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个政策是有好处的(我接下来想写一下为什么有好处以防有人把政府一棍子打死,但与问题无关,可以选择性跳过)。国营银行可以不用担心他会倒闭,银行发不出存款、有大量坏贷可以直接由政府来养。而美联储就不会这么干,他们要先计算这个银行未来活不活得下去再考虑给不给你资金,这直接导致每次经济危机就有许多银行倒闭,许多储户家破人亡。虽然现在,美国也会给大银行注资以防他倒闭了,才有著名的“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ll)”,这样的困境,但小银行却一直在更替。我国至少可以维稳滴,银行体系崩盘导致的积蓄突然消失也是比较难出现的
3 个回答
saintgooner - 钢丝上杂耍了一年,还没到岸
推荐来自: zfbhsct 、秋风暖暖 、yakir 、Joey
而且,房价所涉及到政治方面的因素(例如政府与房地产商不可告人的秘密啦,腐败啦,刷政绩啦,地缘政治啦),我更是一概不知更无从加以考虑,我只能从一个理性政府的角度考虑
这里是中国特色体制:中国经济体系有一个与其他经济体很大的不同就是:银行全部都是国有化的,现在正有民营银行的试点但还很难对现在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
首先,这个政策是有好处的(我接下来想写一下为什么有好处以防有人把政府一棍子打死,但与问题无关,可以选择性跳过)。国营银行可以不用担心他会倒闭,银行发不出存款、有大量坏贷可以直接由政府来养。而美联储就不会这么干,他们要先计算这个银行未来活不活得下去再考虑给不给你资金,这直接导致每次经济危机就有许多银行倒闭,许多储户家破人亡。虽然现在,美国也会给大银行注资以防他倒闭了,才有著名的“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ll)”,这样的困境,但小银行却一直在更替。我国至少可以维稳滴,银行体系崩盘导致的积蓄突然消失也是比较难出现的
这里是中国现在的现象:在基于主要银行都是国有的前提下,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三角关系:银行养房地产,房地产养政府,政府养银行。
我国银行不用过多地考虑生存问题,当我国银行计算放贷回收的可能性时,会比民营的更大胆。比如计算到15%(纯瞎编的数字)的可能性收不回贷款,民营的银行就不会放贷而我国银行就会放贷。这样给了房地产大量的资金用于投资。这就是银行养房地产。最明显的案例就是三四线城市去库存难,这在其他国家不会是大问题。
同时,银行有风投,许多金融机构也需要投资,房地产也是比较重要的一块投资,进一步养了房地产。
而房地产又给政府带来了大量的财政收入养了政府,这不用过多解释。
银行如果坏账过多,政府就必定出来养银行,这就是我们特殊的体制了。
于是,银行想着反正我们有政府,房地产想着银行反正会给贷款,赢了有利益出问题了有人擦屁股,这个闭环导致泡沫越积越大。而政府只能从侧面慢慢调控,不能直接说“你俩作死就去死吧”,这样死法在下面写出
这里是可能产生的问题:现在房地产被这个闭环堆积出大量泡沫状态,有理性的金融机构都是铤而走险地在投资,只要房价一跌,他们会迅速撤资,因为泡沫代表了未来只会越来越崩坏亏得越来越多。然而,当大资本撤出这样会直接让房地产行业整个崩盘。而房地产崩盘了以后,银行产生大量的坏账。这时候,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大量缩水,他们能养的起银行么?如果此时大量储户来取款而银行没钱了,怎么办?可银行体系一旦崩溃,这个社会就会大量的失业人口,有大量的动荡,政府面对的将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了。闭环内的三家全部崩溃
这样就会产生我国政府最想避免的,纯资本社会的那种金融体系大萧条。
总而言之,政府为了不让中国经济出现最差的情况,却造成了时刻维稳的窘境。可能也是这样的原因,政府开始了民营银行的试点。也许未来民营银行与国有银行并行,央行由政府与个人共同管理可能会是一条出路。但现在没有一个国家能有完美的解决方法(要平时没事只能在某一年全面爆发,要消除大萧条只能平时痛苦)
下面开始精分:可是,经济学最让人操蛋的地方就是,一个经济学家如果是认真讨论问题的话一定会想出反驳自己的论点。(虽然大多数经济学家为了让自己的论点更有说服力会选择烂在肚子里,只会在政府真正采纳时给予提示。)这也是为什么会有经济学生自嘲我们都是精分的,还有一系列相关笑话
我反驳我的想法的论点是:
1、房价一跌,不一定就会崩盘。之前华尔街做空金价,而中国大妈成功接盘的例子就能看出。我国有大量的炒房团,而他们是非理智的,他们不会计算泡沫多大,正常价格是多少。他们的力量大到金融机构也会不按正常规律出牌。也许泡沫在10%(纯瞎编的数字)的时候,金融机构依旧不会撤资,而且炒房团也能顶住,这样经济就不会崩
2、政府不一定会被房地产崩盘给怼死。虽然房地产是政府很大的财政收入来源,但政府其他来源的钱也很可观。即使崩盘,政府也许养得活银行,这样就能把崩盘限制在房地产行业内
zfbhsct - 撩妹技能零分の为学术段子手
推荐来自: 不见长安
Elvis - 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本科国际化试点班学生。欢迎加微信Be-modest
推荐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