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 请开启后刷新浏览器获得更好的体验!
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
搜索: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山人 - 鲜嫩多脂的鲁男子。
推荐来自: 蛋清 、Joey 、道不远人 、云天客 、菲尼克斯 、氪星人更多 »
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也离不开世界。……文明的力量很难改变,看西方的文明,印度的文明,文明的变化不是以五年、十年为基础。我一直在反思怎么从文明的角度来看中国现实,我们文明怎么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学习文明,特点就是开放、包容、改进,不是通过拒绝使自己更强大,而是通过包容使自己更强大。……我们需要有新的文明整合,不是想着如何排斥西方文明,而应当思考怎么样把西方文明整合到我们文明里来。……今天仍然要以中学为主、西学为用。……东亚主要是儒家文化圈,朝鲜半岛、日本、越南、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或地区,都是儒家文化圈的一部分,它们的成功确实跟西方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它们不是拒绝西方,而是像中国文明一样,包容了西方。…… 实际上,中国的很多理念都具有普世性,所以我们要承认这些东西是普世性的。任何一个文明都是共享价值和核心价值两者的统一。任何一个文明都有它自己的核心价值,西方文明、中国文明、波斯文明,正是因为他们都是人类社会,他们之间也具有共享价值。现在我们提倡的一些价值观,老百姓很难理会,因为一些是在现实中找不到的东西。我们要把社会上已经有的东西找出来,这样老百姓才能信你。大家还是找现在已经有的东西把它们作为核心价值,不要找没有的东西;没有的东西,没人相信,只能制造一些困惑。塑造中国价值有三个传统,有几千年的大传统、近代以来的中传统、改革以来的小传统,加上全球化。 我觉得知识分子应该有知识的担当,任何一个文明的核心就是它的知识体系。西方的媒体很强大,但媒体只是一个技术和形式的东西。西方媒体强大是因为它背后有一套知识体系,媒体只是把这个体系传播出来。西方媒体的强不是传播技术的强,是它后面知识体系的强。我们现在弱是我们没有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从经验上说,我们是有的,但是现在没有人做。
蛋清 - 诗人犹如信使,于世界的永恒之夜半走遍大地。
推荐来自: 山人 、Joey 、氪星人
《菜根谭》是以处世思想为主的格言式小品文集,采用语录体,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佛家的出世思想的人生处世哲学。从结构上《菜根谭》文辞优美,对仗工整,含义深远,耐人寻味,是一部有益于人们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奋发向上的通俗读物。作者以“菜根”为本书命名,意谓“人的才智和修养只有经过艰苦磨炼才能获得”。正所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中庸之道”的主张是要求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具有理想人格的人,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共创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大都从《孟子》中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中的“天人合一”理论,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这是《中庸》中给出的“天人合一”的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表达的是人们通过自觉修养所达到的顺应天道、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的理想境界。
Evia
推荐来自: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或注册
事物并不能在获得真实意义之前就到达最佳状态
3 个回答
山人 - 鲜嫩多脂的鲁男子。
推荐来自: 蛋清 、Joey 、道不远人 、云天客 、菲尼克斯 、氪星人更多 »
最近常常走神0怎么变成1的,强答一下捋捋脑子。
一、问题背景
当今世界变化太大、太快了,全球化、信息化和松散化、个性化已经把人们的脑子和生活搅了个天翻地覆,各个国家的智库、决策层、学术界都在研究这个问题,都希望能装进一个筐里“一揽子解决”,可更多地是弄来弄去还是新瓶装老酒,所以最后还是都要回到对一个个现实具体问题的研究、解决上,比如制度问题、民主问题、公正问题、利益分配问题等等。当前,好像没有哪种思想、哪个主义具有普遍性说服力,乃至于意识形态(对事物的理解与认知)之争都上升到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层面了。这算是这个问题的大概背景了,其难度甚至涉及到根本性、本体性问题的解答。形势已经开始迫使人们去回答这个问题了,这关乎着这个世界还能不能玩得下去、怎样接着玩下去的问题,而不是日复一日、无穷无尽的重复历史,甚至眼睁睁地走向个体沉沦与世界毁灭。
二、这个问题为什么需要回答
1.古代的时候,科学水平有限,人们认识世界、理解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有限,更多地从形而上方面去找模模糊糊、似是而非的答案。延伸到政治、社会生活领域,就发展出了礼治、德治、法治(与现代法治不同)和帝道、王道、霸道的理论与实践。广大人民哪懂得这些,只知道“上有片瓦、下有稀粥”地能有立锥之地、能吃饱饭就好了。所以,形而上的“天尊地卑”观念才能在庸俗化、现实化之后大行其道,这也是“皇权天授”的根基,皇帝们只要从“奉天承运”上去找执政合法性就行了,而根本不需要去解答这个问题。
2.近现代以来,科学突飞猛进,人道、人本思想蓬勃兴起,原来的“奉天承运”再也立不住脚了。袁世凯倒是搞了搞,不论他的原意是什么,在人们眼里复辟帝制总归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而科学发展到广义相对论、宇宙大爆炸、量子理论之后,却是难以再向前突破了,现实中都运用量子传输、量子密码了,我们还是对其原因不能理解。这就是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对人们来说难以想象的东西、现实中还没有观察到的东西,他能提出前沿性的理论与假设,即便他常年坚持错误地反对量子理论,也掩盖不住他的伟大与超前。现代科学确实熠熠生辉,但是仍然没有解答本体论问题,所有的秘密仍然隐藏在那谜一样的黑暗物质里,人类仍然只是在“1”里面打转转,知道无数加一减一的深奥方法,却仍不知道“0”是什么。仍然在大踏步前进的科学,为什么却让人类越来越迷茫了呢?如果一切都是我们现在所认识、所生活在其中的这个封闭系统的样子,那我们所有的努力又意义何在?
