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培养怀疑精神并且不让自己在怀疑中迷失?
谢谢@蛋清 的建议,添加了一些问题补充,不过这个问题依旧欢迎更多的讨论,可以不仅仅解决我描述的问题。
------------------下面是题主我本人的心路历程------------------大致总结了三个阶段:
1.接受灌输
相信别人的相信
相信别人的怀疑
2.反对就是独立思考
怀疑别人的相信
怀疑别人的怀疑
3.怀疑自己的怀疑(我到底该怎么做,已经不是了解的太少或者无知产生偏见,而是面对的选择太多,小心翼翼)
……
大概就是价值观打碎重新建立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吧
当我开始怀疑自己的怀疑之后开始混乱不堪,对于纷繁的世界里不断的传播的各种信息和观点感到无所适从,没有一套适合自己的评判标准,相信或者怀疑,又说不上原因,有些观点又自我矛盾,无法自洽,陷入一种混乱的矛盾漩涡之中,无法自拔。为此感到痛苦和无奈。
想要找到怀疑的方法,很多时候也不是怀疑了就能找到答案,
没有阅历,亦没有阅读过有关的书籍。
(从大家的回答来看,这应该就是问题所在,读的书太少而想的太多?那么有什么好的方法或者好的书籍让自己尽快学会正确的思考方式呢?}
---------------例子,看看就好
比如这个系列视频中有很多观点,有许多有道理但是会矛盾的观点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还有知乎上很多的言论很漂亮(不列举),但似乎只是代表了某个阶级而已(有时候还是会相信),是不是真的不存在超越屁股的真理?
------------------下面是题主我本人的心路历程------------------大致总结了三个阶段:
1.接受灌输
相信别人的相信
相信别人的怀疑
2.反对就是独立思考
怀疑别人的相信
怀疑别人的怀疑
3.怀疑自己的怀疑(我到底该怎么做,已经不是了解的太少或者无知产生偏见,而是面对的选择太多,小心翼翼)
……
大概就是价值观打碎重新建立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吧
当我开始怀疑自己的怀疑之后开始混乱不堪,对于纷繁的世界里不断的传播的各种信息和观点感到无所适从,没有一套适合自己的评判标准,相信或者怀疑,又说不上原因,有些观点又自我矛盾,无法自洽,陷入一种混乱的矛盾漩涡之中,无法自拔。为此感到痛苦和无奈。
想要找到怀疑的方法,很多时候也不是怀疑了就能找到答案,
没有阅历,亦没有阅读过有关的书籍。
(从大家的回答来看,这应该就是问题所在,读的书太少而想的太多?那么有什么好的方法或者好的书籍让自己尽快学会正确的思考方式呢?}
---------------例子,看看就好
比如这个系列视频中有很多观点,有许多有道理但是会矛盾的观点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还有知乎上很多的言论很漂亮(不列举),但似乎只是代表了某个阶级而已(有时候还是会相信),是不是真的不存在超越屁股的真理?
2 个回答
山人 - 鲜嫩多脂的鲁男子。
推荐来自: 琵琶行 、Joey 、蛋清 、南墙 、路人蝙 、彩虹直至黑白更多 »
———————讨论补充—————————
@Joker 的“怀疑精神”界定
所有的怀疑精神都是建立在对某个领域足够了解的份上的,没有的话就老老实实先了解而不是培养怀疑精神吧。不过说实话,怀疑精神培养很容易坑人,因为很难把不信和怀疑区分开。不信什么不代表怀疑什么,随时准备好颠覆已有认知,而且也有信息源这么做,才叫怀疑精神。可惜的是,太多人拎不清了,表面上不信某某说自己有怀疑精神,实际就是很想表现与众不同的可怜孩子。
@蛋清 的“合理怀疑”基础与范围界定
题主提出培养怀疑精神是想不迷信权威?不盲信眼前?私以为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有合理的怀疑,有能力获取真相才能窥探真实,怀疑中迷失?是对各种思辨理论的迷失还是对于事实真相幕后阴谋的迷失还是说避免宣称有最终真理的怀疑主义还是等等等等?
