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历史——我对历史的再分析(二)—— 扁鹊见蔡桓公

假设历史——我对历史的再分析

历史之所以被称为历史,是因为,历史已经固化,已经定型,无法再次进行任何形式的假设臆想。

诚然,这里的“假设”,也不是妄想推翻历史中业已存在的事实。这里,只是想和大家稍作探讨,如果,我们处在当时的位置,应当怎样?那种处理方法,更为完美。简而言之,就算是给历史一个假定的“后悔药”吧。

==============================
假设历史(二)——扁鹊见蔡桓公
==============================

故事简介: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不悦……
相信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不治繁复叙述
---------------------------------

问题提出:
作为医生,扁鹊先生的做法得当吗?扁鹊先生应当怎样做?
---------------------------------

问题初步分析:
有史考证,这里的蔡桓公,是蔡国被齐国兼并后的田齐桓公。侯爵,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员,兼省长,兼……总之n多职位。简而言之,统称为地方老大吧。

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学基本理论刚刚完成,尚处于起步阶段。用现在的话来说,扁鹊先生,就是新兴学派的代表。

而相对,可能更为正统的,是巫医。

当时的状况,是一个新学派的代表,和地方老大见面,一见面,没有祭祀请神灵拜祖先,看了一眼,就说“你有病……”。

从这个角度讲,作为地方老大,桓侯先生只说了一句“寡人无疾”,已经很有涵养了。
---------------------------------

问题解答:
其实,扁鹊桓侯事件,就是一个简单的沟通交流事件。

扁鹊在见面伊始,没有事先说明原因,而直接将不好的结果,直接呈现给一个有着绝对的主观掌控大权的人,其做法是不当的。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扁鹊先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从扁鹊个人,甚至扁鹊所代表的中医学术来讲,扁鹊先生是绝对正确的。但是,将这种正确进行传播,也需要配有正确的方法。毕竟,即使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医生的职责,也是他人的生命健康。一个近乎神灵的职位,所应该拥有的,不是神灵的傲慢,而是神灵悲悯。

试想,如果扁鹊见桓侯的时候,不是直接说出论断结果“君有疾在腠理”,而是先提出(可能被普通人——即非专业人员)忽略的客观现象,然后再委婉的提出结论,详细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比如,扁鹊先生,可以这样说:“大王肤色有些晦暗,可能自己没有注意到,您自己看一看,就会发现了,这种晦暗,现在无关紧要,但如果任其发展,可能会对大王造成不好影响,我这里有一贴药水,涂抹即可药到病除。”

一番话,即从现象,委婉的提到了疾病的本质,替对方解释了对方忽视的原因,给对方充足的面子,进而提出解决方案。总比一句“你有病”之类的当头一棒效果好。毕竟,大家都好面子,何况一个面对一群小弟接见新兴学派代表的地方老大。
---------------------------------

引申:
沟通的艺术,其实很可以引申一下,当然,一旦引申,典故多多……
很多典故毕竟已近乎于妇孺皆知,这里,再多举一个例子。

前些年,偶然在某网站上,看到了某专家生前对三峡工程的异议(该专家已经过世,这里不点名了)。对于三峡项目,本人毕竟外行,不好发表专业论断,无法评论是非。但是,该专家一封给当时项目领导人的信件,在网上公开过,个人有幸拜读。

信中的专业论点,我不了解。但至少,信开头的一段指责三峡是“祸国殃民”的论断,我看懂了。如此一个强硬的词汇,代表了什么,体现了什么,这里,不必多说了吧。

专家学术水平,隔行隔山,我个人无法评论,但从待人、态度、礼貌角度讲,这位专家,真的需要再多多学习啊。

3 个评论

依据陈猷奇《韩非子新校注》:
顾炎武曰:蔡桓侯与鲁桓公同时,与扁鹊相去几二百岁
顾广圻曰:史记列传、新序作齐桓公。
松皋圆曰:文选七发注、养生论注引做晋桓公,曰:“史记’扁鹊疗赵简子,东过齐,见桓侯‘束晳曰:“齐桓在简子前二百岁,小白后,齐无桓公,田和子有桓侯午,去简子首末相距二百八年,史记自为舛错。”臣瓒曰:“魏桓公”新序曰:“扁鹊见晋桓侯。”韦昭曰:“魏无桓侯。”然此桓侯不知何国人。”
按李善辨之未悉。晋世家:“烈侯卒,子孝公立。”索隐曰:“纪年以孝公为桓公,故韩子有晋桓公。”

这个桓公应该是晋桓公比较靠谱
有几个不同的说法,个人倒是觉得,应当是田齐桓公。
即,田齐灭蔡,史家用蔡桓公一个名词,指代了田齐桓公。
反正绝对不可能是姜小白,时间严重不对。
恩,信如此倒也无妨,毕竟扁鹊的事也不太清楚

要评论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