3.科学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文化、社会的沟通交流,直接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人类社会迅速进入了怀疑、解构、反思、批判的后现代时期,世界迎来了一个新的“百家争鸣”。而现实社会的图景,变得无比纷乱复杂。国家间对资源的争夺更加剧烈,资本与商业垄断的“马太效应”更加强烈,大型城市在不断地崛起,而人们却越来越无所适从,“如何活着”竟然成了物质时代的强烈呼喊,金钱真的成了世界的主宰了吗?金钱不是一种工具吗?发明金钱不是为了方便人们社会生活的吗,怎么就变成了战争的手段了呢?罗斯柴尔德家族创始人梅耶•罗斯柴尔德曾经说过,“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不在乎谁制定法律。”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理性主义——“冷酷的务实”,诗意沉沦了,理想终结了,信仰迷失了,乐观主义空洞了,“人们放弃了对任何一种理论的信仰”,生活已经开始单调,生命已经开始退化。
4.马克思说:资本如果有50%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着被绞死的危险……。在今天这个喧嚣的世界,我们再重温这段话,感觉入木三分、冷风嗖嗖、脊背发凉。我们已经看到了不论是自由资本、垄断资本,还是权贵资本,它们横行无忌、肆无忌惮,在带来有限繁荣的同时,也在践踏一切良知、冲破一切底线,如魔鬼一般奴役着民众、吞噬着善良、撒播着丑恶,甚至驱逐人类走向毁灭。剥掉温情脉脉的虚伪面纱,逐利的资本承载着贪婪的人心,满世界地攻城略地,疯狂地碾压一切阻碍它疯狂的障碍,一刻都没有消停过。世上一切资本横行的地方,皆如是。资本们通过各种方式包装美化自己、攫取掠夺资源。实质上,资本没有人权观,只有利益观。现实中标榜的人权、民主、自由,只是资本实现统治的手段和方式,只是历史发展中的一时权宜之计。它表面上在乎万千民众的汹汹舆情,却骨子里毫不顾惜芸芸众生的生死悲欢。
5.由于“马太效应”,资本必然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里,成为服务少数人的工具;它聚集起一个个财团,垄断一切社会资源,并让一切政权、组织、媒体、武装力量为其背书;国家只是它的平台,是它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平台;它一刻也不会放弃自身所拥有的控制权,它不仅极力地控制自己国内的民众,还要极力地控制其他国家人民。这就是一场又一场选举闹剧背后,民众越来越失望的原因。它已经暴露了自己,在民众眼里已经成为了掠夺、控制、贪婪的代名词,它不会真正为民众服务。其实,它何止敢践踏法律、敢履生死之险,它甚至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它已几近疯狂。
6.谁还能hold得住这头猛兽?哪种思想、哪种理论、哪个主义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就因为还没有找到理想模式,或者还不清楚什么是理想模式,人类还正走在彷徨徘徊、艰难跋涉的路上,看似热闹、实则孤苦,看似掌控一切、实则悲辛挣扎。人类不知是否有彼岸,只好孜孜不倦地寻找此岸的梦想。如果看历史、看现实、看人心,不免觉得沮丧而颓唐,人生虚无主义、无处不在的不安全感,正无可遏抑地渗透进人类文明的骨髓和灵魂里。技术并没有带来安定与快乐,却汹涌地泛起被小心翼翼掩盖的沉渣,价值在彷徨、意义在消解,精神疾病、心理障碍、抑郁忧郁、群体压抑正像癌细胞一样侵蚀着亚健康的社会肌体。@道不远人 君问了:现在,有哪门哪派的思想依然能“站得住脚,脱得开身,解得了惑”?