我想题主可以补充一些自己的理解,目前感觉题有点大,如果题主是想借此解决现实问题的话,容易答非所问。
本来刚开始想到的是批判性思维好像是逻辑思维自我训练的一个分支吧,逻辑思维是理论知识和自我强迫实践结合长时间修炼达到的本能思考模式,然后才能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结合现有情报和原有知识,进行批判性思维,这种批判性思维也会局限于各种内外在条件,但是基本就是这个意思?能够将这种思维模式固化就需要很长时间吧,如果能达到这个基础,然后还需要忧虑不迷失的话,应该就是山叔提到的具有相对稳固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来守住老套的本心,而这个框架也是批判发展的。
与@南墙 的讨论
看上面的问题补充,已经是很深刻的认识了。所以,我说这是一个好问题,真的没错。@南墙 这是遇到南墙了吗?那就拱过去吧。如果墙太硬太厚,那也不着急,可以在南墙下歇歇,看看风景,说不定过几天一下子就翻过去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南墙,也会不断地有新的南墙。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不要想着一下子把所有事情都解决了,那是违反认知规律的。今天我们无比笃定的事情,说不定明天就被自己整个儿颠覆了。所以,无需为一时的阻碍而忧虑,而这种忧虑恰恰是要突破新认知的前兆。我们都是这样,我也是一直走在路上,试图去触摸一个更大的世界。说不定过两天,我又把自己今天的想法给推翻了。我想,只有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才能不断地探索新的未知吧。真正的、合理的、科学的怀疑精神,是一件好事吧,今天的讨论我本人是有很多收获的。在此,一并感谢@蛋清 @Joker 。另外,关于“真理”这个问题,可以参阅@Joker 的文章《科学为什么是相对真理》,也可算是本问题的一个答案。
——————下文为原回答——————
这是一个好问题!
没有怀疑精神,人就会很容易被洗脑、被驯化,乃至于丧失自己的独立人格和思想,变成一具行走的肉体而已,难再有人格成长、思想发展。而如果过度怀疑,什么都不相信,不相信一切理性思维和价值,就会陷于自以为是的泥潭里,只会偏执狭隘地“破”,不会胸怀全局地“立”,慢慢地自我放逐于社会、人生之外,一切都会变得虚无、毫无意义,甚至会走向歇斯底里的癫狂。
在信息、观点、知识泛滥的当代社会里,我们的大脑很容易就会被淹没、被占领,或者迷失在怀疑中。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利益,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偏见,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局限。出于自身的利益,囿于固有的偏见,限于各种原始条件,很多信息、语言甚至被贩卖的所谓知识都携带着模糊不清的意图,很多思维、观点都只是某个角度的道理,很多理论、方法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万能药”,每个人最多只能是借助已有的信息、知识、观点、思维方法去自己寻找各种应对现实问题的答案。
前几天,有人这样说过:“拥有话语权的人,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他们在一步步改变着我们。”我觉得,说被谁谁改变,或者被谁谁洗脑等等,这是一个错误的思路。在这个世界上,谁也改变不了你,实质上都只是我们自己在改变自己而已。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自己的基本思考力、基本判断力?如果不懂基本常识,不理解世界运行的基本逻辑,分辨不出来被修饰的偏见、被包装的骗局,那被洗脑就是肯定的,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
那么,应该如何思考和判断,如何进行合理的怀疑和批判呢?比如,在当前这个内容爆炸的年代里,很多观点好像都有道理。我们应该如何去判断和取舍?一个根本的方法是:我们可以用基本常识、基本逻辑去验证——换句话说,如果难以判断了,可以从源头性的哲学观上去验证。
