。

应激(英文:Stress)或心理压力,是一种反应模式,指动物机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刺激后,在没有发生特异的病理性损害前所产生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应答反应。
当刺激事件打破了有机体的平衡和负荷能力,或者超过了个体的能力所及,就会体现为压力。
——维基百科

当处于应激状态时,机体的交感神经会兴奋,并导致垂体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引起血糖升高、血压上升、心率加快、呼吸加促等各种功能及代谢的异常。适量的应激状态,可以协助人更好的处理外部环境变化。譬如考试开始之前,临时抱佛脚式集中注意力疯狂复习,就是适量应激带来的好的效果。而负面情感状态,可以唤起应激态。

以上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