三、回归与整合
之所以同意上面@蛋清 君“跨文化融合”的意见,就是因为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思想、理论可以“一揽子”解决这个问题。前段时间,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主任郑永年有一个演讲,我们在这里摘录一些:
我不知道这些理论、路径、方法能不能解决现有的问题,更不要说根本性的问题,这些都还要走着看。对我们芸芸众生来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问题是,什么样的生活才算是美好生活?那么多的危机感、虚无感,怎么去解决?
今天早上,出去办事,挤了一趟高峰期的地铁,默默地观察了一下面无表情、行色匆匆的人们,我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更不知道他们生活得是否幸福。在拥挤的车厢里,我看了看身边的人,无论站着、挤着还是坐着,大部分人手里都捧着一个手机在刷各种页面,各种碎片信息已经占领了人的大脑、左右着人们的情绪。不禁想起,我的手机每天都有各类媒体推送的各种信息,比较多的是因为巨额遗产家族撕逼、明星出轨偷情吸毒、各种奇葩争斗纠纷甚至杀人、各类逗逼和娱乐等等……为了点击率,他们还真是拼了!
看来,暂时在这个“1”的封闭系统里,我们还很难找到突破口,短期内纷乱芜杂还很难形成统一共识。政治、经济、社会能不能跳出“历史必然律、历史周期律”?几千年来,人类社会物质不断进步,精神却踯躅徘徊、不断反复,资本或者利益的背后始终闪烁着“人心人性”的影子……未来路在何方?人类能否超越?在科学真正突破“0之谜”之前,或许人心自性的完整之路,才是追求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也是人类社会的圆满之路……
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回归人心自性的源头后,就是融合整合的问题了。每个人从一出生就面临着整合的问题。小孩子整合好左右脑,才能更健康快乐地成长;大人整合好内心、知识、环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才能更幸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需要整合,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那么,具体怎么融合、整合呢?
个人以为,对中国人、对个体来说,目前有以下路径和方法。由于理论与实践都比较复杂,问题太大很容易虚化,个人认识又极为有限,为了回答问题,暂时强行略说如下,以备讨论。
1.在社会活动中整合自心自性。这个算是儒家心性本体论的范畴了,主要有王阳明先生的“心学”。学到阳明先生的十之一二,就能大大地改变对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狭隘观点了,足以解决人生的很多认识问题。跳出自己看自己,就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更好地拓展思路、圆融人生。我们国家高层一直在说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治理”实质上就是灵活、圆融地利用机制、制度来处理和解决问题,而不是死板、僵化的管理、控制。“心学”理论直接深入人心人性,不仅可以在心性本体上更好地解释意识形态问题,更可以从方法论上解释社会制度的路径选择问题,因为它更能融合形而上的哲学认识和形而下的做人、处世现实实践,还可以避免原有儒家理论过于高大、难以把握的问题。
2.在心理经验中整合集体实践。这个算是心理学范畴了,主要有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学说中的“性心理”学观点在社会学范畴内非常有意义,但是上升到整个人类的心性本体上又明显地表现出了局限性、不适应性,人类不只有性,人类的情绪和心理瞬息万变、难以把握,而在很多地方“性心理”观点无能为力。荣格用一生的时间深入研究了各国的神话、宗教、文化问题,他的“无意识”(潜意识)理论,带领我们深入到了心灵内部那片广阔未知的“隐秘之海”、“荒原之地”,无论是“集体无意识”理论还是“积极想象”技术,都给我们完善自性整合、体会生命意义打开了一扇神奇之门。荣格在其自传的序言中说:“我的一生是无意识自我实现的故事。无意识中的所有存在都寻求外向的表现,人格也是如此,期待着从其无意识状态脱颖而出,以整体性来体验自身”。分析心理学理论和实践,影响了当代哲学和整个人文学科,影响了当代科学思想和研究。而其理论与实践,又可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与印证;其个体自性整合与完善,也可以扩展到集体整合与完善上。
3.在天地之道中整合现代精神。这个算是道家学说范畴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重视无亲无疏、大公大慈的天地人之道,强调“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的分配制度,鼓励人们根据自己的条件“参赞天地之华育”,提出了“天下为公”、“无为而治”、“万物将自化”的既否定人治、又超越法治的自然之治社会。道家关注民性自然、人类尊严、人性自由,提倡恢复真实、自然、淳朴、善良的人心本性。老子“以道莅天下”,认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改编自胡孚琛《道学文化与现代精神》)。
