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否是衡量文学作品价值的唯一标准?

许多书在刚出版的年代红极一时,并且得到了一些重要的文学奖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曾经红极一时的书很少被提起,比如一些曾经拿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书现在读的人却很少,是否时间是决定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成为”经典作品“的唯一标准呢?
已邀请:

扣肉君 - 写简介时才发现并没有擅长什么东西

推荐来自: 魏晴晴 氪星人 疾风三千里 彷徨少年时 天行 朱小欢同志 道不远人 王杰瑞 一只爱戴帽子的熊 何处 山人更多 »

有那么一种说法觉得,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读者。不管是黑塞还是郭敬明,只要读者喜欢,就有它的价值。那么,快餐文学呢?小白文总裁文呢?一些完全没有价值的垃圾文学也有它们的读者群,那么它们就不是垃圾了吗?

一般觉得,优秀的作品,需要反映一定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
而我则觉得,具有经典价值的作品,要有变化的因子和不变的因子。不变的,指的是书中的哲理和观点,多年后依旧适用,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两千年来一直是教材楷模的《论语》,再比如欧几里得的几何定理。变化的,则是指反映当时的东西,例如看到清明上河图,就能清楚地再现那一个时代,看到《梦溪笔谈》,就能了解北宋的自然科学、工艺发展、社会历史现象。
因此,要甄别作品的价值,我们可以观察作者表现出来的对于永恒的洞察力和对于现世的表现力。这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两点。

此外,对于非学术性的文本来说,一个很大的价值点在于塑造的经典人物形象。最近读到,“根据一份民意调查,英国青少年有五分之一相信温斯顿·丘吉尔、甘地和狄更斯是小说中的人物,而福尔摩斯和埃莉诺·里格比是真人。”也许你并没有读过托尔斯泰的原文,但你却知道安娜·卡列宁娜,为她的悲惨命运叹息。大家应该早就知道这个道理——小说的核心不是情节,而是人物。创造出一个尾生,一个哈姆莱特,一个俄狄浦斯,给人类带来不朽的共鸣,这也是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反观现在的一些畅销书,呈现的是脸谱化的人物,让人同喜同悲、如同邻里亲故一样惦记的有几个?

再一方面,有的东西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开创。比如也许在看一些公认的经典作品时,你会觉得,怎么这么狗血?类似的桥段我已经看过一百次了。殊不知,可能你所看到的那些让你感觉不再有新意的情节,都是师承这一作品而来。而作为先祖,这部作品在当时可能是惊为天人的。那么,你能说它过时了,被时间淘汰了,没有价值了么?比如说希区柯克的悬疑片,比如“《包法利夫人》不就是个婚外情的桃色故事”。可是,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这个镜头,你才能看今天的那些优秀作品。

题主提到,有的书曾经评价极高,现在读的人却很少。读的人少就不经典了吗?像《尤利西斯》这种作品,谈论的人远远多于真正读过的人,难道就不是经典吗?

某种意义上,作为经典,必须要有某些永恒的价值。是否有这种价值,时间是一个非常好的证明者,但从以上方面衡量,同样可以做到。

再从一个狭隘的观点来看,假如张爱玲的作品带给我感动,那么即使她在当时只是言情场上的一个写手,即使她在以后渐渐湮灭,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再来看看,现在流行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书。
比如青春文学,励志鸡汤。为了畅销,就要迎合读者。当然,也要有一定的文采,至于这个文采,也要符合读者期望,比如要词藻华丽,文风“清新”。而要有不被时间淘汰的价值,就不能迎合读者,而是遵从真正的价值。文以载道,既要有自己的“道”,又要有思想和精神价值,审美和艺术价值,能够作为实打实的“精神食粮”。

最后,贴上我向高中时很喜欢的语文老师请教这个问题时,他的回答:
“大多数东西都从属于时间,生命,某件重要的事,也包括经典作品。所以时间一过,他们也应该失去原有的意义。所谓超越时间,只是指他们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有一定意义。就像现在我们都没有忘记对方的价值,还在联系。”
老师很崇尚道家思想。人类总有灭亡的一天,最后一切都会消失,最终归一。站在一个大的时空观上,一切都会消逝。那么所谓价值,终究只是一段局部时间里的衡量,只是这段时间相对较短还是较长罢了。

(呼~好累)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