比如说,人首先都是自利的,这种自利可以是名,可以是利,可以是成长与发展,也可以是自我性格追求等等,这是基本常识。在一个事件(信息传播、具体事件、观点表达、价值观输送)中,其行为表现一定对应着相应的自利意图,虽然这种行为表现往往偏离自利意图,但仍然能给我们某种判断的依据。
再比如,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这是200多年前的经济学著作,亚当▪斯密也由此成为“经济学的创始人”。这本小册子始终在经济学中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哪怕200多年后研究内容包罗万象、研究方法错综复杂的现代经济学,其宏观逻辑、基本逻辑框架也依然包含在亚当▪斯密的经典理论里,现代经济学家也依然要经常到这本著作里寻找走出迷途的路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亚当▪斯密从自利心这个哲学、政治、伦理角度出发,深刻而细致地考察描述了市场运行的基本逻辑和机制。而在当今时代,经济自由、市场竞争的弊端也不是经济、市场本身的原因,更多地是政治、社会秩序的问题,是社会规则的问题,导致了自然秩序、自然智慧不能预防和纠正人类的愚蠢和不公正。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东西方文化不断融合,无数历史和事实已经证明,人再也回不到单纯的过去了。这是好事啊,这才是科学的、回归人类本性的事件。德,就是道之用,合情合理(合乎共情同理)的东西才是符合道德的。其余的,都是道德绑架,都是耍流氓。这应该作为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落脚点。虽然合情合理需要深彻的洞察力,但是从这个基本点来考察事物,往往可以大致符合社会人心的原貌。
比如,我们从这个基本点出发,来看看“完璧归赵”的故事。当年,秦国偏于一隅,历代都非常重视土地,一代代秦王都为了扩张生存、发展环境而不遗余力,这是秦国的实际情况决定的,也是秦国自秦献公、秦孝公以来形成的政治传统所决定的,后代的秦王即便没有这个心,一时之间恐怕也改变不了这样的国家惯性,更何况这还是对秦国上下都有利的事情。那么,问题来了,这样的大背景下,秦昭襄王为什么还要用15座城池去换赵国的一块没有什么用处的“和氏璧”?这明显不符合常情常理啊。而根据完璧归赵的故事描述,秦王看到和氏璧后,拿来给他的嫔妃们玩,也没怎么把和氏璧当作一回事。后来竟然真的“疏忽”得让蔺相如偷偷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事有反常必为妖啊。基本可以肯定,秦昭襄王对那块和氏璧并不怎么感冒。那他干吗要玩这么一出?是他闲着没事干了吗?假设秦昭襄王的心智是正常的,那么这里面的种种玄机,大概只有一种可能了。那就是秦王在故意挑拨、调戏赵国。之所以这样,当然是为了摸摸赵国的底细——深浅、虚实,就是看看你有没有和我对抗的实力、决心、意志。结果是,秦王是满意的,赵国上下尤其赵王至少根本不敢明显反抗秦国、与秦国为敌。
这一年,是秦昭襄王二十四年。这一年,秦国刚刚攻打了魏国,一直打到了魏国的都城大梁。随后,秦昭襄王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年,连续攻打赵国,严重伤害了赵武灵王以来培育起来的国家元气。然后,秦国又启动了攻打楚国的战争,并在二十八年“渑池之会”上再次用“鼓瑟”试探赵王,蔺相如挺身而出请秦王“击缶”,秦王为了攻楚大计而隐忍了。
那么,问题又来了。赵国满朝文武大臣,难道没有一个人看出秦国的图谋吗?为什么还要一再地被秦国戏弄呢?再进一步,当年东方六国都知道秦国是“虎狼之国”,所以才有“合纵”之举,那大家都知道应该做的“合纵”又为什么会失败呢?再进一步的话,现在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算不算“合纵”呢?与当年的战国“合纵”有什么根本上的不同?等等……。还有,大家都知道市场本身可以自然地调节经济秩序,为什么还会有国家贸易保护、还会有宏观调控政策?人类社会完全可以制定并执行反垄断的规则,却为什么总是难产、总是执行不力?最近,《寒战2》已经放映过了,其剧情总体设定为什么让人感觉是合理的?
