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深入理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的?

我们都知道这句话近年来火起来的原因,但这句话背后的深意大家有思考吗?
这句话在我的理解中,却是代表着相当厚重的承诺和勇气。敢于说这话的人应该不多。
要求:不欢迎纯调侃娱乐的讨论。
已邀请:

我心无忧 - 物莫能乱

推荐来自: archering Joey 紳士看着你

啊我喜欢做古诗阅读理解题……首先从作者来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出自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全诗如下:“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当时林则徐因主张禁烟而被贬至伊犁,为家人写下此诗。诗中“力微任重久神疲”“谪居正是君恩厚”,以反语讽刺现实,表达了对官场黑暗的失望嘲讽,对君王不察的愤怒悲凉,对国家前途的悲哀担忧。万马齐喑的时代背景下,林则徐为国家的未来不顾个人荣辱安危,尽显其高尚的爱国情操与正直无畏的风骨。由于答主对林则徐的了解停留于初中历史水平,就不多说了,等大佬回答。
其次从引用这句诗使这首诗广为流传的那位不可提起名字的老人来说,他在我国面临动荡时临危受命,力挽狂澜稳定政局,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转型时期的我党确立了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改革开放,无愧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现在吟诗的人很多,虽然绝大多数是调侃、跟风,不过也有不少真心认同他,认同这句诗的。至于黑他的,爱母安规!拿衣服!由于答主是他的粉立场很不客观而且对他的了解停留于初中政治水平,也不多说了,等巨佬回答。
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是儒家的入世思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文人身上总是充满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中国士人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的追求不仅仅是求学做官,更是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奉献自己的才能甚至生命。这种精神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时代的动荡,思想的解放,成就了士人的独立人格与伟大情怀,并代代传承,融入后世文人的血脉,即使在思想受到禁锢的时代,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与反抗社会现实、杀身成仁的勇气也依旧熠熠生辉。有理想有责任的文人是社会的良心,从屈原投江到林则徐吟诗,无不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