4.在人间佛法中整合“0”与“1”。这个毫无疑问是佛学范畴了。这个肯定争议很大,说点个人一孔之见。当年,作为古印度一个小城邦的“诸侯”之子,乔达摩•悉达多肯定是觉得世俗社会中的一切方法无法解决他的人生困惑,他必须跳出原有的系统,去寻找新的方法和智慧。他真的就抛家舍业地那么干了,苦苦修行12年后,一朝在恒河边“睹明星而悟道”——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他悟到的是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佛陀说法49年,就是两个字——否定。他说了大象的一个特点,然后又说这不是大象。就这样,不断地否定,希望众生能明白真正的大象是什么样子。他说的因果理论,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如果强为之说,我们就抽象一下,借用科学的说法,如果基础条件是已定的,那么最后演化的结果也是确定的。问题是,人类社会太复杂了,参与其中的变量太多了,迷惑我们的眼睛,看不到变化和长远演化。佛学的因果轮回观、宇宙观,是从世界本原上来讲的,是超越现有人类系统的理论,只不过在当时只能以当时人能够理解的语言去解释。现在,很多地方可以用已知的科学理论去解释了,也有更多的地方还不能解释,最多只是与科学假设相合。但是,佛学之所以能在中国发扬光大,窃以为,主要是因为它与中国传统的天人观相通,它能把中国传统文化打成一片。如果能与现代生活整合起来,与心学、心理学、道学、社会学融合起来,还将焕发新的活力。至于佛教中的各种戒律、修行方法等等,都是末端的、可变化的变量,不是常量,对于世俗大众来说,无需执著于此。
上述理论,都是回归本原,希望能借此整合,然后突破。这个时代需要新的理论和思想创见,呼唤这样的集大成者。事物发展总是曲曲折折、徘徊进退的,尤其在世道人心纷纷扰攘、真假莫辨的情况下,反反复复、百折千回,每一步都有着巨大的风险。而资本的泛滥,或许就是人性解放、灵性回归前的暗黑与曙光。
荣格的自性完善之路、斯宾格勒对生命和文化的关心观照、人间佛教将佛家宏大世界观和尘世俗事的融合与实践,乃至量子物理学与广义相对论内在机理的统一探索……都在为我们打开一扇扇观照未来的门。如何摒弃虚无?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更加丰富而饱满?或许是现代人摆脱迷茫、回归自我,最应该俯身实践、最切近的道路——需要一个信仰,无论它是什么,都可以用它来观照人性、观照生命、观照心灵,发现、挖掘最真实的自己,给我们力量,帮我们沉淀。
福山预言“历史终结”了。或许,真正的历史才刚刚开始。
蛋清 - 诗人犹如信使,于世界的永恒之夜半走遍大地。
推荐来自: 山人 、Joey 、氪星人
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年龄相差不大,我姐在我奶奶家时买过一套蔡志忠画的菜根谭,一套当时还被翻译成机器猫的哆啦A梦(*^__^*),这两套书基本就是我们几个一个人在奶奶家住时的消遣,毕竟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wifi、电视特别小,这两套书我们几个翻阅三遍以上绝对是有的。我自己的感觉就是,反复看,反复忘记,再看又感觉有点熟悉,又有点不记得,但很好玩,很有意思。
来个图~小狐狸管理员提点说侵删不好,把链接放上来菜根谭-人生的滋味
当时只当好玩游戏的书,长得了才知道原来有这么多道理。(前段时间被老哥整理着顺走了……
百度百科
记住中庸是因为初中有个行事很酷的语文老师。胖胖的、矮矮的,思维敏捷、处世低调又高调,对我们做的了声色俱厉也做的了胡搅蛮缠,对我们的一些小过失能够先给我们擦屁股再关起门来讲道理,是的,对初中孩子讲道理,对一帮初中生讲自己奉行“中庸”。关起门来教我们什么是处世,点评时事,什么高调得起来才能低调得下去(想想现在网络上的名言不过是很早以前的东西),对中二期简直是一道闪电有启蒙的强大效应,还对我们说出了这个门自己不会承认说过这些~(~ ̄▽ ̄)~
当时翻来覆去就觉得,原来遵循这个思想的人这么强大。
引用于《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庸之道》
说起来大学高数老师让我们用数字做成语算平时分,我第一反应居然是“天人合一”。
而之后再看过的一些哲学思想,大学里去旁听了西方哲学,老师旁证博引学识渊博,这些形而上的思想对思辨大有好处,也许是讲课老师也是悲观主义之人,结合自己那几年经历,让我有了极大的明悟和悲苦。
今天来随意说说,自己当年看了这么多年“消遣读物”如能做到一二,会不会使彼时的自己得到莫大的解脱?但我总觉得我国思想大多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却没有告诉可以做到的方法。而我非阔达之人,不过胡言几句。
“站得住脚,脱得开身,解得了惑”
我认为但凡能够传到现在的主流中西方思想在自己的领域里都能站得住脚,而践行中庸思想让人脱得开身,沉醉西方思辨解得了惑。
放上链接菜根谭
Evia
推荐来自:
实际上来说,任何一个思想还未被推翻的古代圣贤(思想能被推翻吗?)都还没有过时。时局世态可能有所改善,但人性和道理却没有任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