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在吵架或者争论的过程中,很多人的目的是“我是对的”,而不是“我可以学到……”?

已邀请:

saintgooner - 钢丝上杂耍了一年,还没到岸

推荐来自: Joey 川崖明 Yon同学 罗沁雪

以下都是根据我的经历写的,稍微有点片面

首先,在现实生活中的争论:
在现实生活中,会产生争论的人之间多半熟悉,比较少的人会直接和陌生人或不熟的人吵吧。而且多半是在吃饭散步时候的谈资
但凡抛出一个观点或论句,那么他多多少少有一点可取之处。如果是以学习为目的的,那么我肯定要花一些时间去分析这句话逻辑有没有问题、索引有没有出错、接下来我的观点有没有问题之类的,等这么一串工程做完,早就转移到下一个话题了也没什么心情继续这个话题了。

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迅速反应
可是,除了专业对口的话题,其他情况下的迅速反应多半就开始运用辩论技巧、巧用逻辑错误而不是就事论事了。
拿我最近的一次争论举例,我和朋友对于小费系统的看法展开了讨论。他说‘小费是一种非常好的奖励机制也是顾客对于服务质量的一次打分’,我说‘服务费应该包括在餐费里面,所有走进来付了钱的顾客得到的服务应该是一样的’,他说‘这不就像社会主义一样嘛,服务员干多干少拿的一个样结果只会是都不好’,我说‘日本就没有小费系统但他们就能有最好的服务,这说明这是达的到的’,他说‘日本整个文化就比较客气,这是他们整个社会的形态’
上面争论在一两分钟内完成。现在我以学习的态度来看,我拿日本举例时,我真的了解日本的整个服务系统吗?我自己并没有任何调查,只是听到别人说过而已,这是典型的刻板印象。他对我的第一次回话和第二次回话就是典型的逻辑错误,没有小费的服务系统与社会主义是并集,日本的服务系统与文化差异是并集(但两者只是有共同点而已),社会主义是很容易攻击的论点而文化差异又是很难挑刺的论点,就这么帽子一扣,他躲进了堡垒而将我置身于平原。
从学习的角度来说,上述对话没有任何意义。但是,我们在开始争论时天然地开始用辩论方法,而除了系统地训练过逻辑学的人以外,我们都需要一些时间去意识到其中的错误。在这电光火石之间,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他好像有点道理但是我就是感觉哪里有点不爽,因为我们都能觉得对方有逻辑错误但第一时间说不出来。这样的话,只会变得越来越像吵架

再说网络上的:
一、网络的匿名性
用户相互之间不认识不熟悉,但是人们天然地觉得自己是对的,不会因为不熟悉的人几句话而改变自己的想法
二、理解相当有问题
我们看到的只是文字,但听不懂语气、断句等等。像‘好有趣哦’就可以有嘲讽的、感叹的、好奇的、鄙夷的等多种读法,而我们又善于理解出负面的意思,回复又带着负面的意思,就莫名的吵起来了。
而且,同样一句话,可以引申出各种各样的意义,有时候答主真的就是字面意思
三、容易抓住某个小点
写大段文章后,我们很难保证每个句子都是对的或和善的,可读者看到某一点时就会觉得被刺痛了。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我和一堆人曾经和yofilm撕过一次逼,就因为他随口吐槽了一句国际课程,我们这一帮学国际课程的当然就不淡定了。他可能没有什么恶意,而且文章的重点也不是在哪,他也觉得我们是玻璃心,而从我们的角度就觉得被侮辱了。又一次莫名的撕起来了。
四、真的有人就是喜欢吵架
现实中吵架需要承担后果,还需要去找到对方会和你撕起来的点,但网上不用啊。我真就有一同学在贴吧、知乎有一堆小号,自己撕自己来带节奏或者很挑衅地回话,看别人气急败坏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