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央企的“大门”对普通学子关闭了
疫情三年,经济下滑,糟糕的现实使得许多人都开始追求安稳,“一份
稳定的工作”成为很多人对安全感的精神寄托。于是,体制内的岗位更
热门,而国央企作为替代方案,他们的招聘也格外火爆,非常的“卷”。
但是,正如经济学规律一样,当人才供应远远大于国央企需求的时候,
我们会看到什么?人才引进标准提高,企业更加挑剔,有的是备选的人。
各位,事实上,进国央企不仅仅是难,而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扇机会
的“大门”在逐渐关闭,其表现如下:
一、校招只针对名校你可能常听老师、学长学姐们介绍,校招是进心仪
单位最好的机会。但是,正如张雪峰说过的,那些真正的国央企、知名
外企等不会去普通院校招聘。
你以为校招季是你最好的求职机会。的确是,但是只是相对于社会上你
能找到的那些平庸的机会而言。
对于国央企来说,他们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招聘“门槛”:要名校的,最
好是“985”院校,“211”大学勉强可以谈,否则没法向领导交待;尽
量只要应届的学生,往届的最好是去年未就业学子,否则免谈;尽量录取学生党员,民主党派也可以考虑,无党无派的就等于事实上减分;原
则上本科以上都可以报名参选,但是实际上尽量从研究生学历中挑选,
最后录取 1 个、2 个的本科生,这样大家面子上都好看,政治正确,皆
大欢喜。
更过分的你知道是什么吗?有个网友曾经讲过她的悲惨经历,她是从一
本院校考研到了某“985”名校,但是校招复试阶段没被录用,原因并不
是她不够优秀或者发挥失常,而是她听到了考官小声地嘀咕,“第一学
历这么差啊”。她形容自己当时的感觉就是“五雷轰顶”,那一刻她感
觉自己如同头顶被凉水浇了一样:冷、寒。
二、特招只针对狭窄领域的特定需求是的,除了校招之外,国央企还有
特招这一进入的途径。但是,这个路子可不好走。
首先,特招一般是国央企的某些部门特别争取到的招聘名额,名额更加
稀少不说,要求还贼高。其次,特招往往是针对狭窄领域的特定稀缺性
人才设计的,实践中更多是技术性部门的岗位,难以通过通用性招聘考
核条件获得。
举例:某央企信息部门要求招聘 5 名项目开发管理人员,要求年龄在 35
岁以下,有过知名互联网公司产品的项目开发经验,并且操盘过 2000
万元以上金额的开发项目。
各位,看到这种招聘要求明白了吗?人家压根要的就不是普通人,还不
足 35 岁就在知名互联网公司操盘过 2000 万以上项目的,那能是一般人吗?而且,这样的人应该很热门的好不好?这就叫“旱的旱死,涝的涝
死”。
三、一般性社会招聘大量采用派遣制各位,以上两条路基本给“堵死”
了。有人可能会说,那还有社会招聘的渠道啊。没错,的确还会有社会
性招聘。但是各位,你们要想想,一般的社会性招聘,来的都是什么人?
