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救鲁的方式是否与儒家的“仁”相冲突?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司马迁
大致过程是齐国田常欲伐鲁,孔子欲救之,子贡使。子贡劝说田常放弃伐鲁转而攻吴,又劝说夫差救鲁伐齐,同时劝说越国出兵随从,又去晋国让其备战吴国。然后,吴击败齐,被晋国击败,越国倒戈袭击吴国国都,夫差回援,被勾践所杀。
详情在这!
1,个人认为吴国太冤,被坑惨了。
2,本来是齐鲁两国之间的战争,子贡使其范围扩大到五国,受到波及的平民应该更加多了吧,是否与“仁”冲突?
大致过程是齐国田常欲伐鲁,孔子欲救之,子贡使。子贡劝说田常放弃伐鲁转而攻吴,又劝说夫差救鲁伐齐,同时劝说越国出兵随从,又去晋国让其备战吴国。然后,吴击败齐,被晋国击败,越国倒戈袭击吴国国都,夫差回援,被勾践所杀。
详情在这!
1,个人认为吴国太冤,被坑惨了。
2,本来是齐鲁两国之间的战争,子贡使其范围扩大到五国,受到波及的平民应该更加多了吧,是否与“仁”冲突?
5 个回答
蛋清 - 诗人犹如信使,于世界的永恒之夜半走遍大地。
推荐来自: 道不远人 、木偶会涂鸦
(其实在跪着看完山叔的回答后,我就阵亡了~)
感谢题主提供的背景故事,我另外又找了一个供参考:商贾传奇(四)子贡救鲁
首先,“仁”有哪些内容?
引用《孔子“仁”的终极观及其功用的心理机制》中图。(也许并不完全,此处请勿深究。)
以本图中包含的内容为分析基础。
其次,子贡仁否?
把与子贡最相关的列出如下:
子贡救鲁:孔子知田常要伐鲁→开会,其他弟子申请都不批,就批了子贡→子贡费尽心力东奔西跑把鲁救了
其一,孔子知道田常要打自己老家,急了,为什么?忠君爱国,一个字忠。
其二,紧急会议,弟子们不一定是鲁国的,为什么急着出来帮忙?尊师重道,一个字敬。
其三,为什么这么多弟子都没批,就觉得子贡能去?知人知事,省——子贡确有能力,志——子贡确为志士。
其四,子贡累了个半死拼命救鲁国为啥?一是敬,二是义,三是信。
总的来说,鲁国人孔子携门下好汉,啊不,门下弟子子贡为安本国民所作出的成绩。
到这里为止,多么可歌可泣的一个报效国家的故事。
然而题主问的是子贡费尽心力的结果是不是“不仁”?两国战争放大到五国战争是不是要逆天?
我觉着,这个走向基本就是:A国要灭B国,B国眼见着打不过要亡却有人找方法自救了,这方法机关算尽把C国坑了,事后翻故事的D国人却觉得B国这人干得不厚道。
兄台,这是打仗啊!
这应当是一个他人要我国人死,而我们要活的故事啊!
如此争命的故事,在我等事后诸葛眼中一览无余,田常为谋反却要伐鲁,吴国为更大的利益救鲁伐齐,越国为削弱吴国派兵跟随,晋国以逸待劳破吴国疲惫之师,而当时子贡一人统筹全局,算尽人心,一步错则满盘输,生死一线,如何能用具体的、数据化的二比五来决定仁之归属?
如果田常直接谋反,则吴国无事。
如果吴国只救鲁伐齐,则吴国胜。
如果吴国伐齐后打越,则胜负两说。
如果晋国打败吴国后越国不上去咬一口,则吴国不至于亡。
环环相扣,子贡挖的坑只在吴王野心爆棚,其他所有帝王也都野心爆棚的情况下,才最终万劫不复的。
吴王救鲁伐齐后班师回朝,修生养息,又怎知春秋会不会有另一个走向?
那这样是不是又二比二了呢?吴国是不是就获利了呢?
可言子贡功乎?过乎?
翻译为: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合乎义的战争。那一国或许比这一国要好一点,这样的情况倒是有的。所谓征,是指上讨伐下,同等级的国家之间是不能够相互讨伐的。”
孟子战争名言
最后,我的想法。
判断一个人做一件事是不是合乎道义,合乎仁,不能全以原因论,不能全以结果论,不能脱离时代论,不能只以个体论,整个过程每个人都不是史书上的、纸片上的,是真实的具体的。
观整个过程中子贡参与的原因、尽力的行为、积极的效果,以尊师救国安民为己任,敦厚力行,那手段就只是手段,所有的手段,都不过是为了自己所在的那一方水土的人民好好活下去。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