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一些音乐有所谓「画面感」?

有的时候听音乐,会感觉到颜色,光影等等?希望能得到艺术,哲学,或生理角度的解释。
━━━━━━━━━━━━━━━━━━━━━━━━━━━━━
看了目前几位答主的回答,感觉有点笼统,于是想给个具体的例子具体分析。例子如下:

音乐:kalafina - aria(大概不少人并不知道这首歌,不过因为某些原因我认为这首歌最贴切题目,文件我就不放了,劳烦大家自行搜索,很好找)
配上感觉到的画面示意图(题主绘画渣求放过)
已邀请:

RAX_XU - 要屙尿,有夜壺,莫在床上畫地圖。

推荐来自: 亦可喜 夢旅十方 Joey 彷徨少年时 Eidosper 安闲 山人 孫志貴 路人蝙 蛋清更多 »

音樂和畫面以及其他元素有一種天然的內在聯繫,這種聯繫分為兩種,一種是必然聯繫,另一種是個性化的聯繫(即我可能容易聯想到這個,你卻想到了那個)。必然聯繫,即比如一段宏偉的Brahms交響曲片段,你很難聯想到一個人吃麵的場景(當然並不代表就不能配這樣的畫面,看具體怎麼用什麼樣的鏡頭,只不過一般你看到一個人吃麵的片段很難配上交響曲)。

對這種內在聯繫的感知是人與生俱來的本領,本身在沒有電影的年代,人們就已經借助這種內在聯繫為場景選擇合適的配樂了。比如東西方的宮廷樂,你不太可能找到單個樂器solo的,速度自由。它必須要足夠多的樂器整齊的節奏才能撐得起場面。

具體什麼樣的必然聯繫,較難用語言來有個總結,事實上音樂與畫面到底有什麼聯繫,目前尚在探索。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和文字相比,音樂所能「表現」的畫面太有限;文字能很精確地描述細節,音樂你卻很難說具體到某個音符和弦對應什麼樣的畫面細節。但也許正是這層「模糊」,使得影像將音樂作為一種新的緯度展現得更多而非旁白,不然背景一直有個人叨逼叨你能煩死。

我們目前認為音樂主要還是情緒性的,比如通常大調代表陽光正面積極的情緒,小調代表憂傷,減三和弦往往凸顯一種緊張,增三和弦則多一分詭異的感覺;弦樂由於最能表達一種抒情甚至有點人文關懷的感覺,相比之下銅管樂更能體現一種力量之美;其他特定的樂器和調式會令人聯想到對應的地區;爵士樂常見的swing節奏表現出娛樂性的不正經的感覺,這一切最終還是取決於你如何使用。在好萊塢電影音樂剛剛出現的時候,由於那時候都是現場伴奏默片,會有專門的譜例集供參考,而這種譜例正是按照不同的情緒歸類的。

以上說的主要還是必然聯繫,其實給人的感覺更像是一種大方向。一旦涉及到具體什麼樣的聯繫,產生了何種畫面感,這就是一個非常個性化的事情了。比如我剛剛提到弦樂最能抒情,如果又是大調,這抒的是闔家歡的溫情?還是男女之間的愛情?若小調,則是妻離子散的傷情?還是對祖國命運沈淪的悲情?當然這些容易受到與這段音樂相關的文字帶來的先入為主的影響。不同的人由於人生經歷的不同,很多對音樂的聯想都會有差異;比如有的人聽到夏威夷吉他多半會聯想到陽光與沙灘,但有一小撮人則會解讀出完全不同的內容。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