题主这个问题是开放性的,所以应该开放地来讨论这个问题,或许我们还可以得出很多答案。总体上来说,就是只要我们能建立起自己的“指南针”——评价原则、标准,乃至评价体系,就不会在怀疑中迷失,因为任何怀疑都有依据,都能触发新的问题和视角,带来新的研究方向,并带领我们持续不断地去完善这个评价体系,不断寻找新的答案。
——————————————
总结一下个人感受和浅见:
1.培养怀疑精神并且不在其中迷失,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也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一不小心,就掉进坑里了——逻辑的坑、感情的坑、环境的坑、人心的坑、潜规则的坑等等。更何况,70后、80后们都是在应试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有很多坑,这些都是一些更难爬出来的坑,甚至有的人爬出来时都是遍体鳞伤的。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可以也必须选择自我教育、自我成长。最重要的前提是:我们首先要有这个意识,并秉承科学、理性的思维来不断审视自己、修正自己。要知道,我们的大脑是不断生长的,当我们不断突进新的领域时,大脑也会相应地生长出新的脑回路,并不断地强化更加复杂的大脑。
2.培养怀疑精神并且不在其中迷失,一个根本点是:我们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哲学框架——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这个应该是大家基本上都有,以自己的世界观、方法论为基础就行,这是基本的出发点。虽然这是个基本框架,但并非是不可改变的,仍然需要抱持怀疑精神,不断批判地吸收新的知识,来更新、发展、完善这个基本框架。毕竟,哲学、科学也在不断地发展中。所以,认识和做好自己很关键,需要我们时时审视自己的观点是否科学、是否理性,在哪些地方失之偏颇。
3.培养怀疑精神并且不在其中迷失,应该多关注人生常量、长远价值。大概可以说,很多时候,很多认知是以人的分别心为基础的二元论系统,有分别、有对立的,所以常常会处于两难的境地。这时候,就常常需要跳出原来的思维习惯,关注一下长远价值,关注一下自我成长性,或许可以有新的思路,并能做出长远有利的选择。人生之路上有很多很多的变量,总是追随变量就比较容易迷失,或许更应该多多关注一下人生中的常量。
——————————————
上面说的这些都是比较大的方面。生活中有很多具体琐细的内容没有讨论,讨论起来可能会更实用。
希望能和大家深入地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有兴趣的朋友,烦请将意见、观点写在下面的评论区,观点越激烈越欢迎。可以直接打脸哦。
asayahaku
推荐来自: 山人 、南墙 、蛋清 、Joey 、浮生未半
以下均为个人观点
在评论区里,我向题主问及“什么是怀疑精神”时,题主回答道:
这让我觉得,题主所说的的“怀疑精神”的本质,是否其实是“独立思考能力”?即:
在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情况下,自然会明白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是来自于自己对于哪种事物的哪种认识,也就是题主所说的『能找到自己相信或者反对的原因』。
至于『能够有更为坚定而深刻的看法』,我认为这是一个眼界和思考角度和深度的问题,其实并不是“怀疑精神”一词所囊括的内容。
要做到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要能够有自己的判断力(或者说判断标准),所以,第一个问题是:
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正确”,其实是“符合事实”的意思。所以,要判断一件事是否符合事实,首先要知道事实是什么样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要先对事物有了足够的了解,才有资格作出判断。因此,首先要做的,就是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有了足够的知识,我们就可以对陈述事实的内容做出判断。那么,对于不是陈述事实,而是表达自己观点的内容,如何进行判断呢?如何形成自己的观点呢?这意味着,第二个问题是:
这一点上,其实我觉得很笼统,也很难展开。简言之,就是在“什么是正确的”这一点上,题主需要能做出自己的选择。我们判断一件事“对”与“不对”,其实就是看其“符合”还是“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所谓“价值观的颠覆”,其实是我们发现自己价值观的一部分,和另外更为根本的一部分相违背,从而对自己的价值观做出修改的过程。那么最重要的,就是“什么样的观念,是你认为绝对不能违背的”,即一个人的价值观的根源。对于寻求根源,很遗憾我自身也尚未清楚明了地做到,所以不能给题主更多帮助。
不断地在生活中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就能不断地发现价值观中相互矛盾的地方。不断地梳理矛盾,就能使自己的价值观趋向统一和成熟。
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又有了自己的判断标准,当遇到新的观点时,就能明白其是否与事实和自身的观念相符。
两者都相符,皆大欢喜。
两者都不符,那就不必理会了。
如若事实和价值观之间只有一个符合,那么意味着自己的价值观和事实并不相符,就有必要重审自己的价值观了。
匆忙行文,恐有遗漏,自身的看法也不够成熟,权且做个参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