我告诉各位,就连地方性国企,报名招录比都非常夸张。央国企呢?只
会更夸张,大概率会像校招一样,成为各大名校毕业生竞争的舞台,而
且按照报名的人数,1%的录取率都未必有。
那最普通、最基层的岗位有没有机会?为了进央国企,当个车间操作工
人都行,可不可以?可以。
但是,这些最基础的岗位近些年已经很少和公司签约了,而是基本采用
劳动派遣制,与第三方劳务公司签约。严格意义上讲,你的待遇可能还
行,也受本公司管理,和其他正式员工从事差不多的工作,看上去没什
么不一样。可是,你们身份上有本质的不同,你们是第三方派遣到本公
司的员工。
一旦公司想要节省成本,减员降薪,首当其冲的,肯定是这种身份的人。
所以你看国企的报告上写,本年度人员精简多少人,节约开支多少万元,
但是仔细看员工花名册,发现没减几个人啊。那么,精简的人、节约的
开支是怎么回事?说的就是这部分人。
稳定的工作”成为很多人对安全感的精神寄托。于是,体制内的岗位更
热门,而国央企作为替代方案,他们的招聘也格外火爆,非常的“卷”。
但是,正如经济学规律一样,当人才供应远远大于国央企需求的时候,
我们会看到什么?人才引进标准提高,企业更加挑剔,有的是备选的人。
各位,事实上,进国央企不仅仅是难,而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扇机会
的“大门”在逐渐关闭,其表现如下:
一、校招只针对名校你可能常听老师、学长学姐们介绍,校招是进心仪
单位最好的机会。但是,正如张雪峰说过的,那些真正的国央企、知名
外企等不会去普通院校招聘。
你以为校招季是你最好的求职机会。的确是,但是只是相对于社会上你
能找到的那些平庸的机会而言。
对于国央企来说,他们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招聘“门槛”:要名校的,最
好是“985”院校,“211”大学勉强可以谈,否则没法向领导交待;尽
量只要应届的学生,往届的最好是去年未就业学子,否则免谈;尽量录取学生党员,民主党派也可以考虑,无党无派的就等于事实上减分;原
则上本科以上都可以报名参选,但是实际上尽量从研究生学历中挑选,
最后录取 1 个、2 个的本科生,这样大家面子上都好看,政治正确,皆
大欢喜。
更过分的你知道是什么吗?有个网友曾经讲过她的悲惨经历,她是从一
本院校考研到了某“985”名校,但是校招复试阶段没被录用,原因并不
是她不够优秀或者发挥失常,而是她听到了考官小声地嘀咕,“第一学
历这么差啊”。她形容自己当时的感觉就是“五雷轰顶”,那一刻她感
觉自己如同头顶被凉水浇了一样:冷、寒。
二、特招只针对狭窄领域的特定需求是的,除了校招之外,国央企还有
特招这一进入的途径。但是,这个路子可不好走。
首先,特招一般是国央企的某些部门特别争取到的招聘名额,名额更加
稀少不说,要求还贼高。其次,特招往往是针对狭窄领域的特定稀缺性
人才设计的,实践中更多是技术性部门的岗位,难以通过通用性招聘考
核条件获得。
举例:某央企信息部门要求招聘 5 名项目开发管理人员,要求年龄在 35
岁以下,有过知名互联网公司产品的项目开发经验,并且操盘过 2000
万元以上金额的开发项目。
各位,看到这种招聘要求明白了吗?人家压根要的就不是普通人,还不
足 35 岁就在知名互联网公司操盘过 2000 万以上项目的,那能是一般人吗?而且,这样的人应该很热门的好不好?这就叫“旱的旱死,涝的涝
死”。
三、一般性社会招聘大量采用派遣制各位,以上两条路基本给“堵死”
了。有人可能会说,那还有社会招聘的渠道啊。没错,的确还会有社会
性招聘。但是各位,你们要想想,一般的社会性招聘,来的都是什么人?
我告诉各位,就连地方性国企,报名招录比都非常夸张。央国企呢?只
会更夸张,大概率会像校招一样,成为各大名校毕业生竞争的舞台,而
且按照报名的人数,1%的录取率都未必有。
那最普通、最基层的岗位有没有机会?为了进央国企,当个车间操作工
人都行,可不可以?可以。
但是,这些最基础的岗位近些年已经很少和公司签约了,而是基本采用
劳动派遣制,与第三方劳务公司签约。严格意义上讲,你的待遇可能还
行,也受本公司管理,和其他正式员工从事差不多的工作,看上去没什
么不一样。可是,你们身份上有本质的不同,你们是第三方派遣到本公
司的员工。
一旦公司想要节省成本,减员降薪,首当其冲的,肯定是这种身份的人。
所以你看国企的报告上写,本年度人员精简多少人,节约开支多少万元,
但是仔细看员工花名册,发现没减几个人啊。那么,精简的人、节约的
开支是怎么回事?说的就是这部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